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指出和强调了华南双季优质稻选育种工作的原则、进展及选育标准和方法等,对该地区水稻科研、生产、经营等部门均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减氮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源库特性的影响及其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氮肥水平(常规施氮肥(187.5 kg/hm2)、减氮28%(135.0 kg/hm2)和不施氮肥(0 kg/hm2)对不同基因型水稻(粤晶丝苗2号、桂香占、华优8305和天优998)的源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氮不会导致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显著降低在于其能维持或促进水稻的源库协调性。与常规施氮比较,减氮28%有利于提高粤晶丝苗2号、桂香占及华优8305的产量,增幅分别为11.99%,5.51%,6.46%,主要归因于减氮28%能增强后期叶片光合或茎鞘转运而有利于稳定高产形成。减氮28%有利于提高粤晶丝苗2号和桂香占库容和粒叶比,提高华优8305库容有效充实度,而对天优998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种业导刊》2013,(10):38-38
农业部“本地品种与外引资源高效结合与利用”课题组首席科学家周晓东近Et透露,他通过航天育种手段,成功选育出生育期只有80天的超早熟水稻,在实验室已成功实现了辽宁双季水稻种植。  相似文献   

4.
华南双季超级稻米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晚季和2002年早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华南双季超级稻为试材,按“国标”方法测定7项指标并对其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华南双季超级稻米质总体好于目前本稻区的生产推广品种,特别是蒸煮品质有较大的提高;(2)早、晚季米质性状差异显著性经t测验,整精米率和垩白度达1%显著水平,垩白粒率和粒型达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高云  涂从勇 《种子科技》2002,20(6):343-344
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及实践,总结出华南双季稻作区一种水稻株型模式,其基本特征是:(1)株高95-115cm,前期丛生早长;(2)单株分蘖4-5个,成穗率80%以上;(3)茎态适度集中,主穗与分蘖穗较均匀,茎秆粗韧,耐肥抗倒;(4)叶片窄、直、厚,剑叶和倒二、倒三功能叶挺直上举,不早衰;(5)穗中长,枝梗多,每穗总粒220粒左右,结实率80%以上;(6)根系粗壮发达,活力强;(7)抗病虫害和抗逆性强;(8)收获指数0.55以上;(9)生育期140d以内。经过不断的探讨及冲,初步验证了该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华南双季稻区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以6个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按当地高产栽培条件在早、晚季种植,测定其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等。结果表明,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晚季种植时产量分别为6.68~7.91 t/hm2和5.72~6.11 t/hm2;早季产量显著高于晚季,平均增幅为1.53 t/hm2。相关分析表明,较高的早季产量与其有效穗数和粒重的提高有关。早、晚季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差异显著;相对于晚季,早季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平均提高25.0%和29.5%。另外,早、晚季产量与其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显著正相关。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季种植时具有较高的产量、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华南地区早晚兼用型水稻的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超高产水稻生理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综述了超高产水稻根系活力及其影响因子,光合作用机理及其产量实现过程,茎的转运和调节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水稻超高产生理育种要加强产量及其相关生理性状在细胞水平生理过程和形态水平目标性状的构成相互关联的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建立实现水稻高产优势的生理学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手段,从分子到群体不同生理层次相互依存关系,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逐步实现水稻超高产设计数字化生理育种。  相似文献   

8.
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建平 《种子》2006,25(11):43-45
对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应用于水稻基因转移、基因聚合、数量性状改良和杂交育种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种业导刊》2009,(9):44-44
由辽宁省盘锦市双馥隆科技研发公司研发的北方双季水稻517优良品种在盘锦获得成功,该品种第一季亩产1520斤,第二季亩产1040斤。该技术不但获得了国家专利,创下北方早熟水稻收割的纪录,并且填补了双季水稻北方种植的空白,被农业部大米检测中心检测为国家优质一等米。  相似文献   

10.
籼型巨胚稻的发现及其遗传育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若干籼稻品种为材料,通过核辐射诱变于M3代获得巨胚品系。对巨胚性状作了遗传育种分析。结果表明,巨胚属隐性单基因遗传,种胚的大小直接由合子基因型决定,而与为胚发育提供营养的母株基因型、胚乳基因型及细胞质均无关系。因此,可在诱变的M2世代或杂交F2世代的种子上直接进行巨胚性状选择。巨胚稻糙米胚重比原来品种大  相似文献   

11.
水稻抗稻瘟病的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生产上对稻瘟病的防治没有特效的方法,更多依赖水稻品种自身的抗性来抵御病害的发生。因此,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和育种研究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稻瘟病抗性遗传研究方面,到目前已经鉴定和定位了40多个抗稻瘟病基因,克隆了2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b和Pi-ta。培育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可采用如下策略:广泛收集稻瘟病抗源,经过稻瘟病老重病区长期自然选择得到的高抗材料和含有已定位抗性基因的抗源材料要作为重点抗源亲本;检测稻瘟病菌群体结构的变化,获取小种变化的准确信息;常规的有性杂交和转基因技术相结合导入抗性基因;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病区病圃抗性鉴定技术相结合,提高杂交后代材料抗性鉴定的准确性,加快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水稻种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改善水稻品种质量的主要方法有分子标记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其中,转基因水稻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转入到目标水稻的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表达,获得具有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等优良性状的水稻品种。近年来,国内外在采用转基因技术进行水稻育种,提升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方面具有较多的研究进展。在阐述转基因技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概述国内外利用转基因技术在优质水稻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究转基因技术在我国水稻育种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选用华南地区广泛应用的6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以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36个杂交组合,研究了12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12个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这些性状同时受基因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且均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与组合特殊配合力在各性状上都是相互独立的,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对亲本主要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上,供试的不育系以双青A最好,万金A、博A、Ⅱ-32 A较好;恢复系以广恢998、桂99最好,HR 15较好。  相似文献   

14.
水稻耐盐性的遗传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盐胁迫是造成水稻减产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本文从维护膜系统的完整性、离子的区隔化以及渗透调节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水稻耐盐性的机理;简要描述了水稻生物耐盐能力、农艺耐盐能力和离体细胞对盐害反应等三种耐盐鉴定方法。总结了近年来对水稻耐盐种质资源的发掘、耐盐性QTL定位和重要基因的克隆以及耐盐水稻选育所取得的进展。通过长期水稻耐盐性评价、已发掘了一些耐盐的水稻种质;定位了七十多个控制Na+/K+含量、存活天数等耐盐性相关性状的QTL;两个水稻耐盐基因SKC1和DST已被克隆;我们已获得系列不同程度耐盐的转基因植株和SKC1/BADH两类耐盐基因聚合系。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水稻耐盐性机制的研究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前景,试图为深入开展水稻耐盐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小慧 《种子科技》2022,(1):109-111
水稻黑条矮缩病广泛发生于我国南方地区,直接影响到水稻产量,极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该病害以灰飞虱为病毒传播对象,具有传播速度快、受损面积大等特征.为有效提升水稻对黑条矮缩病的抗病性,各研究单位开展了多年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育种研究工作,找寻出了地理位置、水稻种质类型、生态地理等因素对水稻抗病性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以水稻黑...  相似文献   

16.
华南双季水稻机械种植方式的物质生产和积累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华南双季水稻机械种植方式的物质生产和积累特性,为水稻生产机械种植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大田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设置了5种种植方式:人工移栽(P1)为对照,以及机插秧(P2)、宽窄行精量穴直播(P3)、宽行窄株精量穴直播(P4)和同步开沟起垄施肥精量穴直播(P5)4种机械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早晚稻P5产量均最高(7.33、7.03 t/hm2),抽穗后,早晚稻P5的物质积累量均是最高(16.57、13.92 t/hm2),各机械种植方式早晚季物质积累量较对照(P1)物质积累量有增有减,但无显著差异;成熟期早晚稻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均以P5的最高,分别为5.32、4.74和122.07×104 (m2?d)/hm2、163.63×104 (m2?d)/hm2;早稻P5群体生长率最高(37.30 g/(m2?d)),晚稻P2群体生长率最高(14.92 g/(m2?d));各机械种植方式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以及群体生长率较对照(P1)有增有减,极少部分达到了显著水平。械种植方式具有一定的增产稳产优势,归因于物质生产和积累方面指标的综合优势,以P5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水稻抗纹枯病种质资源、抗性遗传和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稻纹枯病以其常发性和对水稻产量造成的巨大损失而越来越受到重视,长江以南许多省份已将其列为水稻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本文就水稻纹枯病抗病种质的资源发掘与利用、抗性遗传方式以及水稻纹枯病抗病育种进行了综述,认为目前水稻抗纹枯病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缺乏高水平(免疫)抗源;没有一套比较客观、准确和简便的抗性鉴定标准;有些高抗材料表现为部分抗性;分子遗传研究和抗病育种脱节;以及高抗亲本配制的杂交组合在生产上抗性不高等。结合本课题组所进行的工作,认为当前水稻纹枯病抗病遗传育种研究应着重于以下方面:继续筛选、创制抗源;抗性鉴定中宜将Rush的0-9级标准和相对病斑长、Groth指标以及叶片蜡质含量结合使用;遗传研究群体和育种群体宜尽量为同一群体;聚合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应用,培育多基因抗病品种。同时展望了今后水稻纹枯病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8.
水稻(Oryza sativa L.)是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挖掘水稻中产量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对提高水稻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构成水稻产量的三个要素包括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千粒重。其中千粒重遗传力为40%~60%,遗传稳定,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因此,提高粒重来确保水稻产量是一条有效途径。水稻千粒重与粒型密切相关,水稻粒型性状由粒长、粒宽和粒厚共同构成。此外,千粒重不仅取决于籽粒库容量(粒型)也取决于其充实度(灌浆)。因此,研究水稻粒型和粒重与灌浆速率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改良水稻品质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总结了水稻粒型、粒重和灌浆已定位和克隆的基因研究进展,为水稻的籽粒性状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顾爽  郑文静  马殿荣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0):3314-3322
土壤退化、气候变化、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不利影响,对保障中国粮食生产安全和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快地实现水稻育种目标,在育种改良中整合分子育种新技术是当务之急.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具有时间周期短、操作简便快捷、编辑效率高等优点,已成为植物科学和水稻分子育种的重要工具,在水稻种质资源创制和遗传改良中得到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