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试剂处理对机插早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试剂对机插早稻种子或秧苗进行处理,结果发现,在浸种时添加试剂的各处理中,KH2PO3处理的表现最好,而混合试剂处理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在拌种时添加试剂的各处理中,高巧处理的表现最好,3种试剂的表现均好于对照,其中高巧对秧苗发根能力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后期采用喷施的各处理中,混合试剂处理效果最佳。从整体上看,商品拌种剂使用效果优于无机化合物的浸种效果,而KH2PO3处理的效果比较接近拌种剂,前期浸种、拌种的效果好于后期喷施。  相似文献   

2.
春季寒潮对早稻盘育抛秧的危害特点及其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育抛秧常遭春季寒潮危害.大田调查和试验结果表明,其受害程度因品种、植秧方式、管水方法、秧苗素质、抛植期的不同而不同,选用抗寒能力强的品种,采用壮秧剂培育壮秧,选择适宜的播种和抛秧期以及加强苗床和大田的管理,可有效地预防或减轻寒潮危害.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了普通麻育秧膜和壳寡糖麻育秧膜对早稻秧苗主要病害、秧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麻育秧膜能提高早稻秧苗对恶苗病、立枯病抗病能力,壳寡糖麻育秧膜抗病能力优于普通麻育秧膜。两种麻育秧膜均能显著提升早稻秧苗质量及产量,与无麻育秧膜相比,两种麻育秧膜处理的水稻秧苗株高、根长、地上鲜重、地上干重、根鲜重及根干重显著提高,壳寡糖麻育秧膜处理组早稻秧苗质量最好,表明壳寡糖麻育秧膜更有利于提高水稻秧苗质量。经分析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发现,普通麻育秧膜组和壳寡糖麻育秧膜组相比无麻育秧膜对照组,通过增加实粒数、减少秕谷数、增加有效分蘖、减少无效分蘖、增加千粒重使得每平方米产量增加,最终提高收获产量。水稻产量普通麻育秧膜处理组比无麻育秧膜处理组提高4.10%,壳寡糖麻育秧膜处理组提高8.60%。  相似文献   

4.
无纺布育秧对早稻秧苗生长影响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纺布兼有保温性、透光性和透气性,用作水稻育苗床覆盖物时,苗床内温湿度变化平缓,极端高温出现次数少,持续时间短。用无纺布育的苗比同期塑膜育的苗株高降低,分蘖数增多,根的干物质量提高,同时旱育秧的茎叶干物质量提高,更有利于培育壮秧。  相似文献   

5.
覃明周 《杂交水稻》1992,(1):9-10,8
文章分析了日本专家原正市的水稻旱地耐寒育秧和大穗栽培技术的优越性,以及如何将此项技术移植到不同三熟制早稻田上,并结合湖南的实践,对全面改进稻田水肥管理,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双杂配套的季节矛盾,确保杂交早稻适时播种,提高出苗率和成秧率,节省大田用种量,祁阳县近年试验了温室育秧方法,并在杂交早稻生产上应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温室秧具有下列生育特点 1.成秧率高,节省用种 温室秧由于播种后置于人工控制的适宜环境生长,因而有出苗快,出苗整齐,成苗率高的特点(表1)。  相似文献   

7.
早稻播谷育秧生育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早稻催芽育秧中存在的催芽难、成秧率低 ,遇异常天气易造成烂秧等问题 ,于 1991~ 1993年进行了播谷育秧与催芽育秧的比较研究。指出播谷育秧比催芽育秧具有许多优越性 ,并阐述了播谷育秧的生育特点。  相似文献   

8.
陈兰 《中国稻米》2017,(6):101-103
以中早39为试验材料,探讨了苗床不同培肥措施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添加复合肥进行床土培肥,不同育秧土类型处理的秧苗素质和产量有显著差异,采用本地黄泥土育秧,以12 g/盘(M4)底肥的处理秧苗素质最佳,产量高;采用本地田土育秧,以8 g/盘(N3)底肥的处理秧苗素质最好,产量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生物炭对早稻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探明生物炭在早稻机插秧育苗上的抗寒减灾潜力,本研究以机插秧育秧基质为基础,采用盆栽试验方式研究了外源添加生物炭(5%,w/w)对2个常规早稻和2个杂交早稻品种秧苗素质和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育秧基质中添加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秧苗地下部生物量、根数、壮苗指数、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显著降低因低温胁迫造成的丙二醛积累、植株矮化和秧苗枯死,而对早期秧苗的叶片SPAD值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区双季早稻采用塑盘旱育小苗抛栽,具有省工、节本、高产、高效作用,比地膜湿润手栽秧增产15%左右,与普通旱育手栽秧增产效果相近,本田都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栽插密度和基本苗容易控制,有效穗数多。虽然苗床阶段秧苗生长缓慢,但秧苗抛栽后生长发育潜在能力大,大田分蘖快,分蘖叶位低。栽培上应抓好培育壮秧,掌握好抛栽密度,大田施足基肥,早施蘖肥,坚持浅水发苗,多次露田等技术  相似文献   

11.
胆固醇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浓度的胆固醇处理水稻种子,可增强冷害水稻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提高可溶性蛋白总量中的热稳定蛋白含量,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不明显。亚细胞组分测定表明,ATP主要存在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胆固醇对低温下叶绿体的保护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湖南早籼稻品种芽期和苗期耐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水稻》2015,(5):59-64
以16个湖南地区推广的早籼稻品种为材料,设置9个芽期低温胁迫处理,以死苗率为指标探讨了早籼稻芽期耐冷性的适宜鉴定方法,并鉴定了部分品种的苗期耐冷性。结果表明,8℃/7 d低温处理下早籼稻品种死苗率的方差和变异系数大,能较好地鉴别品种间耐冷性差异,是早籼稻芽期耐冷性鉴定的最合理方式;相关分析表明,早籼稻苗期耐冷性与芽期耐冷性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在苗期低温胁迫下耐冷水稻品种能够维持较高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同时保持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的相对稳定;部分早籼稻品种的芽期和苗期耐冷性较差,不适宜采用直播栽培。  相似文献   

13.
水稻育秧环境对秧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环境下秧苗生理和形态结构方面的差异及对本田生长的影响。旱育秧苗植株矮壮,体内积累的淀粉多,过氧化氢酶活性强,叶绿素含量高,抛植大田后发根快、分蘖多,具有明显的“爆发”优势,最终成穗率高,有效穗多,产量较高;湿润育秧的秧苗,秧田期生长量大,体内积累的淀粉少,抛植大田后发苗慢,缓苗期长,最终有效穗少,产量较低;前期旱育后期多雨寡照的秧苗体内积累的淀粉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等均不及正常旱育秧,抛植大田后秧苗体的“爆发”优势丧失,产量与湿润育秧相仿。  相似文献   

14.
2009年低温冷害对水稻影响研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秀芳 《北方水稻》2010,40(3):38-40
针对2009年低温冷害对水稻生育的影响,从低温对水稻返青、低温对水稻分蘖、低温对水稻生产生育进程、低温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四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了科学选择主栽品种、因地制宜适时插秧、科学进行田间管理三个方面的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稻壳育苗的重要性,介绍了稻壳育苗方法并进行了成本分析,结果表明用稻壳育苗与土育苗比,产量性状相近,结实率和产量略高于土育苗,稻壳基本可以代替土壤进行水稻育苗。  相似文献   

16.
水稻生长早期耐冷性QTL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以籼粳交“密阳23/吉冷1号”的F2:3代200个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分子连锁图谱,并进行了F3代家系的生长早期耐冷性鉴定和QTL分析。结果表明,幼苗期耐冷性、分蘖期耐冷性和低温下幼苗生长能力等生长早期耐冷性在F3代表现为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第1、5、9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幼苗期耐冷性相关的QTL各1个,其中qCTS1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最大,达15.5%;在第2、3、7、9、11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分蘖期耐冷性相关的QTL各1个,而每个QTL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均较低;在第1、2、11、12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低温下幼苗生长能力相关的QTL各1个,其中qGAS2和qGAS12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26.6%和42.9%,是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17.
试验设计用废弃菌料(生产黑木耳后的废弃物)来代替或部分代替育苗基质,以解决水稻育苗基质问题。试验结果表明:用废弃菌料来代替部分育苗基质是可行的,废弃菌料的填充比例控制在30%~50%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栽培因素对寒地早粳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彬 《中国稻米》2007,13(6):43-44
在寒地水稻品种改良和稻作生产上,应重视N素营养的调控作用。稻米品质指标中受N素营养影响最大的是蛋白质含量,其次是胶稠度。随着N素营养的增加,胶稠度逐渐变短,蛋白质含量和碱消值逐渐提高,直链淀粉含量逐渐下降。稻米理化性质的平均变异幅度,胶稠度61.4~69.4min,直链淀粉含量16.6%~17.5%,蛋白质含量5.8%~7.6%,碱消值6.4~6.7级。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水稻品种、插秧密度、施用生物肥,耕作方式,气象因子等因素对早衰影响,分析了水稻早衰的原因,提出防止早衰措施,进而为防治或减轻水稻早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