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水田地膜花生与杂交晚稻两熟配套(“花杂”配套,下同)栽培,是湖北省农作物耕作制度上的一项改革。1983年在红安县试验初获成功后,1984年在全省进行多点示范,又获得显著效果。两年实践证明,这项改革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解决部分稻区水源不足问题 ,实行节水栽培 ,1999~2000年 ,我们在众兴、李口、新袁、郑楼等乡镇安排了地膜稻多点定位试验示范。初步探索了地膜稻的特征特性、一般生长发育规律及其高产栽培技术。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1采用光—生物降解膜 (无锡宏博塑料有限公司生产 )覆盖 ,起垄栽培。规格27.5cm×15.0cm ,供试品种为九优138 ,肥料 :基施复合肥450kg/hm2。以常规灌水栽培作对照1(ck1) ,旱栽不覆膜作对照2(ck2)。试验设2个试点 :一是东华村八组 ;水源条件好 ,但与东西邻田相比地势较…  相似文献   

3.
推广水田地膜花生与晚稻连作这项新技术,是我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改革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上的一项新的尝试。从试验到推广已有4年的历史,82年在县农科所进行小面积试验(1.7亩),83年示范推广29.6亩,84年在8个乡共推广6105亩,85年全县推广面积达6700亩(包括前期地膜覆盖)。根据4年来的实践表明,水田地膜花生与晚稻连作具有如下好处: 一、能两季增产。  相似文献   

4.
宁乡县1983年冬开始推广大麦、双季(双杂)稻这一耕作制度,经过连续三年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983—1985年度,沙坪乡黄合村123.86亩大麦,两年平均亩产208.5公斤,双季稻(部份早、晚杂交)平均亩产869.4公斤,三熟两年平均亩产1077.9公斤;1985—1986年度沙坪村示范基点50.24亩大麦,平均亩产251.8公斤,早晚稻全部采用杂交稻,早稻亩产542公斤,晚稻亩产538.5公斤,三季全年亩产1332.3  相似文献   

5.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简称地膜植棉)是我国近年来引进的一项新技术。从试验示范到扩大应用,全国仅五年时间已发展到650万亩左右,每年均以十倍、百倍的速度递增,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北方棉区,已成为夺取棉花早熟高产优质的一次关键栽培措施。我省居全国之后,1982年开始试验示范,83年播种地膜棉2000余亩,因遭历史罕见的冰雹、大风、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影响,实收地膜棉仅796.5亩。今年可能达一万余亩,为抗灾保苗,争早发多结,早熟高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地膜植棉的效应与研究进展两年来的试验证明:地膜植棉确实能适时早播,争“三苗”,突出了一个“早”字,比同期播种的露地棉早出苗4~5天,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地膜植棉的作用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展概况我省棉花地膜栽培是从1979年开始的。当年在研究单位小面积试验,覆盖面积不到4亩,平均亩产皮棉154.4斤,比不覆盖的对照田增产26.1~47.6%。1980年多点试验示范550.4亩,平均亩产皮棉168.1斤,比不覆盖的对照田增产44.4%。产量最高的绥中县宽帮公社大房身大队第三生产队,覆盖  相似文献   

7.
地膜覆盖栽培是引进的一项新的栽培技术,为探索稻田春大豆地腹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和调整稻田耕作制度,1982年在豆稻耕作制示范片的泉溪公社杨浦大队进行地膜全期覆盖春大豆栽培试验。地膜覆盖田1.1亩,河沙泥,肥力中等,地下水位低,排灌条件良好。前作为双季晚稻,冬季休间,播前耕翻一次,整地开厢,厢宽一丈。同一块田设1.5亩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8.
合理的耕作制度,是调整农业生产内部结构、改良土壤、实现高效率低消耗、加速物质循环的重要基础。我省在研究和实施豆—稻耕作制度中,已由小面积的试验发展到大面积示范推广,颇受群众欢迎,为当前改革耕作制度、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项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地膜马铃薯及复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绍军 《杂粮作物》2003,23(3):183-183
凤城市凤山区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1hm2。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调整种植业结构,改革耕作制度,充分利用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自然资源,变一茬为两茬,近几年来,该地区地膜马铃薯栽植面积不断扩大,下茬复种鲜食玉米和多种蔬菜(茄子、青椒、香菜等)。变一年一熟制为两熟,创造出城镇周边一种高产高效经济田。现将地膜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及复种效益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 地膜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1 1 品种选择 马铃薯地膜栽植旨在早上市,增加效益,并为下茬复种保证有足够时间,这样就必须选择早熟、高产、品质优、抗病和耐贮藏的品种。实践证明,脱…  相似文献   

10.
红麻田使用化学除草剂已有研究报道,但红麻地膜栽培使用,国内尚未见报道。近年来地膜栽培不断发展,由于地膜覆盖后无法人工除草,往往造成杂草顶破地膜而影响实效,因而试验研究红麻地膜栽培使用化学除草剂显得十分必要。为此,1984年我们对红麻地膜栽培田除草剂的使用进行了多点试验,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红麻田使用化学除草剂已有研究报道,但红麻地膜栽培使用,国内尚未见报道。近年来地膜栽培不断发展,由于地膜覆盖后无法人工除草,往往造成杂草顶破地膜而影响实效,因而试验研究红麻地膜栽培使用化学除草剂显得十分必要。为此,1984年我们对红麻地膜栽培田除草剂的使用进行了多点试验,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盐稻6号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性强、适应性广、米质较优等特点 ,是一个综合性状较突出的中粳稻新品种。2001年1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产量表现盐稻6号1999~2000年参加江苏省淮北中粳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每667m2产量631.8kg,比泗稻9号增产8.5 % (极显著 ) ,比镇稻88增产1.0 % (不显著 ) ,居第四位。2001年参加江苏省淮北中粳生产试验 ,每667m2产量623.6kg,比镇稻88增产…  相似文献   

13.
赤峰市甜菜站自1981年开始,进行了甜菜地膜覆盖栽培试验,1983年进行了大面积多点试验、示范。从1984年起进行了推广、应用。试验、示范所用地膜为0.015毫米的无色透明高压聚乙烯膜,选中等以上肥力的地块,精细整地春汇(或秋汇)蓄好底墒,亩施优质农家肥4000公斤,种肥7.5公斤(磷酸二铵),追氮(尿素)15公斤。采取先覆膜后播种的方式,以不覆膜为对照。行株距43×30厘米,亩保苗不少于5000株。及时做好田间管理和各生育期的调查记载。  相似文献   

14.
我县历年播种花生23万亩,小麦(麦套玉米)13万亩左右,由于在土地利用上长期以来存在着种植单一的现象,即中上等肥力的地多种植小麦(麦套玉米),瘠薄地多种植花生,造成了多年重茬连作,致使土壤有机质缺乏,养分比例失调,花生病虫害严重,为了提高粮油产量及土地的利用率,我们于1985—1986年在毛洼乡对小麦(地膜)花生一年三收带状轮作栽培技术及应用价值做了研究,1986年在试验的基础上搞了400亩带状轮作示范,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小麦花生一年三收带状轮作制模式。 小麦花生一年三收的模式为:采用4.6尺带田种植,当年秋后一半种4行小  相似文献   

15.
这本专集是选自《湖南省稻田耕作制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它包括稻田耕作制调查、主要复种制的多点定位试验、不同作物的生态、生理特性以及豆间玉米—稻复种制的示范推广总结等。稻田耕作制研究是省科委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是由全省各地、县与多学科  相似文献   

16.
(1 )津稻 1 2 2 9 天津市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稻或麦茬稻品种。 1 997~ 1 999年参加天津市麦茬稻两年区域试验和两年生产试验 ,1 4个点次试验结果 ,平均单产 478.3 kg/ 667m2 ,较对照津稻 490减产 1 % ;中抗稻瘟病 ,品质优。(2 )津糯 6号 天津市原种场育成的糯稻新品种 ,在天津地区作一季春稻 ;1 996~ 1 998年两年区域试验和两年生产试验 1 6个点次结果 ,平均单产49 5.1 kg/ 667m2 ,较对照津稻 1 1 87减产 1 .9% ;抗倒 ,抗稻瘟病 ;稻米适口性好。(3)津香黑 38 天津市原种场育成的粳型黑米品种 ,有香味 ;1 997~ 1 999年两年区域试验和两…  相似文献   

17.
盐稻8号 (原名盐稻99 -1)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以武育粳3号为母本 ,H88 -39(中间材料 )为父本杂交 ,于1999年育成。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性强、适应性广、米质较优等特点 ,是一个综合性状较突出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一、产量表现盐稻8号2001~2002年参加江苏省中熟中粳区试 ,平均产量9665.7kg/hm2 ,比对照1泗稻9号增产16.16 % (极显著 ) ,比对照2镇稻88增产1.70 % (不显著 )。2002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9610.5kg/hm2,比对照镇稻88增产3.17 %。2001~2002年 ,盐稻8号在江苏省盐城、淮安、徐州、连云…  相似文献   

18.
魏延安 《中国马铃薯》2005,19(3):168-169
1陕西地膜马铃薯推广应用的主要特点1.1推广应用速度快陕西地膜马铃薯的试验示范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地膜玉米作为“温饱工程”的核心技术大力推广之后开始的,最初作为“温饱工程”的一项配套技术在陕南高寒山区应用。经过几年试验示范,面积逐步扩大,到1996年示范面积达到0.4万hm2。为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从1996年开始,陕西省农业厅组织实施了“马铃薯三项高产栽培技术”项目,把地膜覆盖与脱毒种薯、高垄栽培并称为马铃薯高产的三项重大栽培技术加以推广,此后地膜马铃薯面积迅速增加,到1999年已达4.4万hm2。2000年进一步增加到5.5万hm2…  相似文献   

19.
我县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工作已有17年的历史。前四年单一早秋制种,从经济效益看不划算。且春末夏初期间稻田搁闲,浪费了土地和温光资源。为此我们又摸索出“油一制一制”的耕作制度。虽然“同田两季”制种经济效益较高,但由于春制的结实期间易遇高温或阴雨季节,影响种籽品质,加之季节太紧,仍不理想。后来,我们探索了一条经济效益高,且缓解季节矛盾,群众十分欢迎的制种新的耕作制度“油-稻-制”的路子,即收获油菜后,种一季早稻再制种。 我们从1988年在制种区试制815亩,从验收结果看:“中油821”亩产菜籽112.6公斤,年产值159.89元;早稻品种“926…  相似文献   

20.
郭嘉诚 《中国稻米》1994,1(1):17-17
四川省沿袭4000多年的水稻水田育秧技术正在被旱育秧代替。1993年.全省13个地、市、州数十个县示范推广旱育秧水稻130多万亩,平均每亩增产56公斤.最高增产90多公斤,全省由此增加稻各3640万公斤。涪陵县20万亩旱育秧示范稻田的亩产量,比当地地膜育秧或温室两段育秧增产17.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