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深入研究斯氏艾美耳球虫的致病性,通过给幼兔人工感染不同数量的斯氏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对其发病后的急性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观察与分析。将幼兔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除空白对照组外,3个试验组家兔分别经口感染斯氏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2×105个/只、1×105个/只、0.5×105个/只。结果表明,在感染后第8天,3个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家兔的每克粪便卵囊数(OPG)分别为2.19×107、2×107、1×107和0,相对增重率分别为38.9%、58.0%、73.3%和100%。表明斯氏艾美耳球虫对幼兔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用纯种斯氏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人工感染25只断奶幼兔,进行致病性和病理学研究。试验兔分为1个不感染对照组和4个感染组,各感染组每只幼兔分别口服感染2.0×103、1.0×104、5.0×104、2.5×105个孢子化卵囊。与对照组相比,接种2.0×103个和1.0×104个孢子化卵囊的两个感染组的平均病变记分、肝重指数、血清转氨酶活性有显著差异(P<0.05);接种5.0×104个和2.5×105个孢子化卵囊的两个感染组上述指标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斯氏艾美耳球虫对幼兔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能导致严重的肝球虫病。  相似文献   

3.
斯氏艾美耳球虫细胞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组织化学技术对斯氏艾美耳球虫内生阶段和子孢子的细胞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多糖存在于第二代裂殖体、大配子体、大配子、合子、未孢子化卵囊和子孢子内。脂肪存在于第二代A型裂殖体、大配子、合子、未孢子化卵囊及子孢子内。整个内生发育阶段的虫体和子孢子均含有蛋白质。两型裂殖体、大、小配子体、合子和子孢子内均有Feugan反应阳性的DNA存在,而RNA存在于整个内生阶段和子孢子中。内生阶段虫体和子孢子均有ACP和SDH,然而ALP只存在于内生阶段,子孢子缺乏。  相似文献   

4.
对分离自阿拉尔的1株斯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stiedai)进行了致病性与免疫原性分析。试验共分5组,4个试验组每只兔分别口服感染1.0×103,5.0×103,5.0×104和1.5×105个孢子化卵囊;感染后14 d对1.0×103和5.0×103剂量组的剩余兔以2.5×105个孢子化卵囊攻毒,用0~5分肝脏平均病变记分、肝重指数和每克粪便的平均虫卵数(OPG)测定致病性及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低剂量感染可引起轻微病变,5.0×104个孢子化卵囊感染即可表现出明显的致病作用,但免疫原性试验表明其免疫原性较弱。  相似文献   

5.
为初步探讨3种兔对斯氏艾美耳球虫的耐受力差异及该球虫的毒力,本文分离得到成都地区的斯氏艾美耳球虫,用两种不同剂量的该球虫对新西兰白兔、比利时兔、福建黄兔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发现:感染1×105个孢子化卵囊时,3种兔的死亡率分别为90%、80%和80%;平均增重差异不显著;肝脏病变计分差异不显著;平均死亡时间为感染后的18.67天、20.88天和21天。当感染5×104个孢子化卵囊时,3种兔的死亡率分别为80%、80%和70%;平均增重、肝脏病变计分和肝指数差异不显著;平均死亡时间为感染后的18.63天、20天和21天。结果表明:3个品种兔在感染相同剂量该球虫后,死亡率和死亡时间有差异,福建黄兔死亡时间偏后,死亡率相对较低,但3者在增重和病变计分上并无显著差异;斯氏艾美耳球虫成都分离株的致病力强,5×104个孢子化卵囊可造成幼兔至少70%的死亡。  相似文献   

6.
堆型艾美耳球虫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禽业的寄生虫病,其中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na)对鸡致病力较强,在各地养鸡场流行率较高,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死亡,对鸡的生长发育和饲料转化率有较明显的影响。本文对E.acervulina的流行状况、形态特征、致病性、免疫原性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为兽医临床有效防治E.acervulina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斯氏艾美耳球虫子孢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氏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呈香蕉形,外被三层膜组成的表膜,有前后极环;顶复合器具典型结构,棒状体为8根;核一个,位于虫体前半部,含一个偏心核仁;相当于核中部水平位置的表膜上,见有一微孔;折光体在核后,呈球形,约占子孢子纵长的2/5;尾部常见一兔尾巴式的结构,构成方式类似阿米巴的伪足,是由被表膜的胞质向外突出形成的;胞质中见有许多管泡状线粒体和一些电子致密体。  相似文献   

8.
斯氏艾美耳球虫子孢子的移行途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关于斯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stideai子孢子的移行途径争议尚大。作者借光镜和电镜互补的手段研究了子孢子从肠腔到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移行。所取材料为人工感染5-50万卵囊的1月龄幼兔的血液,肠道,淋巴结,脾和肝,取材料时间为感染后2-72h至4-6d。依据子孢子大量出现于肠系膜淋巴结和小量出现于脾脏而未见于其它部位淋巴结,以及肝内胆管周围营养血管中有大量子孢子出现等观察结果,提出了子孢子移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9,(7):1297-1302
兔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我国家兔养殖业的重要传染性寄生虫病,目前,世界公认的兔球虫种类有11种,其中,穿孔艾美耳球虫(Eimeria perforans)在我国兔群的感染率最高,为35.2%;然而,国内尚未有关于其分离株致病性和免疫性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单卵囊显微挑选和无球虫兔体内传代技术,从浙江地区分离获得了1株穿孔艾美耳球虫,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浙江分离株与欧洲分离株在18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在99.2%以上,且在进化树上自成一小亚枝。最后,通过动物试验对其致病性和免疫原性进行了鉴定,致病性试验结果如下:以5×10~2(Ⅰ组),5×10~3(Ⅱ组),5×10~4(Ⅲ组)和5×10~5(Ⅳ组)个孢子化卵囊感染无球虫兔,在感染后4~6 d,各感染组均出现饮水、食料和排粪量明显减少,以及粪便形态干小的临床症状,其中,第Ⅲ组中的2只兔在接种后12 d出现腹泻,并在之后第13天死亡1只,死亡兔剖检十二指肠和空肠有弥散性出血点;在感染后6~12 d,各感染组兔平均体质量数值上略小于不感染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感染后5~13 d,第Ⅰ~Ⅳ组兔的平均排卵囊总量分别为(3.65×10~7±1.86×10~6)/只、(9.92×10~7±3.60×10~6)/只、(4.89×10~7±4.49×10~6)/只和(3.93×10~7±1.56×10~6)/只,以第Ⅱ组兔的平均排卵囊量最大,排卵囊期持续2周以上,有2个排卵囊高峰,高峰值分别出现在感染后第7和10~11天;免疫原性试验结果如下:第Ⅰ~Ⅴ组兔在感染接种后第14天攻毒,攻毒剂量为1×10~6个孢子化卵囊/只,攻毒后第4~6天,第Ⅲ、Ⅳ组和攻毒对照组(Ⅴ组)出现拉稀症状,其中,第Ⅲ组兔分别在攻毒后第6和7天死亡1只,攻毒后死亡率为50%;攻毒后,除第Ⅲ组外,各组兔平均体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攻毒后第5~10天,第Ⅰ~Ⅴ组兔的平均排卵囊总量分别为(3.88×10~5±2.10×10~5)/只、(8.00×10~5±2.83×10~5)/只、(1.89×10~5±2.25×10~4)/只、(3.36×10~5±7.46×10~4)/只和(1.77×10~6±6.34×10~5)/只,相对于攻毒对照组,第Ⅰ~Ⅳ组兔的卵囊减少排出比率分别为78.0%,54.7%,89.3%和81.0%。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穿孔艾美耳球虫浙江分离株为致病性毒株,可导致试验兔拉稀和死亡,但免疫原性不强。  相似文献   

10.
柔嫩艾美耳球虫YL株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1×103个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杨凌株(YL)孢子化卵囊感染7日龄雏鸡,对其潜隐期、最早孢子化时间、卵囊形态及大小、孢子囊大小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另外,对9、11及13日龄的鸡分别经口感染1×103个E.tenella YL株孢子化卵囊,对肠道病变记分、平均增重、死亡率、血便排放情况等几项指标进行测定,研究同一剂量E.tenellaYL株孢子化卵囊对不同日龄鸡的致病性。结果表明,11日龄的鸡感染后相对增重减少17.7%,病变记分平均达3.0分,9日龄组和13日龄组相对增重分别降低12.0%和17.3%,病变记分分别为2.5分和2.6分。同时测得E.tenella YL株的潜隐期为110h,最短孢子化时间为17h,卵囊大小为22.3~27.7μm×17.1~23.0μm,孢子囊大小为9.9~13.6μm×6.2~7.4μm。  相似文献   

11.
巨型艾美耳球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 Tyzzer,1929)是鸡的9种球虫之一,其显著特点是卵囊最大,且免疫原性最强。自1929年Tyzzer发现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显著进展。本文回顾了自发现巨型艾美耳球虫以来,人们对其所进行的形态学、致病性、免疫原性、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对该种球虫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对新分离的和缓艾美耳球虫进行了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21日龄雏鸡感染1000个和5000个孢子化卵囊未见异常表现,肠道未发现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20 000个卵囊感染可引起轻微病变,100 000个和500 000个卵囊感染能产生较明显的致病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增重分别为70.3%和56.8%.根据肠道病变记分标准,肠道有明显可见的病变,所有试验鸡均未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13.
毒害艾美耳球虫晚熟系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董辉  索勋  汪明 《畜牧兽医学报》2003,34(6):600-604
本文对毒害艾美耳球虫晚熟系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晚熟系的致病性与同等剂量中熟系的相当;繁殖能力高于中熟系,且每羽鸡的排卵囊总量与剂量成正相关,每个卵囊的繁殖能力与剂量成负相关;在同等剂量免疫下,晚熟系的免疫原性好于中熟系;2次免疫后,晚熟系免疫组的保护力与中熟系的相当,攻虫后卵囊繁殖减少率均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14.
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变位艾美耳球虫交叉免疫试验黄兵,赵其平,何林华,吴薛忠,陈兆国,史天卫(中国农科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200232)鸡感染球虫后会产生一种抵抗再次感染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具有种的特异性,即感染某种球虫不能保护抵抗另...  相似文献   

15.
斯氏艾美耳球虫裂殖生殖的多态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描述的艾美耳科和住肉孢子虫科球虫的裂殖生殖为单态,作者发现斯氏艾美耳球虫的裂殖生殖具多态性,其方式有:子孢子型裂殖体以内单多生殖方式产生下代裂殖子;双或多核的裂殖子型裂殖体或以内二多生殖方式或以外单多生殖方式产生下代裂殖子;单核裂殖子型裂殖体以外多生生列殖方式下代裂殖子;经典型裂殖体以内单多和外单多混生方式产生下代裂殖子。这种裂殖体以多态的方式产生下代裂殖子的现象称为裂殖生殖的多态现象。依据前  相似文献   

16.
斯氏艾美耳球虫(E.stiedai)是寄生在肝脏胆管上皮细胞内的一种危害较大、致病性较强的兔球虫,最初由Leeuwenhoek(1674年)等发现,但是直到1859年才由Lindermannt将其正式命名为球虫。斯氏艾美耳球虫病在国内平均感染率为22%,死亡率80%左右,给我国养兔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布氏艾美耳球虫早熟弱毒虫株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Jeffers(1975)选育法进行了E.brunetti早熟弱毒虫的选育,经过连续七代的选育,获得了Eimeriabrunetti早熟弱毒虫株,该虫株的潜隐期为108h,比E.brunetti亲本毒株提前了12h以上。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早熟选育技术,诱导选育出1株与已获得的山东株免疫原性差异较大的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山西株的早熟弱毒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早熟诱导获得的巨型艾美耳球虫山西早熟株卵囊略小于亲本株,潜隐期为109 h;早熟株各组小肠病变记分差异显著低于(P<0.05)亲本株组,且临床症状较亲本株组弱;等剂量下,早熟株组的卵囊产量及卵囊繁殖力低于亲本株组;早熟株单次免疫剂量≥400个卵囊/只、2次免疫的一免剂量≥100个卵囊/只、二免剂量≥200个卵囊/只时可达到良好免疫效果。本研究结果为制备高效广谱、免疫原性良好的鸡球虫疫苗提供虫株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畜牧与兽医》2014,(12):67-69
本研究对3株鸡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福建株、上海株和广东株进行免疫原性分析,其中广东株属于早熟株。将7日龄雏鸡分别免疫3株E.maxima孢子化卵囊,12 d后分别攻击相同剂量的同源及异源虫株孢子化卵囊,设不免疫攻虫对照组和不免疫不攻虫对照组,17d开始收集粪便直至无卵囊排出为止,每日计数卵囊,计算卵囊相对减少率。结果:雏鸡免疫后以同源虫株攻击,保护率均在98%以上,而雏鸡免疫后以异源虫株攻击,其交叉保护率在40.78%72.37%之间。提示:E.maxima对同源虫株的保护率明显高于对异源虫株的保护率,说明各分离株间抗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斯氏艾美耳球虫子孢虫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氏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呈香蕉形,外被三层膜组成的表膜,有前后极环;顶复合器具典型结构,棒状体为8根;核一个,位于虫体前半部,含一个偏心核仁;相当于核中部水平位置的表膜上,见有一微孔;折光体在核后,呈球形,约占子孢子纵长的2/5;尾部常见一兔尾巴式的结构,构成方式类似阿米巴的伪足,是由被表膜的胞质向外突出形成的;胞质中见有许多管泡状线粒体和一些电子致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