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定量描述北方沙区生态承载状况,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处于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盐池县官滩村2006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官滩村人均生态足迹为2.0119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6568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3551hm^2。其中,草地的供需矛盾突出,耕地的供需基本相当,林地和建筑用地供给充足。其中供给以耕地为主,需求以草地为主,供需结构不对称。生态赤字的存在,揭示了当前生态经济系统的不安全与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能值理论的衡东县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该模型通过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能量流换算成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比较计算得到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从而衡量研究区域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以衡东县为例,应用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其2004年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状况,得到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593 2 hm^2/人,人均生态足迹为1.670 5 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0.077 3 hm^2/人,生态足迹超过生态承载力,为弱不可持续发展地区,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根据湖南省2012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定量评价了湘江流域201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11年湘江流域人均生态足迹为2.1600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391hm^2,人均生态赤字达1.7209hm^2,生态足迹的需求是生态承裁力的4.9倍,区域内生态资源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生态协调系数DS=1.179〈1.414,协调状态较差,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4.
王学全  卢琦 《林业科学》2005,41(3):12-18
生态足迹是某地区生产消费的粮食和纤维、维持能源消费以及建筑用地的总和。应用生态足迹分析,共和县2 0 0 2年人均生态足迹供给1 0 5 6hm2 ,即生态承载力阈值为1 0 5 6hm2 。该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 6 6 2hm2 ,与生态承载力比较,生态赤字0 6 0 6hm2 。共和县荒漠化发展是生态足迹扩大的结果之一,另一方面荒漠化扩张减小了共和县的生态承载力,因此荒漠化发展对共和县生态赤字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提出共和县减少生态赤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政策措施。引入产量因子的地区修正因子,使Wackernagel因子更符合中国不同地区的实际。  相似文献   

5.
生态足迹可用于测定与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文章通过对承德市1995-201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析了城市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为制定地区生态足迹消减政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995-2013年承德市总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状态,由1995年的1.1740 ghm2/人增至2013年的2.4939 ghm2/人,增幅为112.44%;化石能源用地是承德市人均生态足迹增大的主要原因;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由1995年的0.2888 ghm2/人下降至2007年的0.2471 ghm2/人,降幅为16.88%,而后增加至2013年的0.3758 ghm2/人,增幅为34.25%。承德市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呈增加趋势,1995-2013年的人均生态赤字分别是全球及全国2008年水平的1.8倍和1.3倍,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1996-2011年平均水平的53.65%、65.20%和98.66%,对减小京津冀地区生态赤字的贡献率不大。  相似文献   

6.
依据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并尝试性地运用生态服务价值的有关理论,参考湖北荆门市2006年统计年鉴,对荆门市2006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荆门市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2479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0.8455hm^2,生态赤字1.4024hm^2。结果反映了荆门市的生产、生活强度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关系,佐证了荆门市现代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迫切性和产业体系建设的可行性。通过分析荆门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荆门市现代林业建设、城市生态研究、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唐山市和承德市2011年的生态足迹,并对比分析了唐山市和承德市生态足迹的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唐山市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是1.96870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4355hm2,人均生态水平处于赤字状态,赤字量为1.52515hm2。承德市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是0.26692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1489hm2,人均生态水平处于盈余状态,盈余量为0.24797hm2。就各种土地类型而言:(1)人均生态足迹:唐山市水域生态足迹最大,林地和化能地次之;承德林地生态足迹最大,化能地、建筑用地次之。(2)人均生态承载力:唐山耕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大,其次是化能地和建成地,承德的耕地人均生态足迹大于林地和化能地,水域最小。(3)人均生态赤字/盈余:唐山市只有耕地和建成地表现出盈余,水域的赤字量非常大,达到1.30655hm2,承德的耕地表现出盈余,其他为赤字。  相似文献   

8.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固原市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892 5 hm2,而当年实际上可以提供的人均生态空间面积为1.259 2 hm2,人均生态赤字0.633 3 hm2。生态足迹需求超过了生态足迹供给,出现生态赤字,则区域生态环境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9.
湘潭市能源的生态足迹及森林固碳减排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简明而综合的特点。采用生态足迹成分法对湘潭市2003年能源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对湘潭市2003年CO2排放量及森林固碳减排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湘潭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653 hm2,实有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077 hm2,人均能源生态足迹赤字为0.576hm2;2003年湘潭市CO2排放量为1 186.42万t,现有森林CO2年吸收量为140.25万t。通过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生产力,每年可多吸收74.27万t CO2,实现减排6.26%。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浑善达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2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人均生态足迹是5.29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429hm2,生态赤字为2.867hm2,生态形势严峻。按照土地类型统计:1)人均生态足迹中化石能源地的生态足迹最大,其次为草地和耕地;2)人均生态承载力中耕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大,其次是草地和林地;3)人均生态赤字/盈余中草地、化石能源地和水域出现生态赤字,而其他土地类型则出现生态盈余。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是加强草地保护。  相似文献   

11.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定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新方法。为了客观反映鹤壁市市域资源消耗与供给状况,本研究引入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鹤壁市近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0年期间鹤壁市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趋势,由2000年的1.373 7 hm2/人增长到2010年的4.342 0hm2/人,年均增幅21.6%。化石能源用地是鹤壁市人均生态足迹增大的主要原因。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0.299 0 hm2/人降至0.280 5 hm2/人,降幅6.2%。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之比由2000年的4.59:1增至2010年的15.48:1。鹤壁市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呈加剧趋势,其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2.
运用传统生态足迹及其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2009年武汉市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法计算得到的武汉市人均生态赤字为3.8629hm2,采用传统生态足迹法计算得到的武汉市人均生态赤字为2.0169hm2。这两种方法均显示武汉市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能值生态足迹法引入能量流动反映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自然对人类的供给的关系,并且采用了相比于传统生态足迹法的均衡因子、产出因子更稳定的参数—能值转换率、能值密度进行计算,能获得更为准确的生态承载力数据。  相似文献   

13.
康平县位于我国最重要的一条生态过渡带上,生态环境异常敏感而脆弱。为全面了解康平县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一步改善康平县的生态环境,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康平县2008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康平县人均生态足迹为3.227 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458 5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769 3hm2。说明康平县当前经济社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显示了当前人地关系紧张和生态形势的严峻性,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康平县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为农产品过度消耗,需通过发展生态产业,调节能源结构,提高生态承载力,降低生态足迹,实现康平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2000~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是1.3272 hm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增至1.7775 hm2,增长了33.9%,2000年的可利用的承载力是0.4052 hm2.cap-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生态承载力在减少。2000年的万元GDP生态足迹是3.3857 hm2,到2004年减少到2.9364 hm2,说明福建省的能源利用效益逐渐提高。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在增加,说明福建省各种资源的利用更趋于均衡,更加趋于稳定。生态经济发展能力在提高,特别是2002~2004年增幅更加明显。通过生态经济发展能力和人均GDP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高达0.98,呈极显著性相关,说明福建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发展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并对福建省2005~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到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将增长到2.4033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将下降到0.3926 hm2,人均生态赤字高达2.0108 hm2,表明福建省到2010年生态承载力处于高度的不可持续状态。最后对福建省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生态足迹模型为支撑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首先对生态足迹这种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主要是通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来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如果人均生态足迹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则出现生态赤字;相反则出现生态盈余。然后对泰安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数据主要来源于泰安市2009年的统计年鉴,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in assessing the status and capac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EF of Yanbian forest region, Jilin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wa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yearbooks and forest yearbooks from 1996 to 2002.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 per capita decreas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CC) per capita almost kept a static status, and ecological surplus per capita increased year after year. The EF per 10 thousand Yuan GDP per capita in Yanbian decreased from 1996 to 2002. This trend was similar to that in western China, and distinctly higher than that in eastern China. The forest EF per capita kept a steady status, while the forest production footprint (FPF) and forest export footprint (FEF) decreased. Comparing the two year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NFPP) with the five years, the mean va1ue of FPF and FEF reduced by 0.341 (46.32%) and 0.327 hm2 per capita (54.94%),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the regional and forest development in Yanbian was sustainabl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FPP was favorable to impro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 region. However, the sustainability capacity was still lower than those in forest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improve forest productivity,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and management of forest ecosystems scientifically.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 25(2): 129–134 [译自: 生态学杂志]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利用《西宁市统计年鉴》等资料研究西宁市近10年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分析产生生态赤字的原因、万元GDP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缓解生态赤字的对策。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西宁市总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递增趋势,由2001年的0.871 2 hm2·人-1上升至2011年的2.206 1hm2·人-1,增幅达153.2%;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相对稳定的波动状态,2001,2005和2011年分别为0.243 2 hm2·人-1、0.232 0 hm2·人-1和0.305 5 hm2·人-1;人均生态赤字以年均20.3%的速度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0.628 0 hm2·人-1增长到2011年的1.900 6 hm2·人-1;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赤字是西宁市生态赤字扩大的主要原因;西宁市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的阈值,其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8.
通过1997、2007、2017年长株潭3市土地利用矢量数据、Landsant卫星影像数据以及湖南省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收集,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覆盖度和差值植被指数(DVI)等三个参数的计算和统计结果来揭示长株潭城市群1997—2017年的森林植被生长状况变化、植被覆盖度变化以及植被主导发展趋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7—2007年间,长株潭城市群的植被生长状态下降,植被覆盖度降低,植被主导表现为退化趋势。2008—2017年间,该区域的植被生长状态回升并超过上一时段,植被覆盖度升高,植被主导表现为明显的改善趋势。基于此,以建设长株潭国家森林城市群为契机,本文提出了优先保护现有森林资源,重点建设城区绿化,加强城市绿线和生态红线保护,平衡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