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了探讨骨钙素(OC)和降钙素(CT)在小尾寒羊和广灵大尾羊两种地方优良脂尾型绵羊品种中的动态水平,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测定了两种绵羊4,6,8,10,12月龄时血清CT和OC的水平及同一品种不同性别绵羊血清CT和OC水平。结果表明:广灵大尾羊血清CT水平显著高于小尾寒羊,而OC水平没有差异;小尾寒羊血清OC水平具有明显性别差异,而CT在两个品种均无显著性别差异;血清OC水平相比CT而言,在不同月龄小尾寒羊和广灵大尾羊中均呈现显著动态变化。说明CT和OC在两种绵羊血清中水平的动态变化与二者生长发育与代谢规律基本相符,可以作为实践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PPARα和PPARγ基因在不同脂尾型绵羊脂肪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以探讨这2个基因与绵羊脂肪代谢的关系。本研究以2个具有显著尾型差异的绵羊品种(广灵大尾羊和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研究PPARα和PPARγ基因在2、4、6、8、10和12月龄个体的7种脂肪组织(大网膜、小网膜、尾部脂肪、皮下脂肪、肠系膜、肾周脂肪、腹膜后脂肪)中的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PPARα和PPARγ在各脂肪组织中都有表达。总体而言,浅层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深层脂肪组织。作为主效应,品种和月龄基本不影响2个基因的mRNA表达。尽管性别对PPARα的表达无显著影响,但在广灵大尾羊母羊中PPARγ的低表达导致性别本身及其与品种的互作达显著水平。鉴于组织间和年龄间的表达差异,这2个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空间性,但时间性不明显。尽管二者在调节脂肪代谢方面的功能相反,但是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品种羊尾脂的显微、超微结构特点,并比较其各自特点和异同,从而分析不同品种羊尾脂沉积规律的差异,探究羊尾部脂肪形成基因调控网络的结构基础。试验采集15月龄成年雄性和田羊的尾部脂肪、小尾寒羊的尾部脂肪,通过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观察并比较其显微、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和田羊尾脂脂肪细胞较小,内质网呈螺旋状,线粒体分布于细胞内边缘,膜外有"绒毛状"结构和散在的黑色颗粒;小尾寒羊尾脂脂肪细胞体积大,细胞间质较宽,胞内有丰富散在的小脂滴,内质网片状结构清晰,线粒体散在分布。研究显示,和田羊和小尾寒羊尾脂脂肪细胞显微、超微结构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阿勒泰大尾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沉积的变化规律,本试验选取90和270日龄健康、雄性阿勒泰大尾羊各6只,分别采集了90和270日龄时肾周脂、尾脂、腹部皮下脂肪组织样和血清,采用冰冻脂肪组织切片油红O滴染技术和Motic显微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测定脂肪细胞面积,并采用放射性免疫技术和酶联免疫法测定了血脂指标.结果显示,90日龄时,阿勒泰大尾羊尾脂脂肪细胞面积极显著高于肾周脂脂肪细胞面积(P<0.01),270日龄时,尾脂和腹部皮下脂肪脂肪细胞面积均极显著高于肾周脂脂肪细胞面积(P<0.01),但脂肪细胞的面积在尾脂和皮下脂肪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90日龄相比,270日龄阿勒泰大尾羊肾周脂脂肪细胞面积显著增高(P<0.05),而尾脂脂肪细胞面积极显著降低(P<0.01);90日龄阿勒泰大尾羊血清中leptin和HSL含量极显著高于270日龄(P<0.01),而血清中AST和ALT含量极显著低于270日龄(P<0.01).结果表明,阿勒泰大尾羊从90日龄生长至270日龄时,肾周脂脂肪细胞面积呈增加的趋势,而尾脂脂肪细胞的面积呈减少的趋势,这种变化可能与血清瘦素、激素敏感脂肪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地方绵羊品种丰富,按尾型可分为4类:(1)细短尾羊。尾细无明显的脂肪沉积,尾端在飞节以上,如西藏羊、罗曼诺夫羊等。(2)细长尾羊。尾细、尾端达飞节以下,如新疆细毛羊、林肯羊等。(3)脂尾羊。脂肪在尾部积聚成垫状,形状和大小不一,尾端在飞节以上的称短脂尾羊,如小尾寒羊、蒙古羊、卡拉库尔羊等;尾端在飞节以下的称长脂尾羊,如大尾寒羊等。(4)肥臀羊。脂肪在臀部积聚成垫状,尾椎数少,尾短,呈"W"形,如哈萨克羊、吉萨尔羊等。  相似文献   

6.
旨在研究绵羊Fsp27基因的组织表达/多态性及其与不同绵羊品种尾脂沉积能力的关联性。本研究采用qRT-PCR检测了营养充足期阿勒泰羊不同组织中Fsp27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对营养充足期和营养匮乏期阿勒泰羊尾脂组织中Fsp27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PCR-SSCP结合测序技术检测了5个不同尾脂沉积能力绵羊品种Fsp27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分析了相关突变与绵羊尾脂沉积能力的关联性。结果表明,Fsp27基因在营养充足期阿勒泰羊尾脂中高表达,其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肾周脂肪和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也较高,极显著高于心、肝、脾、肺、肾、胃、肠、皮肤和骨骼肌组织(P0.01)。在心、肝、脾、肺、肾、胃、肠、皮肤和骨骼肌组织中呈微量表达,且各组织间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营养充足期阿勒泰羊尾脂中Fsp27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营养匮乏期(P0.01)。绵羊Fsp27基因在不同尾脂沉积能力品种群体中共检测到25个突变位点,其中位于第3外显子g. 16771741的G/A突变以及第5外显子g. 16774969的C/T突变均为错义突变,且与绵羊尾脂沉积能力高度相关。g. 16771741的G/A突变在尾脂沉积能力较强的阿勒泰羊、小尾寒羊和湖羊群体中以G等位基因为主,分别占到86.8%、83.7%和85.7%,而尾脂沉积能力较差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群体中G等位基因分别仅占30.3%和11.1%。g. 16774969的C/T突变在阿勒泰羊群体中以T等位基因为主,TT基因型占84.7%,CT基因型占15.3%,没有检测到CC基因型;在短脂尾型的小尾寒羊和湖羊群体中,TT和CT基因型也分别占到65.9%、50.4%和22.7%、41.1%,而在长瘦尾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群体中则以CC基因型为主,分别占到97.4%和69.4%,没有检测到TT基因型。以上研究结果表明,Fsp27基因在阿勒泰羊尾脂中高表达,且其在尾脂中的表达量与阿勒泰羊的营养状态密切相关,Fsp27基因第3外显子g. 16771741的G/A突变以及第5外显子g. 16774969的C/T突变与绵羊尾脂沉积能力高度相关,可以作为理想的分子标记用于低脂肪绵羊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7.
旨在研究绵羊TRA2B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探讨其在两品种脂尾型绵羊脂肪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和调控特性。采用RT-PCR克隆TRA2B基因编码区(CDS)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Real-time PCR检测广灵大尾羊和小尾寒羊8月龄公羊共8只心、肝、肾、小肠、睾丸、肾周及尾脂肪组织、股二头肌中TRA2B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TRA2B基因CDS区长867bp,编码28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RA2B为不稳定的水溶性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域,有2个O-糖基化位点和70个磷酸化位点,109~196氨基酸残基为RRM保守结构域。TRA2B基因mRNA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有一定的表达,睾丸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肾、肾周脂肪与尾脂(P0.05)以及肝、股二头肌和小肠中的表达量(P0.05),心中表达量最低(P0.05)。品种间总mRNA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品种因素显著影响该基因组织间的表达(P0.05)。TRA2B可能在绵羊繁殖及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TRA2B在绵羊中的基因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不同环境,绵羊经过长期的适应性选择形成了尾型不同的品种。脂尾型绵羊尾部较高的脂肪沉积能力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逆性,但过多的尾脂沉积已不符合当今的育种需要。绵羊的脂尾和瘦尾是由环境和基因共同决定的复杂性状,而尾部脂肪沉积又与尾部脂肪组织中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成脂分化相关。本文重点讨论可能决定绵羊尾部脂肪沉积的遗传机制及影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因素,对有关绵羊尾部脂肪沉积基因组学研究及脂肪沉积相关的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脂尾型绵羊脂尾(脂臀)性状的改良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绵羊7号染色体46843356位点多态性与尾脂沉积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绵羊7号染色体上46843356位点多态性与绵羊尾脂沉积的关系,以尾型极端差异的阿勒泰羊、小尾寒羊、中国美利奴细毛羊以及萨福克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检测该位点在群体中的多态性。结果表明:46843356位点在尾脂沉积能力较差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群体以AA基因型为主,而尾脂沉积能力强的阿勒泰羊群体则以GG和GA基因型为主,阿勒泰羊和小尾寒羊G/A等位基因频率比值为2.48和4.22,分别是萨福克羊的83倍和141倍。卡方检验结果表明,阿勒泰羊和小尾寒羊在该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在该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极度不平衡状态(P<0.01)。以上结果提示,绵羊7号染色体上46843356SNP位点在脂尾(臀)与瘦尾绵羊群体中存在较大差异,可作为理想的分子标记应用于高、低脂绵羊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绵羊Fsp27基因的组织表达/多态性及其与不同绵羊品种尾脂沉积能力的关联性。本研究采用qRT-PCR检测了营养充足期阿勒泰羊不同组织中Fsp27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对营养充足期和营养匮乏期阿勒泰羊尾脂组织中Fsp27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PCR-SSCP结合测序技术检测了5个不同尾脂沉积能力绵羊品种Fsp27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分析了相关突变与绵羊尾脂沉积能力的关联性。结果表明,Fsp27基因在营养充足期阿勒泰羊尾脂中高表达,其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在肾周脂肪和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也较高,极显著高于心、肝、脾、肺、肾、胃、肠、皮肤和骨骼肌组织(P<0.01)。在心、肝、脾、肺、肾、胃、肠、皮肤和骨骼肌组织中呈微量表达,且各组织间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营养充足期阿勒泰羊尾脂中Fsp27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营养匮乏期(P<0.01)。绵羊Fsp27基因在不同尾脂沉积能力品种群体中共检测到25个突变位点,其中位于第3外显子g.16771741的G/A突变以及第5外显子g.16774969的C/T突变均为错义突变,且与绵羊尾脂沉积能力高度相关。g.16771741的G/A突变在尾脂沉积能力较强的阿勒泰羊、小尾寒羊和湖羊群体中以G等位基因为主,分别占到86.8%、83.7%和85.7%,而尾脂沉积能力较差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群体中G等位基因分别仅占30.3%和11.1%。g.16774969的C/T突变在阿勒泰羊群体中以T等位基因为主,TT基因型占84.7%,CT基因型占15.3%,没有检测到CC基因型;在短脂尾型的小尾寒羊和湖羊群体中,TT和CT基因型也分别占到65.9%、50.4%和22.7%、41.1%,而在长瘦尾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和萨福克羊群体中则以CC基因型为主,分别占到97.4%和69.4%,没有检测到TT基因型。以上研究结果表明,Fsp27基因在阿勒泰羊尾脂中高表达,且其在尾脂中的表达量与阿勒泰羊的营养状态密切相关,Fsp27基因第3外显子g.16771741的G/A突变以及第5外显子g.16774969的C/T突变与绵羊尾脂沉积能力高度相关,可以作为理想的分子标记用于低脂肪绵羊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Lpin3基因变异对绵羊肉用性状的影响,选择广灵大尾羊和小尾寒羊两品种脂尾型绵羊为研究对象,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Lpin3基因5'非编码区部分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SNPs与尾型和屠宰性状的关联。结果检测到Lpin3基因5'非编码区起始密码子上游约1 200 bp的DNA序列13个SNPs,其中-334~-332ins TAA显著降低了小尾寒羊的尾宽(P0.05),提高了小尾寒羊的屠宰性状(P0.05),在小尾寒羊中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广灵大尾羊(P0.05),对广灵大尾羊各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尽管不显著,小尾寒羊中-443 TC与-334~-332 ins TAA具有相似的遗传效应。该研究可为绵羊Lpin3基因功能及肉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猪腹脂脂肪细胞的数量与大小对猪腹部脂肪沉积能力以及腹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选取了白色杜洛克×二花脸资源家系中343头240日龄F2代个体,测定了每个个体的腹部脂肪重、板油重、花油重及背膘厚度等脂肪沉积性状,通过HE染色技术对腹脂脂肪细胞切片染色后进行图像分析,测定脂肪细胞的大小和数量。结果表明:性别对腹脂重影响极显著(P0.001),阉公猪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育肥母猪(P0.001),其他类型脂肪酸低于母猪。脂肪细胞的大小和数量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显著(P0.05),且与多数脂肪沉积能力及脂肪酸组成性状呈显著正相关。个体脂肪细胞的增大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脂肪细胞大小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高脂日粮对小鼠脂肪沉积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3周龄C57BL/6J小鼠12只,随机分为高脂日粮组和低脂日粮组(对照组),每组6只。饲喂11 w后,测体重、采食量并采集血样和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及肝脏。采用冰冻切片HE染色方法检测脂肪细胞的充脂情况。结果显示,高脂日粮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极显著增加(P0.01),腹股沟脂肪和附睾脂肪重量显著增加(P0.05),脂肪细胞明显增大,脂解基因和产热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血液中T-chol和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ALT与AST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AST/ALT比值偏高。以上结果表明,高脂日粮引起的肥胖是由于脂肪细胞肥大、产热基因和脂解基因表达降低以及不同部位脂肪沉积增多造成的,并且易引起肝脏炎症。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探讨呼伦贝尔羊巴尔虎品系(半椭圆状尾)和短尾品系(小桃状尾)脂肪沉积差异的分子机制。随机选择处于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5月龄呼伦贝尔母羊21只(其中巴尔虎品系11只、短尾品系10只),测量其体尺、尾型和胴体重指标。组织切片观察8个部位脂肪细胞的形态,测定脂肪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并进一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在不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同月龄两品系羊胴体重、体尺及尾型指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虽然两品系羊同一部位的脂肪细胞形态基本一致,但巴尔虎品系尾部脂肪细胞面积和体积均大于短尾品系(P0.01),并且皮下、网膜和尾部脂肪组织中的TG含量在两品系羊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ATGL、PPARγ、C/EBPα和SREBP 4个脂代谢相关基因在巴尔虎品系个体中的mRNA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短尾品系(P0.05;P0.01);巴尔虎品系中ATGL和SREBP基因的表达与TG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r=-0.965、0.972)。综上所述,两个呼伦贝尔羊品系在生长和脂肪代谢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绵羊脂尾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lipin2与lipin3蛋白在绵羊脂肪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性,试验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绵羊肝脏、肾脏、小肠、股二头肌、肾周脂肪、尾脂、睾丸组织中lipin2和lipin3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lipin2在睾丸、尾脂和肾周脂肪中的表达量较高,显著高于小肠(P0.05),与肝脏、股二头肌、肾脏中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lipin3在7种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量,其中睾丸和尾脂中表达量较高,小肠中最低,各组织间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lipin2与lipin3在绵羊睾丸组织、肾周脂肪、肝脏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其调控绵羊繁殖机能及脂肪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16.
小尾寒羊和大尾寒羊都属肉裘兼用优良绵羊品种,小尾寒羊主要分布于山东的济宁和荷泽地区,具有体大、生长发育快、早熟、繁殖力强等优良特性,被誉为“国宝”。大尾寒羊主要分布于聊城地区的临清、冠县、高唐等地,具有耐粗、抗病、适应性强、产肉性能高和繁殖性能强等特点。为了搞清小、大尾寒羊两种羔皮的品质,本文对不同日龄的小、大尾寒羊羔皮的主要品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两个绵羊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 1995年1月,从山东种羊生产基地随机选择健康的小尾寒羊24只,大尾寒羊…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探究藏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结构特点及其与小尾寒羊脂肪组织结构的差异.选择健康8月龄藏羊和小尾寒羊各5只,不区分雌、雄,利用常规组织学染色方法对两种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结构及其脂肪细胞形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藏羊大网膜脂肪细胞及尾部脂肪细胞形态多样;两种羊不同部位的脂肪细胞平均直径、面积、数量均存在差异;藏羊肾周脂肪...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尾型绵羊群体遗传分化程度,检测全基因组选择信号,以挖掘不同尾型绵羊重要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基于蒙古羊(短脂尾)和藏羊(瘦尾)群体的Illumina Ovine SNP 50K芯片分型数据,借助遗传分化系数FST法进行群体间选择信号检测,寻找选择信号区域内的重要基因,并对其中与脂肪代谢相关的基因PPARG、PDGFD在呼伦贝尔羊(大尾和小尾品系;肥尾)与藏羊(瘦尾)尾脂进行mRNA相对表达量研究。结果,(1)465个SNPs被选择,基因注释找到448个候选基因,筛选到50个与脂类代谢相关的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主要富集在脂类生物合成过程、磷脂代谢、脂质结合等条目,此外发现4个基因(PPARG、RXRG、SLC27A2和ACSL6)富集到PPAR信号通路。(2)肥瘦尾之间,呼伦贝尔羊(大尾和小尾品系)PPARG和PDGFD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藏羊(P0.01),而大小肥尾之间,呼伦贝尔羊大尾品系PPARG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小尾品系(P0.05),PDGFD基因表达量则无明显差异。通过FST法有效检测到受选择的基因,部分与绵羊重要性状相关,相对定量试验证明PPARG和PDGFD基因与尾部脂肪沉积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尾型选育的候选基因,为绵羊育种及改良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洼地绵羊与四个羊种分子遗传标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RAPD技术,利用混合基因池(DNA pool)法,对洼地绵羊、小尾采羊、大尾寒羊、滩羊和鲁北白山羊进行了遗洚相关分析。其中洼地绵羊与大尾寒羊间的遗传距离为0.0560,与小尾寒羊的遗传距离为00678,与滩羊的遗传距离为0.1266,而与鲁北白山羊的遗传距离为0.3607。可以认为洼地绵羊、小尾寒羊、大尾寒羊、滩羊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均是由蒙古羊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经过长时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地方优良品种。根据遗传距离做出了它们之间的聚类图。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发现,洼地绵羊、小尾寒羊、大尾寒羊和鲁北白山羊均出现了具有品种特征的特异性条带。可以作为各自的分子标记来进行品种鉴定。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微卫星标记ILSTS011的遗传多态性,研究以河南省地方绵羊品种大尾寒羊、小尾寒羊和豫西脂尾羊为研究对象,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微卫星标记的带型.结果表明:在3个绵羊品种中均检测到微卫星标记ILSTS011有3个等位基因,微卫星标记ILSTS011的平均杂合度为0.614 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614 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51 3.说明ILSTS011为高度多态基因座,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大尾寒羊、小尾寒羊和豫西脂尾羊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