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多年来对森林的过量采伐,使森工企业出现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局面。文内叙述了松江河林业局的现状,分析了产生“两危”的原因,并提出了扭转两危,振兴林业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
建国四十年来,我省森工企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历史性成就。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正面临着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严峻考验,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采取历史性决策的关键时刻。本文仅就我省国有林森工企业的“两危”现状及其成因进行综合论述。目的在于通过剖析“两危”,找出结症,汲取教训,为根治“两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森工企业的“两危”,已发展成为社会性的重大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正在引起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广大林业工作者的关注。下面联系松花江林区的实际,对森工企业“两危”的成因和对策,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资源危困和经济危困,是摆在我们陕西森工采育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省属六个采育企业,都是经过国家批准的中型企业。在林业局经营范围内,集体林约占20%;有林权争议尚不能利用的约占20%,两项总计面积约20万公顷,蓄积约763.6万立方米。省属六个采育企业目前实际经营面积仅有52.9万公顷,蓄积3,723万立方米,占秦岭面积12%,为原总体设计的66%。1981年秦岭林区划为水源涵养林,从宏观上看,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从微观角度来看,给采育企业带来了莫大的压力。营林任务加大,采伐量减少,营林经费严重不足;更改资金奇缺;基建投资锐减;人均留利水平过低,企业经济十分困难。针对这两大危困,“六五”期间我们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两大危困开始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我省森工企业“两危”现状及成因,提出了根治“两危”、振兴发展国有林区的原则和指导思想,阐述了在森林资源、产业结构、经济扶持、管理体制、科技兴林、林区社会经济等方面所必须采取的基本对策,有待省、国家解决的应急措施,勾画了远景,明确了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6.
由于种种原因,我省森工企业面临着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严峻局面。当前,摆脱“两危”局面已成为森工企业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如何摆脱“两危”局面呢?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是一项最现实、最有效的战略措施。本文就此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森工企业只有借助有利条件,转轨变型,才能摆脱危困,走出谷地。这是本文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我省森工企业现状如何?出路何在了这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这里,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我省森工企业始建于1951年。从1951年至今,全省建立森工企业29个,有职工2.8万多人。3()多年来,这些森工企业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  相似文献   

8.
森工企业设计上的先天不足,是森工企业出现“两危”的潜在因素,而近年来越来越重的社会负担以及限量采伐办法的实行,直接导致了塔河林业局的经济危困。为了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摆脱“两危”,塔河林业局提出了“鹤形经营模式”的构想。一方面努力开发新产品,推进技术改造工作,另一方面开展多种经营,发挥资源优势,立体开发,全面发展,五业振兴,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黑龙江省森工系统为摆脱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在产业结构调整、搞好治理整顿及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省委省政府于1990年2月召开了全省森工工作会议,把治理森工“两危”纳入全省治理整理的总体规划,决心用20年的时间实现治危兴林的奋斗目标。由于森工“两危”是一种历史综合症,在短时间内,单凭森工自身的努力是很难治理的,需要国家及全社会的扶持才能奏效。从目前来看,国家正处于治理整顿时期,财政和信贷支出都在收缩,因此,很难拨出大量资金用于森工的发展建设。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森工部门应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挖掘内部现有资源、资金、劳力、设备潜力,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等方面狠下功夫,为争取并获得国家出台的重大经济政策创造条件。为此,我认为当前在森工部门内部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省森工企业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较快地解决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也就是解决“两危”,解决的途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改革森林经营模式,实行集约经营和双层经营相结合森工企业以森林为劳动对象,森林资源是森工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我省的森林(不包括大兴安岭)现已变成了以杨桦为主  相似文献   

11.
论森工城市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曲忠良,张娟,娄志伟,陈鸿(哈尔滨市松江胶合板厂)(黑龙江省绥棱林业局)(黑龙江省森工总局)(东北林业大学)1必要性森工城市企业发展第三产业不但是扭转林业“两危”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也是“治危兴厂”的有效途...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东北、内蒙一些森工企业出现了资源危机,资金危困。白河林业局由于开发较晚,至今森林资源尚比较丰富,还没有出现一些老局那么严峻的“两危”局面。但是,森林资源优势还能保持多久?一些老局的今天是否必然是我局的明天? 怎样才能防止“两危”的出现?这是全局上下最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 已步入了重要的转折时期, 其主要表现为: 森工企业的森林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本文从森林资源的内涵意义入手, 阐述了"两危"的本质特征、表现形式; "两危"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发展前景, 分析了林业经济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协调资源、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缓解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两危"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 问题的再次提出林业“两危”问题早在70年代便已初露倪端,之后逐渐暴露恶化,一些开发较早的林区,如黑龙江省伊春林区,内蒙古自治区五岔沟,伊图里河林区等最为严重。为此,国家和企业曾先后采取过一些积极措施,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治危兴林大讨论,提出一系列治危兴林措施及对策,但多属于理论务虚阶段,没有全面实施。一些过伐和频临桔竭的林区由于越采越少,不但“两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八五’初期国务院下大决心对林业森工企业实行木材生产限额采伐和“三总量”控制,以期缓解。但林业问题由于历史的或现实的原因已积重难返,“两危”已成为绝大多数企业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对黑龙江省国有森工企业存在的“两危”成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森工企业克服“两危”走出经济低谷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6.
“治危兴林”是森工企业紧迫的战略任务,依靠科学技术振兴林业是完成这项任务的有力保证。本文在充分分析论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利学技术在林业经经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依靠科技“治危兴林”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云南森工受“两危”困扰,已为时非短,为今之计,宜振作精神,求速摆脱。“两危”之造成,固教训深刻,值得认真反思,避免历史重演。但“往者不可谏”,一味埋怨,向后看而不向前看,这绝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而振作精神,摒弃“等、靠、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仅以穆棱局1981—1990年10年间的木材生产、成本、利润、营业外支出的统计数字为基础,分析营业外支出对导致森工企业“两危”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我省林业的发展,扭转林业两危的现状,1990年2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森工工作会议,会议制定了我省林业今后二十年的发展规划及其奋斗目标。实现这一规划及目标,是全省林业科技情报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治危兴林与林业科技情报密切相关,简而言之是治危兴林离不开科技情报工作,科技情报工作必须有效地为治危兴林服务,这主要是由科技情报工作的自身规律和严峻的林业形势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工企业“两危”问题,近年来,国家先后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1)从1990年11月起提高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统配材价格。原木出厂价由现行的每立方米144.97元提高到214.83元,提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