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政  刘久羽  彭博  李博  阙宏伟  敖金成  刘加红 《土壤》2023,55(4):918-924
为实现坡耕地土壤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探究了云南红壤坡耕地烤烟生长季土壤主要养分迁移特征。结果表明:红壤坡耕地剖面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CEC)及主要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线性降低,土壤容重则线性增加,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30 cm土层以下变幅较小;随着烤烟生育期进程,剖面土壤化学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红壤坡耕地烟田垄土和冲积土主要养分含量随坡位自上而下呈降低趋势,垄土降幅小于冲积土,且相同坡位土壤团聚体结构的有机质含量以垄土较高。红壤坡耕地不同坡位烟株生长特性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总体上,云南红壤坡耕地土壤主要养分在耕作层(30 cm)以下下移潜力较弱,坡位因素会加速上坡位土壤贫瘠化。  相似文献   

2.
等高反坡阶措施对滇中红壤坡耕地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布设等高反坡阶后土壤水分驱动特征,揭示其水源涵养能力,以滇中昆明市北郊松华坝迤者小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野外监测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017年5月1日-2018年4月30日期间不同土层深度(0-100 cm)土壤贮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其他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雨季和旱季降雨量分别为528.5,41.5 mm,占试验年降雨量的92.7%,7.3%,I30(最大30分钟雨强)与降雨量的整体变化趋势一致;(2)布设等高反坡阶后,各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较原状坡耕地在雨季和旱季分别增加9.6%~13.5%,10.0%~23.9%;(3)布设等高反坡阶后坡耕地土壤贮水量变异系数明显减小(p<0.05),各土层深度下土壤贮水量变异系数的大小为:20 cm > 40 cm > 60 cm > 80 cm > 100 cm;(4)土壤贮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明显减弱,布设等高反坡阶对坡耕地土壤贮水量的影响表现为40 cm > 20 cm > 60 cm > 80 cm > 100 cm;(5)等高反坡阶处理和不同土层深度交互作用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显著,修正模型平方和达到48 149.124。综上,等高反坡阶处理对坡耕地土壤的贮水能力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对坡耕地地表径流拦蓄、增加水分入渗和减少土壤流失改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雷州半岛桉林—砖红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定位观测数据,对雷州半岛浅海沉积物发育的桉林地砖红壤水分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受水分蒸发量大等因素的影响,0~100cm土层月均贮水量较低;主要受降雨分布的影响、土壤水分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季节性干旱时间较长,8~9月土壤水量最高,3月土壤贮水量最低;土壤水分在短期内可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表明土壤容易产生干旱;土壤水分的垂直梯度变化表现为增长型,在旱季的1~3月,表层(0~6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大,反映出分蒸散作用对表层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在雨季的7~8月土壤剖面水分变化较小,表明降雨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如何减少干旱威胁,是桉树生产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不同时间尺度反坡台阶红壤坡耕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反坡台阶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水分不同时间尺度变化以及土壤干湿变化的影响,在2016—2017年对布设反坡台阶坡耕地和原状坡耕地0~100 cm深度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持续监测,计算了土壤相对含水率和增墒率。结果表明,反坡台阶对土壤水分的增加作用在枯水年更为显著(P0.05)。坡耕地旱季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相对不明显,基本上呈现出随着土层深度逐渐增加的规律;7月、9月和11月则呈现出明显的S状的规律;坡耕地布设反坡台阶后,各个时段各个土层土壤含水率均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在5月土壤补水期和11月土壤失水期对土壤水分的增加效果更加明显。坡耕地土壤逐日含水率变异程度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反坡台阶处理坡耕地和原状坡耕地5、20和40cm处土壤逐日含水率与降雨量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60cm处土壤逐日含水率与降雨量达显著相关(P0.05),而80、100 cm深度土壤逐日含水率与降雨量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反坡台阶对坡耕地5、20、40、60、80、100 cm处土壤平均增墒率分别达到15.22%、15.25%、16.91%、15.60%、16.50%和16.17%,而其对不同深度土壤增墒率在年内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坡耕地布设反坡台阶,显著增加了土壤含水率,增加了土壤湿润期的持续时间,并且能显著提高坡耕地降雨利用率,这对于解决坡耕地的生态水文型干旱问题,提高山区坡耕地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及抗旱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及抗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种植花生相比,种植苎麻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28.44%)、田间持水量(10.06%)和总孔隙度(5.65%),土壤密度则显著降低7.20%;2)监测期内,花生地各层土壤以及整个0~ 100 cm土体水分变异系数普遍高于苎麻地,苎麻地0 ~ 100 cm土体水分的时间稳定性和空间协调性优于花生地;3)苎麻地0~ 40 cm土壤较花生地延长抗旱时间7d以上,但随着土层的加深,差异越来越小;4)红壤坡耕地种植苎麻有利于提高红壤旱地土壤抗旱能力,特别是中、上层土壤.从扩充土壤水库的角度考虑,红壤旱地种植苎麻优于种植花生,该研究结果可为挖掘红壤区深层土壤水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华中丘陵红壤的水分问题 Ⅱ.旱地红壤的水分状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贤良 《土壤学报》1998,35(1):16-24
本文研究表明,与荒地红壤相比,旱地红壤表土的物理性质已有明显不同,土壤容重和土壤阻力较低,而土壤孔隙度较高。但心土和底土层的物理性质仍类似荒地红壤,然而,这些土层中高水势段的释水性却比荒地红壤相应土层中的更低。年内不同时期内的贮水量,旱地红壤比地红壤高,因而伏秋旱期间土体中出现代于萎蔫含水量值的时间较迟,干旱深度较浅。  相似文献   

7.
同一坡面上不同坡位土壤贮水量差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坡面土壤水分分布特征,指导坡面植被恢复和坡面治理.对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阴坡上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差异,分析表明:1)生长季平均土壤贮水量自坡上到坡下呈“单峰”变化:坡中和坡中下最高,分别为201和198 mm;坡中上和坡下次之,分别为177和175 mm;而坡上最少,为159 mm.2)6月、7月和9月,坡中、坡中下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其他坡位.5月和8月,不同坡位土壤贮水量差异较小,但坡中、坡中下土壤贮水量仍略高于其他坡位.3)在任何天气条件下,不同土层土壤贮水量沿坡面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自坡上到坡下呈“单峰”变化.0 ~ 3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在持续无雨、小雨或连阴雨的天气条件下,均表现为坡上最低,坡中最高.30 ~ 80 cm土层的贮水量,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坡中和坡中下的土壤贮水量总量最高;在持续无雨或小雨的天气下,坡中上最低;连阴雨的天气条件下,坡上最低.因此,中坡位由于接收坡上来水,水分条件最好.这说明在坡面尺度上进行林业管理时,考虑不同坡位的水分条件,合理管控不同坡位林分密度,有利于实现林-水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华中丘陵红壤的水分问题 Ⅳ.桔园红壤的水分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贤良 《土壤学报》1998,35(2):210-217
1990-1993年在江西省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壤并掺有第三纪红砂岩风化体的桔园红壤进行了水分性质和水分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桔园红壤中粘粒含量比附近的典型粘质红壤中低,-15MPa土水势时的土壤含水量较低,相应就提高了桔园红壤中的有效含水量。还发现,一年中桔园红壤0-100cm土体内的贮水量较低,即使在丰雨的上半年,土体中也出现低于有效水的含水量范围,这可能与柑桔生长的耗水较大和心上层的土壤容重较大等因素有关。但在100cm以下土层中全年的贮水量都较丰富。桔园红壤0-100cm土体内,不论在上半年或在下半年,其Wf.c值均小于1,反映了其贮水库容中尚存在较大的空间可继续蓄水。  相似文献   

9.
基于Van Genuchten模型的等高反坡阶下土壤水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明等高反坡阶处理对土壤持水性的改善作用,选取滇中昆明市北郊松华坝迤者小流域为研究区,研究等高反坡阶对坡耕地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使用vanFit软件拟合获得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阐明各土层土壤持水性及其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等高反坡阶对坡上部影响不显著(p>0.05),对坡中部影响显著(p<0.05),对坡下部影响极显著(p<0.01);(2)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参数的关系中,容重和砂粒含量呈负相关,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粉粒含量呈正相关;(3)模型拟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决定系数R2均高于0.85,可靠性较高;原状坡耕地(1.719 6)和等高反坡阶处理坡耕地(1.773 5)的n值均在10—20 cm土层最大,土壤在1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大,等高反坡阶处理坡耕地的土壤含水率变化大于原状坡耕地;(4)原状坡耕地和等高反坡阶处理坡耕地均在10—20 cm土层供水性好,等高反坡阶处理坡耕地在40—60 cm土层持水能力强,而原状坡耕地在20—40 cm土层持水能力强。综上,等高反坡阶处理对坡耕地土壤的保水性能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对坡耕地地表径流拦蓄、增加水分入渗和减少土壤流失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坡耕地横坡、顺坡垄作模式土壤水分及溶质迁移过程的差异,采用田间模拟试验的方法,以坡度为7°的大豆坡耕地为研究对象,以Br-为示踪剂,监测不同垄作模式垄台、垄侧、垄沟各位置的土壤水分和Br-浓度,探究坡耕地横坡、顺坡垄作模式对土壤中水分迁移及可溶性养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模式最大土壤体积含水量横坡垄作分布在10—20 cm土层,顺坡垄作分布在5—15 cm土层,证明横坡垄作对雨水的拦蓄作用。横坡垄作模式最大土壤贮水量位置在垄上侧的垄侧处,顺坡垄作模式在垄沟处。不同垄作模式下各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异系数在0—5,50—60 cm处较大,介于8.97~11.90,中间土层的变异系数较小,在0.91~8.76间波动。顺坡垄作20—60 cm土层中Br-沿坡向迁移现象明显,横坡垄作40—60 cm土层中Br-沿坡向发生迁移;2种垄作模式垄台和坡向下方位置(横坡∶垄侧;顺坡∶株间)的土壤Br-总量比值均约为3∶7,顺坡垄作垄台中心处Br-总量为横坡垄作的54.33%,说明横坡垄作可以减少土壤中Br-沿坡向迁移。研究成果为在顺坡垄作条件下将非吸附性养分施在垄侧处可减少其迁移流失,有利于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是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性限制因子。利用2006年4—9月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桂西北环境移民迁入区坡地开发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储水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基本一致;在时间尺度上,不同月份各利用方式土壤储水量差异显著,0-1m平均储水量依次是坡耕地〉园地〉荒草地〉灌丛〉林地;在空间尺度上,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储水量为中等变异,在表层(0-20cm)荒草地和灌丛的土壤储水量较大,在深层(60-100cm)坡耕地和园地土壤储水量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土壤水分从坡顶到坡脚呈增加趋势,但修筑梯田的坡地较自然坡地土壤水分沿坡面变化幅度小。  相似文献   

12.
新疆典型小流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是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区.以新疆典型小流域-阜康市三工河流域为例,对区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初步研究,旨在为小流域土壤侵蚀治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流域内典型梁峁坡地、不同坡度坡地及不同植被覆盖地0-20 cm和20-50 cm剖面层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布存在以下特征:土壤同-剖面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同一坡面随坡位自上而下呈增加趋势;不同坡度则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植被覆盖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现:农用坡耕地<林地<草地<草灌地.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频率(5 min)的土壤水分探针和自动气象站监测三峡库区典型茶园坡面与林地坡面的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及其对降雨的响应,明确了林地和茶园土壤水分变化的规律,揭示了土地利用方式和微地形对土壤水分和降雨储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茶园和林地土壤含水率随降雨量的变化而改变,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呈现“W”型和“S”型变化。土壤含水率年内变异系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10 cm)含水率为中等变异水平(10%相似文献   

14.
土壤水分变化受地形地貌、土壤质地、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分析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以该区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验的方法,从坡向和坡位出发,系统分析土壤水分在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半阴坡平均土壤含水量低于阳坡和半阳坡;各坡向土壤水分剖面变化趋势不同,坡向仅对0 ~ 35 c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变化有显著影响.2)3坡向(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土壤含水量均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各坡向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剖面变化呈现不同趋势,坡位对测量范围内的阳坡和半阴坡,以及25 ~ 100 cm范围内的半阳坡土壤水分变化有显著影响,但对半阳坡0~ 25 cm土壤水分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可对该地区小流域农作物合理配置及农田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黏土夹层位置对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中国东部地区,土地复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将采煤沉陷地复垦为耕地,复垦后的耕地生产力水平应接近损毁前的水平。然而,采用传统的黄河泥沙一次性充填后覆盖一定厚度土壤层的复垦方式,复垦后土壤持水性差,生产力水平低。夹层式充填复垦能够有效改善传统充填复垦土壤的水分特性,该文研究夹层位置对黄河泥沙填复垦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共设计当地普通农田土壤剖面(CK1),传统"上土下沙"土壤剖面构型(CK2)及5个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处理T1~T5:在60 cm厚的黄河泥沙充填层中的不同位置夹20 cm厚心土层(黏土层),夹层距离表土距离分别为50 cm(T1),55 cm(T2),60 cm(T3),65 cm(T4)及70 cm(T5)。通过室内入渗试验,分析不同位置设置夹层后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含水率分布情况,优选适应于该地区的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结果表明:入渗率随着夹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即夹层位置距离土表55cm为一临界深度,此时重构土壤的入渗率最低、湿润锋的运移速度最慢、阻水效果最强,但考虑到研究区强降雨天气,易形成地表径流。当心土夹层位置距离土表60cm时,更接近普通农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是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的理想选择。该研究对深入探讨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内部作用机理和指导滨黄河地区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植被恢复的减沙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冲性和崩解速率特征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抗冲性指标和崩解速率在数值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表明其抵抗侵蚀能力减弱.不同利用类型0-10 cm表层土壤抗冲性和崩解速率强弱关系均为:灌木林>草地>乔木林>果园>农地,而在20-30 cm土层及40-50 cm土层有所变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崩解速率和土壤抗冲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直线递增关系,灌木林地土壤崩解性能随抗冲性变化速率较快,直线斜率达到0.352,而农地的崩解性能随抗冲性变化起伏最小,直线斜率为0.014 5,草地、乔木林地和果园位于两者之间.其中,乔木林地与草地二者直线斜率差异不大,在相同取样深度上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选择了黄土高原安塞县境内的纸坊沟、县南沟、西沟、郭阳湾等不同流域,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6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对于不同地形条件的土壤含水量,阴坡>半阴坡>阳坡,坡下>坡中>坡上,并且随着坡度的增大,土壤含水量减小;不同的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含量也不同,在选择的草地、灌木地、林地3种植被类型中,以草地的土壤含水量最高,林地最小,灌木地介于两者之间;从恢复方式看,自然恢复的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人工恢复的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低,自然+人工恢复介于两者之间.另外,对于同一种植被类型,生物量越大,土壤水分含量越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南方草山草坡分布区气候湿润、温度适宜、适合牧草生长,具有很高的生产和生态价值。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造成土壤肥力的差异,因此探究南方草山草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特征,对南方草山草坡合理开发利用具有深远意义。【方法】湖北省长阳县的天然草山草坡、人工草地、农田在中国南方的分布具有代表性。本研究在该县的火烧坪地区采集3种土地利用类型0—10、10—20和20—30 cm土层深度样品,测定其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探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及其不同土层之间养分的差异,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评价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水平。【结果】1)草山草坡3个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显著高于人工草地和农田(P<0.05),而土壤全钾(TK)、碱解氮(AN)含量则显著低于农田和人工草地,pH没有显著区别。天然草山草坡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人工草地和农田的养分含量在0—30 cm土层无显著变化。2)天然草山草坡土壤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高于农田和人工草地,且CAT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递减。农田脲酶(URE)活性高于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山草坡,...  相似文献   

19.
白浆土形成过程中某些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浆土发育在我国温带半湿润条件下,母质为第四纪河湖沉积物,土壤长期处于季节性干湿交替过程,使土壤剖面中铁、锰、铝等矿物元素被还原淋失,粘粒下移,在A及SB层中粘粒显著减少,淀积层中粘粒明显增加。整个剖面中硅铁率、硅铝率和硅铁铝率变化较小。土壤酸度稳定、盐基饱和度在70—90%。没有明显的矿物分解与灰化淀积层,在白浆化过程中,呈现了粘粒非破坏性的机械淋移,或者侧向漂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特征及障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特征及其障碍因素,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查阅及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等综合性研究手段,对江西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统计特征、演变特征及主要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红壤坡耕地田面坡度主要分布在2~16°之间,耕层平均厚度13.40 cm,有效土层厚度平均88.30 cm,土壤容重平均为1.17 g/cm~3;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9.37 g/kg,土壤pH值平均5.36。(2)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近20年有明显提高,田面坡度从6°降至4°,耕层厚度从13.68 cm增至16.42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24.63 g/kg,提高33.93%,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0.53%、230.98%、44.18%。(3)红壤坡耕地低产耕层土壤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土壤养分贫瘠化、粘重化和酸化;花生和木薯低产耕层的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均大于高产耕层,而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含量及pH值均小于高产耕层,表明高产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优于低产坡耕地。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改善和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