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山中东部林区,从解放初期开发以来,森林利用面积年年在缩小,采伐迹地面积年年在增大,目前为止,各林场迹地面积,约占森林面积的百分之十左右。特别是一些老林场,需要更新的迹地面积不下三万亩。使林相遭到破坏,森林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有些地,变成草场,急需更新恢复森林。 “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方针,在新疆林区已贯彻了廿多年。采伐迹地更新工作一从林九五七年开始,各林场作了不少工作,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些场在同一块迹地上,年年更新,年年补植,累计更新面积很大,实际保存面积较小。追其原因:有的是更  相似文献   

2.
豫南山区杉木萌芽更新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杉木主伐迹地萌芽更新、整地造林和荒山造木的杉木林前5年生长情况及投资情况调查表明:杉木萌芽更新林与后两种更新杉木林比较,高生长量分别增加3.9和1.1倍,地径生长量分别增加2.8和1.4倍,营林投资分别为后者的53.8%和48.8%。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对杉木萌芽更新提出了一些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连续7年对七坪林区杉木人工林、常绿阔叶林和采伐迹地3块样地的小气候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和常绿阔叶林内不仅年中温度变化较和缓,平均值低于迹地,而且水面蒸发量也明显小于迹地;2.常绿阔叶林内的相对湿度明显高于迹地,而林下地被物稀少的杉木人工林则略小于迹地;3.杉木林冠截留率为12.7%,较常绿阔叶林的9.9%明显增多,相反,杉木林的树干茎流率为0.8%,较常绿阁叶林的4.1%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枫香杉木(萌芽)混交造林的主要方法是:在第一代实生杉木纯林的采代迹地上,栽植适当密度的枫香,抚育过程中保留部分伐蔸上的萌芽条,使之形成枫香杉木针阔混交林。这是我们在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造林树种选择和配置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特定的更新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5.
杉木林迹地不同树种更新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杉木人工林连栽容易引起产量下降和地力衰退等问题,对杉木林采伐迹地采用火力楠、湿地松和马尾松进行更新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火力楠为更新树种形成的人工林生长快、蓄积量大,林下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较大的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快。火力楠是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较为理想的树种。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地处桂西北、桂北的天峨、南丹、融水、三江、资源等县,是我区杉木的主要产地,但目前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同一问题:杉木迹地更新困难,即在杉木迹地上造的杉木,几年后都长不起,甚至发黄枯死。根据国营南丹县山口林场反映,至今该场已有上万亩在杉木迹地上营造的杉木幼林长势衰弱、缺株明显,如小老头林一般毫无生气,树高年均生长量不足40cm(1987年造的林,如今平均高180cm)。其它杉木产区如融水、三江、资源和天峨等地也发现同样的问题,只是还不如南丹那么严重而已。  相似文献   

7.
杉木林采伐迹地在留养部分杉木萌条的同时,栽种毛竹形成杉竹混交林,比单一营造毛竹林节约造林成本,又可使采伐迹地提前恢复森林环境.皖南山区杉木商品林采伐迹地面积较大的地区,采用杉竹混交,迹地更新,在生产上是较为适用的营林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 崇阳县现有人工林保存面积59.65万亩,其中人工杉木林37万亩。近三年,对六十年代以前营造的人工林开始实行小片皆伐。已皆伐700多亩。为摸索经济合理的迹地更新办法,从84年起,根据杉木具有萌芽能力的生物学特性,我们进行了杉木小片块状皆伐萌芽更新试验。现初步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福建明溪城关乡林场21年生、13地位指数的第1茬杉木林采伐迹地上,对不炼山杉木萌芽条套种酸枣更新的5年生萌芽杉木酸枣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地上部分持水量、0~40cm 土层的蓄水量和总持水量分别为10.72t·hm~(-2)、370.0t·hm~(-2)和380.7t·hm~(-2),与萌芽更新的杉木纯林相比,分别增加了10.93%、9.34%和9.37%。萌芽杉木酸枣混交林具有比萌芽杉木纯林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大青杨插条苗生长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杨是长白山林区的乡土树种,具有耐寒,喜光、喜湿润的特性,是目前迹地更新的优良树种。根据省林研所的研究结果,大青杨具有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和繁殖易的特点,在采伐迹地上更新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是长白山林区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不可忽视的树种。大青杨苗木的繁殖有两种,一是有性繁殖,用种子直播;一是无性繁  相似文献   

11.
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杉木林采伐迹地两种更新方式(人工营造杉木纯林、自然更新)的林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了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栽杉木林地土壤粘性明显高于针阔叶混交林,自然更新形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对林地土壤质地、通气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两种不同更新方式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动态变化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但在0~10cm、10~20cm土层中,不同季节,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高于杉木人工林地,在垂直方向上,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在不同层次空间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杉木人工林地的变化却不明显;与杉木林地相比,自然更新林地的pH值、有机质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增加的程度更为显著.说明针阔叶混交林能够更好地维持和恢复林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2.
冯骥 《中国林业》2009,(1):56-56
安徽省旌德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营造的杉木林,现多数已经进入成熟采伐期,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林业发展形式,增加林农经济收入,选用何种树种对杉木迹地进行更新,以营造高效速生丰产林,是我们林业工作者首要考虑的课题。2004年3月,在安徽省黄山市林科所林业专家的指导下,笔者选择了杉木采伐迹地进行了4种速生阔叶树种造林更新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杉木是我区主要造林树种,山区群众素有经营习惯和丰富经验。50年代以来,各国有林场一直以杉木为主进行造林,至80年代,杉木人工林陆续进入主伐。第一代人工杉木纯林主成后,第二代林分如何经营,成为森林经营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提高迹地更新成效,对全区8个国有林场1988~1996年期间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成效进行了调查总结,本着适地适树、速生丰产、经济效益高的原则,对人工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出初步探讨,以期提高经营二代林分的质量和产量,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1自然条件池州地处皖西南、长…  相似文献   

14.
从休宁县一代杉木采伐迹地的基本特点入手,分析了杉木二代林不同更新方式的林分结构特点、生长状况和投入产出情况,提出了当前条件下杉木二代林最经济适用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15.
<正> 湖北省自五十年代开始即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杉木人工林建设,六十年代以后更有较大的发展,现已成为全省国营林场和乡镇林场的主要财源,杉木林地的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经营单位的兴衰。当前,这些杉木林,都已接连进入主伐年龄,急待采伐利用更新造林。但是,杉木林采伐后,在迹地上重新营造下一代杉木林存在不少问题,为此,特对罗田天堂寨林场,红安天台山林场在杉木采伐迹地上重荐杉木林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从中找出把杉木二代林建设好的有效途径。现将调查的主要情况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天山云杉林区是新疆的水源林区,主要用材基地,但由于伐得多,迹地多,更新跟不上,问题突出.在摸索天山采伐迹地更新的道路上,林业战线的同志们做了许多工作,各场在各种迹地上都搞过人工更新,并取得一定经验.这些是我们讨论按适地适树原则继续提高更新质量,加速恢复森林的良好基础.要做好这一工作,还必须对更新迹地的类型及其特征,更新树种的自然分布和生长(包括混交林)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才能使二者正确结合,这就是更新造林中科学方案的来源.亩更新400—200株,分布基本均匀).火烧迹地的天然更新一般是良好的,它存在三种更新方式:地形好的,小面积的云杉能直接更新;大面积的,当立地处于海拔2200米以下(有些地区略高些),需经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云杉才能更新良好;但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区域,若种源有保证,云杉也可直接天然更新,如呼图壁的奇尤布尔湖就有一大片.至于大面积皆伐迹地和过伐迹地,实践  相似文献   

17.
程长 《安徽林业科技》2009,(2):45-45,19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杉木是主要的用材造林树种,随着林龄增长,部分杉木进入了主伐期,这些林分林木老化,生产力下降,急需更新采伐。上世纪,杉木采伐迹地更新树种主要以马尾松为主,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其林分生长不好,效益不佳。如何营造人工杉木二代林的问题是我们林业急于解决的课题。2001年,笔者对30公顷杉木采伐迹地,进行不同更新模型试验,并对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进行了定期测定比较。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六九年我组在向高山林区广大职工学习过程中,认真总结了生产和科研上取得的经验,为此写出了“关于提高高山林区人工更新保存率和解决抚育问题的意见”的总结材料(油印本)。在这个材料中提出了在高山林区采伐迹地上采用“宽带、大穴、丛植”的更新方法。经过两年多来生产的实践和试点,收到了一定的效  相似文献   

19.
白龙江林区杜鹃冷杉林采伐迹地更新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杜鹃冷杉林是白龙江林区的重要森林类型之一。由于杜鹃冷杉林多分布在白龙江林区的后山带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上,生态环境高寒,是一种接近于森林分布上限的森林类型,对它的开发利用、采伐方式、更新方式以及其它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必要作较深入的研究。为掌握杜鹃冷杉林的天然更新情况,及其皆伐迹地更新(包括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的难易程度,确定该类型森林合理的采伐方式和更新方式,我所于1986年度进行了本项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通过留萌种竹,实行毛竹与杉木萌芽林复合经营,更新杉木人工林皆伐迹地可以有效地解决杉木二代林生产力低、效益差、毛竹造林投入大、成林慢、收益缓的问题,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