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乡小镇 ,七十年代初居家生活烧木柴为主。晴朗的冬日 ,暖洋洋的阳光洒满老屋的院子。我帮着祖母把成担买回来的木柴块 ,改刀劈成小块 ,摊晒干燥 ,以利火省柴。祖母坐在小板凳上刀起刀落 ,我在旁边将劈好的柴块铺放整齐 ,和把飞散的小柴块捡回。祖母手中柴刀的起落声 ,木柴的跺地声和开裂声 ,声声牵动我的期待。我知道柴块里会有“柴蛆” ,能吃。我快乐地期待着……果然 ,随着一声清脆的开裂声 ,“柴蛆”从柴块中蹦出 ,落在我的眼前 :它有小指般粗大 ,肥硕微黄。据小伙伴的传统和经验 ,“柴蛆”煨熟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煨“柴蛆”发生的…  相似文献   

2.
在外求学 心系农村 我出生在湖北省天门市的一个小乡镇,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从我记事时起,脚下便是一望无际的农田,被田畦整齐地划分为一个个“方格子”。每到农忙季节,“方格子”便被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填满了。伴随着偶尔的谈笑声、挥鞭声,还有老黄牛悠长的“哞哞”声,农民们辛勤地播撒下一年的希望和幸福。多少年来,这些画面一直陪伴着我,走过无忧的童年、奋发的青年,直到我来北京求学,它才定格成为我心中一幅永不褪色的画面。  相似文献   

3.
虚惊一场     
左鹏 《百姓》2007,(6):63-63
我路过局长办公室时,从虚掩的门里飘出局长一句话:“下次要慎重,别再惹他告到纪委去了,要不是门卫老张上来报告纪委给他来信,真不知道他要惹出什么乱子来。”之后就是王主任不断的诺诺之声。  相似文献   

4.
潘铁安 《新农业》2001,(10):46-47
在《新农业》杂志创刊30周年之际,我首先要对贵刊全体工作人员问候一声:"你们辛苦了."代表广大读者说一声:"《新农业》杂志是我们农民致富路上的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5.
小镇     
考上研究生以后,如何定位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成了我学习中最重要的课题。第一次拜见导师时,我毕恭毕敬地说:“方老师您好,以后还请您费心给学生多多指教!”导师表情平淡地嗯了一声,一旁的师姐却嗤的一声笑了出来,令我一头雾水,不知自己究竟说错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你瞧瞧,这地上养猪增收益,地下沤肥生沼气今年我暖棚养了5头猪,一年养三窝,一头卖200元加上用沼气做饭省下的70元煤钱,你们算算,我建这沼气池里外里增收了多少钱?”从院中猪棚里出来的孙进贵,说话间带大家走进厨房,他“啪”地一声打着了沼气灶火,自信地说“:看就这一下,我就赶上你们城里人了。”这是个典型的农家小院,干净利落。院中一个暖棚猪圈竟占居了一大半面积。孙进贵说起自家经济收入,他盘算着说“:我这两年种了10亩地,村里还给咱引进好多新品种葡萄,价钱也上去了。去年收入了17660元,比2004年多收了11260元。我粗算了一下,今年收…  相似文献   

7.
陈俊 《百姓》2001,(4):39
“啊……”一声惨叫惊动了北京市大兴县某包装制作有限公司的整个车间。对于发生在1999年7月9日不堪回首的一幕,至今余光霞还历历在目:“那天,我的师傅因病请假,本来我是休息的,领班以没人上班为由,让我取消休息顶替师傅当班。在厂里,领班是一线工人的领导。对于领班的指令,员工是无权拒绝的,否则就是不服从领导,厂方可以开除你。就在我工作半小时后,机器出了故障。我正在检修时,不知怎的,明明已切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猪往前拱,鸡往后刨”,这叫各活一路。在我家附近的市场上有一位卖烤红薯的大爷,卖红薯有一招鲜,别人的红薯摆一天还得剩下,而他的红薯去晚了你还真买不着。每次途经他的摊前,听到他的吆喝,人们不禁都放慢了脚步。你听:“这位大哥你过来,买卖不成仁义在,我送你二斤拿回去,品尝品尝下次来。我的红薯不好吃,你骂我来我一声都不吱。”买红薯的被他的顺口溜逗笑了,他也笑着说:“你这个同志是干部,叫俺羡慕又嫉妒,我祖辈是官没为民做主,罚我今天来这儿卖红薯。”“我鸡叫二遍就起床,二十里地用腿量,我的红薯吃着美,如果不香您扇我的嘴!”…  相似文献   

9.
《百姓》2003,(8)
尊敬的许主任: 您好! 自从您不堪忍受夫妻两地分居之苦,把我调入您所属的部门之后,3个月以来,我发现从能力、人际关系、思想水平等各方面,我都不能胜任您这里的工作,所以我请求调离这个岗位,具体原因如下: 1、平时在家都是我做家务,在办公室,作为您的同事兼下属,我也习惯了第一个打开水,早上第一杯茶给您沏好,可您从来没有说过一声“谢谢”。对面王小姐那天主动给您沏了一杯茶,  相似文献   

10.
蛙声     
大概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缘故吧,我是多么地喜欢聆听田野里传来的蛙声!我家的房子在村子的东南一隅,一面临村,三面靠田,门衔绿野千顷,耳闻蛙声一片,真是名不虚传的“蛙声居”。近水楼台先得月,近田居室早听蛙。每年惊蛰过后,地气返暖,春雷初动,在地下养精蓄锐了一冬的青蛙,“啯!啯!”振聋发聩地发出了新春第一声,随后是二声,三声,四声……越来越多,连成一片。春晨夏  相似文献   

11.
笑语     
铃声 今天早上上班挤电梯,结果门马上要关的时候,一个身材较胖的女人冲上来。此时,所有的人都听到“滴”的一声,然后那个女的愣了一下,很不好意思的下去了。电梯门关上后,我旁边的那个男的手机又“滴”的响了一声。  相似文献   

12.
笑一笑     
《新农民》2010,(5):69-69
当年找工作时,主考官问,我哪年毕业的。我本来是要说2000年的.结果一激动说:“两千年前的……”更瀑布汗的是,主考官竟然“噢”了一声,说“孔子的学生吧!”  相似文献   

13.
寇丹 《农业考古》2006,(5):74-75
作为一个常常说到茶字的人,往往会被问及:“你认为什么茶最好呀?”“你爱喝什么茶呀?”我往往回答:“草帽茶”。看着对方一脸惊愕或狐疑,我说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走进一位老汉的家。主人见客不速而至连忙让坐倒茶。可是一看,茶罐里空空如也,又来不及去镇街上买,情急中,抬头看见房柱上挂着一顶草帽,就摘下来用剪刀剪下一块,揉碎了沏了一壶,说声‘请用茶’恭敬地捧给了客人,这就是草帽茶。”听者以为我在玩笑,其实并非如此。编草帽的草不是茶,没有茶味;此草也不会是毒草,但可以入口,其味是茶外之茶。中国各民族不约而同都遵…  相似文献   

14.
<正>下班回家,每次走到门口,不等我掏出钥匙,门就"吱"一声自动开了。进屋换好鞋,这时候,母亲就开始笑眯眯地把热气腾腾的饭菜一样一样端到桌子上,一家人说说笑笑吃饭……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习惯,我也没往多处想。这天,办完事后我从另一个路口拐回家。走到家门口,没有听到熟悉的开门声,我就拉开小包翻钥匙。进门换鞋时,老公冲着阳台喊:"妈,你的宝贝姑娘回来了!"我一抬头,看到母亲正站在阳台窗户前向外张望。老公笑呵呵地对我说:"你还不  相似文献   

15.
百泉轩     
位于书院讲堂右侧,乃“书院绝佳之境”。朱熹、张栻曾寓居于此,“昼而燕坐,夜而棲宿”。张栻有诗云:“流泉自清泻,触石短长鸣,穷年竹根底,和我读书声”。清代山长罗典,在百泉轩南向空地上,凿池建亭,栽花种竹,形成书院后四景:曲涧鸣  相似文献   

16.
小姐分蛋     
县里某局长到基层检查工作,酒菜满席,领导跚跚而来。满座起身相迎,一片寒喧之声。 旁边侍宴的小姐甚美,新来,经验不丰,颇有些紧张。 众人落座,有人招呼:“小姐,茶!” 小姐忙近前用手指点:“1、2、3、4、5、6、7,共七位!” 众人哂笑,领导补充曰:“倒茶!” 小姐忙又“倒查”了一遍:“7、6、5、4、3、2、1,还是七位。” 有人发问:“你数什么呢?”小姐犹豫了一下小声答道:“我  相似文献   

17.
争鸣几声     
《农业考古》2 0 0 0年第 2期 (中国茶文化专号 19期 )上 ,刊登了湖州寇丹先生《探索与争鸣》的文章 ,文内点名指斥我在拙作《茶事思辩》、《茶苑求真》中的某些观点。不知是他看不得仔细还是有所曲解 ,使我不得不争鸣几声。他说 :“在中华茶文化传统中写了许多如禅、佛、道、宫廷等茶的介绍文字 ,这本是很应该的。”不能像我认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崇尚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岂容宣传封建迷信思想。”说我把“宗教与迷信混为一谈”。其实 ,我并不反对茶文化中写禅、佛、道等文字 ,我只是反对把茶文化的刊物作为宣扬宗教和释道…  相似文献   

18.
与茶相识时 ,我还是一懵懂少年 ,随母亲一同上山采茶 ,见那绿叶相簇 ,丛生于山谷 ,散香于幽林 ,顽劣的我随即摘下一片在我想来定是芬芳无比的嫩芽放入口中。“苦” ,叫了一声 ,我立即吐了出来。母亲笑笑说 :“傻孩子 ,茶叶本来就是苦的啊 ,可你如果再深吸一口气 ,就会觉得甜了。”我半信半疑的吸了一大口气 ,似乎是甜的 ,又似乎不是。但茶就这么轻盈的跃入了我的心灵。读大学时 ,我已是一追赶潮流的青年 ,自然对茶是嗤之以鼻 ,以为它太过平俗 ,不合我超脱个性。我喝咖啡、喝可乐 ,一番太苦、太甜之后 ,我却还是于那时髦饮料不感兴趣 ,仍旧端…  相似文献   

19.
王平 《农家科技》2006,(10):33-34
四川人幽默,一提起双流县,马上就出一个笑话段子:天上的飞机声,地下的稀饭声。天上的声音说的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飞机声,地上的声音竟然是从一家名叫“李姐稀饭店”里传出来的喝稀饭声。据说,一到吃饭时间,上千的食客挤满大院,男女老少齐刷刷地喝起稀饭,霎时“,呼呼”声大作,  相似文献   

20.
茶缘     
我 ,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啦 ,但总觉得老天很厚爱我 ,让我与茶这超然脱俗之物相识、相知、相爱。相识时是在我很小时候 ,家家户户都喝茶 ,有客待客。我家客人来访 ,爸妈必定会吩咐我去准备茶水、奉上果子。我会礼貌地说声 :“喝杯茶吧 ,解解渴。”让我知道了茶是联系亲戚朋友的纽带 ,它可以延年益寿。爷爷现身说法 ,他一生酷爱喝茶 ,后来活到九十多岁高龄。相知越多对茶的了解就越深刻 ,终于我爱上这自然的尤物 ,不仅仅它能解渴 ,它能延年益寿 ,而是它的灵性与魅力以及它有比我爷爷的爷爷还古老的故事 ,对于我这个爱问“为什么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