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杂交中籼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6个杂交中籼稻新组合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各主要经济性状中,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结实率;(2)构成杂交中籼稻产量的主成分因子是粒数、粒重、结实率和穗数等。其中,粒数因子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粒重因子,结实率因子和穗数因子贡献率相对较小;(3)杂交中籼稻高产组合单产9t/hm^2以上的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247.2~279.3万/hm^2,每穗粒数157~193粒,结实率84.0%以上,千粒重25.9~26.9g。笔者认为,江苏省扬州市丘陵地区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应在保证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同时稳定提高千粒重,选择大穗型杂交中籼稻组合容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
波斯小麦农艺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为从波斯小麦中发掘优异基因资源,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对来自15个国家(地区)的81份波斯小麦进行了农艺性状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总体表现为植株高大,平均为110.0cm;有效穗数平均为12.6个;穗粒数较多,平均为42.4粒;播种至抽穗平均为185.5d;千粒重偏低,平均为17.3g。简单和偏相关分析中分别有16和12对性状相关极显著。其中分蘖数与有效穗数、穗长、小穗数,有效穗数与穗长、小穗数,穗长与小穗数,小穗数与千粒重,抽穗期与穗粒数间相关和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四个主成分(分蘖因子、粒重因子、穗粒数因子、抽穗期因子)对变异的贡献率达85.61%。  相似文献   

3.
优质早籼水稻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优质早籼水稻品种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程度及其对产量的通径作用,结果表明,单株粒重与其他8个调查性状间除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其中与每穗粒数,穗长分别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准。每穗粒数对单株粒重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结实率和每株穗数。结实率对产量的作用明显地受到环境的影响。穗长和着粒密度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效应为效大的负值,但通过每穗粒数而对产量产生强大的间接正效应。在优质早籼  相似文献   

4.
玉米引种材料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4个热带玉米引种材料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穗上位叶面积、穗位叶叶面积、穗下位叶面积、抽雄期、粗蛋白和粗脂肪等20个性状进行了测定,对得到的各性状值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形态和产量因子、生育期因子、穗行数因子、低产因子、脂肪含量因子、蛋白质含量因子和穗长因子这7个主要因子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达83.149%。依据主成分向量将24个热带玉米引种材料聚为6类。  相似文献   

5.
东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发掘特异基因资源,对75份来自24个国家的东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植株较高,平均株高达127.5cm;籽粒特长,平均粒长达1.03cm。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偏相关,说明株高增加可能导致千粒重增高,但千粒重高的材料其穗粒数相应会减少。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主成分(穗密度因子、穗粒重因子、粒数因子、株高因子)对变异的贡献率达85.58%,可作为亲本选择的依据。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材料分为四类,其遗传距离远近与地理来源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我国南方稻区不同年代育成并大面积推广的23个早籼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早籼品种更替中,单株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显著提高;生育期延长、植株增高;单株有效穗数、主穗长、千粒重和叶片长宽趋于稳定。决定早籼品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每穗粒数。育种上,应主攻穗粒数,适当增加株高和穗长,在增加株高的同时,重点对基部节间的有效选择,以增强抗倒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12个杂交组合对T型春性杂种小麦的株粒数,株粒重,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和穗长等6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株粒重,株穗数,千粒重和穗长4个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超标优势;株粒数,主穗小穗数两个性状的超标优势表现为正负优势间幅度较大,分别为-19.2%~56.5%和-2.1%~5.3%,采用配合力的同在归分析,克时9A和克82R27特殊配合力最高,其次为克丰二A×克82  相似文献   

8.
 对近50年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6项主成分的方差总贡献达到85.1%,其中穗粒数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高。回归分析结果则显示,生物产量因子得分与产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表明其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基于前6项主成分得分进行品种聚类,可以将品种分为5大类。进一步对不同品种类别的各项主成分得分以及各项农艺性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生物产量是决定华南地区水稻产量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不同类别间穗粒数因子与粒重因子相互消长,其中任一项因子得分过低都将限制产量水平提高,只有两者达到比较理想的平衡时,才能在高生物产量水平的条件下实现库容量的提高,促使产量水平提高。以提高生物产量为前提,在现有大穗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千粒重水平,使穗粒数因子和粒重因子在更高水平上形成新的平衡,将是进一步提高华南地区水稻产量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生产中正在推广使用的7个青稞良种的4个产量构成性状间及其与样段产量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表明,样段产量与样段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正相关.与穗粒重、千粒重呈负相关;样段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样段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样段穗数对样段产量的直接效应和总贡献最大.穗粒数次之。提出了从选育株型紧凑型品种入手,创造高穗数群体,兼顾穗粒数,是川西高原青稞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旱稻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遗传力、遗传相关、遗传进度和选择指数等几个方面,分析了57份旱稻品种的株高、有效穗数、主穗长度、主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剑叶长/宽7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力和选择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剑叶长/宽、单株粒数、主穗长度、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有效穗数、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偏低;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效穗数3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变幅较大,在该群体中对这3个性状进行选择的潜力较大;产量性状中的单株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本身均有一定的遗传潜力,预期遗传进度也较大,特别是单株粒数的预期遗传进度较大;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主穗长度与有效穗数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负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单株粒数和千粒重来间断增加单株产量;用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构成的选择指数进行综合选择,相对效率高达219.34%,比直接选择单株粒重提高了119.34%,显著高于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选择,因此采用这个指数对单株粒重进行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春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给春小麦育种中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选取国内外43个春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根据株高、主茎穗长、主茎穗小穗数、单株有效穗数、主茎穗粒数、抽穗期、散粉期、成熟期、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11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1个农艺性状简化为彼此互不相关的5个主成分,即籽粒产量因子、成熟因子、有效穗数因子、穗长因子和千粒重因子,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90.05%。利用这5个主成分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将43个春小麦品种划分为7大类群,其中第4类群的品种综合产量性状好。分类结果与品种系谱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波兰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发掘可供普通小麦育种利用的优异基因资源,考察了来自21个国家的58份波兰小麦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波兰小麦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植株高大、分蘖力强、小穗数多和千粒重偏低等特点.穗粒数与穗粒重、株高与千粒重、穗长及小穗数与穗密度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均极显著,而穗长与小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仅偏相关极显著.主成分分析将波兰小麦8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94.28%,以穗型因子的贡献率最高,达到35.12 %.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0.67水平上可聚为四个大类,可区分为矮秆长穗少粒型、密穗多粒小粒型、粒多粒重型和高秆少穗少粒型等四种类型,同时注意到聚类结果与其地理来源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
对480份浙江地方籼稻资源的18个农艺性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8个因子中前6个因子的贡献率达79.5%,并可分别表达为穗,粒重,粒长,叶长,叶宽和生育期分因子。  相似文献   

14.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杂交种穗部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玉米杂交种单穗粒重最为相关的性状是穗粒数.与单穗粒重关联度高的还有穗长、行粒数、粒深等,而其他几个穗部性状如轴粗、穗行数、穗粗、百粒重、秃尖、粒厚等与其关联度也较高。玉米杂交种穗部产量性状间具有复杂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选用12个糯玉米杂交种,在陕西关中夏播条件下,对株高、穗位高等8个性状的遗传力和相关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状间遗传变异力差异较大,其值大小依次为穗行数(92.48%)、株高(89.98%)、生育期(82.78%)、千粒重(82.31%)、穗位高(80.67%)、穗粗(69.64%)、行粒数(58.84%)、穗长(31.56%);诸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中,以粒重最为密切,其次为穗粗和行粒数。  相似文献   

16.
应用简单相关,多元线性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7个大麦品种和该7个品种的21个杂交后代的10个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相关,与单株产量关系密切的性状有穗粒数,百粒重,单株干草重,穗数/株,其直接贡献大小顺序为:穗粒数〉百粒重,穗粒数〉单株干草重〉穗数/株。  相似文献   

17.
应用简单相关、多元线性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7个大麦品种和该7个品种的21个杂交后代的10个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相关,与单株产量关系密切的性状有穗粒数、百粒重、单株干草重、穗数/株,其直接贡献大小顺序为:穗粒数>百粒重;穗粒数>单株干草重>穗数/株。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土壤对早籼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于200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进行。采用冲积土、板页岩、紫色土、石灰土和红壤及4个早籼稻品种:湘早籼24、湘早籼31、湘早籼32和湘早籼33,研究了土壤因素对早籼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因素和品种遗传特性共同影响早籼稻的产量性状。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穗数和小区产量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大于土壤因素,结实率则相反;实粒数主要受土壤因素的影响。在紫色土中,早籼稻千粒重、实粒数、结实率和穗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的,但每穗总粒数最低。石灰土的早籼稻每穗总粒数较高,但千粒重、实粒数、穗数和结实率显著低于其他土壤的。红壤的早籼稻实粒数和穗数比较高,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居中。板页岩的早籼稻每穗总粒数显著高于其他供试土壤,实粒数较高,千粒重、结实率居中,穗数比较低。冲积土的早籼稻结实率、千粒重和穗数较高,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较低。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南方稻区早籼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我国南方稻区不同的代育成并大面积推广的23个早籼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早籼品种更替中,单株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显著提高;生育期延长,植株增高;单株有效穗数,主穗长,千粒重和叶片长宽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0.
赵术伟 《杂粮作物》2001,21(1):19-20
对辽西地区11个春谷品种(系)秆高、穗长、穗重、穗粒重、出谷率、千粒重、株草重、生育期、产量等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前4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贡献率达92.6%;11个品种(系)被分为3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