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康蚕业具有2700余年的历史,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到“十五”末安康市蚕业已形成育苗栽桑、制种养蚕、生丝制造和织绸制衣贸工农一体化产业经营格局。全市桑园面积、产茧量分别由建国初的733hm2和20.76万kg,提高到4.77万hm2和1540多万kg,分别增长65倍和74.5倍,蚕桑年产值超过8.0亿元,蚕桑已成为安康的支柱产业。分析研究安康蚕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对实现安康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安康蚕业发展的回顾1.1发展概况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康蚕业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反复曲折的发展历程。1950 ̄1958年属恢复发展阶段。随着土…  相似文献   

2.
辉煌五十年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建国五十年来,浙江省蚕业生产发展的过程,辉煌成就,基本经验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回顾安康蚕业发展历史,分析总结安康蚕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蚕业技术水平、完善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放开蚕茧收购市场、加大蚕业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实现安康蚕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义方 《北方蚕业》2003,24(1):46-47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安康蚕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桑园面积4.2万hm2,年产茧1200万kg,全市已由农工贸、产供销条块分割的分散经营,逐步形成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年蚕桑丝绸产值达5亿元以上,成为安康市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中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进程的加快,虽然给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安康蚕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也给安康蚕业带来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5.
郑琳 《蚕学通讯》2001,21(2):32-34,42
重庆蚕业历史悠久 ,起源可追溯到唐代以前 ,历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骨干项目 ,也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传统优势产业 ,在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出口创汇、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 重庆蚕业的基本情况1 .1 蚕桑生产现状重庆市现有 36个区县 (市 ) ,92 0个乡镇 ,1 50万农户栽桑养蚕 ,共有桑树 1 4亿株(良桑率占 70 % ) ,有蚕种生产场 2 9个 ,蚕种冷藏库 6个。追溯历史 ,重庆蚕业生产发展速度最快、最为辉煌的时期应属 1 984~ 1 994年间这 1 0年 ,蚕茧产量由 3,0 0 0万公斤增长到 5,1 30万公斤 ,年平均递增速度为 5.5%…  相似文献   

6.
蚕业是我国几千年来富国裕民的瑰宝,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茧丝绸则是中国具有垄断国际市场能力的优势特色产品,建国五十余年来出口创汇近500多亿美圆,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面临中国加入的世贸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农业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新形势,中国的茧丝绸行业也将面临机遇和挑战。我国蚕业的发展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其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机遇,及时对蚕业的发展进行调整。众所周知:浙江蚕业产量占有全国的1/5,世界的1/6,浙江蚕业可谓中国蚕业的缩影,而嘉兴作为浙江省蚕业的主产区,拥有深厚的蚕业文化传统和广泛的蚕业技术基础,嘉兴是全国产茧量较大的地区,其蚕业发展在省内外具有代表性,其发展对策在很多方面符合浙江蚕业的发展对策,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的今天,在对嘉兴传统蚕业作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嘉兴蚕业发展对策进行深入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蚕业产业化是实现蚕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河南省鹿邑县张次楼村发动群众植桑养蚕走上了致富路,创建了鹿邑县蚕业服务公司、兴达蚕种场民营经济实体,建设了一批便民的免费服务设施。8年来,在没有行政干预,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的情况下,靠效益引路,群众自愿,滚动发展到现在274公顷高产优质桑园,拥有486万元的固定资产和270万元的流动资金及风险储备金,开创了河南蚕业民营先例,创造了河南蚕业的多项之最,在此影响下,全省涌现出了一大批这样的民营蚕业联合体,既减轻了政府农村结构调整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  相似文献   

8.
蚕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丕承 《中国蚕业》2001,22(2):10-11
1 20世纪蚕业发展的特点 1.1基本特点世界蚕业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但20世纪的百年是蚕业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时期.综观百年蚕业,有以下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多层次办学完善我省蚕业科技人才网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曙光 《江苏蚕业》2000,22(4):41-43
本文简单地回顾了苏州大学蚕桑学院蚕业人才的培养历史和江苏省对蚕业科技人才的使用和分布情况,认为已初步形成的蚕业科技人才网络是江苏省成为蚕业大省的重要保证。着重提出了苏州大学蚕桑学院应坚持走为江苏蚕业服务的道路,多层次办学,多渠道招生,多模式培养人才,完善江苏省蚕业科技人才网络,为江苏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徐俊良 《蚕桑通报》2004,35(3):57-60
<蚕桑通报>是由浙江省蚕桑学会主办的综合性蚕业科技期刊,创刊于1954年8月,迄今已有五十年了.半个世纪来<蚕桑通报>在党和国家及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面向生产、面向经济建设、面向浙江蚕桑学会会员和全国蚕业科技干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普及与提高结合的方针,为团结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开展学术交流,提高业务水平,促进浙江乃至全国的蚕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关于蚕业标准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业标准化的程度,直接影响我国蚕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论述了我国蚕业标准化的重要性、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等.  相似文献   

12.
<正> 随着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蚕桑正向西部转移,四川面临发展蚕桑生产的大好历史机遇。四川蚕业是进还是退,如何多方面扶持四川蚕业科研,依靠蚕业科技振兴四川蚕业,这是蚕业界同行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肖丽萍 《广西蚕业》2005,42(1):55-55
2005年1月18日,全区蚕业工作会议在南宁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自治区农业厅、经作处、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的领导和代表;全区各市蚕桑主产县蚕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各蚕种场场长等共111人。自治区农业厅韦祖汉副厅长在会上作了关于做大做强广两蚕业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今后我区蚕业发展的目标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4.
调整期的我国蚕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华 《蚕学通讯》2005,25(3):23-26
1 我国蚕业生产进入了调整期 我国蚕丝业经过1978~1995年的快速发展,蚕茧产量大幅度地增加,1994年全国蚕茧产量达到67.4万t,是1978年的17.3万t的3.89倍.1996年后,我国蚕茧产量急剧下降,从1995年的65.6万t下降到1996年的40.3万t.此后,我国蚕茧产量一直维持在40万t的生产水平.我国50多年来蚕茧产量的变化见图1,从中不难看出:从1995年起,我国蚕业生产已经渐渐进入调整期,我国蚕业生产进入调整期,还表现出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5.
蚕文化与当代蚕业经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天的文化源于昨天的经济。昨天的文化成就今天的经济。”这两句话辩证地阐明了文化与经济的密切关系。蚕业经济与蚕文化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蚕文化的内涵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理解。认清蚕文化的价值是振兴当代蚕业经济的基础。构建蚕文化的研究框架。扬弃和发展蚕文化,宣传蚕文化,重塑丝绸新形象,促进蚕业经济的全面昌盛是蚕文化对于蚕业经济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蚕业生产是本地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蚕业这种传统小规模、零星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需要,必须走规模经营之路.蚕业生产的经营规模主要取决于桑园面积,而蚕业因季节性、劳动力、设施及单位时间劳动强度等因素的特殊性,其规模不可能与本地区的水产业相提并论.根据本地区蚕业生产现状、茧丝市场和蚕业大户的经营情况调查分析,笔者认为蚕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其存在的空间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蚕业生产是指围绕蚕、丝生产的相关产业的统称,包括栽桑、养蚕、制种、制丝及以蚕业为基础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我国是一个蚕业生产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蚕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绩,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盒种产茧率、单位面积产茧量、出丝率等的显著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蚕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8.
刘屹东 《蚕学通讯》2000,20(3):44-45
中国即将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国家六部委退耕还林(草)优惠政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这些接踵而来的机遇为重庆蚕业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但是,一些历史的和当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却依然严重地制约着他的发展,如不认真解决,将会错失良机。1 重庆蚕业现状 1994年重庆蚕业创历史最好水平,有桑31.1亿株,年养蚕244万张,产茧5.13万吨,蚕农茧款收入6.2亿元,是我国蚕桑主产区之一,年产茧居全国第四位,蚕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到1999年桑树仅存14亿株,年养蚕不足94万张…  相似文献   

19.
肖丽萍 《广西蚕业》2004,41(3):53-54
2004年7月29日至30日,广西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南宁市召开了全区蚕业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有:14个市农业局蚕业站(经作站)、50个蚕桑县农业局蚕业站(经作站)、23个蚕种场的负责人;自治区农业厅、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的领导及代表;自治区  相似文献   

20.
浙江有4700余年的栽桑养蚕历史。近年来,系统记述浙江蚕桑生产历史的志书有,《浙江省蚕桑志》、《浙江通志·蚕桑丝绸专志》,但二专著,或因时限,或因篇幅要求,对1978~2014年浙江蚕业的发展不能充分记述,特整理近40年来浙江蚕业发展的有关资料,以供查阅参考。全文分蚕桑生产、蚕桑生产技术、蚕种生产技术、蚕业管理等部分。本部分为第一部分之蚕业生产概况与蚕区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蚕业迅速得到恢复与发展,1992年,蚕茧产量创历史纪录达14.07万t;此后,随茧丝市场行情的变化出现了波动;从2008年开始产茧量连年下降。浙江蚕区的划分,不同时期各有不同;最高峰时,蚕区分布于全省11个市(地)68个县,到2014年10个市45个县(市、区)有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