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浙江沿海4个海区彩虹明樱蛤的壳长、壳宽、软体质量、鲜出肉率、肥满度、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等在一年生长最快的季节(5—9月)变化趋势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壳长与壳宽、壳长与软体质量均呈线性正相关,慈溪的彩虹明樱蛤的鲜出肉率、肥满度、蛋白质含量都是最高的。如果以出肉量为标准,7月是最佳的采捕季节。乐清的彩虹明樱蛤脂肪含量最高可作种贝。  相似文献   

2.
<正>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简称青蟹,俗名叫鲟,广东称膏蟹(雌蟹)、肉蟹(雄蟹),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养殖拟穴青蟹的人工配合饵料技术尚未成熟,以小贝类、低值小杂鱼类、甲壳类等为主要饲料,其中,红肉篮蛤是良好的天然饲料之一。红肉篮蛤,广东潮汕地区俗称"红肉蛤",个体小,放养2~5个月就可养成成体。壳长一般为10~15mm,体高为5~8mm,体宽为4~7mm。壳质脆而薄,卵圆形,红肉篮蛤作为青蟹活体饲料,养成的青蟹品质最好。红肉篮蛤一般繁殖生长在河口区潮间带滩涂上。  相似文献   

3.
施氏獭蛤稚贝中间培育与海区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氏獭蛤稚贝中间培育和海区养养殖试验在雷州市覃斗镇英岭村海区进行,结果显示:经过35d的中间培育,稚贝壳长、壳高、壳厚平均值分别为23.1、11.2、6.2mm,平均重量1.8g,成活率达53%。经过一年的海区养殖试验,壳长、壳高、壳厚平均值分别为68.2mm、33.5mm、19.3mm,体重达40g以上。  相似文献   

4.
黄海北部凸镜蛤生物学及其生态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全面地调查研究了黄海北部凸镜蛤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种群结构和生态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区的凸镜蛤集中分布于北纬 39°25′~39°39′,东经 122°35′~123°04′沿岸的潮下带(0~-2 米),栖息于砂泥质海底,属近岸生态型生物;体重与壳长呈幂函数相关,回归式为 W=0.003936L~(2.812)。本文中还分析了凸镜蛤栖息区生态类群的群落构成及生态分布,阐述了环境生态和基础生态的特点,并探讨了凸镜蛤的生态位及现状。  相似文献   

5.
王万东 《渔业现代化》2007,34(4):33-34,37
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Born)]是海产经济贝类,俗称“花蛤”、“油蛤”,贝壳较薄,呈长椭圆形,壳表面有美丽的棕褐色花纹和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生长线。壳缘光滑,贝壳内面中央呈紫红色,小月面细长,披针状。韧带长梭形稍突出,铰合齿三个,进出水管分开,斧足黄色、发达,前端稍尖。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除了供食用外,还可加工成干品、罐头、蛤油等。1材料与方法巴非蛤采自东山湾云霄海区,采用蛤耙,后套网袋,由机帆船拖捕。试验方法采用海区观测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活潮区及底质的观测,按经纬度定点取样分析;对海水密度适应性观测,…  相似文献   

6.
<正>织锦巴非蛤(Paphis textile)俗称花甲王,隶属双壳纲、帘蛤科、横帘蛤属,壳坚硬,呈长卵圆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福建以南沿海,属潮下带埋栖型贝类。由于多年的浅海捕捞,该贝自然资源锐减,尤以广西沿海为重,价格常年居于高位。织锦巴非蛤在底潮流较大海区的养殖过程中常出现迁移现象,但随着近年来种苗繁育技术的突破和价格的驱动,养殖面积也不断增加。由于  相似文献   

7.
2012年在老铁山黄渤海分界线附近海区和位于旅顺渤海沿岸的董坨子海区进行了不同海区虾夷扇贝海区采苗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海区的采苗效果。结果表明,位于黄海海域的铁山东采苗水平为3 600枚/袋,平均壳高2.1mm;位于渤海海域的铁山西采苗水平为528枚/袋,平均壳高2.0mm;位于旅顺渤海沿岸的董坨子海区采苗水平为216枚/袋,平均壳高为1.9mm。虾夷扇贝海区采苗效果,主要取决于采苗海区的浮游幼虫数量,尤其是即将附着的成熟幼虫数量和持续时间。即成熟幼虫数量多、持续时间长,采苗效果好,反之采苗效果差。  相似文献   

8.
汕尾港菲律宾蛤仔繁殖与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广东省汕尾港菲律宾蛤仔的产卵季节、壳长生长和体重生长等的研究结果。汕尾港的菲律宾蛤仔有别于我国其他海区的菲律宾蛤仔.其产卵期长达7~8个月(增加了4~5个月).长成商品规格只需15个月。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蛤仔的生活史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齐秋贞 《水产学报》1987,11(2):111-119
本文主要采用室内人工催产和培育方法,连续观察菲律宾蛤仔自受精卵至蛤苗(壳长7毫米)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并结合观察自然海区蛤苗生长发育的周年变化,详细而系统地描述菲律宾蛤仔的生活史.根据精子与蛤苗的形态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过去福建海水养殖的杂色蛤仔(Rudi tapes Variegota Sowerby),订正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 Reeve)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黑石礁海区潮间带底质的粒径组成对菲律宾蛤仔分布的影响,找到最适合苗种底播增养殖的底质,于2005年3月24日对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黑石礁海区潮间带进行了底质和菲律宾蛤仔资源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潮间带,越靠近岸边,底质粒径越大。将底质分为Ⅰ、Ⅱ、Ⅲ 3个类型,菲律宾蛤仔分为4个类型,Ⅱ型底质适宜菲律宾蛤仔生活,蛤仔分布最广;壳长2~3 cm的蛤仔对底质要求较低,对底质粒度的适应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11.
以大连獐子岛野生菲律宾蛤仔为材料,对"壳宽型"、"壳扁型"蛤仔两个壳型的壳长、壳宽、壳高、活体质量、软体质量、产卵量及其子代的生长和存活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壳长的两种壳型蛤仔,"壳宽型"蛤仔的活体质量及软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壳扁型"蛤仔(P0.05);两种壳型蛤仔的壳宽均是影响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壳长均是影响软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两种壳型蛤仔初孵D形幼虫、3日龄、6日龄幼虫壳长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15日龄"壳扁型"蛤仔幼虫壳长生长显著快于"壳宽型"蛤仔(P0.05);稚贝期,除30日龄外,"壳宽型"蛤仔壳长生长显著快于"壳扁型"蛤仔(P0.05);"壳宽型"蛤仔幼虫及稚贝期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壳扁型"品系(P0.05)。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棕带仙女蛤(Callista erycina)壳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以从广西北海采集的477只野生棕带仙女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壳长、壳高、壳宽、前缘长、后缘长、生长线数和体质量,对其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棕带仙女蛤各表型性状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壳长和前缘长的相关系数最高(0.886),后缘长和生长线数的相关系数最低(0.180);对于棕带仙女蛤的体质量,壳宽与其的相关系数最高(0.865),后缘长与其的相关系数最低(0.474);建立了棕带仙女蛤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其中R~2=0.812。对棕带仙女蛤体质量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壳宽,通径系数为0.665,其次是壳长和壳高,通径系数分别为0.154和0.117;对棕带仙女蛤体质量间接作用最大的是前缘长(0.586),其次是壳高(0.580)和壳长(0.504);对棕带仙女蛤体质量决定系数最大的是壳宽(0.442),其次是壳长(0.024)。结果表明以体质量为选育目标选育棕带仙女蛤时,应主要选择壳宽,同时加强壳长和壳高的协同选育。  相似文献   

13.
周毅 《水产学报》2002,26(1):21-27
对四十里湾养殖海区一些双壳贝类和藻类收获时的化学组成和有机净生产量进行了分析,不同双壳贝类软体有机碳含量差别不大,而N含量差异较大,栉孔扇贝软体N含量最高(12.36%),而牡蛎,毛坩相对较低(8%-9%),贻贝和菲律宾蛤仔贝壳N含量最高,为0.55%和0.56%,而栉孔扇贝壳则较低(0.1%),且贝壳,C,N,P在扇贝C,N,P总含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2%,7.5%和6.9%,海带和石莼元素组成说明海区营养元素N的不足,海带的不同部位N含量差别很大,且在不同海区有较大变化,贻贝贝壳C,H,N和P含量在整个贻贝中占有相对大的比例,分别为30.4%,30.2%,31.8%,29.6%,菲律宾蛤仔,长牡蛎和中国蛤蜊等贝类贝壳中这些元素的相对含量也较高,布扇贝贝壳却较低,四十里湾海区每年因贝类和藻类的养殖,海区将至少减少850tN和78tP,其中贝壳的营养损失占据着相当比例,在海水交换受到一定限制,营养不很丰富,海区,养殖生物收获本身也会对海区的营养状况产生影响,根据贝壳N,P的含量,笔者认为在营养不很丰富的沿岸海区,贻贝,牡蛎最好不养或尽可能少养。  相似文献   

14.
双线紫蛤(Soletellina diphos)是一种名贵的珍稀濒危经济贝类,在福建省莆田市分布于南日岛西南沿岸潮间带海域。为了解该群体的种质资源和遗传背景,从莆田市南日岛采集双线紫蛤样本,测量养殖1龄贝和野生2~3龄贝2个群体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等性状并推导关系式;扩增野生个体的12S rRNA、16S rRNA、COI、Cytb、H3、18S rRNA、ITS与28 S rRNA序列并进行测序,结合紫云蛤科(Psammobiidae)或樱蛤总科(Tellinoidea)同源序列比对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值、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提取野生群体闭壳肌和斧足肌2种组织的EST、IDH、LDH、MDH、ME和SOD,比较组织特异性和多态性。结果表明,南日岛双线紫蛤样本的壳长与壳高、壳长与体重、壳高与体重之间相关性较高,群体间壳长与壳高比相近;同种内异地个体在12S rRNA、16S rRNA、COI和Cytb序列碱基组成、遗传距离和邻接树上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16 S rRNA、28 S rRNA数据支持与亚当斯紫蛤(S.adamsii)为同种异名或地理亚种;除SOD外,EST、IDH、LDH、MDH和ME表达皆具有组织特异性,ME在闭壳肌中活性较强,EST酶谱清晰、带数显现多态性。本研究将为当地双线紫蛤自然资源后续的种质鉴定、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等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靓巴非蛤幼苗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点,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连续观察并记录了靓巴非蛤浮游期幼虫及稚贝的形态变化过程和生长情况,在显微镜下观测了各个发育时期靓巴非蛤的壳长和壳高。通过图像和文字描述了该贝类早期生活史的形态,并对其生长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靓巴非蛤的早期形态和生长体现了巴非蛤种类的特点。"D"型幼虫期的壳长为164μm,壳高为134μm;面盘脱落期壳长为252μm,壳高为219μm;稚贝附着期壳长为481μm,壳高为403μm;底栖稚贝期壳长1138μm,壳高997μm。与其他帘蛤科种类相比,靓巴非蛤发育较快。  相似文献   

16.
海水双壳贝类的N、P排泄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双壳贝类的氮(N)排泄中,尽管NH4^ —N含量占主导地位,但氨基酸含量占据着相当可观的比例,其他形态的N,如尿素、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也有检出,但比例不大。在双壳贝类磷(P)排泄中,有机磷含量约占总溶解磷排泄的1/3。双壳贝类N、P排泄在沿岸生态系统的营养动力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国高密度的沿岸贝类养殖海区,双壳贝类N、P排泄对养殖海区的营养循环可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长竹蛏隶属帘蛤目、竹蛏科,生活于潮间带中下潮区至浅海沙泥滩中,底质以泥沙为主,我国的渤海湾到南海沿岸滩涂均有分布。长竹蛏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之一。目前长竹蛏的来源主要为自然海区采捕,资源量逐年下降,每年采捕量不足百吨,无法形成渔汛。  相似文献   

18.
云霄礁美海区波纹巴非蛤生物学特性及增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Born)]是海产经济贝类,分类地位属于瓣鳃纲、廉蛤科、巴非蛤属,俗称“花蚶”、“油蛤”。贝壳较薄,呈长椭圆形,壳表面有美丽的棕褐色花纹和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生长线。壳缘光滑,贝壳内面中央呈紫红色,小月面细长,披针状。  相似文献   

19.
硬壳蛤的生物学及养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硬壳蛤广泛分布于北美洲东海岸,是美国大西洋沿岸各州的重要经济双壳数。该种对温度和盐度适应性较广,适应多种底质生活。2000年,由美国引入大连,本文结合引入后对其人工育苗和养殖的初步研究,综述了硬壳蛤的生长、繁殖、幼体发育和生态习性等养殖生物学特性和硬壳蛤浮游幼体培养、中间育成及养殖技术等,为硬壳蛤在我国开展增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蛤疾病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蛤(Meretrixmeretrix)又称车螺、花蛤、黄蛤、海蛤等,是广泛生长在滩涂与浅海水域的双壳贝类,具有天下第一鲜之美誉。文蛤地理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长江口以北的江苏沿海岸以及山东的莱州湾、广西的山口、北海等地,产品大量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国家。本文对目前文蛤疾病及防治措施研究现状作一总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指导。一、文蛤常见疾病1、红肉病(1)病原体:目前在在患红肉病文蛤中发现3种病毒样颗粒,主要存在于鳃、外套膜和消化盲囊的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