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播冬小麦高产栽培生育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两年时间采用大区试验的研究方法,对晚播冬小麦高产栽培下的生育特点进行了研究,初步探明了以下几点:前期生长发育慢,中后期生长发育快,抽穗期提前,晚种不晚熟;个体小,株型紧凑,基部一、二节间短,穗下节间长,大密度下栽培不倒伏;植株C/N比一直维持较高水平,重施底化肥、拔节肥不贪青、不早衰;群体结构合理,光能利用率较高,干物质积累多,无效损耗少;基本苗多,以苗保穗,穗数多.每穗粒数减少,千粒重比较稳定;籽粒蛋白质含量高,营养品质好.  相似文献   

2.
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设置3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和4种密度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的播期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群体总茎蘖数和穗数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降低而下降;不同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适宜密度并不相同。西农979的适宜晚播期为10月15日,在450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到9.20 t/hm2;小偃22晚播期为10月19日,在密度22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8.29 t/hm2;陕558在10月27日播种,37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为8.16 t/hm2。可见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其适期晚播的基础上通过相适应的播种密度予以调控,同样能够达到适宜的群体结构,并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3.
分期播种冬小麦农田小气候特征及其生育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播期冬小麦农田小气候特征及其生育状况,于2019-2020年在商丘国家基准气候站进行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并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早播10 d(E10)、晚播10 d(L10)与正常播期(CK)冠层内温度差别不明显,4月上旬晚播20 d(L20)冠层内温度高于CK,5月上旬L2...  相似文献   

4.
将冬小麦品种加690以4种密度处理(675万株/hm^2、525万株/hm^2、375万株/hm^2+抗寒剂)于1997年9月29日种植在长春。结果表明:在长春晚播冬小麦时,不同密度间的生育期和越冬率相似;密度增加到675万株/hm^2和525万株/hm^2可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5.
中下地力、优化施肥、冬前基本没有分蘖的晚播冬小麦,密度在25-38万/mu时,秦季最高单株茎蘖3.3-4.3个,限拔节期浇1水,可成穗1.6-2.2个,个别成穗率极低的品种,单株成穗1.3个左右。密度在15万左右时,单株茎蘖3.6-4.8个,成穗数2.3-2.8个。品种间有较大差异,但分蘖发生率与分蘖成穗数和分蘖成穗率相关不密度,共同表现出能成穗的分蘖基本上是返青前冻融期出生的蘖,以I蘖为主,Ⅱ蘖  相似文献   

6.
北疆冬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播前准备 1.1 土壤耕作 冬小麦的土壤耕作,包括深耕和播前整地.土壤耕翻深度,应根据原来的基础和土质而定,机耕深度一般在25~30 cm,不应浅于22cm.深耕能加深耕层,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土壤养分的转化.这些都有利于小麦根系向纵深发展,提高产量.北疆地区,一般采用灌后耙地,耙地深度一般在8~10cm,圆片耙后面需带上一列耱子或一根长的圆木,以提高碎土和平地效果,整地质量达到齐、平、松、碎、净、墒6字要求.  相似文献   

7.
晚播冬小麦播期与播量试验表明,塔城盆地晚播冬小麦,在9月25~10月5日播种,播种量为21~25kg/667m2,小麦产量较好。  相似文献   

8.
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麦14号小麦不同播期、密度对其生物学性状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小麦不同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但主要是前期营养生长期显著缩短,中后期生殖生长期则相对稳定,全生育期变短,总叶片数减少,植株高度变矮,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群体前小后大,分蘖成穗率降低,穗数不足,穗型变小,粒数减少,粒重提高,产量下降,品质变优。迟播小麦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总苗数、叶面积系数、有效穗教等群体质量性状迅速增强,单株分蘖及成穗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成穗率、结实粒数、千粒重等个体质量性状均逐渐变劣,但不同密度之间个体质量性状衰减的速率要远远小于适期早播的小麦。因而,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增强群体质量性状,弥补个体性状瘦弱之不足,有利于提高晚播小麦产量。本试验晚播小麦基本苗增加到360万/hm^2,产量最高,但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9.
冀州市地处河北省的东南部,属于典型的黑龙港流域,冬小麦生产季节,气候干旱、土地瘠薄、水资源严重短缺是本区域的特点。而冬小麦又是我市栽培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的适宜晚播期限,本文以冀中南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2012~2015年开展了4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的试验研究工作。研究表明对播期不敏感的品种,它在冀中南地区适宜的播期是10月9日至20日;对播期敏感的小麦品种,它的适宜的播期是10月5日至10日;中间型的小麦品种适宜的播期是10月8日至16日。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的播种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的播种重点应把好三关:种子关、整地关、播种关。 (一)把好种子关。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种子是小麦增产的内因,也是决定小麦生产是否高产优质的关键因素。秋种时,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1.因地制宜选好种子。按照地力与品种产量水平相适应、早中晚熟品种与适宜播期相适应、水浇条件与品种抗旱性能相适应的原则,选好品种。  相似文献   

12.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研究在长春选用耐寒性较强的 Mironovskaja 808和加 690两个品种,探讨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生育期和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加 690生育期早于 Mironovskaja 808,两者小区产量相似。推迟播期时,各生育时期延迟,而生育天数缩短。由于晚播冬小麦使千粒重显著下降,导致冬小麦小区产量降低。当以不同的密度种植时,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在两个品种上反应不同;对小区产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晚播冬小麦面积的增加,开展晚播冬小麦的施肥与密度综合栽培技术试验研究,确定最佳密度、合理施肥量和配比,计算肥料效应函数,为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科学参数。同时在多处理多重复的试验条件下,采取按不同氮肥施肥水平分区的办法,解决肥料试验灌溉控制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地膜穴播冬小麦播期、密度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6-1997年,在山西省临汾应用裂区设计法就各小麦地膜穴话的播期、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因子播期A2(9月28日)与播期A1(9月21日)、播期A3(10月5日)的产量存在5%显著差异;副因子播量4个水平均存在5%显著差异;播期和播量间存在互作效应,以A2(9月28日)B2(297万位/hm2)组合产量最高,达4900.5kg/hm2。同时,对同一播期下、不同播量的土壤耗水规律及子粒灌浆速度进行了研究,为地膜冬小麦合理选择播期、密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17.
晚播条件下高产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形成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中南地区的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轮作,而种植耐迟播小麦品种是保证两季作物均衡增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为了筛选耐迟播的小麦品种,2015年以适宜河北地区种植的16个冬性或半冬性小麦品种为试材,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迟播(10月15日播种)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分析了迟播高产品种的生长发育特点。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冬前的单株分蘖数、单株次生根条数和主茎叶片数均呈负相关,其中,与冬前单株分蘖数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与其他生长和生理指标均呈正相关,其中,与成熟期旗叶SPAD值和开花期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与挑旗期旗叶SPAD值和灌浆期天数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在晚播条件下,应选择春季发育较快、灌浆期长、后期衰老较慢的小麦品种;而冬前植株生长过快、过旺,反而不利于产量的提高。从高产水平(产量9 500 kg/hm2)看,冀麦325、石农086、婴泊700、衡S29、济麦22和冀麦585属于耐迟播品种,这些品种的特点是:冬前生长速度中等(主茎叶片3叶一心),灌浆期较长(39~41 d),冬前LAI为0.90~1.03、开花期LAI为7.46~8.03,生育后期叶片衰老较慢、SPAD较高(≥36.8)。  相似文献   

18.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品质分析,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新冬2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晚播条件下,随播期的推迟,产量降低,成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均呈下降趋势;(2)随着播期推迟,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有提高的趋势;随播种密度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的变化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抛物线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在晚播(10月21日播种)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进程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籽粒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播小麦灌浆期间籽粒子物质积累以logistic曲线递增,灌浆速度的变化为单峰曲线,籽粒含水量呈直线下降.晚播小麦的灌浆速度上升快、下降早、峰值高、时间短,灌浆中后期的油浆速度与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生产中应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提高其灌浆速度,特别是促进中后期的灌浆速度以及注意选用灌浆速度快,尤其是中后期灌浆速度快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大田条件下,选用典型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典型弱春性品种偃展411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时期和播种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在推迟播期情况下,适当增大播量,可明显提高叶面积指数,10月5日播种产量提高幅度达20.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