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介绍了中籼型水稻光敏核不育系W9593S的育性、繁殖特性及繁殖所需的环境条件.结合2004~2005年海南分期播种及大面积繁殖试验,总结了选择适宜的播期、建立高产群体结构等高产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江西6个不同纬度、海拔地点32年以上的日平均气温,认为江西适宜用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制种的地区在赣南及赣中南部,但这些地区繁殖不育系比较困难;温敏型不育系的种子繁殖可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进行.提出了在江西气温条件不同的地区分别建立制种基地和繁殖基地的设想,温敏型不育系种子还可在海南岛异地繁殖.  相似文献   

3.
6311S是新育成的优质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其育性转换临界温度较低,配合力高.为加快6311S的推广,促进6311S在杂交水稻育种上的应用,采用分期播种、高海拔地区再生稻试验以及大面积繁殖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温敏核不育系6311S的繁殖技术,提出了温敏核不育系6311S在海南和贵阳高海拔地区的配套高产繁殖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两系法杂交小麦,是当前我国作物育种的一项高新技术,是提高小麦单产的最佳途径。 所谓“两系”就是一系两用,只有不育系(兼保持系)和恢复系,不育系和保持系为同一材料。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的转换受隐性主基因控制,该立基因的表达又受外界温光条件的控制。在不育系敏感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外界日均温度连续3d低于14℃时,则不育系表现为全不育,用于杂交种的制种;高于18℃,则恢复正常可育,用于不育系的繁殖;二者之间为育性转换期。敏感期因光照变化极小,故在自然条件下对育性的表达作用不显……  相似文献   

5.
根据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N5088S在自然短光照条件下经不同温度的处理和不同直播期、直播量的繁殖试验结果,分析了武汉地区近20年来8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日平均温度,提出了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N5088S在武汉地区的最佳播种期和高产稳产的直播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6.
蜀鑫1S系合肥市蜀香种子有限公司2005年经连续5a7个世代系统选育而成的旱稻籼型两系不育系;2013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2011-2014年连续3a在海南省陵水对蜀鑫1S进行连片高产繁殖技术研究,获得了高产、高纯度。该文主要对蜀鑫1S在海南陵水高产、高纯度的繁殖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蜀鑫1S系合肥市蜀香种子有限公司2005年经连续5a7个世代系统选育而成的旱稻籼型两系不育系;2013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2011-2014年连续3a在海南省陵水对蜀鑫1S进行连片高产繁殖技术研究,获得了高产、高纯度。该文主要对蜀鑫1S在海南陵水高产、高纯度的繁殖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粳型7001S、3516S,籼型3418S、399S、2301S及宣城地区农科所育成的X07S的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光敏型不育系7001S、3516S、3418S立足于安徽省内秋繁,辅之以海南春繁;温敏型不育系399S、2301S、X07S以海南春繁为主,辅之以安徽省山区冷水灌溉繁殖的技术策略,并总结出相应的高产繁殖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地处沅水下游鼎城区境内,属湖积平原,土地平坦、肥沃,具有较好的三系杂交水稻亲本繁殖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从1974年起进行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繁殖,不同组合分别进行过春繁、夏繁、秋繁、春秋连繁。近10a来,我场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繁殖面积稳定在100hm^2左右,各项技术措施不断成熟完善,不育系单产水平稳定在2.25t~3.0t/hm^2,质量稳步上升。笔者试对我场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繁殖优质高产技术作一总结,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二系不育系D1S的选育及育性转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安农S/南丛育成D1S。经初步观察,D1S是籼稻温敏型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低,属低温敏不育系,在广州地区可早,晚造制种。D1S配合力强,杂种结实率高,充实度好,D1S在自然条件下繁种较困难,目前主要依赖禾头繁殖。  相似文献   

11.
在江苏扬州地区温光条件下 ,对光敏核不育系 10 3s进行分期播种试验 ,同时正季在扬州和春季在海南三亚进行较大群体的 10 3s的繁种试验 ,由此探索 10 3s的育性表现及其繁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 :在扬州地区温光条件下 ,10 3s 5月 5日至 6月2日播种 ,其不育性表现优良。 10 3s在适宜的繁殖期 ,如扬州的秋季和海南的春季 ,其繁种产量分别为 3 489.1kg/hm2 和4185 .0kg/hm2 。  相似文献   

12.
蓉18A是我所用MSB×D香B选育的籼型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具有不育性稳定、异交结实率高、配合力好、米质较优、抗病性较强等突出特点.以蓉18A为试验材料,以Ⅱ-32A、金23A、冈46A为对照,利用逐日受粉结实率估算法测定其柱头活力,比较分析各参试材料在自然条件下柱头活力衰减状况及维持时间.依据试验结果,并结合田间繁殖制种实践,探讨了不育系柱头活力在杂交水稻制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2001年开始,我所运用塑盘育秧抛栽的方法繁殖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亲本博A、特A、优IA、枝A等,每年面积6~10hm^2,单产比人工插植增产5%~15%。三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采用塑盘育秧抛栽技术繁殖不育系具有省工节本,劳动生产率高,禾苗早生快发,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群体生长整齐,抽穗  相似文献   

14.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La7001S的育性转换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La7001S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HPGMR农垦58经一次杂交多代选育而成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1988年田间调查1102株,不育株率100%,不育度99.7%,农艺性状整齐。为探明该不育系在合肥地区的育性转换及繁殖制种适宜播期,于1987、1988年作了两年分期播种试验,生育期间记载穗期,以花粉败育率、套袋结实率及自然结实率为指标进行育性鉴定,同时与湖北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S5047和NS5088进行了育性转换期比较,获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不育系繁殖的产量是影响制种成本的因素之一,制种成本的高低又直接决定着强优组合能否在生产上推广及其推广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影响不育系繁殖产量的因素,对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具有一定意义。影响不育系繁殖产量的因素很多,但不育系和保持系种植时的行比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目的旨在确定适宜行比此(不育系:保持系),为不育系繁殖时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育系繁殖的产量是影响制种成本的因素之一。制种成本的高低又直接决定着强优组合能否在生产上推广及其推广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影响不育系繁殖产量的因素,对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具有一定意义。影响不育系繁殖产量的因素很多,但不育系和保持系种植时的行比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目的旨在确定适宜行比(不育系:保持系),为不育系繁殖时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一种光温敏核不育系提纯繁殖技术。[方法]利用生产用种安农810S、P88S和 C815S三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第1年通过分蔸建立2个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不育系大群体,实现核心单株筛选与繁殖同步进行。所得核心种子于当年在海南严格隔离条件下冬繁获得原原种,并从中筛选优良单株,作为下一年2个遗传背景完全相同供试群体用种。第2年在长沙正季种植所得用种,继续核心单株筛选与繁殖同步进行。所得核心种子又在海南冬繁获得原原种,以后每年重复上述步骤。[结果]安农810S、P88S和 C815S群体中核心单株的比例由第一年的40.3%、0.7%和0.3%分别提升到第二年的71.67%、66.00%和68.67%。[结论]该方法经过连续多年的不育系提纯繁殖,能有效控制不育系起点温度“遗传漂移”,同时得到高纯度、不育起点温度能有效控制的核心种子。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新育成的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H61S、H69S的育性转换特性,于2005—2006年在湛江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和人工控制光温试验,结果表明:(1)温度是引起两个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最主要的原因,光照时数对不育系育性影响不显著。(2)H61S、H69S的育性温度敏感期分别为抽穗前19 ̄10d和20 ̄10d,最敏感期均为抽穗前17 ̄13d,与对照培矮64相似。(3)当不育系由不育转为可育,可育花粉率达1%时,H61S、H69S和对照培矮64S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别为24.2℃、25.3℃、26.1℃。(4)两个不育系在湛江自然播种条件下都有较长的稳定不育期和较高的自交结实率,育性转换期均比对照培矮64S短,可以安全制种,也可繁殖,但适宜繁殖的抽穗期范围窄。  相似文献   

19.
适宜贵州气温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及利用初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在贵阳的育性转换特点的分析,结合省内不同地区的气温条件,提出在贵州利用不育起点温度低的两用核不育系,进行高海拔地区繁种、低海拔地区制种,并讨论了适宜两系法杂交稻制种与繁殖的季节和地区。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人工摸拟气候条件,并结合不同海拔高度探讨不育系的育性转化及其育性稳定性等,研究两用核不育系的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将人工摸拟气候条件与不同生态条件傅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地鉴定两用核不育系对温度的敏感时期,程度,育性转化期,稳定性以及材料的繁殖能力等,可为“两系“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