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明小麦叶片与非叶光合器官对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发育的影响,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开花期设置剪叶、包穗、包茎等7种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不同穗位和粒位粒数、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穗对穗上部和下部弱势粒数影响显著,与叶片共同作用对穗上部强势粒数及穗中部和下部粒数,以及与茎和叶片共同作用对穗上部粒数、穗中部和下部弱势粒数均影响显著;穗对不同穗位强势粒重和穗上部弱势粒重影响显著,旗叶对穗中部和下部强势粒重、穗上部和中部强势粒重及穗下部粒重影响显著;包穗、剪旗叶和剪倒二叶处理显著提高穗上部强势粒及穗中部和下部籽粒蛋白质含量;剪倒三叶和剪倒四叶+剪倒五叶处理显著提高穗下部强势粒蛋白质含量;同一穗位的强势粒蛋白质含量大于弱势粒,不同穗位籽粒的平均蛋白质含量表现为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同一穗位的弱势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大于强势粒,穗上部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大于穗中部和下部。因此,建议小麦育种中应注重穗光合选择,适当增加小穗排数,减少高穗位粒数,可能是提高小麦产量潜力和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柴楠  任淑娟 《北方水稻》2006,(Z1):94-95
通过对不同时期施入穗肥的群体素质调查,结果表明,穗肥在8.1~8.5叶期施入,可促进幼穗发育,形成穗大粒多,可增加出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提高成穗率。  相似文献   

3.
不同氮肥用量、氮肥在茎蘖肥与穗肥中的比例、移栽密度3因素对甬优12号的产量及苗穗结构和株叶形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随着氮肥用量穗肥所占比例、移栽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随着与穗肥所占比例的提高而提高,但结实率略有降低;上3叶长度和宽度均随着氮化肥用量和穗肥所占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剑叶长度和宽度与产量呈正相关。甬优12号在施足有机肥(有机氮78.75 kg/hm2)的基础上,以氮化肥用量240 kg/hm2、基蘖肥与穗肥比5∶5或4∶6为好。  相似文献   

4.
小麦旗叶与穗粒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以 57个冬小麦基因型为试验材料 ,在稀植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旗叶长、宽和面积与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旗叶长、宽和面积与穗粒数均为显著正相关 ,相关程度大小为旗叶面积>旗叶宽 >旗叶长 ;2旗叶长、宽和面积与千粒重均为正相关 ,但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3旗叶长、宽和面积与穗粒重均为正相关 ,其中旗叶宽和面积与穗粒重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旗叶长与穗粒重显著相关。由此可见 ,旗叶大小对穗粒重有着显著正向效应 ,因此在育种栽培过程中 ,注意增加旗叶面积对提高穗粒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穗粒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重穗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2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穗粒重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他18个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穗粒重、收获指数、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收获指数、单茎生物产量、单茎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的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数、籽粒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根据穗粒重把小麦品种划分为三大类:重穗型,穗粒重≥1.8g;中穗型,穗粒重为1.4~1.8g;轻穗型,穗粒重≤1.4g。沿淮和淮北地区可通过着重提高穗粒数、同步提高单茎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途径提高穗粒重。  相似文献   

6.
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滴灌春小麦的高产机理,以新春6号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水肥条件下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滴灌春小麦的茎蘖成穗率、粒叶比及花后干物质对产量的贡献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孕穗期LAI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的关系;在拔节期滴灌春小麦的群体茎蘖数量为775.2×104·hm-2、茎蘖成穗率为88.7%、孕穗期和籽粒形成期的LAI分别为7.83和6.22、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为4 314.4粒·m-2和224.3g·m-2、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为7 001.95kg·hm-2、花后干物质贡献率为79.14%时,产量最高(10 967.4kg·hm-2)。说明通过提高茎蘖成穗率,保持适宜孕穗期群体叶面积和提高粒叶比,促进花后物质生产和贮存物运转,协调源库关系,可以实现滴灌春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7.
经过试验 ,探讨了不同时期施用硅肥对啤大麦的群体质量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结果表明 ,在拔节前施用硅肥能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 ,提高孕穗期高效和无效叶面积的比例及粒 /叶和粒重 /叶 ;能促进抽穗开花后群体物质的生产和积累提高茎系质量 ,增强抗倒能力和抗病能力 ,具有稳定增穗和较好的增粒增重作用 ,其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以水稻品种盐粳456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方法,探讨了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用比例对滨海盐碱地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确保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数达到收获穗数的前提下,氮肥适当后移,增加穗肥的比例,可协调水稻的群体指标,有效控制分蘖高峰期群体茎蘖数,提高茎蘖成穗率与单位面积颖花量;有利于提高齐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率、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比例。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时,可获得最高单产788.2 kg/667 m2,比5.5∶4.5和7∶3的处理分别增产1.2%和11.9%。  相似文献   

9.
对啤酒大麦后期进行这穗、剪叶、剪茎等处理,都明显影响粒重。其中以遮穗最显著,而且处理时间越早就越有效果。功能叶的持续期与粒重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各种增加粒重的措施应在抽穗前后进行,以不迟于灌浆期为佳,并用中等大小群体较为稳妥。粒重是大麦产量构成因素之一。要取得高产优质,必须在获得最佳穗数和粒数的基础上,主攻粒重。在此方面已有诸多报道。本文则是根据1986——1988年苏啤一号品种的试验观察结果,阐述影响啤酒大麦粒重的因素,并据此提出合理调节千粒重的技术,为增加粒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水稻机械化移栽应用中长期存在的晚播晚栽机插稻的特殊应用价值,方法 在苏南设置大田试验,分析了晚播晚栽机插水稻的产量表现及其群体生产特征,并设置密度和穗肥施用处理,解析栽培措施对晚播晚栽机插水稻群体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 机插水稻晚播晚栽产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降低。晚播晚栽机插稻群体高峰苗出现时间相对前移,茎蘖成穗率则明显下降。同化物质积累和运转均受到一定影响,抽穗期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下降,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也呈下降趋势。可见,晚播晚栽机插水稻存在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必然劣势。增加栽植密度,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上升,产量明显提高。在同一密度条件下,随着穗肥施氮量水平的提高,产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过多穗肥施用不利于晚播晚栽机插稻结实期的物质积累。较高密度配合适宜水平的穗肥施用,可提  相似文献   

11.
旱稻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遗传力、遗传相关、遗传进度和选择指数等几个方面,分析了57份旱稻品种的株高、有效穗数、主穗长度、主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剑叶长/宽7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力和选择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剑叶长/宽、单株粒数、主穗长度、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有效穗数、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偏低;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效穗数3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变幅较大,在该群体中对这3个性状进行选择的潜力较大;产量性状中的单株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本身均有一定的遗传潜力,预期遗传进度也较大,特别是单株粒数的预期遗传进度较大;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主穗长度与有效穗数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负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单株粒数和千粒重来间断增加单株产量;用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构成的选择指数进行综合选择,相对效率高达219.34%,比直接选择单株粒重提高了119.34%,显著高于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选择,因此采用这个指数对单株粒重进行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经过试验,探讨了不同时期施用硅肥对啤大麦的群体质量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拔节前施用硅肥能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提高孕穗期高效和无效叶面积的比例及粒/叶和粒重/叶;能促进抽穗开花后群体物质的生产和积累提高茎系质量,指强抗倒能力和抗病能力,具有稳定增穗和较好的增粒增重作用,其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小麦不同光合器官对穗粒重的作用及基因差异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18  
通过剪叶、包穗、包秆等处理研究了小麦不同器官对粒重的作用,并对其基因型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器官对千粒重的贡献在器官之间有极显著的差异,而在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对穗粒重的贡献在器官之间及基因型与器官的互作间呈极显著差异(穗和叶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各器官对粒重的 贡献与株高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株高范围内,叶片对粒重的贡献随穗面积的增大而增加,穗对粒重的贡献随穗面积的增大而有减小的趋势,茎鞘光合的贡献与穗面积和株高呈正相关,贮藏物质的贡献与叶片的贡献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千粒重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单茎叶面积与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穗面积、穗粒重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搁田始期对水稻成穗率、产量形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年至1994年在江苏省扬州、宜兴、金湖、盐城郊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适当提早搁田有利于稳定穗数提高成穗率,改善群体质量,增加有效叶面积率,增加每穗总粒数,提高抽穗期的单茎茎鞘重和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重量。2)在基蘖肥用量占总施氮量60%时,总茎蘖苗数达预期穗数80%时搁田,能显著提高成穗率和群体质量。在N叶期搁田,并持续1个叶龄期,对N叶内的分蘖芽长度有抑制作用,茎蘖生长呈迟缓状态  相似文献   

15.
以早籼稻品种问杂种二代主要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在不同组合阔有较大的差异,但总的趋势是抽穗日数和株高的遗传力最高;结实率、每穗空粒数、百粒重和每穗实粒数居中;每穗总粒数、每株粒重和茎高整齐度较低;每株穗数最低。各性状间的相关程度,因不同组合而有差异。但株高、每株穗数、百粒重、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6个性状与每七株粒重间的关系在供试的3个组合中均达极显著水准。对各性状的选择,以每穗空粒数的选择效果为最好;其次是每穗实粒数和每株粒重;对百粒重和茎高整齐度的选择效果最差。在对每株粒重有影响的7个性状中,每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对它有积极贡献;百粒重对它亦有较大的作用;而抽穗日数、株高、茎高整齐度和每穗空粒数等对每株粒重的直接效应不大。在旱籼稻高产育种中,除注意对综合性状的选择外,可着重对每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进行选择,适当兼顾百粒重。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外源激素和蔗糖调控冬小麦穗粒数和粒重的机理,以冬小麦农大211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蔗糖和激素,通过离体穗培养及盆栽不同水分条件下喷施激素处理,考察了冬小麦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以及穗部糖含量对外源蔗糖和激素的响应。离体穗培养试验表明,蔗糖浓度为40 g·L-1,IAA、GA、6-BA和ABA浓度分别为10-4 mol·L-1、10-5 mol·L-1、10-5 mol·L-1和10-6 mol·L-1时取得了较高的穗粒数,且穗粒数以穗上部强势粒数与穗中部弱势粒数增幅较大;适当增加培养基GA和ABA浓度也能提高粒重,从而提升穗粒重。盆栽试验表明,与水分适宜处理相比,干旱使成熟期穗粒数、穗粒重和单株生物量显著下降,千粒重无显著变化,干旱处理的幼穗中CTK和ABA含量显著增加。干旱条件下,喷施IA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穗粒重和单株生物量以及幼穗中可溶性糖和IAA含量,显著降低了幼穗ABA含量;喷施G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单株生物量和幼穗GA含量,显著降低了幼穗ABA含量;喷施6-B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单株生物量和幼穗CTK含量,显著降低了幼穗可溶性糖和ABA含量;喷施AB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穗粒重和单株生物量,显著降低了幼穗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水分适宜条件下,喷施IAA较其对照显著降低了穗粒数、穗粒重和单株生物量,但显著增加了千粒重和幼穗可溶性糖、CTK和ABA含量;喷施G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幼穗可溶性糖、GA、CTK和ABA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幼穗蔗糖含量;喷施6-B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幼穗可溶性糖、CTK和ABA含量;喷施ABA较其对照显著降低了穗粒数,显著增加了幼穗可溶性糖、IAA、CTK和ABA含量。总之,外源蔗糖与激素对冬小麦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都有显著影响,适宜蔗糖和激素处理提高穗粒数,主要由于增加了穗上部强势粒和穗中部弱势粒数。外源喷施激素可缓解干旱胁迫对冬小麦穗粒数和穗粒重的影响,以喷施IAA效果最好,主要通过调控幼穗糖含量和激素含量来调控穗粒数和粒重。  相似文献   

17.
许传红 《北方水稻》2006,(Z1):108-108
介绍科学施肥,早施分蘖肥有利于水稻早分蘖、多分蘖,降低分蘖节位,为增加穗长、粒重创造条件;巧施穗肥能保花增粒,促进穗大粒多,并能防止贪青倒伏;酌施粒肥防止早衰,增进粒重,从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8.
驻大麦三号不同播量各处理茎蘖生长发育规律基本一致 ,有两个分蘖高峰。随播量的增加 ,成穗数增加 ,而穗粒重和千粒重随之降低 ,密度对产量三因素的影响是 :成穗数 >千粒重 >穗粒数。驻大麦三号在适期播种情况下 ,15 0 0万~ 180 0万苗 /hm2 为最佳播量 ,产量可达 6 0 0 0~6 75 0kg/hm2 ,其群体动态指标为 ,冬前群体 12 0 0万~ 14 0 0万苗 /hm2 ,最高群体 14 0 0万~ 15 0 0万苗 /hm2 ,成穗数 6 5 0万~ 75 0万苗 /hm2 ,千粒重 4 2~ 4 4g ,单穗粒数 2 5~ 2 7粒 ,单株成穗 3 5~ 4个 ,单穗粒重 1 8g左右 ;其合理叶面积系数为冬前 0 7~ 0 9,返青期 1 3~ 1 7,拔节期 3~ 3 5 ,孕穗期 5~ 5 5 ,扬花期 3~ 3 5。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和播种后镇压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烟农19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雨养(RI)、雨养+播后镇压(RC)、传统漫灌(TI)、传统漫灌+播后镇压(TC)、微喷灌(MI)和微喷灌+播后镇压(MC)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RI和TI处理比较,MI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44.2%和11.0%;RI处理产量最低,是由于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显著下降所致,而TI处理产量较MI处理下降是由穗粒数和粒重显著降低导致。雨养和传统漫灌下播后镇压较其未镇压处理显著提升了产量,分别提高14.1%和6.2%。与TI和RI处理比较,MI处理开花期和灌浆期具有较高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相比未镇压处理,镇压后,雨养和传统漫灌下LAI提升,雨养和微喷灌处理下灌浆期旗叶SPAD值显著增加,籽粒灌浆速率提高,从而促进了粒重增加和群体干物质积累。总之,微喷灌+播后镇压能促进小麦群体的形成,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及千粒重,从而增加小麦产量,为试验区推荐小麦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0.
史峰 《北方水稻》2011,41(4):36-38
连续2 a对新宾地区水稻施用穗肥的适宜施用时期及施用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施用穗肥确实有防止颖花退化,增加每穗粒数的作用,可增加实粒数3.1~6.6粒/穗。水稻穗肥的适宜施用时期为水稻主茎幼穗长1.0~5.5 mm,水稻穗肥的适宜施用量为硫酸铵7.5~10.0 kg/667 m2。在施足农家肥水稻长势良好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