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第二代杉木林养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连续定位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对4个小集水区第二代10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集水区由降水输入的N、P、K、Ca、Mg等营养元素总计为59.285kg/hm2a,径流输出为38.938kg/hm2a,净积累量为20.347kg/hm2a.与该林分7年生时相比,净积累量提高了7.2%,说明集水区第二代杉木林生态恢复处于进展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以杉木第2代种子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地形对种子园土壤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坡位上升,杉木第2代种子园土壤及植株养分含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同一坡位、同一土层深度,不同坡向杉木第2代种子园土壤及植株有效养分含量差异较大,总体而言,西坡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及植株全氮、全镁及全铜的积累,东坡则有利于土壤速效钾及植株全钾、全钙及全锌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对速生阶段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大气降水输入的 N、P、K总量为 3 9.970 kg· hm- 2 a- 1 ,径流输出 9.883 kg· hm - 2 a- 1 ,净变化率为 75 .3 % .在整个系统中以 N的净积累最高 ,变化率为 83 .5 4% ;N、P主要以地质输入为主 ;K以降雨输入为主 .N、P、K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遵循 N>K>P的顺序 ,循环速率分别为 0 .3 87、0 .3 89、0 .476.此外 ,建立了速生阶段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动态模型 ,该模型可用于杉木林生态系统速生阶段养分动态的模拟和预测 .  相似文献   

4.
第2代杉木近熟林水文学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年会同定位观测站第3小集水区实测数据,对第2代杉木近熟林进行了水量平衡和蒸发散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降水量为1077.5 mm,水分输出中,总径流量为191.90 mm,总蒸发散量899.49 mm,水分输出比水分输入多13.89 mm,这部分水量由原来贮存在土壤中的水分提供;与第1代杉木成熟林的水量平衡相比,林冠截留率降低了4.7%,总径流系数降低了2.1%,土壤蓄水多亏损0.1%左右,蒸发散系数由81.20%提高到83.48%.  相似文献   

5.
第二代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土壤水文学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续8 a的测定数据,探讨了皆伐对生态系统土壤水文学功能的影响,并着重研究了营造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后林木对土壤水文学功能的生物调节和恢复状况.结果表明:皆伐使土壤的蓄水能力下降25%,渗透能力下降20%~25%(初渗)和10%~24%(稳渗).营造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后,林地土壤蓄水能力逐步恢复,5年生杉木林对土壤蓄水的渗透和调节能力相当于成林的27%,38.3%~42.7%(初渗)和35.7%~45.2%(稳渗).8年生林,土壤蓄水能力已接近成林的93%,渗透能力已达到成林的91.4%~94.6%(初渗)和90%~98%(稳渗).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变化与第一代成林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推断,幼林的地下径流量将大于成林.同时,根据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几个主要因子,建立了预测土壤水分动态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施用磷肥对杉木幼林土壤养分和磷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土壤立地大多供P不足,杉木幼林施用磷肥肥效显著。李贻铨等认为施P、K肥能促进杉木幼林生长[1,2];叶仲节认为幼林施P肥初期有效,施N无效,施K还会出现负效应[3]。作...  相似文献   

7.
第2代杉木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第2代杉木人工林N、P、K、Ca和Mg等5种营养元素含量、积累量、年净积累量与分配及其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年生,11年生和14年生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依次为325.18、343.55和482.61 kg/hm2,其中乔木层分别占78.31%、89.15%和85.64%,灌草层分别占10.90%,2.77%和5.28%,地表现存凋落物层分别占10.79%、12.13%和9.08%;乔木层均以N或Ca积累量最多,其次是K和P,Mg最小;不同组分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分配随林分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由8年生和11年生以树叶和树枝为主,逐渐转移到14年生以干材、树根和树皮为主;林分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分别为31.83,27.84和29.52 kg/(hm2·a),林木中同一组分各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与各组分营养元素积累量变化顺序一致,即为N、K或Ca>P>Mg,3个林分年龄杉木林每积累1t干物质需要的营养元素总量分别为7.12、5.56和5.45 kg,其中对N或Ca的需求量最大,其次是K和P,Mg最小.因此,在杉木林的经营管理中,保护和恢复林下植被将有利于维持林地持久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 2a定位观测数据 ,本文对速生阶段的第 2代杉木人工林内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空间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各组分养分含量排列顺序为草本层 >灌木层 >树叶 >树枝 >树皮 >树根 >树干。树枝中Ca的含量丰富 ,树皮中K的含量丰富。凋落物层养分元素含量低于树枝和树叶 ,反映了凋落时养分元素向林木体内迁移回收的现象。杉木富集N、P、Ca 3种元素。 5种元素积累总量为 85 4 6 5kg·hm- 2 ,是第 1代的 1 5倍。第 2代杉木生产 1t干物质所需养分量为 11 6 2kg ,高于第 1代 ,第 2代杉木林将消耗更多的林地养分。林冠枝叶与树皮养分积累量占林木总积累量的 75 % ,采伐利用应仅取走树干而在林地中留下其它部分 ,让其分解使养分元素归还给土壤。草本层、灌木层与凋落物层三者的养分积累量为 88 13kg·hm- 2 ,是重要的养分库。第 2代杉木中养分元素的年积累量为 93 13kg·hm- 2 a- 1 ,略高于第 1代杉木林的养分年积累量。总归还量为 89 4 9kg·hm- 2 a- 1 ,其中凋落物归还 17 4 6kg·hm- 2 a- 1 ,略低于第 1代 ,淋溶的养分量 72 0 4kg·hm- 2 a- 1 ,是凋落物的 4倍多。吸收量为 182 6 2kg·hm- 2 a- 1 。与第 1代相比 ,第 2代杉木林中土壤K、P的含量高 ,而N、Ca、Mg 3种养分  相似文献   

9.
杉木第2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12年生杉木第2代子代测定林的主要生长性状值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各家系在树高、胸径、材积性状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以材积性状作为主要指标,同时兼顾树高、胸径指标,对参试家系进行选择,选出表现最好的30个家系,12年生时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为12.61 m、16.76 cm、0.16000 m3,遗传增益分别为2.95%、5.55%、14.24%,平均现实遗传增益为31.78%,这些优良家系适合在福建省顺昌县境内及周边Ⅱ类立地条件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炼山对二代5年生杉木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南平对炼山和不炼山的第2代5年生杉木幼林生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种处理杉木平均胸径年均生长量均在1.70 cm以上,平均树高年均生长量均在1.00 m以上;炼山处理杉木的生长量略高于不炼山,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杉观混交林中杉木和纯林杉木生长特点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宗明  杨玉盛  郑志平 《林业科学》2001,37(Z1):126-130
通过对杉木观光木混交林杉木与纯林杉木生长特性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a生前混交林杉木与纯林杉木树高生长比较接近.10 a生后直至27 a生混交林杉木树高生长始终大于纯林杉木.混交林中杉木在与观光木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它的胸径、材积生长始终比纯林杉木大.4~11a生时纯林杉木种内竞争比较激烈.  相似文献   

12.
杉木幼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设置于江西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5组不同整地方式水土流失多年观测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地表径流量从147~1322mm,平均为546mm。径流系数从0098%~0852%,平均为0369%,年均土壤侵蚀量从00051~02510t/hm2,平均为01005t/hm2。整个幼龄林阶段,地表径流量5460m3/hm2,土壤侵蚀总量为10050kg/hm2;养分损失量:N19560kg/hm2,P22370kg/hm2,K26777kg/hm2,有机质50049kg/hm2。分析认为在板、页岩风化物上发育的黄红壤,特别是腐植质层较厚结构良好的土壤,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不管采用哪种整地方式均无明显的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但比较而言,以穴垦为最佳选择。水土流失还不是此种土壤上杉木人工林的地力退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杉木幼龄林叶片营养元素含量与林木生长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论述丘陵立地条件下 ,1、2代杉木幼龄林高生长、当年高生长、胸径生长与叶片中营养元素N、P、K、Ca、Mg、Cu、Mn、Zn、Fe含量的相关关系 ,进而从林木营养这个角度 ,为提高林木产量、防治地力衰退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2代杉木幼龄林生长与N、P、Mg、Cu、Mn、Fe含量呈密切的正相关。 1代杉木幼龄林生长虽与P、Mg、Cu、Mn、Fe含量呈正相关 ,但复相关系数数值偏低。也就是说土壤养分含量尚没有明显影响 1代杉木幼龄林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4.
栽杉留阔模式的杉木生长过程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宗明  杨玉盛 《林业科学》2000,36(Z1):143-147
杉木 (Cunninghamialanceolata (Lamb .)Hook .)人工林地力衰退现象较为普遍 ,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方奇 ,1 987;俞新妥 ,1 989;陈楚莹 ,1 990 ;盛炜彤 ,1 992 )。杉木产区各地对林地可持续经营模式亦作过许多试验和探讨 ,其中栽杉留阔模式即杉木幼林抚育时有目的保留一些阔叶乔木和灌木 ,形成杉阔半天然混交林。各地在结合营林生产中 ,进行这种探索和实践的时间长 ,造林面积大。一些研究者对此亦有过报道 ,但已报道的一般树龄较小 ,且缺乏土壤肥力资料 (陈楚莹 ,1 990 )。有关人员已对栽杉留阔模式生产力和土…  相似文献   

15.
杉木无性系林选择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和1991年营造的杉木无性系测定林的树高、径粗的总体平均生长量与对照实生林的差异不大;而无性系间差异显著。从中初步选出具有显著增益的无性系35个,平均入选率为21.6%,其树高、胸径、材积的平均性状表现水平值达70%以上,增益分别为23.67%~23.87%、37.09%~66.22%、128.90%~181.46%  相似文献   

16.
营林措施对杉木幼林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建立16个径流小区,对不同整地方式、抚育方式、间种绿肥和营造林模式等营林措施的杉木造林地的水土流失进行了5年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林地5年的土壤流失量表现为全垦>带垦>穴垦,穴垦比全垦、带垦分别减少4033%和2548%的土壤流失量;不同抚育方式林地5年土壤流失量表现为扩穴连带抚育(98695t/hm2)>块状抚育(92587t/hm2)>不抚育(4066t/hm2),块状抚育比扩穴连带抚育减少619%的土壤流失;不同造林模式林地5年的水、土、肥流失均表现为:传统模式>世行模式>生态型模式,其中世行造林模式林地水、土、有机质和养分(N、P、K)流失量比传统模式造林地可分别减少660%的水、608%的土壤、1026%的有机质流失和1036%的养分流失量;在造林地上间种绿肥增加地表覆盖是防治林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杉木幼林抚育技术的综合评价和决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全面分析不同抚育技术对杉木生长、群体结构、林地植被物种多样性、生物量、水土流失和抚育成本的影响基础上,运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对不同抚育技术进行多目标决策,结果表明:块状抚育和全垦抚育可提高杉木的保存率,并促进杉木幼林的生长;抚育技术对杉木群体树高和地径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地径结构;全垦抚育的成本最大,不抚育最小,块状抚育居中;块状抚育有利于形成多层次的林分结构和林地植被物种多样性的提高。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块状抚育是南方林区较好的杉木幼林抚育方式,它既能有效地减少林地植被对杉木的竞争,保持杉木的正常生长,又能降低抚育成本和保持地力及物种多样性。这对今后指导杉木幼林抚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田林老山中山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及其分解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梁宏温 《林业科学》1993,29(4):355-359
本文是广西森林生态系统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旨在阐明高海拔山区杉木人工纯林凋落物的产量动态、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分解速率,并分析比较两种置样处理对凋落物分解作用的影响,为营林提供参考依据。一、实验区条件与样地概况老山杉木林区位于北纬24°16′、东径106°19′,海拔1300-1600m,属于桂西北山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4℃,最冷月(1月)均温5.6℃,最热月(7月)均温21.3℃。年降雨量1611.5mm,夏秋两季雨量分别占全年的50.4%和23.4%。年相对湿度88%、水热系数3.82,属冬干冷夏湿凉气候型。  相似文献   

19.
不同抚育技术对杉木幼林生长及群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幼林抚育技术对杉木幼林生长和群体结构的影响进行定位研究 ,结果表明 :抚育技术对杉木保存率和生长有较大的影响。块状抚育和全垦抚育可提高杉木的保存率 ,而不抚育的杉木保存率则最低。树高和抽梢高基本上表现出块状抚育 >全垦抚育 >带状抚育 >劈草抚育 >不抚育 ,并且在后期更为明显 ;地径则基本上表现出全垦抚育 >块状抚育 >带状抚育 >劈草抚育 >不抚育。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抚育技术对地径的影响大于树高。多重比较表明 :除了不抚育外 ,其他 4种抚育技术均能有效地促进杉木生长 ,它们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异。块状抚育、全垦抚育、带状抚育和劈草抚育的总单株生物量分别为不抚育的 3 4 6、3 4 0、3 15和 1 11倍 ;块状抚育、全垦抚育、带状抚育、劈草抚育和不抚育的根 茎比分别为 0 1992、0 193 1、0 1673、0 3 5 75和 0 2 680。这可能是劈草抚育和不抚育的杉木对地下营养空间激烈竞争的一种适应现象。抚育技术对杉木群体树高和地径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对地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