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象甲在应城市每年发生1代,从1990年开始,稻象甲明显回升,发生为害逐年加重,到2000年时稻象甲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成为应城市常发性害虫之一.一般中稻秧苗被害率在10%左右,严重田块中稻秧苗受害率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2.
栽培制度对麦田昆虫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群落生态学和害虫综合治理角度出发,1992~1993年连续2年对河南省修武县3种小麦主要栽培制度麦田即单作麦田、麦油菜间作田、麦套棉田的昆虫群落组成及结构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比较,为组建小麦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提高防治策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安徽桐城市发现稻水象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水象甲 (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是水稻重要检疫性害虫。国内 1988年首次发现于河北省唐海县 ,随后在天津、山东、辽宁、吉林、浙江等省相继发生 ,2 0 0 1年 5月在有害生物疫情普查中 ,桐城市发现该虫。1 发生情况  桐城市地处安徽省中南部 ,下辖 2 8个乡镇 ,耕地面积 3 6万hm2 ,耕作制度为绿肥—稻—稻三熟和油菜—稻二熟。水稻是主栽作物 ,常年种植面积5 5 4万hm2 。2 0 0 1年 5月上旬 ,在本市北部大关镇病虫调查时发现其沿河部分乡村稻田有象甲危害状 ,但其危害状、虫体形态等与本地近年来南边乡镇发生的稻象甲不同。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水稻三化螟在我市迅速回升,据1988年调查,连作晚稻三代三化螟为害率平均3%左右,单季晚稻5.5%左右、严重田块达20%以上,为分析三化螟回升原因,明确春花作物免耕栽培在三化螟回升中的作用,1988年进行了本项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方法与步骤1988年11月,选一块三化螟为害严重(白穗率4.80%)全田枯心、白穗团分布均匀的连作稻大田作试验观察田,设 a、免耕大麦(俗称稻板麦)b、免耕油菜(稻板油菜)c、翻耕大  相似文献   

5.
油菜田杂草综合管理技术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上,油菜要进行两次中耕除草,以大量劳动力和时间的投入来控制杂草的危害。近十几年来,由于乡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油菜的栽培措施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免耕和直播面积不断扩大,中耕除草日益减少,油菜田的草害迅速发展,对油菜的产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化学...  相似文献   

6.
徐善忠 《江西植保》2000,23(3):90-90,73
泰和县位于赣中地区 ,是一个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大县。近几年 ,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及耕作制度的改革 ,稻象甲逐渐上升为该县水稻的一种重要害虫 ,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威胁。本文就稻象甲在该县的发生作一介绍 ,并提出防治对策。1 发生概况稻象甲在该县一年发生二代。越冬代成虫4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上、中旬 ,大量迁入早稻秧田 ,危害早稻苗并产卵繁殖。成虫咬食心叶 ,折断秧苗 ,造成断垄少秧。以旱床育秧秧苗受害最重 ,抛秧秧苗次之 ,水育秧苗受害最轻。 5月中下旬 ,一代幼虫咬食水稻新根 ,造成禾叶枯黄、卷缩 ,严重的成块矮缩、枯死。一…  相似文献   

7.
直播水稻产量高、种植方便,已成为青浦地区水稻的主要栽培方式。栽培面积的比例,已从1996年的55%扩大到2000年的87%,目前已达1.74万hm2。直播水稻一般于6月上旬播种,10月底开始收割,在大田的生长期较长,且分蘖多、密度高、田间郁闭,较常规移栽稻害虫发生早、为害重,其发生规律有很大差异。每年均有1~2种害虫发生程度达偏重至大发生。作者经多年调查研究,现将主要害虫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1主要害虫发生特点1.1稻象甲已成为直播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为害重的田块会造成毁苗而重播。该虫以幼…  相似文献   

8.
诱集稻象甲成虫的一种新办法黄东林戴志一杨益众(江苏省扬州大学农学院植保系扬州225009稻象甲(EchinocnemussquameusBilberg)是江淮稻区的重要害虫之一。随着免、少耕、旱直播、小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在局部地区为害程度急剧上升,严...  相似文献   

9.
稻象甲Echinocnemus sguameus Billberg,俗称钩鼻子虫,属鞘翅目耳喙象虫科。此虫,近两年来在赣南的为害急剧上升,是值得注意防治的一种水稻害虫。笔者1984—1985年在赣州市沙石乡吉埠村与蟠龙乡长塘和高楼村调查,发现早稻秧田和本田与二晚秧田和本田稻象甲为害很普  相似文献   

10.
桂林地区稻象甲发生情况稻象甲是桂林地区水稻害虫之一。据兴安县病虫测报站饲养观察,一年可发生2代。主要以成虫越冬,少量以幼虫和蛹越冬。越冬场所是禾蔸茎孔、田埂杂草中、树叶下、松土中。越冬成虫3月上、中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开始迁移到秧田取食。此虫以成虫为...  相似文献   

11.
周文宝 《植物保护》1990,16(1):52-52
稻象甲是苏南地区的常见害虫,80年代以前对水稻危害甚微,自80年代以来危害逐年加重,近年已成为水稻生长前期的主要害虫。特别在推广小苗直栽的地方,受害更为严重,平均断叶率达57.4%。忽视药剂防治的地区,常造成栽秧后大田耕翻重栽。 通过大量调查和辅助性试验,初步探明稻象甲在本地区回升的主要原因有: 1.秋播和除草方式的改革,改善了稻象甲幼虫的生活环境。秋播方式由原来的耕翻播种改革为免、少耕播种,既使稻象甲幼虫免除了在播种过程中的机械损伤,又使其越冬条件大大改善,越冬基数大,死亡率低。大面积调查越冬后幼虫密度,免、少耕田块显著高于耕翻播种的田块:辅助试验中的免耕小区冬后平均幼虫密度达47.8头/0.11米~2,而耕翻小区仅32.4头/米~2。经t测验检验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化学除草代替耘耥除草,幼虫免除了耘耥过程的机械损伤和混浊水(或泥糊)造成的窒息作用。辅助试验耘耥1次的  相似文献   

12.
稻象甲(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是太湖稻区机插小苗和直播稻田的早期主要害虫.为提高成虫发生期预报的精确度,笔者对其蛹的发育分级特征及历期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供参考。稻象甲蛹的发育分级特征及历期  相似文献   

13.
我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350hm2,由于人少田多,稻田种植多年来一直采用单季稻种植及近几年部分面积应用水稻旱育抛秧再生栽培方法。种植品种绝大部分为汕优63。进入90年代以来,稻象甲在我场从无到有,从零星发生到大面积遭危害。目前己成为危害水直播田、旱育抛秧再生稻田、中插秧田低龄幼苗的一主要害虫。现将其发生规律及防治办法简述如下;1生活习性稻象甲在我场危害代一年一代。主要以成虫在田埂的杂草基部及土缝或稻内越冬。据近几年的越冬基数调查,未冬耕田块一般百成虫10~20头,幼虫0.5~3.7头,田埂成虫1…  相似文献   

14.
稻象甲回升原因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象甲回升原因及其防治技术黄玉富,高联义,尹祝生,李美珍李华(江苏姜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25529)(靖江市植保站)近年来,随着免(少)耕麦的推广及直播稻、小苗抛栽等栽培技术的推广,稻象甲的发生为害呈加重趋势。为此,作者从1989~1995年对该虫...  相似文献   

15.
养麦是主要的填困作物或救荒作物。有关劳麦害虫的种类、分布、发生为害、防治方法等问题,在我省迄今尚未见有系统的研究报道。根据全国养麦育种栽培、开发利用科研协作组的《全国养麦病虫害种类调查方案》要求,吉安试点1991~1995年对我区养麦害虫的有关资料进行收集,同时在养麦生长季节,对其害虫种类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害虫种类根据几年来的资料收集和田间调查,我区发现养麦害虫种类29种,分属6目14科。1.1东方蝼蛄GryllotalpaorientalisBurmeister成虫、若虫在土中穿隧道危害,食害种子、嫩茎.植株成长后,根部咬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湖北省小麦面积,特别是棉麦套种面积逐年增加,麦类害虫有上升趋势,摸清麦田后期的天敌种类及其发生特点,对于开展麦类害虫以及棉花苗期害虫的天敌保护和利用都有着十分盈要的意义。为此,我们从1981—1982年开展了此项研究,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以往稻田害虫调查,大都以栖息在水稻茎叶上害虫为主,故无稻虫土壤取样器要求。近几年由于稻象甲虫口上升,为害逐年加重,我站根据稻象甲在土壤中分布状况,自行设计了适于稻虫调查的水稻土壤取样器。经多次试验与改进,现已具有取土完整,取土深度可调,取土方便,结构合理,对稻苗伤害甚少等优点,一般有电焊、气焊设备的小加工场,均可自制,现将结构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稻象甲(Echinocnemus sguameusBillberg)近年在上海郊区崇明县发生逐年加重,将成为水稻上的又一主要害虫。据崇明县植保站调查,1986年前仅在本县个别地区局部发生,为害不大,1987年曾在西部新村、海桥、港西等部分乡突发有4000亩左右;1990年,稻象甲已在全县25个乡(镇)10多万亩稻田扩散为害,部分地区暴发成灾。据1990年对本县有代表性的9个乡不完全统计,稻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水稻栽培方式以及气候改变,水稻病虫害发生模式相应变化。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类"两迁"害虫为害下降,而水稻大螟的发生、为害明显上升,在部分地区其发生程度甚至超过二化螟,从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为此,笔者开展了安徽省大螟为害情况初步调查,现将其发生概况、产生原因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免耕栽培模式下油菜菌核病的早期预测模型,通过巢式PCR法检测湖北省前茬分别为棉花和水稻的2种免耕油菜田花朵带菌率,结合田间调查分析茎秆菌核病发生率与病害主要流行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免耕油菜田花期菌核病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009—2012年棉花-油菜田花朵带菌率在同期比水稻-油菜田高,前者花朵带菌率为2.0%~58.2%,后者为0~41.0%。花朵带菌率、子囊盘密度和叶发病率对茎秆发病起主要作用,降雨量和温度作用次之;建立的棉花-油菜和水稻-油菜2种免耕类型田病害预测模型分别为:y=0.261x_1+4.89x_2+0.323x_3+0.32x_4+0.457x_5-9.438,y=0.361x_1+5.824x_2+0.323x_3+0.809x_4+0.333x_5-12.608;且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均具有较高的拟合度。表明在花期获得的花朵带菌率、子囊盘密度、叶发病率、降雨量及气温数据,经病害模拟方程可预测当年油菜菌核病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