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蛋白水平为50%,脂肪水平分别为8%、12%、16%的三组饲料(分别表示为A、B、C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进行10周的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鱼体的生长和表观消化率受饲料中脂肪水平影响显著,各组成活率均较高,A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饲料系数则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有升高的趋势。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以C组最高且显著高于A组和B组,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增加。从生产角度考虑,在本实验条件下,圆斑星鲽的最适脂肪需求为8%。  相似文献   

2.
吕云云  毕颖杰  常青 《河北渔业》2019,(4):19-21,30
为探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料中发酵豆粕的适宜添加量,本试验以0%、10%、20%、30%、40%的发酵豆粕添加在五组等蛋等脂的饲料中,分别替代鱼粉蛋白的0%,9.81%,19.63%,29.44%,39.26%,标记为A、B、C、D、E共5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池15尾圆斑星鲽(49.0±1.0 g),经过10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特定生长率逐渐降低,A、B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系数则逐渐升高,A、B和C组显著低于D、E组(P<0.05)。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以B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10%的发酵豆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鱼体对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且不会对鱼体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过量则抑制鱼体生长。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用豆油分别替代0、25%、50%和75%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等脂肪的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65.47±1.57)g的圆斑星鲽幼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56 d。结果显示,(1)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升高,增重率(WGR)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饲料系数(FCR)呈现升高的趋势(P0.05),25%替代组的WGR高于鱼油组(P0.05)。(2)豆油替代鱼油对圆斑星鲽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对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和肥满度(CF)无显著性影响(P0.05),豆油替代组肝脏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3)随着饲料中豆油水平的增加,圆斑星鲽幼鱼肌肉亚油酸(C18:2n-6)和亚麻酸(C18:3n-3)显著升高(P0.05),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则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饲料中高比例的豆油替代鱼油会降低鱼体的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饲粮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圆斑星鲽生长、消化酶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蛋白水平为40%、45%、50%,脂肪水平为8%,12%,16%的9组试验饲料(分别表示为P40L8、P40L12、P40L16、P45L8、P45L12、P45L16、P50L8、P50L12、P50L16),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经过83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试鱼成活率不受饲粮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随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P50L8组试鱼增重率较P40L16组高33.63%,特定生长率高31%。饲料效率随蛋白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P50L8组试鱼饲料效率较P40L8组高24.09%。P50L8组表现出最高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摄食率。胃蛋白酶随蛋白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胰蛋白酶以P50L8组最高,显著高于P50L12组6.91%(P<0.05),和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胃脂肪酶随饲粮中蛋白水平的提高先降低后升高。肠脂肪酶以P50L8组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鱼血清中总蛋白含量随饲粮蛋白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P50L8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高于其他组,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以P50L8组最低,且显著低于P45L12和P45L16组(P<0.05),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粮脂肪水平增加未引起蛋白质节约作用,饲粮中蛋白质、脂肪、蛋能比和蛋白脂肪比分别为50%、8%、104.31mg/kcal和6.63时,可满足圆斑星鲽的较快生长及其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饲粮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圆斑星鲽生长、消化酶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蛋白水平为40%、45%、50%,脂肪水平为8%,12%,16%的9组试验饲料(分别表示为P40L8、P40L12、P40L16、P45L8、P45L12、P45L16、P50L8、P50L12、P50L16),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经过83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试鱼成活率不受饲粮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随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P50L8组试鱼增重率较P40L16组高33.63%,特定生长率高31%。饲料效率随蛋白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P50L8组试鱼饲料效率较P40L8组高24.09%。P50L8组表现出最高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摄食率。胃蛋白酶随蛋白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胰蛋白酶以P50L8组最高,显著高于P50L12组6.91%(P0.05),和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胃脂肪酶随饲粮中蛋白水平的提高先降低后升高。肠脂肪酶以P50L8组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鱼血清中总蛋白含量随饲粮蛋白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P50L8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高于其他组,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以P50L8组最低,且显著低于P45L12和P45L16组(P0.05),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粮脂肪水平增加未引起蛋白质节约作用,饲粮中蛋白质、脂肪、蛋能比和蛋白脂肪比分别为50%、8%、104.31mg/kcal和6.63时,可满足圆斑星鲽的较快生长及其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圆斑星鲽早期发育过程中色素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实验对1~72日龄的圆斑星鲽鱼苗进行了连续的显微观察,并绘制了早期发育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圆斑星鲽从20日龄开始进入快速的增长期,在水温12~19.5°C时完成变态发育需要50 d,黑色素细胞最早出现,数量最多,黄色素细胞次之,虹彩细胞最后发育,数量最少。变态前黑色素细胞密度先升高后降低,在9日龄密度最大为1390个/mm~2,色素细胞逐渐密集鱼体两侧对称分布;变态开始后鱼体两侧色素不对称,有眼侧体表黑色素细胞逐渐溶解消退,由成体黑色素细胞代替,体色变深,黑色素细胞密度稳定在150个/mm~2;无眼侧黑色素细胞逐渐消溶退化,体色逐渐变白。白化个体在变态开始后出现,有眼侧不能形成成体黑色素细胞,形成白化。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脱脂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以鱼粉和脱脂磷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分别以脱脂磷虾粉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0、10%、20%、30%、40%、50%和100%的鱼粉蛋白制成7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分别记为R0、R10、R20、R30、R40、R50、R100),投喂初始体重为(60.11±0.13)g、体长为(14.12±0.25) cm的圆斑星鲽幼鱼8周,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显示,R10-R50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和饲料效率(FER)与R0组(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R30组开始有下降的趋势.R10-R50组的蛋白质效率(PER)和R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100组的PER显著低于R0组(P<0.05).R10-R20组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30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100组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显著高于R0组(P<0.05).R10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组肝脏中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40-R50组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40组肝脏中AKP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R40组肝脏中SOD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10-R50组血清的总蛋白(TP)显著高于R0组(P<0.05).各处理组和R0组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来看,10%-30%的脱脂磷虾粉替代组和对照组R0组对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免疫力及蛋白利用有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15~25℃下,将平均体质量分别为792?27±48?89 g(大)、513?49±39?19 g(中)和185?59±25?51 g (小)的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按5?5 kg/m2和7?5 kg/m2的密度,饲养在5 m×5 m×3 m网箱中,投喂冰冻玉筋鱼60 d,以研究不同规格和密度的圆斑星鲽在网箱中的生长、饲料系数和体色变化情况。整个饲养期间,圆斑星鲽日增重变化在1?77~4?24 g/d,其中大规格鱼的日增重最高(3?49 g/d),当水温为15~20℃时,日增重可达4?24 g/d;饲料系数平均为4?87,其中大规格鱼的最低(4?16),当水温为15~20℃时,饲料系数为3?55;密度对圆斑星鲽网箱养殖的生长情况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15~20℃时圆斑星鲽生长快于20~25℃时;网箱养殖圆斑星鲽体色逐渐接近野生鱼体色,无眼侧异常黑化的体色逐渐褪黑变白。研究认为,圆斑星鲽是一种适合网箱养殖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题组自1999开始从事圆斑星鲽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历经7年的试验探索,掌握了圆斑星鲽野生亲鱼驯化、生殖调控技术,系统地研究了人工催产、人工授精技术。2001年至今每年在星鲽繁殖期内都可以稳定获得优质受精卵。目前项目组共驯化培育圆斑星鲽亲鱼106尾,亲鱼年龄3龄以上,全长32-65cm,体重600-4500g。鱼体体质健壮,表现性状正常。  相似文献   

10.
选取蛹肽蛋白分别替代大菱鲆幼鱼配合饲料中0、15%、30%、45%、60%、75%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喂大菱鲆幼鱼(19.84±0.04 g)56 d,以研究蛹肽蛋白替代鱼粉的效果。结果显示,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鱼体粗蛋白、粗脂肪水平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分别在75%和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降低,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随替代的升高而升高,分别在75%和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升高(P<0.05)。摄食率随替代水平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0%替代组呈现出最高的摄食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在42.53%-54.36%之间,且当替代水平达到75%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71.67%-86.89%之间,仅45%和75%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替代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在45%和60%替代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蛹肽蛋白可以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15%的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摄食、饲料利用以及与消化、代谢、免疫相关的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究维生素C(V_C)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早期发育中孵化率、出膜率和成活率的影响,对其消化酶和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及肝脂酶(Hepatic Lipase,HL)的影响。实验用圆斑星鲽为人工受精卵,分为5组,孵化水体V_C浓度分别为0、20、25、30和35 mg/L,分别在成熟卵、受精卵、原肠中期、晶体出现期、内源营养期(2日龄)、混合营养期(6日龄)及外源营养期(9日龄)取样。记录圆斑星鲽的出膜时间、出膜率和成活率,测定对照组和生长指标优越组的消化酶活性和2种酯酶的活性。结果显示,25 mg/L的V_C能显著提高圆斑星鲽的出膜率和成活率,并缩短出膜时间(P0.05)。V_C能促进圆斑星鲽早期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的沉积。外源营养期后,胃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淀粉酶活性在混合营养期显著提高(P0.05),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内源营养期就显著提高(P0.05)。25 mg/L V_C溶液浸泡使圆斑星鲽胚胎发育过程中的LPL和HL比活力显著升高(P0.05)。合子中的LPL和HL基因可能在原肠期开始表达,合成脂质水解酶分解脂质,为胚胎发育供能。研究表明,圆斑星鲽成熟卵受精后脂肪酶和胰蛋白酶酶优先发挥作用,分解卵黄中的碳水化合物为胚胎发育迅速提供能量。25 mg/L的V_C能显著提高消化酶活性,并促进蛋白质的沉积,有利于孵化成活的V_C浓度可以显著促进圆斑星鲽早期发育的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12.
选取蛹肽蛋白分别替代大菱鲆幼鱼配合饲料中0、15%、30%、45%、60%、75%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喂大菱鲆幼鱼(19.84±0.04 g)56 d,以研究蛹肽蛋白替代鱼粉的效果。结果显示,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鱼体粗蛋白、粗脂肪水平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分别在75%和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降低,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随替代的升高而升高,分别在75%和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升高(P0.05)。摄食率随替代水平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0%替代组呈现出最高的摄食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在42.53%-54.36%之间,且当替代水平达到75%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71.67%-86.89%之间,仅45%和75%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替代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在45%和60%替代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蛹肽蛋白可以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15%的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摄食、饲料利用以及与消化、代谢、免疫相关的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等比例混合油为脂肪源,采用4×4因子实验来确定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饲料中的合适蛋白能量比(P/E),其中饲料蛋白水平分别为20%、25%、30%、35%,能量水平为12.5、13.7、15、16.2 k J/g,饲料蛋白能量比的范围为12.1~27.3 mg/k J,共16组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连续投喂初体质量(16.85±0.29)g的草鱼幼鱼10周,研究饲料蛋白能量比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蛋白利用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高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出现在P/E为18.3 mg/k J组,而P/E为16.0 mg/k J组的饲料系数最高,蛋白质效率和蛋白沉积率最高组分别为P/E 12.10 mg/k J组和15.20 mg/k J组。(2)P/E为27.30 mg/k J组的能量沉积率和总氮排泄率最大。(3)在同一饲料蛋白水平下,鱼体的脂肪含量随饲料能量水平升高而升高;在同一饲料能量水平下,鱼体的蛋白含量随饲料蛋白含量升高而升高。对生长、蛋白利用、体成分的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草鱼幼鱼饲料的最适蛋白含量为30%,最适P/E为19.5 mg/k J。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脱脂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以鱼粉和脱脂磷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分别以脱脂磷虾粉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0、10%、20%、30%、40%、50%和100%的鱼粉蛋白制成7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分别记为R0、R10、R20、R30、R40、R50、R100),投喂初始体重为(60.11±0.13)g、体长为(14.12±0.25)cm的圆斑星鲽幼鱼8周,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显示,R10–R50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和饲料效率(FER)与R0组(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R30组开始有下降的趋势。R10–R50组的蛋白质效率(PER)和R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100组的PER显著低于R0组(P0.05)。R10–R20组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30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100组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显著高于R0组(P0.05)。R10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组肝脏中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40–R50组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40组肝脏中AKP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R40组肝脏中SOD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10–R50组血清的总蛋白(TP)显著高于R0组(P0.05)。各处理组和R0组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来看,10%–30%的脱脂磷虾粉替代组和对照组R0组对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免疫力及蛋白利用有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亚麻籽油替代不同鱼油水平对大菱鲆幼鱼[初始体质量为(5.89±0.02)g]生长、脂肪酸组成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沉积的影响,以亚麻籽油分别替代0、33.3%、66.7%和100%鱼油,配制4种等氮等脂饲料。每组饲料随机投喂3组实验鱼,饱食投喂,养殖周期为92 d。结果发现,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存活率(SR)和特定生长率(SGR),但显著影响其摄食率(FI)、饲料效率(FE)和表观净蛋白利用率(ANPU)。随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升高,FI显著升高,而FE和ANPU显著下降,且其均在100%亚麻籽油组分别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饲料脂肪表观消化率、肝体比和肌肉脂肪含量。当饲料中亚麻籽油替代100%鱼油,鱼体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全鱼油组。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相似。相对于全鱼油组,亚麻籽油替代组肌肉和肝脏中亚油酸和亚麻酸显著升高,而EPA和DHA含量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大菱鲆饲料中亚麻籽油替代水平应低于66.7%,且大菱鲆饲料中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需大于0.8%。  相似文献   

16.
以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不同蛋白质水平(34.85%,40.48%,46.54%,51.54%,56.69%)的等能饲料.以初始体质量为(54.52±0.23)g的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为实验对象,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54 d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饲料蛋白水平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体组成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上升,51.54%和56.69%饲料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51.54%饲料组的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1.54%饲料组的蛋白质沉积率(PRE)也显著高于34.85%、46.54%和56.69%组(P<0.05),但与40.48%饲料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增重率为参考指标,折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星斑川鲽幼鱼获得最佳增重时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要量为53.56%.(2)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星斑川鲽幼鱼鱼体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和水分的含量(P<0.05).51.54%饲料组鱼体粗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34.85%组(P<0.05),而与40.48%、46.54%和56.69%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鱼体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下降,水分含量表现出与粗脂肪含量相反的趋势.(3)饲料蛋白含量对星斑川鲽幼鱼部分血浆生化指标也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血浆总蛋白(TP)以51.54%组最高,与56.69%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34.85%、40.48%和46.54%组(P<0.05);40.48%、51.54%和56.69%组间血浆尿素氮(BUN)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34.85%和46.54%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星斑川鲽饲料中蛋白质适宜添加量为51.54%~53.56%.  相似文献   

17.
饲料蛋白质和能量水平对草鱼生长和鱼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3×3因子试验确定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和鱼体组成的影响。初始平均体质量为0.75g的试验鱼放养在27个规格为85cm×35cm×95cm的网箱中,每箱放养50尾。日粮中的蛋白源、脂肪源和可消化碳水化合物源,分别采用鱼粉、豆油和糊精配制,日粮设3个粗蛋白水平,每个蛋白水平有3个能量水平饲养草鱼84d。结果表明MPLL组(粗蛋白为30%,粗脂肪为4%)的特殊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但与LPML组(粗蛋白为25%,粗脂肪为6%)差异不显著;总的来看,脂肪含量在4%和6%时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以中蛋白质组(MP,30%)最高,脂肪含量在8%时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以低蛋白质组(LP,25%)最高,表明饲料脂肪水平对鱼的生长和饲料系数有显著影响。随着饲料可消化能的增加,鱼体的脂肪含量增加,而蛋白和灰分含量没有多大变化。综合饲料成本等因素,本试验初步确定草鱼幼鱼生长所需的最适蛋白水平为25%,DP/DE约为23.47mg·kJ-1。  相似文献   

18.
田丽霞 《水产学报》2002,26(3):247-251
将试验草鱼随机分配在 12个水族箱中 ,每箱放鱼 30尾 ,分别以玉米淀粉、小麦淀粉、水稻淀粉为糖源配制 3种试验饲料 ,饲养初始体重为 (8.49± 0 .0 4)g的草鱼 80d ,观察不同种类淀粉饲料对草鱼生长、肠系膜脂肪沉积和鱼体组成的影响。每种饲料设 3个平行组 ,日投喂率按鱼体重的 3%计算。试验结果显示 :尽管草鱼对糖的表观消化率以小麦淀粉组最高 ,但摄食小麦淀粉饲料的草鱼与摄食玉米淀粉和水稻淀粉饲料的草鱼在生长上并无显著性差异。然而小麦淀粉组和玉米淀粉组的内脏比、肝胰脏脂肪含量、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以及肠系膜脂肪占鱼体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水稻淀粉组 (P <0 .0 5 )。鱼体营养成份组成除了水稻淀粉组全鱼脂肪含量相对低于玉米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之外 ,其它成份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以初始体重为(34.15±0.33)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鱼粉和酪蛋白作为蛋白源,设计并制成蛋白质梯度分别为35%、40%、45%、50%、55%的5组配合饲料,进行为期56 d的生长试验,探讨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鲈鱼生长、体组成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鲈鱼存活率为91.7%-96.7%,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鲈鱼的特定生长率逐渐升高,当饲料蛋白质水平达到45%时趋于稳定,且饲料蛋白45%、50%、55%组试验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5%组(P0.05);蛋白质沉积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饲料蛋白质水平达到45%时达到最大值;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鲈鱼鱼体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鲈鱼鱼体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提高而增加,粗灰分、粗脂肪含量则呈减少趋势;随饲料蛋白质水平提高,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呈升高趋势,肝脏组织中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呈现升高趋势,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饲料中蛋白水平为45.00%-45.89%,其生长及蛋白沉积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选取体质健康、均重为(180±28)g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 420尾,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和3个不同菌剂水平的实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实验组分别投喂添加1%、3%和5%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复合益生菌制剂(BSCP)的基础饲料42 d.结果发现,大西洋鲑投喂1%-5%的BSCP后生长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增重率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和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呈升高的趋势,5%组蛋白质消化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肠道和肝脏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其中5%组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肝脏免疫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其血清免疫指标无明显变化,仅中高剂量组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BSCP可以显著提高大西洋鲑的生长性能,提高部分消化酶活性和蛋白质的消化率,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西洋鲑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其饲料中适宜添加水平为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