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辽东山区不同林龄落叶松林分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和实测生物量等方法,测定落叶松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生物量及其在一个年龄序列上的空间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落叶松林分生物量分布依次为中龄林(119.39t·hm~(-2))近熟林(94.69t·hm~(-2))幼龄林(31.44t·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关系略有差异,中龄林和近熟林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而幼龄林为树干树枝树根树皮树叶。落叶松人工林经营应定期采取抚育间伐,改善林木生长条件,提高落叶松人工林的生产力,以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内蒙古大青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华北落叶松在生长过程中林下植被和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数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其大小为17 a>10 a>29 a>40 a;相同深度的土壤容重随着落叶松林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随林龄增...  相似文献   

3.
以辽东山区4种典型林分类型0~30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4种林分类型土壤容重大小顺序为蒙古栎次生林(1.24g!cm-3)落叶松人工林(1.15g!cm-3)白桦+冷杉混交林(0.87g!cm-3)蒙古栎+花曲柳+紫椴混交林(0.79g!cm-3);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大小顺序为蒙古栎+花曲柳+紫椴混交林(67.64%、24.36%)白桦+冷杉混交林(60.80%、17.49%)落叶松人工林(52.95%、12.13%)蒙古栎次生林(49.68%、10.13%);蒙古栎+花曲柳+紫椴混交林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相对较高,白桦+冷杉混交林次之。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有利于提高土壤透气性,涵养水源,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
以辽宁省东部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日本落叶松立地为研究对象,在辽宁省实验林场开展了长期的立地质量评价研究。结合搜集的相关数据,编制了不同地位指数日本落叶松胸径、树高生长表、建立了数量化地位指数方程,并确定了适宜培育日本落叶松大径级林的地位指数阈值。  相似文献   

5.
以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地区2009年气象资料,主要研究不同林龄林下土壤蒸发特征及产生地表径流情况。通过对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林外对照样地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于林下土壤蒸发量的影响较大,在整个生长季内不同林龄土壤的蒸发量在各月均是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林外对照,蒸发量分别为49.00mm、58.50mm、74.00mm、118.50mm;整个生长季内幼龄林产生地表径流4次,径流量为19.30mm,占生长季降雨量的5.5%;中龄林产生地表径流1次,为13.00mm,占生长季降雨量的3.7%;近熟林产生地表径流2次,占生长季降雨量的3.9%;林外对照径流量为120.20mm,占生长季降雨量的34.5%。  相似文献   

6.
孙震  唐宇 《吉林林业科技》2021,50(6):7-10,25
利用森林经理调查资料、野外调查数据和CBM-CFS3模型,对辽东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产力进行模拟.结果表明:Richards模型对辽东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林龄-蓄积生长模拟效果较好,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净初级生产力(NPP)随着林龄增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后趋于稳定状态;林龄为20年左右时,NPP达最大值;日本落叶松地上生物量碳储量随林龄增长呈增加趋势,林龄为50年左右时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以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海拔、不同土壤厚度、不同坡向的落叶松胸径平均生长量的测定,对影响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立地因子发生变化,其他立地因子相同时,落叶松胸径的平均生长量随之变化,并且随样地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随土壤厚度的增大而升高,随坡向往东南而升高,往西北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数据成果,对丹东、本溪、抚顺、铁岭4个地区日本落叶松生长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日本落叶松在上述4个地区的生长规律,以指导营林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辽东山区日本落叶松抚育间伐技术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间伐时间、间隔期、终止期和抚育间伐方法。  相似文献   

10.
辽东山区日本落叶松生长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数据成果,对丹东、本溪、抚顺、铁岭4个地区日本落叶松生长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日本落叶松在上述4个地区的生长规律,以指导营林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1.
物种多样性是描述森林群落结构及个体组成的一个重要指标。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几个主要参数对辽宁东部山区柞树林不同间伐强度下植物种类多样性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柞树林间伐强度的递增,群落的多样性呈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辽东蒙古栎林及杂木林实施不同强度的间伐试验,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这2种林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密度较大的蒙古栎林和杂木林进行适度间伐抚育,能显著地提高林地生物量,相应提高了凋落物归还于土壤的有机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土壤密度变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加;化学性质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性氮、磷和钾的养分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理论为基础对辽宁东部山区野生胡桃楸种群数量随树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胡桃楸种群数量属于增长型,其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型;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较一致,均出现两个高峰,一个在第3、4龄级期,一个在最后期。阴坡分布胡桃楸总量大于阳坡,而阴坡的种内竞争先于阳坡,且减少数量和幅度亦大于阳坡;阴坡的种群数量随年龄趋于稳定早于阳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陕北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后不同林龄中国沙棘林可溶性氮组分累积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分布规律,为深入研究该区域不同恢复年限中国沙棘林的退耕效果评价和土壤氮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志丹县金丁镇不同恢复年限(5、15、20 a)中国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地为对照,采集0~10、10~20、20~3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和比例的季节动态变化及土壤垂直分布的动态变化。 结果 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中国沙棘人工林均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对于土壤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SON)而言,20 a与5 a中国沙棘人工林间差异显著,荒草地与5 a中国沙棘林间无显著差异;土壤铵态氮在不同恢复年限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恢复年限中国沙棘林土壤硝态氮和SON变化趋势一致,均为20 a中国沙棘林>15 a中国沙棘林>荒草地>5 a中国沙棘林,且均呈表聚现象。土壤铵态氮含量大小关系为15 a中国沙棘林>20 a中国沙棘林>5 a中国沙棘林>荒草地,表层的铵态氮平均含量最低。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在不同土层间均差异不显著。土壤硝态氮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或秋季最低;铵态氮表现为夏季或秋季最高,冬季最低;SON则为春冬季高于夏秋季。SON、硝态氮和铵态氮占可溶性总氮比例分别为80.3%、10.2%和9.5%。不同年限中国沙棘林SON占可溶性总氮比例为春冬季高于夏秋季,硝态氮和铵态氮大部分为夏秋季高于春冬季。 结论 在陕北黄土丘陵区,营造中国沙棘人工林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可溶性氮组分,随着林龄增加,土壤氮素累积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包含林木竞争、地形(坡度、坡向、坡位)的不同林层的辽东山区人工红松冠长率模型,研究不同竞争水平及地形对冠长率的影响,比较林层间的冠长率差异,为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经营奠定基础。 方法 以辽宁省清原县大边沟林场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冠长率基础模型,通过再参数化方法引入竞争因子,采用哑变量方法进一步引入地形因子,选取对模型贡献最大的地形因子,最终建立包含竞争、地形变量的不同林层间的人工红松冠长率哑变量模型,模拟了各因子对人工红松冠长率的影响。 结果 与基础模型相比,引入林木竞争、地形因子坡向的不同林层冠长率模型R2a提升了0.113,RMSE降低了0.012,竞争、坡向、林层对冠长率模型的贡献率(MSER)分别为14.14%、2.25%、0.16%。冠长率随林木胸径的增大而减小,随林木竞争水平的增大而增大。随林木竞争水平的增大,冠长率随树高变化规律由负增长逐渐转为正增长。经F检验,不同坡向、林层之间冠长率差异显著,变化规律为阴坡>半阳坡>阳坡,在林层间表现为上林层>下林层。 结论 地形与林木竞争因子显著影响人工红松冠长率,坡向是对人工红松冠长率影响最大的地形因子。本研究构建的包含地形与林木竞争的冠长率模型精度较高,为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经营管理及生长量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森林坡面土壤密度的空间异质性并量化其合理取样数,对于准确理解坡面产流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结合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坡面0~100 cm土层土壤密度的空间异质性,用Monte Carlo模拟重抽样的方法,量化95%置信区间、10%误差下土壤密度的最少取样数。 结果 华北落叶松林坡面100 cm土层土壤密度变化范围0.99~1.48 g·cm−3;随土层加深,土壤密度逐渐增加。传统统计学表明,0~20 cm土层土壤密度属弱变异,其它土层均为中等变异,石砾含量的空间异质性是导致坡面不同土层土壤密度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地统计学表明,各层土壤密度空间结构均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不同土层土壤密度空间变异程度的不同导致其最少取样数存有明显差异,在95%的置信区间,若要控制坡面100 cm土层土壤密度评估精度在10%误差内,至少需布设10个以上的取样点。 结论 森林坡面土壤密度存有较大空间变异,且其合理取样数的大小取决于空间变异程度,未来应基于土壤密度空间变异程度与合理取样数的关系制定合理、高效的取样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一、二代落叶松人工幼龄林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含量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一、二代落叶松人工幼龄林土壤均无酸化、碱化趋势;一、二代落叶松幼龄林相比,除根际一代落叶松幼龄林交换性钠略低于二代落叶松幼龄林,土壤深度60cm时,盐基饱和度略低于二代落叶松幼龄林外,在土壤其他深度,一代落叶松幼龄林交换性阳离子含量、盐基总量,交换性阳离子钠、钾、钙、镁的含量均高于二代落叶松幼龄林;落叶松连栽使土壤地力下降,影响树木生长,连栽代数增加,土壤盐基总量、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钾、镁的含量与落叶松代数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依据辽东山区典型样地的调查数据,对辽东山区次生林生物多样性及不同林型径阶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东山区次生林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为2.745 1,生态优势度(Simpson)为0.2870,群落均匀度指数(Pielou)为0.949 7。次生林主要优势种群的径阶分布属小径阶聚集型,2cm、4cm、6cm径阶株数分别为129、285和397株,在1~20cm径阶区间呈连续型径阶分布。针阔混交林径阶分布相对于次生林而言,大径阶有明显提高,小径阶虽然有较大的分布趋势,但在2cm小径阶处陡然下降,曲线趋于平缓,这说明针阔混交林的乔木层立木胸径径阶生长量竞争不明显。人工针叶林的胸径生长量在18~28cm径阶范围分布较高,在22cm达到最大值,说明在此区间分布的径阶株数最多。在大于28cm径阶时,曲线趋于下降,表明人工针叶林较之次生林和针阔混交林在大径阶分布的株数上比较集中。虽然人工林能够集中收获较大径阶的材积量,但人工林由于更新功能很差,生态功能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