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文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10-7212
以农村宅基地确权为着眼点,在分析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武新村土地利用状况、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空间布局结构特点以及规划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土地管理、土地规划中的相关理论,进而对巴南区界石镇武新村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研究。认为我国西南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应采用沿交通沿线、靠近集镇的大致模式。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点空心化、利用低效与无序扩张等问题是城乡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对其进行空间重构是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选取重庆市统筹城乡示范村江津区燕坝村为典型案例,在定量评价农村居民点斑块综合条件的基础上,从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与功能整合2个方面实现整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结果表明,燕坝村综合影响力处于高、中、低3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斑块数分别为4、93、290个;不同等级农村居民点的综合条件不同,应采取适度发展、保留整合、迁移合并等不同的布局优化模式;运用加权Voronoi图引导搬迁去向的同时,融贯村域居民点综合条件与农户居住需求指导农村居民点的功能整合,使得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方案更加合理。该研究结果不仅为燕坝村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提供了科学参考和决策依据,也为微观尺度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232-234
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是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重要依据。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以农村居民点地块图斑为评价单元,从地形、区位、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5个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物元模型方法,借助Arc GIS技术,评价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宜兴市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水平相对较高,布局适宜性好、较好及中等区域面积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80.38%,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北部平原区。  相似文献   

4.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点的合理有效布局对土地利用的作用日益凸显。湖北省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尽合理,还有很大的开发整理空间,本文采用人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法,对湖北省农村居民点整理进行测算、探讨和研究。根据计算结果归纳各地(市、州)的整理潜力,进行比较,划分为4个潜力区,以便于从宏观和空间上对其分析,为全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低下、布局混乱。以甘肃省陇南市为研究对象,从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现状和问题入手,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整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结构完善、高效利用的用地新格局,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庆安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状态及探索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绿色之乡庆安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结合Gis空间分析,从居民点用地布局规模、分形特征及分布状态对农村居民点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并利用缓冲区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庆安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9 771.83hm2,分形维数为1.186~1.305,斑块较简单,复杂性较低,各乡镇呈随机、均匀、聚集3种状态分布,居民点核密度值为0.082~1.227个/hm2,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较低;受地形地貌影响,庆安县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规模明显高于南部和北部,农村居民点呈大集聚特征。同时,除建制镇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影响不显著外,其受农村常住人口、坡度、河流、水系等影响明显。可作为典型区域特别是农业生产力较强的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鹤城区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鹤城区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和布局现状,分析了该区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预测了规划期内鹤城区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提出了该区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有助于保护耕地、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重庆市潼南区中渡村为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土地宜耕性和生态主导功能入手,将村域空间划分为规模经营示范区、农业自耕经营区和生态功能区.根据各区域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定位,将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模式分为四周环绕式、组团嵌套式和整合迁并式.研究表明:根据村域功能分区探索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模式,有利于居民点集中布局以及后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将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与农业经营条件、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更契合农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农户居住意愿,可以提高居民点空间优化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是乡村建设破除城乡分隔二元地域结构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基于核密度的余江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综合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各项因素,以余江县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进行评价,结合核密度分析得出农村居民点的集聚性,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的4种优化方案,最后引入加权Voronoi图,以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搬迁方向。研究表明:余江县综合影响力一级、二级和三级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2 472.54、3 173.01和977.26hm~2,面积占比依次为37.33%、47.91%和14.76%,高级别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余江县综合条件优越的中部区域,低级别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区域;核密度分析结果直观显示了高集聚区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区域,可优先发展;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中,就近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共1 116.99hm~2,重点发展型农村居民点共2 839.37hm~2,内部挖潜型农村居民点共2 126.93hm~2,迁移归并型农村居民点共539.52hm~2,综合条件较差的南北丘陵地带设置的迁移安置点较少。研究结果可为对低丘岗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科学规划与布局优化提供参考,并可运用到土地整治规划、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确定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方向,丰富居民点空间布局分类研究的内容,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为例,综合"3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的模型方法,从空间规模、形态、区位3个维度构建布局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及组合矩阵,多维度刻画居民点的布局类型,同时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特征及类型展开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肥乡县农村居民点共划分为12种类型,以大规模-形态不规整-优势区位、中规模-形态一般规整-优势区位、中规模-形态一般规整-劣势区位、小规模-形态一般规整-优势区位4种类型为主;研究区经济条件优越的居民点多分布在优势区位,边缘的居民点多呈小规模分布,城镇辐射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通达性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影响。该多维度特征组合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分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可为区域村庄的规划和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安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严明  曾进 《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80-181,184
通过了解湖南安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优化及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的方案,并提出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地域空间“三生”功能视角探索农村居民点适宜性。从地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大余县浮江乡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并提出了布局优化对策。结果表明,浮江乡高度适宜、比较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农村居民点面积比例分别为3.83%、26.90%、29.91%、30.72%和10.64%。高度适宜、比较适宜农村居民点多位于南部与中部地区,较不适宜和不适宜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于地形起伏较大、分布有多个矿区的东部和北部。依据适宜性,可将大余县浮江乡农村居民点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保持发展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3类,针对各类型农村居民点宜采取差异化优化策略,以实现乡镇全域农村居民点布局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3.
针对常规的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测算方式仅能按行政区域得到宏观测算值,基于无人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半自动提取居民点信息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因素、地形地貌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设计了一种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空间分布快速评价方法。重庆市长寿区保合村和天堂村试验数据应用表明,可以将居民点复垦潜力从传统的宏观测算细化到宅基地这一尺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跃磊 《安徽农学通报》2013,(13):107-108,117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途径。该文以临颍县杜曲镇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层次分析及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综合评价对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划分不同等级,为农村居民点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句容市为典型案例,基于GIS分析平台,通过R统计量、Kernel核密度及空间韵律指数等方法,探讨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加权Voronoi图提出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模式及其策略。结果表明:句容市农村居民点R值小于1,表明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集聚型;句容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表现出"南密北疏",且农村居民点形态、规模分布规则也呈"南北分异"特征;未来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以城镇转化型、重点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异地搬迁型4种优化模式为主;并针对这4种模式提出具体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剖析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向,可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平原区村庄整治和布局调整提供指导。应用分形理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分析,以典型平原区河北省深州市为例,通过测算2009、2015年农村居民点集聚维数、Zipf维数、边界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分析乡镇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的分形特征并提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全市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集聚效应显著,集聚维数达1.165 5。(2)各乡镇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集中、分散几近各半,其中9个乡镇农村居民点Zipf维数下降,分布趋于集中;7个乡镇农村居民点Zipf维数上升,分布趋于分散;2乡镇Zipf维数基本不变,分布趋于均衡。(3)各乡镇农村居民点形态呈现复杂且不稳定趋势的占多数,其中11个乡镇农村居民点边界维数上升,稳定性指数下降,空间形态更复杂且呈扩张不稳定趋势;6个乡镇农村居民点与其相反;1个乡边界维数和稳定性指数未发生变化,空间形态相对稳定。(4)基于各乡镇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提出了稳步城镇化型、快速城镇化型、加速集约化型和特色产业化型4种模式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7.
杜相佐  王成  邓春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21):185-19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散乱、集聚能力差、利用低效化是城乡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现象,对其空间机理进行研究,并提出适宜的空间优化配置策略已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选取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样点,采用Voronoi图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空间因素影响下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柱村农村居民点整体为集群型分布,有点状分散、带状延伸、块状集聚3种布局模式,但各社间存在集群和随机分布的差异;农村居民点在1~3级地形位、0~200 m水源地缓冲区、0~100 m主干道路缓冲区内具有分布偏好,其分布指数趋势线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根据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机理,融贯村域差异化的环境条件,兼顾农户意愿需求,构建了公共服务设施引领型、优势居民点引领型、交通主干线引领型3种空间优化模式,并建立起以中心村为核心、基层村为辅助的"中心-基层"两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应刚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106-108,124
未来最主要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空间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上。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改善了农民的居住观念,构建了和谐的新农村局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解决了农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后顾之忧;同时,其体现了集约节约的用地理念,保证了建设用地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原则;也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等方面阐述了重庆市巴南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展望了全面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现代乡村社区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简要分析其区域不平衡现状及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区域联动机制的迫切性和可行性,提出从四个方面实现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区域联动机制的新思路:建立区域间农村居民点整理指标流动补偿机制、建立区域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信息共享体系、建立区域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联动预警机制、建立区域间的联动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以重庆市南川区太平场镇为例,用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交通道路图等,结合区域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料,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太平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考虑地质灾害、高山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后,初步划定了需要迁移的居民点范围,再根据中心村的选取要求,确定中坝、河沙、桥头为中心村,实现居民点优化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