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贫困村"5·12"地震灾后重建中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特征及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贫困村灾后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方法】实地调研四川省10个"5·12"地震严重受灾的典型贫困村,整理相关问卷及访谈记录,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随着灾后重建的完成,贫困村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强烈,表现为需求愿望由被动变为主动、形式由单一变为多样、内容倾向于农技培训、层次由民俗变为流行等特征。主要存在重建对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重视不够、投入不够,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未能满足等问题。【结论】立足贫困村灾后重建中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应突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在充分尊重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强考核,鼓励社会参与,进一步完善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贫困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严重破坏了大量村庄,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工作刻不容缓。本文在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背景下,结合项目组在玉树称文镇11个村庄灾后重建的规划实践,针对其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规划原则、村庄选址、村庄规模、民俗风貌等几方面对非常态村庄重建规划编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总结与思考,希望对村庄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导致四川省88个县(区)受灾,其中农村受灾尤为惨重。目前,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农民既是灾后重建的主要力量,又是直接受益者,灾后重建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而村民自治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重要制度保障。对村民自治组织参与灾后重建的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剖析了制约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农业大学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主动联系、迅速了解和掌握重灾地区灾后需求,制定工作方案为灾区农业生产、生态的尽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技和人才“及时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现场技术指导,编写灾后农业生产、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资料,教师带领学生志愿者在灾区积极开展技术辅导、投身灾后疫病防控等多项工作为灾区农业生产、生态恢复与重建尽力多作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灾后重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关系的论述,阐明了当前应该如何利用灾后重建的有利时机.以永久性农房重建为契机,与小城镇建设、产业规划、旅游经济相结合,切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灾后重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关系的论述,阐明了当前应该如何利用灾后重建的有利时机。以永久性农房重建为契机,与小城镇建设、产业规划、旅游经济相结合,切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灾后重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关系的论述,阐明了当前应该如何利用灾后重建的有利时机,以永久性农房重建为契机,与小城镇建设、产业规划、旅游经济相结合,切实加快基础设施、产业的恢复和发展,从而充分利用好灾后重建的丰富资金和政策机遇,加快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大地震的破坏性强,84个灾区的土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毁。2008年5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作出重要决策部署。提出一定要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评估、分步实施”的原则”,认真做好灾后重建前期工作。灾区土地整理作为灾后重建的前期工作势在必行。土地整理是一项多目标体系的系统工程,其涉及面广、牵扯环节多,  相似文献   

9.
地震后,彭州市相互毗邻的白鹿镇和九峰村的旅游发展都遭受了重创,但两地在震后却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对当地旅游发展进行了恢复和调整。通过对两地的灾后旅游产业恢复过程的分析,发现它们分别采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导致二者在主导者、效用、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灾后旅游的恢复发展需要在政府的干预和扶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其发展意愿,以实现永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业在四川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四川旅游支柱产业。但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却对四川乡村的自然环境、生态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和居民社区造成巨大破坏,严重制约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因此,四川乡村生态旅游灾后重建规划是"生活恢复、生产发展、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灾后四川乡村生态旅游面临的新问题及灾后重建给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并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生态旅游规划为例,探讨了在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规划。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3):145-148
基于对四川省崇州市灾后重建农村居民的调查和访谈,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居民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政府工作、集中居住区基本条件、集中居住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以及集中居住时间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灾后重建集中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提出了加强集中居住区物质建设投入;完善政府工作,维护群众利益;提供增收途径,完善社会保障;注重对农村居民精神生活引导;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等和灾后重建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满意度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日,由省发展改革委编制的做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甘肃城乡住房建设专项实施规划》经省政府同意印发。该规划是我省开展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据,主要内容包括,灾后恢复重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建设标准和建造要求、资金需求及来源、资金补助范围和补助标准,以及保障措施等。  相似文献   

13.
同志们: 这次全省农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是贯彻省委刘奇葆书记重要指示、省重建委第七、第八次全体会议、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全省农业、农场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好这次会议,对于全省农场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四年多后的今天,我们见证了受灾地区的巨大变化。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史无前例。高标准、重民生、可持续的灾后重建凝聚了灾区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关怀。而产业重建、因地制宜正是改善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公平正义和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之源和发展之根本。通过对青川县木耳种植情况及效益的调查,分析了该地区木耳种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是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源,这种普遍意义上的指引渲染着一所大学的性格和发展路径,因此对于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思考也就从大学发展的边缘步入大学发展的核心,通过从对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一般解读出发,结合华中农业大学发展的悠久历史以及文化的积淀和精神的传承,力求探索与思考学校新时期影响学校今后长远发展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为总结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农民安置的经验、教训,评价永久安置后灾区集中居住农民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课题组在运用文献研究法广泛研究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地震灾区农村,选取成都的彭州、蒲江,绵阳的安县、北川,阿坝州的汶川、茂县为样本,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彭州北部重灾区龙门山镇宝山村较之其他样本强大的村集体经济实力及其在灾后重建农民安置及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个特殊的个案,引起了课题组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5·12”特大地震,绵阳受灾最重的是北川、平武等山区农业县和安县、江油等山区农业乡镇,全市农业基础设旌及农房遭到极大破坏,农村灾后重建成为全市灾后重建工作的首要任务。2009年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第一年,而中央、  相似文献   

18.
自“5·12”汶川地震以来,各农村灾区重建及农民生活现状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由此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涉及到与灾区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多个方面,大多数灾区人民对于现在的生活状况是十分满意的,结合调查中走访得到的信息认真的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有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偶然,而是众志成城开展重建工作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农户家庭的内部特征中生产生活设施、家庭规模、性别构成、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对自然灾害承灾力产生的影响。以四川省211户受灾农户的调查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四川省农户的自然灾害承灾力均值为0.39,标准差为0.09,体现农户自然灾害承灾力整体很弱;且三州的农户自然灾害承灾力存在明显差异,凉山州农户承灾力(0.38)低于阿坝州(0.41)和甘孜州(0.43),这与四川省灾害和贫困的分布表现出一致性,即凉山州是自然灾害和贫困最集中的地区。提出提高农户承灾力,必须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注重教育与健康条件和住房结构的改善;农户承灾力的提高应和农户反贫困策略相结合;公共资源应对农户承灾力低的农户给予更多的关注,有针对性的投放。  相似文献   

20.
目前随唐山市农村建设速度的加快,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落后。笔者在对唐山市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了解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当前唐山市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原因,并结合当地实地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