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的结合研究有利于区域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三门峡库区(华阴段)自然社会条件复杂,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土地利用方式落后。针对土地整治后期效益不可持续性的问题,认为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在实现阶段和目标上存在耦合联系,并针对三门峡库区(华阴段)区域特征,将土地整治"3集"模式、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和新农村发展模式有机统一,以期实现以土地整治为契机,加速区域现代农业模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耕地的主要经营者,他们对土地整治后耕地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不同。以产投比为识别差异的指标,重点研究不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对土地整治后耕地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结果发现,农户对土地整治后耕地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明显优势,产投比高于农户。据此建议土地整治项目应落在土地流转区域,旨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农业和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中国农村的土地整治,是拉动内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挖掘农村土地潜力,促进城乡用地挂钩,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缓解建设占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探索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整治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该文首先构建城乡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到城乡协调度高值区、城乡协调度较高值区、城乡协调度中值区和城乡协调度低值区。针对不同区域内的城乡发展状况,提出不同的土地整治模式:适应城镇扩张型土地整治模式、基础设施改进型土地整治模式、中心村辐射带动型土地整治模式和特色农业发展型土地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中国农村的土地整治,是拉动内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挖掘农村土地潜力,促进城乡用地挂钩,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缓解建设占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探索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整治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该文首先构建城乡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到城乡协调度高值区、城乡协调度较高值区、城乡协调度中值区和城乡协调度低值区。针对不同区域内的城乡发展状况,提出不同的土地整治模式:适应城镇扩张型土地整治模式、基础设施改进型土地整治模式、中心村辐射带动型土地整治模式和特色农业发展型土地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5.
刘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79-181
土地整治活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用地结构布局、改善人居环境、破解建设用地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河南省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对土地整治活动提出新的要求,该研究在重新审视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以生产、生活、生态多重功能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构建了3种土地整治模式——农业土地整治模式、新农村建设整治模式、生态型整治模式,并根据各模式内涵提出土地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新时期做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在新形势下,要探索多样化的土地整治实施模式,将土地整治与多元要素进行跨界融合,营造特色的区域农业生产环境,推动中国农业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该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探索土地整治的多样化实施模式,力求生态效益、经...  相似文献   

7.
黄瑛 《浙江农业科学》2023,(8):2033-2037
土地和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有利资源和最佳途径,乡村振兴巩固了农业多功能性的价值,而农业多功能性来源于土地多效用性,土地整治与农业产业化的关联发展不谋而合。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探究土地整治内容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从问题导向转向目标导向并相互作用形成融合目标的逻辑关联。结果表明,以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制度的土地整治为重要任务;以土地资源分配为中心的土地整治更为合理;土地整治激发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活力;以绿色发展为重点实现生态治理。研究为土地整治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视角和现实指导,为实现土地整治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系统分析法,以山东省肥城市为例,全面回顾县域土地整治的探索过程,总结经验、凝练特色,分析形势、查找问题,为土地整治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肥城市土地整治历史悠久,发展基础牢固.新时期整治规范化、科学化与机构、法制建立健全并进,整治理念实现"三个转向",取得7大成效,形成了"一张蓝图、两个统筹、三类项目、四套模式、五项制度、六个到位"的整治经验和历史传承、资源供需、模式多样、内修外鉴的区域特色.肥城市土地整治未来走向应面向城乡一体化,紧密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核心,革新整治理念,整合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整治模式,提升整治工程质量,发挥整治综合功能,促进实体整治与产权流转结合,深度推进现代产业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富美肥城.肥城市土地整治是我国土地整治的一个缩影,发展阶段特征明显,经验特色鲜明,其未来走向愿景可为其他区域土地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农用地整治分区是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合理的分区是农用地整治项目配置、工程模式选择的基础。在新时期,土地整治成为破解农业现代化发展制约因素的重要手段,而现有的农用地整治分区研究较少考虑现代农业发展对土地整治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此,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条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4个方面选取19个影响重庆市农用地整治分区的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将重庆市除渝中区、江北区、大渡口区3个基本城市化区域外的35个区(县)划分为6个整治分区。在综合分析各区域土地整治基础条件、特色农业产业、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农用地整治战略及工程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区域差异和地方特色,以期为重庆市土地整治规划、农用地整治项目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和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三农”问题的视角,在分析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民权益保护、农村可持续稳定和农业生态安全产生影响的基础上,从区域尺度构建土地整治对“新三农”问题的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灰靶模型,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土地整治对“新三农”问题的影响效应显著,但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从综合效应来看,苏北明显好于苏中和苏南地区;从分层效应来看,江苏土地整治在维护农村可持续稳定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但在农民权益保护和农业生态安全维护方面略有不足,忽视了土地整治过程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和生态风险问题。因此,有必要转变现阶段的土地整治模式,完善制度体系及工作机制,以提升土地整治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1.
海西经济区为漳州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漳州土地整治提出新的要求.该研究首先分析海西经济区背景下的漳州发展与土地整治的逻辑关系,探讨漳州土地整治对于模式的迫切需要;进而综合考虑土地开发利用、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给出漳州在海西经济区发展背景下的3种土地整治模式;最后将各种模式与具体地域进行对应,形成3个土地整治区,分析了每个区实现自身土地整治目标方向的具体条件.  相似文献   

12.
受耕地细碎化、宅基地空置化、土地利用粗放化、耕地保护严峻化和新型四化同步推进的多维驱动影 响,乡村土地顺畅流转并带动城乡资源高效整合成为我国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互动机制创新的难点。为此,从土地 产权流转、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整治三个层面,论述了乡村土地资源整合模式。研究表明院土地流转是土地使用权 转移和收益再分配,农用地整治是土地自然属性与利用方式的重构和调整,而居民点复垦、新村建设和建设用地增 减挂钩是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优化和整体效用的提升。尽管从土地产权和工程改造层面,构建了特定区域或特定目 标的土地产权流转模式和田-水-路-林-村工程建设模式,但尚未形成“协调、互动、统筹”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模式 体系。因此,如何将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融为一体,通过政策引导与工程改造双向加力,搭建城乡资源高效整合和双 向流动的统筹链,成为土地流转与资源整合耦合模式创新的关键点。而该模式的创新发展,既应突破土地流转体制 障碍,又应突破新增耕地受路、沟、渠、林等占用多且乱的限制,农业产业化受土地细碎化、基础设施薄弱化的限制, 城乡建设用地受置换不对接的限制,还应吻合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现实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农技服务》2018,(6):96-97
土地资源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开展土地整治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当前我国土地整治工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概述通过土地整治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首先对各地土地整治案例进行总结,分析归纳成功经验及创新机制。其次,利用SPSS的系统聚类功能,将桂林市以区县为单位划分为4个整治类型区。最后,结合各类型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土地整治重点,因地制宜地提出4类土地整治模式:土地储备整治模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城乡区域综合整治模式以及城乡挂钩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治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推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性措施,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以夏津县为例,分析夏津县土地整治现状及存在的生态问题,探索夏津县在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中的思路及方法,寻求适合夏津土地整治开展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土地利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可以显著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强化农业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土地整治在我国生态整治中的应用,阐述了现阶段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地、水利、生态、气候等影响;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土地整治工程应遵循生态化整治理念,强化土地工程技术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结合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研究和土地利用政策资料分析,通过实地调查,探讨城乡发展和农村土地整治的相互关系。以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程度、自然地域特征、待整治土地类型和土地整理目标为指标,建立标准,划分协调发展型、沿江城镇扩张型、沿海陆海统筹发展型、采煤塌陷地复垦型和城乡发展滞后型5种土地整治模式;结合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针对不同整治模式提出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俊超 《乡村科技》2022,(20):116-119
如何在现有资源环境约束下,既保证生态保护的迫切要求,又保证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同时实现保护耕地、合理补充耕地的目标,是陕西省延安市各级政府和研究人员当下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延安市推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既能有效缓解“双保”压力,又能为区域发展提供新的突破口。基于此,对延安市推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支持政策、实施模式等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贵州山区生态化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笔者应用景观生态建设理论与方法,对榕江县锡利贡米种植基地进行生态化规划及工程设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属小流域土地整治类型,地形地貌复杂,整体连通性差,景观类型多样,应通过构建生态源-生态斑块-生态廊道模式进行景观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复垦、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生态化工程设计,实现研究区农田景观功能的优化与提升。贵州山区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应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尊重乡土景观,提高公众参与度,才能实现区域土地整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实现城乡平衡发展和农村充分发展的着力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度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农村土地政策创新是重要的引擎。建议土地政策创新的路径: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政策支撑,推进农村承包地“一块田”改革;构建“土地整治+”模式体系,推进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创新模式,有序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创新差别化的政策供给体系,有序推进涉地指标跨区域交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