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土地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性资源,能否得到有序流转和合理利用对"振兴乡村"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意义重大。鉴于乡村旅游与土地流转的紧密联系,就土地流转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展开研究,分析土地流转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可能带来的正负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乡村旅游用地与农村集体用地的关系,其实质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基于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合理利用。乡村旅游用地的获取一般有征地和土地流转两种途径。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用地的开发对农民的土地权益造成诸多损害,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创新乡村旅游用地开发模式,建立具有旅游禀赋的土地产权交易机制是优化乡村旅游用地获取途径,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中土地流转与开发策略的联动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赟 《湖北农业科学》2014,(12):2958-2962
新型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对农村土地利用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实现土地利用的规模化效应奠定了基础。以乡村旅游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博弈分析法分析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和旅游开发策略的联动关系,剖析利益相关者在土地流转中的不同诉求,为乡村旅游的土地开发策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国内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土地流转的典型模式主要有土地入股分红模式、土地租赁模式、土地转包模式和土地委托一代理模式.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有利于乡村旅游实现规模经济,促进乡村旅游更好地吸纳剩余劳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流转主要存在损害农民切身利益,地方政府存在"越位"和"失位"现象,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稳定性和安全性,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问题,急需通过加强乡村旅游用地规划与评价,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流转机制以及健全乡村旅游景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目前乡村旅游地产的开发前困境,基于土地流转分析乡村旅游地产开发现状,探索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乡村旅游地产开发的主要过程,并根据当前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土地流转模式,提出乡村旅游地产开发的建议,寻求二者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推进乡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土地改革发展经历了3次较大的改革,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政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最常用的SWOT分析法分析了土地流转新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带来的最大契机是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和乡村旅游资源的资本化,但其中也带来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忽视保障农民利益和缺乏保护乡村景观。因此在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实施的着力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发挥政府职能;②加强乡村旅游用地的管理;③统筹规划;④维护农民权益;⑤保护与再造乡村旅游景观。这不但能促进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发展,而且能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乡村旅游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出发,阐述了开展乡村旅游和农村土地利用的之间的关系,在深入分析海南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土地困境的基础上,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用地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宁波市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强劲动力。宁波市对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农户采取多种方式将自家多余田地流转给旅游开发公司,形成一种规模效应。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为宁波市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象山县Y村是宁波市土地流转的典型代表。其"以农业带动生产、以农家风情拉动旅游"的模式诠释了成功的土地流转可以让农民不出村门半步,也可腰缠万贯。本次调研以Y村的土地流转为主要对象,其原因在于:其一,宁波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其二,宁波市土地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有助于提升贫困群众的文明素质,有助于保护生态幻境和民族文化,极大程度上加速了乡村的经济发展的进程,并且成为推动其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不仅如此,由于现在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特色和多样化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乡村旅游不仅满足了这一需求,还另辟蹊径的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加之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使得土地经营由零散变为集中,土地资源形成连片的专业化规模经营,为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旅游用地及旅游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带动区域乡村发展,形成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农村和农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转型、旅游模式和经营形式不断创新,乡村旅游模式逐渐普及.土地资源作为农业的源头,成为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一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大幅度提升,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为深入研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该文首先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然后以四川南江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农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比较其他类型的农村发展模式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引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土地利用效率,并与其他农村发展类型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对比,接着采用Tobit模型对土地旅游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与其他农村发展类型相比,旅游发展村的土地利用效率最低,影响农村土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收入比例以及每公顷种子投入.  相似文献   

11.
科学评价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并识别其障碍因素是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布局的前提和基础。以北京市密云区为例,从资源禀赋特征、区域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条件3个维度选择13项指标,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法的旅游用地竞争力评价模型,以揭示密云区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的格局。引入障碍因素诊断模型,分析主要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类型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用地低竞争力类以组团状形式,在密云区东南部和密云水库东北集中连片分布;中竞争力类沿“潮河轴带”“白河轴带”“安达木河轴带”和北部山区带状分布;高竞争力类以点状形式,涵盖张家坟村、司马台村、贾峪村、河北村、石城村、圣水头村、石马峪村和龙潭沟村。(2)以中竞争力类区域为例,基于主要障碍因素,将其划分为资源、环境和开发障碍型,并分别提出优化对策。研究成果可为乡村产业用地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888-4889,4928
基于我国乡村旅游现状及典型模式,通过特色文化对乡村旅游的意义与影响研究,提出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发展思路,并阐述了民俗文化的吸引力、乡土文化的震撼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对乡村旅游的优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崇阳县发展乡村旅游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运来  刘蕊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54-2355
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对崇阳乡村旅游开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崇阳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开发的规划、行业管理、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生态环境保护等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休闲视野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传统乡村旅游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催生着乡村旅游不同业态的产生。诸如拉动内需和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新策,也为乡村旅游的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分析了休闲经济条件下乡村旅游所面临的机遇与契机,探讨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ML旅游区所在的GT村为例,探讨了大城市郊区农地旅游化流转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对当地村民的半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GT村农地旅游化流转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流转市场机制尚未形成,旅游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农地流转过度非粮化,产业转型后农户社会关系恶化;流转区土地利用效率低,周边生态环境缺乏有效治理。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若干促进农地旅游化流转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在国内外已展示出其强劲的生命力。有关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和妇女作用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基于前人研究和实地问卷调查的资料,论证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意义和模式,以及乡村旅游发展中妇女的作用及其影响,并以关中地区若干乡村旅游点为例,对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作实证分析,进一步探索和揭示了关中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参与的模式和妇女的作用,并对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彭莎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99-1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乡村旅游愈演愈热。从村庄发展、村庄内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三大方面研究了乡村旅游对乡村空间的影响,揭示了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乡村空间的调整,促进乡村经济的提高,改善人居环境,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风貌,并通过对青白江区姚渡镇光明村这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发展乡村旅游对光明村产生的改变以及对光明村空间调整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8.
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使农村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土地污染、退化、资源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机制、立法、土地市场运作的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土地的生态安全,注重宣传教育,完善生态立法,做好科学规划,强化管理职能,加大科技投入,实施动态监测和风险预防,积极开展多方面的防范措施,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