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总结对原蚕区实施桑叶消毒措施以控制微粒子病发生和蔓延的经验,得出要做好原蚕区桑叶消毒,科学处理好桑园治虫是关键,原蚕区消毒设施配备必须跟上以及桑叶叶面消毒操作必须技术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刘君成 《四川蚕业》2010,38(2):33-34
自1997年春季开始,我场在原蚕区推行桑叶全程消毒,经多年的生产实践,实行桑叶全程消毒能有效地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蚕种合格率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提高了种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原蚕区全面实施桑叶全程消毒,是防治微粒子病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桑园使用消微灵进行叶面消毒对桑叶营养成分及原蚕饲育品质的影响,将桑叶经不同浓度消微灵药液进行桑叶喷施处理,调查药液处理后桑叶的主要营养成分变化和对原蚕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后桑叶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与清水对照无显著性差异,且对虫蛹生命力、产茧量、产卵量与孵化率等指标亦无明显影响,表明消微灵可用于原蚕区桑叶消毒使用。  相似文献   

4.
桑叶全程消毒在原蚕区的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原蚕区桑叶浸泡消毒与桑树上喷消相结合的桑叶全程消毒防控微粒子病的新模式。其核心技术:结合推行原蚕小蚕(1龄-3龄)共育,大蚕(4龄-5龄)分发到农户饲养等技术,从1龄-5龄期第2天前采用桑叶全程浸泡消毒,5龄期第2天后桑园采叶前喷消。主要技术经验:一是结合桑园的管理、害虫防治和原蚕区环境净化以及日常的消毒防病措施构筑完善的防微技术体系;二是加强与蚕农的沟通,发挥积极主动性,保证桑园杀虫,群防群治,蚕沙无害化处理,净化养蚕环境等技术细节落实;三是讲究技巧,合理解决全程桑叶消毒配药、脱水、消毒及树上喷洒彻底等问题;四是根据合格种茧、工作配合情况、维护原蚕区环境有功等指标,给予蚕农奖励,调动蚕农搞好全程桑叶消毒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漂白粉浸渍桑叶消毒后采用不同时间的漂洗、浸渍消毒后不漂洗、桑叶不消毒直接饲养云蚕7、云蚕8原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桑叶浸渍消毒后不漂洗直接晾干后饲养云蚕7、云蚕8的原蚕,4龄起蚕结茧率、4龄起蚕健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单蛾产卵量、单蛾良卵率、实用孵化率等指标,都比桑叶浸渍消毒后漂洗不同的时间或不消毒直接喂蚕的处理区低;桑叶不消毒直接喂蚕的茧层率及病蛾率最高。从养蚕成绩和一代杂交种质量看,1~3龄蚕用含有效氯0.33%~0.35%、4~5龄蚕用含有效氯0.35%~0.38%的漂白粉澄清液进行桑叶浸渍消毒5 min,滤去药液保持湿润15 min,再用清水漂洗10 min后脱水晾干喂蚕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桑叶浸渍消毒是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有效方法,但桑叶浸消后往往会引起叶质下降,影响蚕种繁育成绩。通过用含0.3%有效氯的漂白粉精溶液、含0.5%有效氯的漂白粉精溶液和2 000倍液消毒精(溴氯海因磷酸三钠)浸消的桑叶饲喂秋丰、白玉的5龄原蚕,调查原蚕的体质、蚕茧质量和一代杂交种质量等主要项目。结果表明:各消毒药剂浸消桑叶均能有效防控微粒子病,春、秋2期用含0.3%有效氯的漂白粉精溶液浸消的桑叶饲育5龄原蚕,原蚕生命力、蚕茧质量、一代杂交种质量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用含0.5%有效氯的漂白粉精溶液处理区,且克蚁制种量春制种(11.45张)高20.65%、秋制种(9.94张)高14.38%;用消毒精2 000倍液浸消的桑叶饲育5龄原蚕,原蚕生命力、蚕茧质量略优于用含0.3%有效氯的漂白粉精溶液处理区,但公斤茧制种量(3.31张)略低于用含0.3%有效氯的漂白粉精溶液处理区(3.35张)。说明用消毒精2 000倍液和用含0.3%有效氯的漂白粉精溶液浸消的桑叶饲育5龄原蚕,对蚕种繁育成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陈雄珍 《广西蚕业》2010,47(3):42-46
本文以环江县为例,分析近年来桑蚕良种繁育工作中微粒子病抬头蔓延的原因是蚕种市场混乱、春蚕原蚕批次过多、未及时加强原蚕区保护等,探讨应对该病的可行性措施,提出加强原蚕区保护、原蚕区蚕沙无害化处理、桑园病虫害防控及桑叶全程消毒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原蚕区是蚕种生产的第一车间。我省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基本采用原蚕区收茧制种方式,其特点是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加强原蚕区管理,控制桑园病虫害,降低虫口叶密度,规范桑叶消毒,搞好小蚕共育,强化常规消毒,才能提高蚕种质量,生产出优质高产的合格蚕种。现将多年从事原蚕区收茧制种工作的体会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1稳定原蚕基地原蚕区、原蚕户和蚕种场之间自古以来都是"鱼和水"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把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提高四川省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效率,检验防微灵在四川省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效果,2015年春蚕期和秋蚕期分别在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嘉陵区吉安镇原蚕区(以下简称原蚕区)、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家蚕抗病性能检测功能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进行了防微灵溶液喷消桑叶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效果试验,以常规全程漂白粉液消毒桑叶作为对照,春蚕期和秋蚕期分别以川山、蜀水和蜀绣、渝春的原种为供试蚕品种。试验结果显示,用防微灵处理桑叶饲喂的原蚕繁育的一代杂交种川山×蜀水和蜀绣×渝春共计398盒全部为无毒种,而用漂白粉液对桑叶全程消毒的桑叶饲喂的原蚕繁育的一代杂交种共计1 094盒,其中420盒为无毒种,674盒为带毒合格种;2015年秋蚕期实验室用防微灵处理桑叶饲喂的原蚕,蜀绣的健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分别比对照区高0.16个百分点、1.77%、3.85%、0.44个百分点,渝春除健蛹率、全茧量略低于对照区外,茧层量、茧层率分别比对照区高3.03%、1.04个百分点;用防微灵处理桑叶饲喂的原蚕,繁育系数比漂白粉液处理区略有提高,且防微灵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0.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疫病,桑叶浸渍消毒是切断食下传播途径的重要技术措施。前几年,海宁市采取桑叶全龄用0.3%漂白粉精液浸渍消毒法,使用效果良好。但该方法存在着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原蚕区大蚕期措施落实难度大、对人体皮肤有损伤、浸洗过程容易造成桑叶养份损失、蚕常吃湿叶易发病等缺点,也是导致原蚕户饲养原蚕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责任有限公司在了解省内兄弟蚕种生产企业微防经验的基础上,于2010年春蚕五龄期推广使用多菌灵粉250倍液在桑树上喷施代替桑叶浸消,以期达到在控制微粒子病的基础上,提高蚕农饲养原蚕积极性的目的。但多菌灵粉使用后,蚕种孵化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全诚 《广西蚕业》2011,48(2):20-24
生产实践证明,通过用消毒液浸泡桑叶进行原蚕饲养,结合桑园杀虫管理、病虫害预测预报、日常消毒防病的细节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防"微"技术主要是要抓下面几项基础性工作:原蚕区保护工作(无毒种提供、蚕沙处理、日常防病消毒)、桑叶全程消毒工作(浸泡消毒、防"微"灵及多菌灵的正确使用)、桑园杀虫工作(物理防治...  相似文献   

12.
朱炳荣 《蚕桑通报》2011,42(2):42-43
桑叶全龄浸渍消毒是目前防治微粒子病最常用的方法,但由于在5龄期洗消工作量极大,对工作人员的皮肤损伤大,同时易使蚕儿吃湿叶,容易发生蚕病,在有些原蚕区蚕农不愿接受或做得不到位。2004年湖州首先引进防微灵,以喷消代替5龄期桑叶浸消,技术措施易到位,其防微效果不亚于桑叶浸消,  相似文献   

13.
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原种带毒的可能性;原蚕区原蚕、普通蚕混养,且普通蚕饲养带毒合格种;桑蚕、野外昆虫交叉感染;水源遭污染且原蚕区防微措施不全等。可采取的防微对策;认真抓好源头关,饲养无毒原种,这是防微的关键;其次要加强微粒子病的检测工作,发现有毒、及早淘汰;并加强对原蚕区的管理,认真抓好水源管理和桑叶关,实行全方位的消毒防微。  相似文献   

14.
蚕种场原蚕区虽然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控制微粒子病(N.b病)的发生,如加强冬消、在收蚁前蚕室内外及蚕具彻底消毒、原种补正检查、蚕期消毒和提青淘汰、桑叶全程浸消、加强桑树治虫等,但原蚕区的种茧所制蚕种因N.b毒率超标也时常发生,严重威胁到蚕种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制种期防微技术是当前蚕种生产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5.
搞好桑叶消毒 提高蚕种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杰宏 《四川蚕业》2009,37(3):17-21
防控微粒子病是蚕种场提高蚕种质量的关键环节,桑叶全程消毒是综合防控微粒子病的关键措施。搞好桑叶全程消毒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漂白粉液的检测配制方法,做到目的液有效氯含量准、浸泡桑叶的时间科学合理、全面彻底,做好脱水、保叶质、防止再被污染等工作。在原蚕区全面推行桑叶全程消毒的重点:一是在保证搞好桑叶全程消毒的前提下,减少蚕农桑叶消毒开支,根据种质、茧质情况给予蚕农奖励,增加蚕农收入,调动蚕农搞好全程桑叶消毒的积极性;二是解决全程桑叶消毒配药、脱水、消毒彻底等问题。实践证明,桑叶全程消毒是一项防控微粒子病效果好、投资成本合算的适用技术,应当继续抓好以桑叶全程消毒为核心的综合防微工作,提高蚕种质量。  相似文献   

16.
桑树叶面消毒的操作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荣 《中国蚕业》2006,27(4):43-44
为了有效地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目前大多数蚕种生产单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采取了对桑叶叶面消毒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桑叶浸渍消毒、桑叶采摘后室内喷消、桑树叶面消毒等。这些方法对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有效性已被越来越多的蚕种生产单位认同,且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3种方法在操作上、原蚕区饲养户的接受程度上及对蚕生理的影响等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桑叶浸渍消毒被普遍认为是防微效果最好的方法,但该方法操作过于复杂,桑叶需作脱水干燥处理,生产投入大,耗时费工,副作用明显,在实际生产中执行难度大,技术…  相似文献   

17.
<正>秋蚕期是蚕农一年中饲养次数最多,饲养量最大的一个时期。秋蚕期,气温高,微粒子病毒繁殖快,而桑叶质量差蚕儿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微粒子病的爆发成为可能。为确保秋蚕稳产高产,控制微粒子病的爆发。必须切实做好把三关:"消毒防病关、桑叶病虫害控制关、饲育关"工作。1消毒防病关"一消":消毒。养蚕前(收蚁前10日)进行一次环境、蚕室、蚕具消毒。1环境消毒。清除原蚕户房前屋后等周围的杂草、垃圾和  相似文献   

18.
家蚕微粒子病作为当前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检疫对象,微粒子病的防治好坏事关蚕种生产单位的信誉和生命,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巨大。前几年,各蚕种生产单位通常采用桑叶全龄用0.3%~0.5%漂白粉精液浸渍消毒法,但该方法存在着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原蚕区大蚕期措施实际到位难度大、对人体皮肤有损伤、浸洗过程容易造成桑叶养份损失、蚕儿常吃湿叶易发病等缺点。  相似文献   

19.
搞好原蚕区原蚕饲养的几点体会匡英秋(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330202)利用原蚕区生产蚕种是一条投资较少、见效较快的蚕种生产途径。1995年春、秋两季我们在靖安县试养原蚕取得了成功,笔者就此谈谈几点体会。一、提前制定好原蚕区的饲养计划。桑叶是桑蚕唯一赖...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蚕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全球气温变暖、森林覆盖率的不断增加,微粒子病发生日趋严重。1992年,四川推行桑叶全程消毒,对防治微粒子病(简称:防微,下同)工作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然而,有的蚕种场虽然全面贯彻桑叶消毒,但微粒子病发生仍有增无减,甚至全军覆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本人通过近几年的实验调查和资料分析,认为微粒子病防治应该走出"单一防微"的误区,防治野外昆虫发生是原蚕区防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