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分析岩溶石漠化区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岩溶石漠化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概念模型,强调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综合防治等生态环境需水。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以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清镇市现状和未来10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预测,并分析了其水资源供需的现状和未来趋势。预测结果表明:清镇市水资源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2.
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开展78个县(市、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这些专项工程对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六盘水市水城县一枝河小流域一期石漠化试点工程治理成效的实地调研,总结该小流域石漠化试点工程实施期间取得的成效,探讨石漠化治理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贵州省二期石漠化治理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RS-GIS的贵州省石漠化成因及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现状、发展趋势,并基于贵州省石漠化发生演变的时空特征,重点研究了贵州省石漠化的形成原因,认为陡峻而破碎的地貌格局、碳酸盐岩的广泛分布是石漠化形成的地质背景,常年温暖湿润以及大雨、暴雨频发的气候条件是石漠化发生的主要外营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石漠化发生的诱因。在此基础上,根据石漠化发生、加剧程度及自然、人为成因,分区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和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点布局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监测是石漠化治理工程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分析和评价工程实施效果,考核各地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手段.搞好监测点规划布局对开展石漠化监测十分重要.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点布局规划以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为基础,整合水文、林业、国土、农业、环保等部门现有监测资源组建石漠化监测网络体系,科学划分监测分区,合理布设监测站点.石漠化监测能及时掌握石漠化动态变化情况和治理效果,以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石漠化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信息技术在石漠化监测中的应用程度出发,以解决全省石漠化监测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促进监测技术信息化为切入点,介绍了贵州省石漠化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业务模块设计、网络功能设计以及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贵州省石漠化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为石漠化治理管理部门提供了一套全方位的科学管理方案,实现了相关部门石漠化治理信息的有机整合与共享,有助于石漠化治理与监测有序进行、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
贵州土地石漠化变化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石漠化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有利于石漠化状况的改善和治理。以往的驱动因子分析对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以贵州省为研究区,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2000年和2011年两期石漠化影像,通过空间分析研究了贵州省2000—2011年的石漠化动态变化,并从人口因素、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水平、农业生产活动、地形坡度和生态工程建设等5个方面选取23个影响因子,对石漠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1年贵州省石漠化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石漠化面积总体减少,但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呈增加趋势,轻度以上石漠化的治理任务还很艰巨;2)23个影响因子与石漠化呈现不同程度的正负相关关系; 3)农业人口比重、农业总产值、人均粮食、人均耕地、耕地比重、15°~25°耕地(岩溶)比重和25°以上耕地(岩溶)比重均与石漠化呈显著正相关,其他因子均与石漠化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农业活动对石漠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农业人口比重、农业总产值、人均耕地、15°~25°耕地比重、25°以上耕地比重、15°~25°岩溶比重和25°以上岩溶比重与石漠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0.425、0.291、0.288、0.430、0.338和0.334。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对石漠化的影响可为石漠化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花椒林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碳汇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石漠化地区花椒林的碳汇功能,为石漠化治理工程的碳汇效益提供技术示范与参考。[方法]以贵州省花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下顶坛花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为研究对象,依据当地的石漠化现状,通过测定强度、中度和轻度石漠化和不同龄级的花椒林生物量、土壤深度和持土量,对花椒林碳汇量进行估算。[结果]石漠化程度越高,花椒林碳汇量越低,反之,石漠化程度越低,花椒林碳汇量越大,其中轻度石漠化花椒林碳密度为3.24t/hm2,中度石漠化为3.12t/hm~2,强度石漠化为2.81t/hm~2,轻度中度强度;随着土壤深度和持土量的增加,花椒林碳汇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结论]花椒林的平均碳密度为3.06t/hm~2,花椒林的综合最优碳汇经济效益为1.92×10~4~2.56×10~4元/hm~2。  相似文献   

8.
 选取贵州省花江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对比分析石漠化生态治理前后不同等级石漠化的土壤理化性质、小气候特征、植被数量特征和地表水土流失状况等指标。结果表明:石漠化是可以治理的,强度石漠化治理效应优于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次之,潜在石漠化生态效应速度最慢;治理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增强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地表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恢复和保护,改善了区域局部小气候。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302.38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16%。石漠化是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严重的生态问题,遏制石漠化是贵州省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有效、高效、可持续地利用石漠化土地不仅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重点,更是当地百姓生存以及攻坚脱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皇竹草凭借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产草量高、抗旱能力和再生能力强等特性,成为治理石漠化的新方法。初步探索"皇竹草—石漠化治理—食用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分析在石漠化土地上栽培皇竹草以及利用皇竹草栽培杏鲍菇的成效,并对贵州石漠化地区应用皇竹草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社会经济效益难以量化的现状,以六枝特区为例,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总产值增长率、产值结构、消费结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6方面,选取16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构建石漠化治理区社会经济效益定量评价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总产值增长率、产值结构、消费结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等指标的评价指数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指标指数从0.807 4上升到0.862 3;产业结构指标指数从0.470 8上升到0.598 6;总产值增长率指数从0.568 4上升到0.804 8;产值结构指数从0.625 6上升到0.599 9;消费结构指数从0.666 1上升到0.770 7;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指数从0.380 9上升到0.733 2。六枝特区治理工程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0.533 3上升到2013年的0.672 0,石漠化治理工程已见成效。  相似文献   

11.
石漠化的生态治理技术与治理模式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石漠化是制约中国西南岩溶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生态环境问题。总结石漠化生态治理现状和特点,旨在为制定更为合理的石漠化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系统总结了中国石漠化治理历程和发展阶段,以及目前中国石漠化治理的单项生态技术和综合治理模式。[结果]中国石漠化治理技术有工程技术7类26种,生物技术4类15种,耕作技术3类14种和其他技术,包括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畜牧业模式、水土保持模式、生态移民模式、生态旅游模式、综合治理模式和其他治理模式等8类生态治理模式。[结论]生态技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治理目标影响,其适宜性因时而变。当前中国的石漠化治理应从减小人口压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遥感和GIS技术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周忠发 《水土保持通报》2001,21(3):52-54,66
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 ,特别是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一些地区存在的石漠化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故研究石漠化在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的分布、程度、成因等 ,对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制定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水土流失治理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应用多波段、多平台的遥感信息 ,在野外调研基础上与GIS技术支持下 ,对 2 0 0 0年遥感图像进行解译、编辑处理 ,制作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分布图 ,并分析影响其程度的主要参数及原因 ,为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及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及土壤质量情况,以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北盘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对花椒、金银花、核桃和撂荒地4种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指标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4种生态恢复模式下0—5 cm表层土壤养分富集明显,且20 cm土层内随着深度的加深,各营养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与短年限撂荒地相比,花椒、金银花和核桃样地总体土壤物理性状较好,养分含量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明显改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花椒(0.671) > 金银花(0.664) > 核桃(0.597) > 撂荒地(0.589),表明花椒、金银花对土壤质量提升成效较好,在石漠化治理土壤环境的改善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中国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贵州省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目前仍有3.27万km2石漠化面积需要治理。据贵州省林业厅统计,贵州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省有78个县(市、区)境内石漠化严重。其中,中度石漠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贵州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探索出一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机制。但贵州的石漠化防治任务依然严峻,在资金投入和工程后期管护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新的发展之路。"十四五"开局之年,贵州省在石漠化治理上还需加强组织保障,创新投融资体制,完善科技推广机制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粤北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程度遥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4年冬季的TM遥感影像,结合遥感技术、GIS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石漠化现状评价模型,并对粤北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的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粤北典型岩溶山区石漠化程度依然严重,74.03%的石漠化土地面积被划分为中度以上石漠化等级,主要分布在阳山县中部和乳源县西北部。评价结果与野外调查情况基本吻合,表明采用遥感技术获取石漠化景观表征因子,在ArcGIS平台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石漠化现状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岩溶石漠化是广西脆弱生态恢复建设中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1988、1998和2008年3个时相的TM/ETM卫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综合碳酸盐空间分布图、石漠化状况实地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基于3S技术,构建岩溶石漠化遥感监测和分级评价模型,研究广西平果县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岩溶石漠化遥感监测和分级评价模型能够反映平果县石漠化状况,基本符合实地调查结果;2)平果县岩溶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该县西南部和中部,1988-2008年,平果县总体石漠化程度经历了稍加重然后逐渐变轻的变化趋势,石漠化呈现动态、缓慢、反复、可治理等特点.建议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改善的治理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和区域生态建设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优化模式及对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阐述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发展现状,以贵州岩溶山区为例,详细分析了石漠化治理的难点与症结,探讨了石漠化治理应坚持的四条原则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化相结合、层次性和时序性原则、生态补偿及市场导向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南岩溶山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生产(技术)、生态、生活与发展等三个层面提出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优化模式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石漠化是喀斯特石山地区土地退化的最终结果,贵州省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在3S平台上获取了研究区喀斯特石漠图,分析了贵州省"十一五"期间石漠化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项目区石漠化总面积31 30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33%。空间分布上,石漠化严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而东、北部地区面积相对较小,呈零星分布。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石漠化扩张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石漠化面积减少,强度有朝着轻度石漠化转移的趋势,石漠化等级程度降低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有一定的相关性,标志着石漠化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涉及全省55个县,365条小流域,治理石漠化面积3 301.91 km2。对试点工程进行监测既是综合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掌握试点工程石漠化治理状况和工程效益的重要手段。全省共布设了52条监测小流域,17个监测点、17个固定植物样地监测点、35个临时植物样地监测点、14个草地监测点以及17个气象观测点,通过遥感、地面观测、调查、试验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监测。建议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监测尽快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深入研究监测技术和方法,确保石漠化监测工作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