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了实现旱地的可持续耕作,确保旱地作物持续高产,在旱地常年耕作过程中,应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原则,不断进行改良和培肥,使旱地保持地力充裕,常种常新。下面介绍旱地改良和培肥的目标与措  相似文献   

2.
机插稻育秧床土的培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床土培肥是培育水稻机插秧苗的首要措施。在不同类型床土条件下对培肥水平与床土速效氮磷钾增加的关系及育秧过程中的肥力消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添加速效肥料进行床土培肥,可使床土速效NPK含量迅速增加,速效氮的增加呈指数关系,高培肥处理的增幅大于低培肥处理,丘陵土的增加快于冲积土;速效磷含量随培肥水平的  相似文献   

3.
<正> 1.床土培制床土选用疏松的菜园土或稻田土。每亩移栽大田应备足过筛细土100千克(土粒的粒径小于5毫米)。床土培肥需在100千克过筛细土中拌施48%三元复合肥0.5~1.0千克或营养壮秧剂0.6~1千克。培肥应在播种前1个月进行,培肥后应堆制覆盖。2.苗床制作秧田与大田比按1:100~110配置,  相似文献   

4.
草木樨(M.albus)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旱、耐寒、耐瘠薄和耐盐碱等生物学特性。多年种植表明,草木樨对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强抗灾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均是一项有效措施。为深入了解草木樨在灌漠土上的培肥改土效益,于1982~1986年连续5年进行草木樨压青定位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蓄水聚肥耕作法,也称“丰产沟”种植法,是在旱薄地上,开沟深翻,集中表土,集中肥料于种植沟内,将深层生土挖出培埂熟化。此法可防止水土流失,增强土壤蓄水、保水能力,迅速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是山丘旱薄地区改变“旱、薄、粗、穷”和致富的一项有效方法。 增产效果 从1982年试验、示范、推广蓄水聚肥耕作法至今,增产效果均十分明显,一般亩增小麦80公斤左右,增产50%以上。例如1985年东盘乡东丁庄丁立森,在岭坡地上开挖1.4亩“丰产沟”,平均亩产小麦……  相似文献   

6.
早春黄瓜-晚稻-百合水旱轮作新模式,不仅能培肥地力,减轻土传病虫害的发生,还能实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高产高效。一般亩产黄瓜5500~6000千克,亩产值5000余元;  相似文献   

7.
旱地聚土耕作法,是针对鄂西自治州旱地土壤普遍存在的“薄、蚀、瘦、陡”等低产因子,结合四川聚土免耕的经验而提出的一项旱地改土培肥新技术。其主要技术特点是:通过聚土形成垄沟分化、相间排列的立体生态环境,大大增加活土层厚度,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立地条件。聚土的同时,深挖沟内底土,结合秸秆直接埋压还田,强化培肥地力。垄沟互换,达到全层改土、立体种植,增产增收的目的。据我州在巴东点的试验、示范,初步证明,聚土耕作对改善土壤环境状况,提高耕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该文针对湘北红壤旱土季节性干旱现状,以防旱避旱节水栽培为中心,通过试验与示范总结提出了湘北红壤丘岗旱地玉米节水避旱丰产栽培配套措施:①选用早熟耐旱紧凑型品种;②适期早播,一般以3月下旬播种为宜;③保温育苗移栽可早播早栽,争季节,节水避旱;④抗旱节水覆盖栽培具有避旱防旱保水保肥丰产效果;⑤旱坡土等高筑梯土,改土培肥,综合运用玉米密肥调控技术可实现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9.
黄土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剧烈,土地沙漠化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针对沙地土壤肥力低下及农业和生态利用潜质较差的特征,中国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采取了大量措施对风沙土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行改良。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沙地土壤结构和肥力得到了有效改善。笔者对砒砂岩、风化煤、有机肥、绿肥及覆盖耕作技术改良沙土的现状、作用机理和效果作了简要阐述,认为土壤改良工作应以不同农艺措施进行优化组合,同时实现沙地土壤理化及生物性质的整体改良,促进土壤的发生发育,实现对沙地土壤的快速、有效培肥。提出黄土风沙区未来亟待加强构建绿色化的沙地土壤培肥技术体系、强化沙地土壤培肥技术生态效应的监测、研发具有可推广的绿色土壤培肥产品,以期为沙地土壤培肥和生态恢复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长期施肥对灌淤土养分状况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明灌淤土耕地在常规施肥下土壤养分状况变化及其与施肥关系,为灌淤土培肥及养分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取统计分析的方法,阐明灌淤土4个代表性监测点常规施肥20年(1987-2006)来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及其与施肥量的关系.灌淤土长期耕作施肥20年后,土壤养分状况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均表现出上升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累计增加6.16 g/kg,年均增加0.32 g/kg,土壤全氮含量累计增加0.083 g/kg,年均增加0.004 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的年均增量分别为1.98,3.9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呈现出下降趋势,平均累计减少63 mg/kg,年均减少3.3 mg/kg.灌淤土20年施肥监测结果表明,该土壤应采用有机、无机肥料相结合的施肥方式,合理调整化学肥料施肥比例,适当控制磷肥用量,增加氮素和钾素肥料用量,达到施肥平衡,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培肥土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耕作与栽培》1996,(4):30-31
杂交玉米应用绿肥聚垅耕作综合技术的效果(水城县农技站)杂交玉米绿肥聚垅耕作,是一项依据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原理与地膜复盖栽培等适用技术综合配套起来的新型耕作方法。象我县这样高海拔地区,实行绿肥聚拢耕作,对于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和培肥地力,提高...  相似文献   

12.
试论反坡梯土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小试验和大面积推广实践,论述了反坡梯土在黔西北山区水土保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旱坡地上修建反坡梯土,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的水土保持措施,能够将旱坡地面上的冲刷水变成地下渗透水,确保梯土内的肥水肥土不被冲刷流失,把“三跑土”变成“三保土”,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在没有石料砌石坎的砂页岩发育地段和没有取石资金投入的贫困地区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水稻旱育秧沼肥培肥不同用量与培肥时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用20kg/m2沼液培肥床土与提前20d培肥床土,从秧苗素质、经济性状、经济产量综合表现最好,单产量高达574.1kg/667m2;其次是用25kg/m2沼液培肥床土与提前20d培肥床土,单产566.7kg/667m2,用15kg/m2沼液培肥床土与提前10d培肥表现最差,单产522.2kg/667m2  相似文献   

14.
棉花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对施肥技术和施用量要求比较高.棉花在生长发育阶段吸收的主要营养元素大部分来自土壤,如果不及时向土地投入肥料和培肥地力,就会造成土壤养分失调,土地肥力下降,导致棉花减产.根据我团近几年在棉花施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就今后棉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棉田土壤培肥措施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章是对日光温室中滴灌条件下珍珠岩栽培的和土培畦灌栽培的樱桃番茄就灌水与施肥对其产量的水肥耦合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相同产量的樱桃番茄,在滴灌条件下,以珍珠岩为基质栽培耦合效应显著的水肥组合且较之土培可节水54.27%,节肥67.78%。  相似文献   

16.
生物肥料培肥水稻秧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应用生物肥料培肥水稻育秧苗床,研究培肥方式对不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水稻土进行培肥处理后作为水稻育秧苗床,秧苗期土壤脱氢酶、脲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的活性增强,硝态氮含量明显提高,其中采用生物肥料快速培肥比常规营养土效应明显。而盐碱土采用生物肥料快速培肥处理的土壤脱氢酶、脲酶、蛋白酶活性及硝态氮含量与未培肥的普通水稻土差异不大。说明采用生物肥料快速培肥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养分转化、提高土壤供肥力,但其培肥效果受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快速生物培肥剂对水稻机插秧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试验以普通水稻土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培肥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水稻土通过快速培肥剂培肥其水稻秧苗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时根系活力、植株的含氮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盐碱土采用快速培肥剂培肥不利于秧苗的生长,表明快速生物培肥剂对水稻秧苗的影响受土壤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围绕土壤培肥技术的理论基础、土壤培肥的目标(即适用于有机农业种植的高产肥沃土壤应该具备的特征,包括良好的土体结构、有适量及协调的养分构成、有良好的物理性质)、有机农业种植中的土壤培肥基本措施(增加有机肥料施用占比,不断增强土壤肥力;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农业种植模式;制订合理的轮作倒茬机制,使“用地”及“养地”充分结合;形成科学的耕作机制,逐渐改善土壤,加快土壤熟化速度;制订完善的土壤防护机制,避免土壤遭受侵蚀以及长期保护土壤资源)等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围绕秸秆还田土壤培肥技术、酸化土壤及其改良培肥技术进行具体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一些原来种植粮食作物的田块,现已改为菜园地,一些农民反映这些地一时难以获得高产,询问有哪些措施能尽快培肥地力,笔者认为,重点应抓好以下几点:干耕翻晒翻耕整地是培肥菜园土的重  相似文献   

20.
天津滨海地区盐碱地改良现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璐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180-185
盐碱地改良对于现阶段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天津滨海地区盐碱地为例,通过对其进行生态分析,阐明了现阶段盐碱地改良的制约因素,综述了用于盐碱地改良的传统方法,及废弃物资源化、应用快速改良肥、培肥土壤等改良新工艺,并对这些技术做了比较与分析,建议加强盐碱地灌溉管理及咸水灌溉方面和高效盐碱地改良剂方面的研究,建立盐碱地水盐预报、监测和评价系统一体化,按生态位引种耐盐经济植物,综合治理改良滨海盐碱土,旨在建立天津滨海地区可持续的盐碱地综合治理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