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短讯     
<正> 养虾业前景看好 1990年养虾业将开始走出低谷,并有向上攀升之势。主要依据是:1.世界对虾需求量明显增加。美国是对虾的最大消费市场,每年达30万吨。预计世界对虾消费量年增长率在8%左右。2.各主要养虾国和地区都在持续减产,乃至供应量锐减。据报道,泰国和台湾以往各产十多万吨对虾,皆因发生对虾病变及污染日趋严重,致使养虾业不断萎缩。印度尼西亚养虾条件良好,但因财团投资经不起前几年国际市场对虾价格一再下跌,养虾情绪不振产量难于突破10万吨。  相似文献   

2.
<正> 滦南县于1979年开始人工养虾,1982年人工育苗成功,目前,对虾精养面积已发展到4.5万亩。从几年养虾实践看,对虾各阶段苗种成活率预测与实际存苗数误差较大。从而导致投饵量不准,大多形成过量投喂,造成严重后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掌握养虾各阶段的苗种成活率,为指导养虾生产提供较准确的依据,1990年我们进行了小面积对虾养成各阶段苗种成活率试验。  相似文献   

3.
金朝霞 《海洋渔业》2000,22(2):93-94,92
<正> 一、概述 泰国内陆养殖对虾(斑节对虾)已有十多年,但最近却成为土地和水体管理上很有争议的话题。泰国内陆养殖对虾始于1990年,当时泰国海边养虾场大范围发病,而内陆养虾者克服了咸水供应不足和仔虾对低盐度水的适应等问题,摸索出了低盐度水的养虾方法;加之养虾比种稻收益高,从而使得大量  相似文献   

4.
养对虾池塘是养虾致富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县4万亩对虾塘80%以上属于低产虾塘,塘大、水浅、水门不配套,进排水渠道系统不合理,虾池老化,底质有害物增加;暴发性虾病连年发生,致使养虾风险增大,产量及效益相对下降。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消除人为的养虾风险,提高单产和效益,必须有计划、  相似文献   

5.
<正> 2 今后发展的几点意见2.1 对虾一定要养 中国对虾一定要养下去,这是我省海水养殖的优势和主要品种。1993年养虾受灾,虾农、干部职工思想波动很大,也引起了各界的忧虑和不安。对虾还能不能养?如何养?是首先要解决的。要在农业部渔业局的指导下,认真总结我省十几年养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1993年在大灾之年养虾丰收的典型经验,统一认识,在养殖结构、养殖方式、技术管理和政策上,因地  相似文献   

6.
如何走出养虾业的困境烟台市芝罘区第二水产养殖公司经理于昊嘉对记者说,发挥技术优势,提高养虾单产,采用配合饵新,多次捕获,多品种出口。烟台市芝罘区第二水产养殖公司是山东省著名的“千亩方对虾精养高产”技术示范典型。其“对虾集约化养殖试验”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千亩方对虾大规格高效益精养技术开发”获山东省“丰收奖”与“星火计划”科研奖。面对养虾困境,该公司领导总结科学养虾经验;广泛搜集国内外养虾最新技术情报;请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水产养殖的病害日趋严重,其中:对虾养殖的病害尤为触目惊心。1993年的一场浩劫,使全国对虾总产量减产12万t,损失惨重;1994年奋起再战,未见复苏迹象,总产量更趋下跌,仅以环渤海养虾区为例,辽宁、山东、河北、天津等3省一市的对虾总产量只有27292t。环渤海养虾是我国养虾的首发地区和主要产区,以往历年产量均占全国总产  相似文献   

8.
本栏将从本期开始连载《泰国沿海对虾养殖的环境管理》一文,希望能对今年对虾养殖业有所帮助。 目前,泰国约有51%的虾场采用精养方式,21%的虾场为半精养,28%的为粗养虾池。泰国对虾养殖面积的扩大以及采用精养方式对泰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养虾的发展也对自然环境产生负效应。该研究课题主要目的是(1)了解对虾养殖现状,评价虾业对环境的影响;(2)回顾现有的有关养虾对环境影响的政策和法规;(3)建议减少环境污染的措施;(4)对  相似文献   

9.
斑节对虾由于其个体大、生长快和杂食性等优点,近几年已成为对虾养殖中的主要品种。但由于亲虾来源全靠进口,不仅来源不易、价格昂贵,且因一些亲虾带病毒等原因而使养虾成本升高、虾病流行,导致养虾业蒙受损失。为降低养虾费用,减少亲虾进口,本站自1991年9月——1992年3月就以本地较易得到的亲虾资源——鱼塭斑节对虾,进行越冬促熟试验.以期探讨利用本地亲虾作斑节对虾苗种生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对虾养殖排塘率高,成功率很低,养殖者感到对虾越来越难养,不少经营者颗粒无收,谈虾色变,甚至连一些经验丰富的养虾高手也感到无所适从,不少养虾者只好改养其他品种。当前对虾难养殖的问题何在?笔者认为客观原因是近海受污染、水质差、种苗弱,疾病多。根据调查研究,要攻克当今对虾难养局面,现提出必须落实的关键技术措施,与同行切磋。一、彻底清污近年来对虾养殖放苗密度越来越大,养殖中过量地投放饲料,大量残余饲料淤积、对虾的排泄物以及生物死亡  相似文献   

11.
我国对虾养殖业从1978年起步,经过10年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养虾大国,对虾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为发展养虾业,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40多亿元,其中农民投入10多亿元。目前直接从事对虾养殖生产的人员达20多万人,加上为养虾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虾养殖业出现大起大落,很不稳定。我县养虾生产也同其它地区一样,养虾有人赚有人亏,其亏本的主要原因就是虾病的暴发。目前威胁最大的虾病是对虾“白斑病”,对于对虾白斑病的防治方法世界上养虾国家都在研究,我国有关部门的专家和学者也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为上,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南海沿岸各地养殖南美白对虾排塘率高、成功率低,这使养殖者觉得对虾难养,不少人弃虾改养其他品种。许多养虾场放养南美白对虾虾苗后5~30天就陆续发病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灭。据各地反映,认为主要原因是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引起的。由于连续受虾病严重困扰,对虾产业几乎陷入全线低迷。虾苗滞销,虾料降量,虾塘降租,加工厂高价收虾或无虾可收。面对对虾疾病严重威胁养虾业,怎样使对虾养殖业渡过难关?在此,笔者提出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防控的措施,供养殖者参考。一、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病因与症状外国专家所称的早期死亡综合征(EMS)或急性肝  相似文献   

14.
养虾先养水是广大虾农和对虾养殖者的共识。而水色和透明度的好坏,是关系到对虾养殖的成败,但有些虾农,特别是初次养殖的虾农,对水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有海岸线 1 61 8千米 ,海岸线系数0 .0 4 77,海洋资源在我国首屈一指 ;海南地处热带 ,气候暖和 ,虾类生长期长 ;沿海土地较平整 ,开挖养虾池土地资源丰富 ;海水很少污染 ,水质新鲜 ,养虾质量高…… ,优良的资源和环境 ,为海南发展斑节对虾、凡纳白对虾、日本对虾、墨吉对虾、刀额新对虾等虾类养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虾类国内外市场好 ,养殖周期短 ,养殖经济效益高 ,养虾技术较为成熟 ,与养虾相关的加工业、饲料、渔药、养殖设备制造业等产业链又较长 ,可发展形成一个大型的产业。笔者将虾类苗种繁育和改良、成虾健康养殖、虾类保…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各地相继推行了封闭半封闭蓄水养虾、淡水卤水勾兑养虾、渗地下水养虾等不同的精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确有些养虾单位和虾农,尽管采取了精养模式,却精养不精,年复一年,养殖产量低、效益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些经营者,一是对精养认识模糊;二是不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技术措施不到位。这些问题不尽快解决,势必丧失养虾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为对虾精养产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一、对坏死亡的原因,不能全归结于病霉病所致。众所周知,1993年以来,因全球性对虾病毒的困扰,对虾死亡现象不断加剧,给对虾养殖业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养殖对虾连续发生大面积暴发型流行性病害。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班节对虾都难以幸免,斑节对虾尤其突出,损失极为严重。为探索养殖对虾抗病防病途径,旨在群众性养虾生产中可推广应用,巩固,促进养虾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防治的新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3年中国大陆大面积发生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以来,科技人员和养虾业者就开始了对该病的防治研究与试验,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渗水养虾、井水养虾、蓄水处理后养虾等不同的养殖方式,加强苗种质量中检测和苗种的选用,加强饲料质量管理、饲料的投喂一以及水质控制、药物的使用等,使中国对虾的养殖产量大幅度提高.走出了对虾养殖的低谷。但对虾疾病仍然是养虾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生产不稳、风险极大。为此,作者根据近几年养虾的实践,结合各地的经验,对对虾疾病防治提出以下新见解和防冶技术:一、混…  相似文献   

19.
<正> 滦南县三丰养虾场一场地处杨岭镇南边庄子村,始建于1988年。三年来,养虾水面连年扩大,养虾效益连年增长,共获纯利643.4万元。 1988年全场养虾面积765亩,总产对虾86吨,单产113kg,获纯利49万元,实现了当年施工,当年受益。 1989年全场养虾面积1603亩,在遭受赤潮危害下,总产对虾347吨,单产216Kg,获纯利93万元。 1990年全场养虾面积2318亩(本场1603亩,承包第一盐场715亩),总产对虾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养虾先养水”,水环境是对虾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管理好水质,是养虾成功的关键。即墨市对虾养殖经过了十几个春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了使养虾业能稳定、健康地发展,笔者及时总结对虾养殖户多年来的养虾生产实践,探讨形成了—套在对虾养殖中水质管理方面比较成熟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