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茶医学科技文献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朱永兴  邓君奇 《茶叶科学》2003,23(2):129-135
从全国七千多种期刊中搜集到最近十多年来茶医学类科技文献1060篇。这些文献发表在399种期刊上,共有来自352个机构的653位第一作者。发表学术类茶医学论文最多的作者是曹进,最多的机构是浙江(农业)大学,最多的期刊是《茶叶科学》。茶叶中具有保健和医疗功能的成分有13种以上,它们具有抗氧化、代谢调节、提供重要营养等7类功效,疗效涉及肝、肾、肺、胃、五官疾病和肿瘤等二十多种疾病。文章还对茶医学类文献的发展规律,作者、机构及载文期刊的构成和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对这类文献的生产、作用及发展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近20多年来在期刊上发表的棉子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着重研究棉子文献的年代分布、文献作者分布、期刊分布和学科分布等方面内容,从而揭示了中国目前棉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中国棉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被引率统计的中文茶学论文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永兴 《茶叶科学》2007,27(2):172-178
搜集整理了最近20多年来中文茶科技文献的引文数据,统计分析了文献被引数据的各项指标,主要包括被引用频次和篇均被引率,以及它们在各期刊、机构、作者间的分布特征。据此,还对我国茶科技文献及其相关机构、期刊和作者的学术水平评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魏国 《中国麻业》2019,(2):89-96
开展亚麻文献及亚麻学科研究现状与前沿领域分析,对于把握该学科的整体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文献计量学,通过对Scopus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的检索,分析了国内外亚麻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引用、热点及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等数据,分析发现:1998~2018年亚麻文献稳步增长,相关研究持续深化,但引用率低、高被引文献占比低;涉及亚麻研究的国家有104个,但文献来源和核心作者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主产国;中国亚麻文献量大,但缺少世界级核心作者和高影响力文献;复合材料和医疗保健是全球亚麻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农业和生物科学领域发文量大,但缺少高影响力文献。故建议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对我国亚麻研究核心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培育重大成果和领军人才,逐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以2001~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为检索依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文献分布的期刊、年代、分布区域、基金项目、研究机构、核心期刊、研究主题分布核心作者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近15年间发表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文献获得基金项目支持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区;文献主要涉及保护策略研究、病虫害防治研究、重金属污染研究、入侵植物防控研究、资源调查研究等5个领域,发表核心期刊的论文主要集中在生态科学、湿地科学、生态学杂志等12种期刊;文献出产最多的为厦门大学,其次为中山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排名主要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广西、福建、广东等省份。通过研究揭示了中国红树林保护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中国甜菜在硼素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英文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发表的我国甜菜硼素营养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并对其文献数量、研究机构、来源期刊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符合要求文献共84篇,研究机构多位于黑龙江及新疆等地,其中黑龙江大学发文量最多,占比23.81%.刊发该领...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中国茶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祖生 《茶叶》1999,25(1):8-10
茶学学科的最大特色是文理结合。20世纪中国茶学研究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一)准备时期(19世纪末 ̄本世纪20年代);(二)起步时期(本世纪30 ̄40年代);(三)初步发展时期(50年代 ̄70年代);(四)全面发展时期(70年代后期 ̄90年代);最后简述了世纪之交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六十系庆展新姿,人茶共育果满枝;学科建设绣美画,越众独高誉中华。  相似文献   

9.
鲁俊彪 《福建茶叶》2016,(7):264-265
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有着很大的变化,在对于人才的培养上也有了新的要求,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及专业教学改革是现在所需的。随着茶叶的发展,市场迈向国际化,茶学专业英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出专业的茶学人才,即培养出有关茶叶的营销管理、茶服务和国际茶文化交流等技能型人才。通过对茶学专业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在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对其教学的开展提供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0.
事实上,无论是茶学教育还是人才培养,都需要植根于当前时代所赋予的市场需求结构和技术形态,进而也才能为中国茶学教育和人才创业培养提供符合国情的发展思路。就茶学教育而言,需要定位于:教育目标的职业化、知识结构的信息化、就业引导的多元化。关于人才创业培养路径,则可以围绕着:引入导师制度、培养沟通能力、建立学习文化、强化管控能力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茶叶标准化研究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以CiteSpace为手段,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分析数十年来茶叶标准化的研究态势.结果显示:Web of Science和CNKI两大数据库发表量呈总体上升的趋势;发文量居前列的机构以科研院所、高校为主;高影响力文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刊文的期刊以西方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2.
电脑测定茶叶色泽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电脑测定茶叶色泽的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扫描仪获取茶样图片稳定性好。扫描分辨率为100dpi时,扫描图片的色泽参数95%置信区间分别为:-0.15≤L≤0.15,-0.21≤a≤0.21,-0.21≤b≤0.21;茶样颗粒大小对扫描结果产生极显著影响,以40目扫描时,扫描图片的色泽参数95%置信区间分别为:L=0,-0.29≤a≤0.29,b=0;当40目茶样扫描区域达到13cm×13cm或以上时,扫描图片的色泽参数可以充分代表茶样的实际色泽状况,其均数标准差(SD)分别为:-0.07≤L≤0.07,-0.10≤a≤0.10,b=0;扫描图片作相同的调整,其色泽参数值产生一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新型茶绿色素叶绿素锌钠盐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低档茶叶及其废弃物制备新型纯天然水溶性茶绿色素叶绿素锌钠盐,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色素水溶性极好,呈鲜艳的绿色,稳定性强,是一种优质的天然营养保健食用色素。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茶树抗寒变异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经对10地市茶区,6个气象因子作最短距离聚类分析得出,山东茶主要分布在4个生态类型区域内,第一类型区域在日照岚山、莒县、大坡和巨峰;第二生态类型区域在临沂莒南和青岛胶南;第三生态类型区域在泰安小津口和新泰;第四生态类型区域在青岛崂山和潍坊诸城。从各生态类型区域茶树变异指数分析得出,茶树冻害由轻到重呈花斑式分布。经典型相关分析,各气象因子与叶片组织结构变化呈正相关性,以年降雨量和极端最低温度对茶树变异影响最大,其次是年平均温度、无霜期和日照时数,1月份年均气温对叶片结构变化影响不大。叶片结构以栅栏组织厚度对气候条件最敏感,其次是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和上表皮厚度与气象因子无关。  相似文献   

15.
绿茶鲜汁浸提条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正交设计实验研究了绿茶鲜汁浸提条件对茶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浸提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茶汤固形物浸提率增加,茶汤色泽中绿度 (a) 减小,黄度 (b) 增大,茶汤明度 (L) 减小,主要生化成分增加。当茶水比达到1∶60时提取率和茶汤的冷后浑量增加不明显。最适宜的提取条件为:浸提温度50℃,时间10 min,茶水比为1∶60。  相似文献   

16.
茶多酚的化学发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海宁  洪军  沈生荣 《茶叶科学》2003,23(2):124-128
研究了茶多酚在不同浓度,不同pH值,不同金属离子(Fe2+,Cu2+,Zn2+)存在下的化学发光,结果表明,茶多酚浓度对其发光强度有一定影响;pH越高茶多酚的发光强度越大;Cu2+可抑制茶多酚的发光,而Fe2+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发光, Zn2+对茶多酚的化学发光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研究了茶树根内生细菌的分离方法及对茶多酚的耐受性,并对内生细菌进行了初步的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茶树内生细菌时采用75%的酒精2min和2%次氯酸钠20min表面消毒处理,消毒彻底;含茶多酚的细菌营养平板可作为茶树根内生细菌的选择性分离平板。茶树内生细菌对茶多酚的耐受浓度,最高不高于0.5g/L;经鉴定主要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18.
蒋敏  韦玲玲  章传政 《茶叶通讯》2021,48(1):187-192
王泽农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茶学教育家和农业科技专家,是中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茶叶专业,创设了早期茶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后又在安徽农学院创办茶业系并长期在此执教,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茶学专业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我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与理论体系,完善茶...  相似文献   

19.
茶尘理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一鸣 《茶叶科学》1993,13(1):37-44
对我国的眉茶、花茶、工夫红茶、乌龙茶和红碎茶等主要茶类,在精制过程中产生的茶尘粉体的浓度、分散度、堆积密度、真密度、安息角、滑动角、浸润性、比电阻、控制点的吸入速度和生化成分及有害物质含量等20个理化参数,反复进行了现场测试、实验室试验和分析研究,基本上探明了茶尘的性质和参数,从而为茶厂除尘工作,特别是茶厂除尘系统的设计、选型、维护管理和鉴定防尘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对茶尘的危害性及综合利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