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在对新生代农民弃农原因的文献与政策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对江苏省苏北五个行政村的实证研究,主要从农村和个人意愿角度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弃农的原因。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弃农与普通弃农最大区别在于更加强烈的个人意愿因素。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和农民就业面临选择,从而分析新生代农民对输出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弃农的影响、原因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弃农是当前和未来农村改革发展遇到的重大约束性难题。基于国家农业统计数据,结合对山东省莘县相关实际调查,分析当前新生代农民弃农的现状及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探讨新生代农民弃农的原因。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弃农达67.4%,文化程度越高,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越低。新生代农民弃农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土地流转的高效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农村社会秩序的发展转型、国家粮食安全等提出严峻的挑战。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生产收益不高、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发展资源缺乏、农村生活条件环境较差等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弃农的主要原因。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转型,促使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开放农村的重要保障。因此,提出了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资源向农村配给倾斜;建设生活环境优越的美丽乡村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李锦伟 《农业考古》2013,(1):147-150
明清时期江西农民的弃农经商现象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各地在商品经济、农民生存压力和交通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弃农经商的不平衡性对江西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使明清时期江西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上也出现了不平衡性,江西社会变迁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个危险的信号——当前农民弃田撂荒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李锦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77-1878
明清时期,江西农村生活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黜俭崇奢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性消费方面。其原因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但明清时期江西地区出现的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无疑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下降,农村耕地抛荒和宅基地废弃现象已成蔓延之势,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国土资源浪费。以福建省霞浦县北壁乡东冲村农民弃地为例,分析造成弃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弃地问题的措施,以期为解决丘陵地区农民弃地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民农已成为当前中国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在与农民工的比较视阈下农民农新阶层的地位凸显出来;在城市化和社会分工背景下农民农的现实价值凸显出来。农民农具有自己独特内涵,其群体的典型特征为:群体来源的异地性和个体劳动的家庭性;行业门槛进入低和未来发展诉求也不高;城市文化融入要求同农民农地位边缘化的矛盾突出。当前农民农已开始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之中。结合农民农的生存现状及面临问题,政府应迫切予以考量,采取可行性政府治理路径加以应对。具体要处理好三大矛盾:城市对农产品质与量日益增长需求与农产品能否满足的矛盾;城市化对新型社区建设的要求同对农民农管理乏力的矛盾;城市文化融入要求同农民农地位边缘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当前学者们对新生代农民问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代际划分、特征、务农及创业意愿、利益诉求及培育等,总结了经验及不足,期望从研究内容、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特别是对留守新生代农民、兼业农民等问题研究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当前学者们对新生代农民问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代际划分、特征、务农及创业意愿、利益诉求及培育等,总结了经验及不足,期望从研究内容、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特别是对留守新生代农民、兼业农民等问题研究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
引导新生代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参照学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对"新生代农民"的含义、特征进行了界定,并结合新生代农民的特点,分析了新生代农民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双面影响。并从新生代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视角,探讨了吸引新生代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过程出现的问题也与日俱增。在分析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河南省4市19县116个行政村进行调研,从农民的视角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城市化应当是农民面对工业化机会和城市化门槛时的理性反应和自然选择;城市化的主体是农民本身,其根本动力在于城市化后转变为产业工人的农民实际利益的增加;中国城市化道路应是内生于工业化进程的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保障制度还无法满足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体面地生活的要求;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些地方政府过于追求城市化发展速度,而未能完全从农民的立场进行考虑,从而导致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操之过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培育具有开拓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新生代农民已刻不容缓。笔者根据北房镇实地调查数据,对新生代农民培训的制约因素从现状和深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新生代农民在培训资源、主体、经费和群体上存在一定问题,给出发展新生代农民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本次调查统计的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职业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知权、权利运用以及依法维权能力严重不足。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农民文化水平整体较低、法制教育重视不足、小农意识及农村社会环境对农民的影响等。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当下安徽以及中国的实际,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权利实现能力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夯实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自治组织建设、建设“权利本位”的新法律文化,等。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8):216-219
以江苏省镇江市100名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为样本,运用调查问卷法和面对面访谈法相结合,从城市认同、待遇差异、自身发展、创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原因,概括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朋辈创业模式、电商创业模式、大学生村官创业模式、自主创业模式五种创业模式。针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对应地提出了探索以政府帮扶为主导的多元合力的提升创业能力的路径,包括:制定和实施创业"薪火计划"、开通创业贷款通道、创建创业帮办服务中心、打造创业孵化基地等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农民的信息素养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农村的发展,农民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新生代农民又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和主力,他们的信息素养决定了农村发展的速度,他们的信息素养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以吉林省这个农业大省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吉林省新生代农民的信息素养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农民信息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一个大山深处的农民,40年来,在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仍坚持不断地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学.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那些没有工作的人来说,能谋到一份工作固然十分重要,但有些时候,自己创业比打工更有"钱途"。在浙江平湖,就活跃着许多默默无闻却勇于创业的"新生代"农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解决“三农”人才培养而专门探讨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首先比较分析了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三种“三农”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是经营管理理念学习和其能力训练为主。进而提出校社合作下的农业创业培育模式是当前比较理想的培育模式。最后对宝鸡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回顾总结,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世界农业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现代化农业的科学发展,使得中国用占世界耕地面积不到10%的耕地产出占世界25%的粮食,养活了全球22%以上的人口。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动力不断外移,农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副业化、兼业化现象日渐严重,城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谁来种地"的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谁来种地"的现状,说明了解决"谁来种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育新生代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的根本出路,对推动农业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促进有城镇定居意愿的农民工在合意的城市安居,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破解"三农"困局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辽宁省不同层级务工城市的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发现:(1)新生代农民工显现出定居中小城市的倾向,"房价、稳定的工作、离家乡远近、更利于事业发展"成为其城市定居选择共同关注的因素。(2)女性倾向"留城",26岁以上者倾向回农村老家定居。(3)家庭年收入对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定居有显著影响;不同层级城市,职业类型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定居的影响不同;"属地就近"原则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选择中作用明显。国家应适时进行政策调整,把中小城市建设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宜居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