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解决当前城市存量土地严重不足的必然途径。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建立四层指标评价体系,为了避免过分强调集约发展对环境造成破坏,特别增加了可持续利用因素层,通过对珠江三角洲九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测度,结果显示珠三角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呈现由经济地理中心向外围递减的特征,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城市地理区位、既定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旧城区改造和土地出让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县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困扰着县级城市经济发展,已成为制约县级城市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对县级城市的土地利用状态进行分析,可以深化对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及规律,认识各影像方面之间的关系,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基础,对于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正是基于此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县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主要有: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大力发展林业,优化农业用地结构;控制耕地减少,实现占补平衡;合理安排和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综合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等。希望能够为我国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浙江省丽水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从土地投入和产出强度、土地低碳利用、生态环境质量、循环发展能力5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1-2018年丽水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8年丽水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从0.10升至0.90,呈逐年上升态势;土地集约利用等级不断提升,从土地利用不集约的Ⅳ级提升为土地利用高度集约的Ⅰ级。建议丽水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发展土地的集约利用与绿色低碳利用,以达到土地绿色、低碳、高效利用的目的,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4.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是缓解当前旺盛的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矛盾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在有关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涵、理论依据、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潜力测算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在综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浙江省丽水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强度、土地低碳利用、生态环境质量、循环发展能力5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1-2018年丽水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8年丽水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从0.10升至0.90,呈逐年上升态势;土地集约利用等级不断提升,从土地利用不集约的Ⅳ级提升为土地利用高度集约的Ⅰ级。建议丽水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发展土地的集约利用与绿色低碳利用,以达到土地绿色、低碳、高效利用的目的,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2005,(5):1-1
2005年浙江省将按照“保护、保障、挖潜、集约利用”的要求,进一步依法严格土地管理,同时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千方百计保证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主体功能区对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集约利用概念演进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划条件下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其中,优化开发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基础设施的改善和资源环境的约束;重点开发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主要表现为提高人口集聚程度,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约束;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主要表现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禁止开发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不同,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也应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城市土地利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保护土地资源的必然选择。通过对郑州城市化现状的分析,建立郑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探讨影响郑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社会客观因素,对郑州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做出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即具有不可再生性。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这种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兴起,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是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维护粮食安全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举措,对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列举目前土地集约存在的问题,来说明其问题成因,通过学习日本农村土地集约的经验,取长补短,提出利用法律对其进行管理、完善土地集约管理政策等相应的对策。对目前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以四川省犍为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乐德  鲁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35-4737,4803
在阐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犍为县自然、社会经济状况,依据评价目标及原则,系统分析了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因素及相互关系。从生产性、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4个方面,建立了犍为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功效函数法,对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然后,用多目标加权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值,对犍为县土地资源1997~2004年利用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现状并诊断效益提升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基于2000—2020年中国黑土区耕地利用过程中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数据,从经济、社会和生态角度构建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耕地利用效益,并运用问题诊断模型识别效益提升中的问题,比较分析所涉各省(自治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及问题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黑土区耕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呈现明显的整体上升态势,其中综合效益呈现“前期低速发展,中前期快速提升,中后期缓慢增长,后期波动提高”的变化趋势;2)社会效益是目前制约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提升的主要因素。截止到2020年,人均粮食产量、单位面积耕地产值以及人均耕地面积是限制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提高的主要影响因子;3)从省域角度来看,2000—2020年各省(自治区)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综上,目前制约黑龙江省耕地利用效益提高的是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而吉林省应注意缓解对生态子系统的压力,辽宁省经济和生态效益问题较显著,内蒙古自治区应关注社会和生态效益。本研究可为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宁夏盐池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夏盐池县土地利用中耕地、草地多,林地少,农业用地占绝对重要地位.土地资源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不断增长的荒漠化趋势,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此外,还有耕地、草原土地产出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针对盐池县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荒漠化土地综合整治为中心,全面推进生态恢复与重建;强化土地管理,健全管理体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施集约化经营,稳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水平和推广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我国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盐碱地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重要生态类型,也是宝贵的土地资源。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如何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对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后备耕地资源拓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盐碱地的成因及主要影响因素、盐碱地的利用潜力、国内外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的实践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当前对盐碱地资源普遍认识不足,重治理轻保护,也缺乏统一的规划利用和激励机制。建议坚持生态保护、农业产业、社会发展三位一体,将盐碱地作为一种宝贵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统筹生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盐土农业产业链。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半结构访谈与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晋西北的耕地利用状况,调查了位于晋西北宁武县5个村农户的具体的种植业状况,并从自然、经济、社会、政策、技术5个方面分析了耕地利用状况形成的驱动力。结果表明:①目前在晋西北范围内的这5个村的耕地利用状况是不可持续的,但仍保留有一些优良的传统农作方式。②自然条件差是研究区耕地利用状况产生的客观因素,种植业经济效益低下是直接原因;社会因素包括农村家庭开支加大、耕地细碎化等;政策因素主要表现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仍不够,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耕地流转及监管不完善等;技术因素是基层农技服务工作严重缺乏。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的分析认为,土地利用过程可以分为可持续利用与不可持续利用两个阶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不可持续利用之间的转变、区域上的差别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与不同方式的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可以分为土地利用类型可持续利用评价和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后者实际上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单元,选取影响耕地利用效益的指标,采用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法和聚类分析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方面对各市(州)耕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分析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999~2008年,各市(州)耕地利用经济效益以嘉峪关市最好,白银市最差;耕地利用社会效益张掖市最好,甘南州最差;耕地利用生态效益平凉市最好,甘南州最差;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嘉峪关市最好,甘南州最差。从时间上耕地利用效益呈现出不稳定的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17.
农用地利用效益是衡量农用地资源生产能力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地理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系统梳理了农用地利用效益的内涵分类、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评价分析等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得到以下结论:农用地利用效益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农用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然界或者人类发展等各种有用成果的总称,由人类基于自身发展需求而开发利用农用地资源形成。当前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分析的综合性尚显不足,指标体系、数据来源和模型方法有待丰富,作用机理等理论探究仍需进一步深化。面向国家战略导向,本文构建了基于评价分析-相互关系-影响机理-提升管控的新时代农用地利用效益研究框架,提出未来应加强评价模型系统化、效益间关系定量判别、影响机理精准识别、差异化措施构建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补偿为基础,以土地利用为视角,分析农田生态环境质量演化与土地利用行为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影响其质量变化的原因和产生根源,初步确定农业生态补偿的概念,明晰其基本内涵。并从补偿原则、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及补偿模式等四个方面完善农田生态补偿的结构框架。同时,以土地利用为视角构建农田生态补偿的测算体系,并论证了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法测算经济发展对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的损失、区域农田生态足迹法测算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测算方法,从而为量化农田生态补偿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测算思路。  相似文献   

19.
孙茜  张小虎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4):224-226,230
为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河南省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针对河南省土地利用的特点,从土地的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构建综合分析模型,对河南省2000-2009年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9年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呈增加态势,其中,2000-2001年处于基本可持续水平,2002-2008年处于较可持续水平,2009年为可持续水平;"三废"处理率偏低、人口数量较大及自然灾害频发等是制约河南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选取14项指标定量测度德州市2000—2014年耕地利用效益,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通过协调系数衡量各效益之间的协调性,最后与发达粮食主产区青岛市的耕地利用效益做对比。结果发现:2000年以来德州市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分别从2000年的0.040和0.052提高到2014年的0.262和0.435,生态效益波动下降,从2000年的0.190降低到2014年的0.070;耕地利用各效益间的协调度较低,15年中只有4年在基本协调以上水平,且波动变化大;青岛市耕地利用效益波动上升;德州市与青岛市的差距在于生态效益。德州市在今后的耕地利用中需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控制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