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计平  邹欣庆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072-16075
从影响农业环境质量评价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不同社区居民感官的差异性出发,利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并以盐城市为例,对其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盐城市农业环境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盐城市农业环境管理的具体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及耦合评价模型,探究了河南省17个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间的耦合关系特征及规律。研究发现,各地级市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程度较高,其中,有5个地级市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处于基本耦合状态,农业现代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耦合度均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呈现较强的相互作用,且10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进程高于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推动城市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协调3个方面构建了盐城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盐城市2009和2010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盐城市地形、气候、土壤的情况,介绍了盐城市部分常见植物在草坪景观、水体景观、园路景观、建筑景观、带状绿地景观和广场景观中的配置情况,为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按照生态农业要求 搞好滩涂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盐城市滩涂资源及环境状况、生态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和反省了建国以来滩涂开发的得失,提出了以发展优势产业、建立优势生态平衡为核心的滩涂开发指导思想指出了盐城市滩涂优势产业、开发目标及步骤。  相似文献   

6.
我国以往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人才、土地、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不单纯以城镇化为抓手,而是统筹协调城镇化与新农村之间的人才、土地、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得城镇与农村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互相协调的机制,确保城镇化与新农村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地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类是否在自然可承受范围之内合理发展的重要表征。本文通过构建城镇化及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变异系数法及综合指数法,计算了中俄两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环境承载力指数,并借助响应指数模型分析了2000—2016年中俄两国城镇化的环境承载力响应状况。研究发现:(1)中俄城镇化指数均呈上升态势,俄罗斯空间城镇化指数和人口城镇化指数相对较高,经济城镇化指数和社会城镇化指数相对较低;而中国社会城镇化指数和经济城镇化指数相对较高,空间城镇化指数和人口城镇化指数相对较低。俄罗斯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由2000年的0.359上升至2016年的0.621,年均增长4.56%;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由2000年的0.298上升至2016年的0.444,年均增长3.06%。(2)俄罗斯和中国响应指数由负数转向正数,表明研究初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后期则呈上升趋势。就目前来看,中俄两国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态势良好,且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有望持续扩大城镇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国外城镇化发展的3种模式为出发点,分析了中国当前城镇化道路在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方向上进行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最后指出,基于人口、土地、环境的约束,城乡统筹与人口、土地、工业三者并进的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及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这种转化的进程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所处开发环境之间的五个适配性:区域文化环境适配性、技术环境适配性、教育环境适配性、自然环境适配性和开发政策环境适配性。  相似文献   

10.
民营经济与城镇化存在必然联系,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最基本的推动力.民营经济通过技术、资金、制度因素不断地推进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民营经济提供了信息、人才、交通等更好的投资经营环境,进一步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否协调,是判断新型城镇化发展健康与否的关键要素。根据城镇化内涵,建立长春市2006~2015年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结果表明,2006~2015年,长春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指数连续上涨;2008~2010年,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率与人口城镇化相比明显加快,且于同年赶超人口城镇化指数,发展类型由土地滞后型变为人口滞后型;2010年以后,两者的增长速率接近且总体相对平稳,协调发展程度由2006年的中度失调衰退进展为2015年的中度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春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以期为长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采用GMM的方法,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2个视角进行分析,并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分析皖南、皖中和皖北3个区域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冲击大小以及方向不同,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分别呈现负向和正向影响,皖南地区人口城镇化相对其他地区冲击效应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冲击效应增速更快,且土地城镇化加速了人口城镇化。2)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存在区域差异。皖中的人口城镇化贡献最大,为9.4%;皖北的土地城镇化贡献最大,为25.0%。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口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制动作用,配置管理好农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推进集约和节约,在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城镇化对农户层面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文章基于湖北、河南两省477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产出导向规模报酬可变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3个角度分析了城镇化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样本农户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的平均值分别为0.635、0.680和0.942,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人口和经济城镇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土地城镇化则相反;此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有利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粮食受灾面积的增加则会阻碍其提升。  相似文献   

14.
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丰富和完善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政策体系,加大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疆农牧业现代化规划和城镇化规划纲要,构建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3年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综合评价值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耦合度波动幅度不显著,基本徘徊在0.49左右;而耦合协调度由1995年的0.283 2上升至2013年的0.725 4,上升趋势明显。但从耦合协调类型来看,2013年刚步入中度协调阶段,离高度协调和极度协调阶段差距依然较大;且仅有2010年属于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其余年份均为农业现代化滞后型。研究表明新疆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匹配化程度依然偏低。为进一步促进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提出使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效内洽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给企业创造良好环境、继续完善城乡流通体系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新疆1952~2010年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对新疆的城市化、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描述,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其相关检验,得出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新疆近60年的城市化水平表现为上升趋势,但是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初城市化波动比较大;产业结构顺序由当初的"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以1991年为分界点;新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上升推动城市化的进程,然而在不同的时间段,产业结构的作用有所变化;线性回归模型中剔除了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自变量,用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2个解释变量可以很好地反映城市化的进程,而且两者的系数分别为0.622 7、0.502 6,均为正值,表现为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雷春芳  张志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910-911,925
分析了茂名市人口城镇化的历史演进和现状,提出了应当从制定人口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中小城市中心功能,加快建制镇建设等方面来推动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中小城市吸收为主,建制镇吸收为辅"的人口城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7.
研究南疆铁路沿线五地州的近18a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从城市化水平分析了五地州的城镇发展状况;同时,详细查阅南疆铁路沿线五地州1990-2007年的统计数据,选取适合该地区的综合城市化水平测量指标后,利用SPSS统计学软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非农业人口及总人口随年份变化的回归方程,陈述了该地区城镇化发展特征,分析了该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限制因素;在对总人口及非农业人口的变化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南疆铁路沿线地区将来20a的城镇化发展进行拟预测和分析,最后拟提出加快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而促进城镇化快速、持续、全面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研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提出建议以期对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有所帮助.基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相关数据,计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指数,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以此来综合评价城镇...  相似文献   

19.
刘茜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704-12706,12709
以新疆为研究区域,建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新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结果表明:2000~2012年,新疆城市化水平总体呈现线性增长趋势,生态环境水平则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发展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波动特征,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则保持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新疆发展的协调程度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0.
干晓宇  周波  李建龙  杨齐  陈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41-20645,20698
以张家港市为研究对象,在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利用1991~2006年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图及社会经济数据统计资料,结合梯度分析法,选择了8个景观格局指数,对张家港市城市化所经历的阶段和城市化不同阶段的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张家港市城市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991~2001年为张家港市的城市化阶段2,001~2006年为张家港市的农村城市化阶段;两个城市化阶段均可通过各景观指数在景观层次的变化特征表现出来。在城市化阶段,张家港市主城区响应较明显,城市景观格局变化较大,在农村城市化阶段,张家港市农村地区响应较为明显,农村景观格局变化较大。张家港市的城市化过程符合基于人口理论和扩展波理论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先影响到主城区,然后逐渐向周边扩展,进而影响到广大农村地区。在农村城市化阶段,农业用地的缩减和破碎现象严重,因此在该阶段需要加强对农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