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选取河北石家庄市1982、1993、2001、2005和2008年5个年份的人口数据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SPSS软件支持下,从人口密度、人口重心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石家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通过人口空间分布模型的回归拟合,找出符合石家庄市人口变化规律的密度模型。结果显示:石家庄市人口密度仍然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渐低的特点;人口重心主要集中在城市东部郊县并有向中部市区迁移的趋势;符合石家庄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密度模型为倒数函数。这一结果表明城市中心区仍然是石家庄市人口集中区,人口分布郊区化现象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北京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可以分成三个区:市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市中心区范围扩大,其人口密度显著下降,近郊区人口大量增加,城市人口分布出现明显的郊区化特点,人口的大量外迁,减小了中心城区核心部分的人口密度,增大了外缘地区的人口密度,这无疑将有利于城市功能分布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城市化区域扩大,一个以城区为核心的多层次、组团式的合理城镇体系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3.
城市人口分布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当地经济、文化、政治活动情况,众多方法中,Clark的人口密度梯级模型是研究城市人口分布的经典模型。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于城市郊区化问题的研究正是采用此方法,本文运用人口密度梯级模型对北京市的人口密度分布进行拟合,分析北京市的郊区化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利用全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乌鲁木齐市街道数据,分析乌鲁木齐市21世纪初人口分布变动情况,运用行政区划法、自然标志方法、圈层距离法、方向距离法对街道数据进行划分,并结合SPSS软件分析功能模拟了2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分布模拟。结果表明:21世纪初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人口增减幅度为116.40%,乌鲁木齐县人口增减幅度为-60.38%,人口向城市中心聚集明显,乌鲁木齐市人口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乌鲁木齐人口聚集的区域与环形道路和城市路网为骨架的城市建设格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乌鲁木齐市人口聚集方式主要是向城市中心聚集,21世纪初乌鲁木齐的圈层人口密度变动曲线的交点大约在10km处,圈层人口密度变化主要在20km内;利用SPSS软件对人口数量分布模型的预测表明,乌鲁木齐市人口符合很多模型,但最优的是三次方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5.
人口的空间分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选取新疆统计年鉴人口和面积的数据,利用人口密度对新疆区域进行分析,得出了2016年新疆人口空间分布情况。主要从地理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新疆人口分布状态,了解新疆人口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人口中心集中分布在新疆的北部,以乌鲁木齐和昌吉为代表的北疆区域是人口密度高、人口集聚分布的区域。和田地区、塔城地区以及阿勒泰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人口密度低,但总人口近年来处于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大数据等时代的到来,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对生态环境评价、灾害预估、区域社会和经济等的细致化和空间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夜间灯光和NDVI二种遥感数据构建人居指数模型,并以多元回归方法模拟人口分布并预测误差,然后根据人口预测误差通过DEM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和重构,最终模拟出山地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人居指数与人口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由于山地城市地形的复杂性,模拟精度较低,通过DEM对人居指数的修正,模拟精度得到有效提高,2000年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从72.53%降低至45.29%,2005年从62.23%降低至36.08%,2010年从44.69%降低至21.17%。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式主要呈现出人口逐渐从渝西主城区向周围扩张;渝东北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但在逐渐增大;而渝东南地区人口分布密度最小,增长最缓慢。  相似文献   

7.
城市绿地可达性是影响绿地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绿地建设合理的重要依据。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以城市居住用地和人口分布数据为基础,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基于人口权重的人口重心模型,模拟研究区内新增绿地格局,并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生成新的绿地格局空间分布,对结果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在公园绿地面积增加5.5%的情况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人口增加了50.3个百分点,可达性面积增加了2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地可达性是影响绿地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绿地建设合理的重要依据。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以城市居住用地和人口分布数据为基础,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基于人口权重的人口重心模型,模拟研究区内新增绿地格局,并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生成新的绿地格局空间分布,对结果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在公园绿地面积增加5.5%的情况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人口增加了50.3个百分点,可达性面积增加了2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利用延吉市人口普查数据及1982、1992、2000和2007年的延吉市街道人口数据,对延吉市人口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延吉市人口密度分布主要为单核心分布,在人口密度模型拟合中Smeed模型为最优模型,说明延吉市城市化目前正处于成熟阶段的初期;延吉市4个年份的人口全局Moran’s I指数为-0.39~-0.33,检验值Z为-2.46~-1.94,达到显著负相关,呈明显的全局空间分散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10.
山区人口分布与环境要素关系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莲  赵永涛  曹伟超  于慧  马月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705-11707,11710
[目的]定量分析山区人口分布与环境要素的关系。[方法]以川滇黔接壤区作为研究区,将人口密度和居民点密度作为人口分布指标,分析山区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度、土地利用、道路网以及河网等环境要素的定量关系。[结果]山区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度与居民点密度和人口密度之间均呈明显的负相关,与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1和-0.743;居民点密度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而人口密度与河网密度之间相关性不明显;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居民点密度较高,人口密度与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比例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和0.726;距离道路越远,居民点密度越小,人口密度与路网密度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23。[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该区人口数据空间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昆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能力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昆明市2008年人口数量、公园面积等数据全面详细的调查,应用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对昆明市区城市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了空间分布化分析;运用人口密度分布与公园绿地缓冲区的叠加分析,对城市公园绿地的应急避难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改造公园绿地使其具有防灾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规划设计方法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以昆明市盘龙区城市公园周边人口密度及交通条件为调查对象,结合大数据,着重分析城市道路网数据、市民活动密度数据与城市公园空间分布合理性关系。结果显示,盘龙区城市公园整体空间分布合理,设施较完善,公园功能发挥较好,能较好地服务了周边居民。但部分城市公园周围的交通便利性较差,存在公园资源浪费的隐患,服务设施仍有待改进,应成为后期城市公园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4年龙海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DEM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共设计7个模拟尺度,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选取对试验区有重要贡献的10种驱动因子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并对龙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龙海市模型的最佳模拟尺度为125 m×125 m,在该尺度下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格局模拟精度分别为:82.73%、76.65%、69.52%、88.49%.龙海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各驱动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高程、人口、可达性因素是决定龙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因素,可为研究龙海市未来土地利用动态模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在人口增长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城市化发展战略对人口再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江西省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差异明显,赣北人口多而密,赣南人口少而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人口发展、流动、分布特征与城市发展格局之间的矛盾突出。鉴于此,提出了人口合理再分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三江平原城乡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江平原城乡聚落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了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分布和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平原城乡聚落整体分布稀疏,东南部和西部地区聚落分布相对较集中,东北部以及农垦区交错分布的区域聚落分布密度较低。聚落整体趋近于集聚分布,但集聚程度相对较低;②城乡聚落的规模分布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但空间自相关程度不高。聚落规模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高-高")类型为主;③城乡聚落斑块面积百分比较低,景观要素类型以耕地为主,城乡发展较缓慢。聚落斑块个数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多数城乡聚落平均规模较小,离散程度较高,斑块形状较规则,破碎度较低。垦区城乡聚落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分布特征使得垦区难以发挥集聚功能,因此要统筹集中化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景观尺度上的城市森林公园规划实质上是一个多目标的空间优化决策问题。以南京市紫金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在2005年地类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利用CLUE-S模型,预测2011年地类的空间分布,并构建2017年Markov型、结构优化型、城市扩张型3种土地利用情景方案,并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自然因子,尤其是海拔高度对地类分布起着主要影响;2)基于CLUE-S模型模拟的2011年研究区地类分布格局,与其实际地类分布格局的精度检验指数Kappa值为0.87,模拟效果理想;3)对3种预测情景的综合评价表明,结构优化型是研究区最为理想的发展模式,基于Markov模型所建立的情景规划方案的空间格局很不理想,城市扩张型综合评价性能居中。  相似文献   

17.
美洲斑潜蝇的空间和垂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时期对豇豆相同生育期的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种群密度较小时(<1头·株-1),空间分布均符合Posion分布,空间分布的图式是随机的;但在种群密度较高时,空间分布均符合二项分布,空间分布图式是聚集的.豇豆上美洲斑潜蝇垂直分布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成虫嗜好在嫩叶上产卵;随着作物向上生长和斑潜蝇种群密度的提高,分布逐渐向上扩展.  相似文献   

18.
对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核心区内病虫害进行了调查,以确定西花蓟马的种群变化、空间分布及番茄果实的受害情况。结果表明:西花蓟马成虫在温、湿度相对较高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高,较为活跃。西花蓟马在作物种植地块中部、靠墙等区域的植株中下部隐秘位置种群密度较高,为害严重,应该是灭虫时的主要防治部位。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土地城镇化及其影响机制,利用地理空间统计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进行分析,并探究经济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对城市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区域差异显著;土地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集聚特征,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热点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2)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全球化、市场化以及分权化等因素均显著影响了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此外,城市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均影响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然而,经济全球化下的各类因素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土地城镇化的作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哈尔滨城市森林碳储量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抽样调查的方法作为基本的调查手段,选取了140块样地实地调查,同时以哈尔滨市的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为基础,建立了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空间数据库,用样地的碳储量估算结果来推算绿地斑块的碳储量,得到了哈尔滨城市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分析显示:哈尔滨市落叶松和榆树的碳储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