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广州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广州城市绿地中不同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探讨了不同的绿地群落在物种丰富度、三维绿量、空气质量改善、降温增湿等方面的差异及原因,指出叶面积指数在绿地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方面起着关键指标的作用,以期为城市绿地的生态建设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也正在摸索中重构。以维护自然生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出发点,以生态安全网络理念为基础框架,采用绿色质量评价研究方法,构建由自然绿地斑块、人工绿地斑块及生态廊道构成的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并结合深圳市自然保护体系规划探讨了具体的规划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宁杭高速公路互通绿地及相关环境为研究区域,选取节点不同景观样地,以绿量作为研究生态效能的指标,通过对不同类型植物绿量的科学测定及其单位面积植物绿量综合比较得出: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搭配复层式绿地其单位面积绿量通常大于单一结构的绿地。由此借助绿量从光合、蒸腾和滞尘效应方面,研究高速公路绿地植物群落在环境绿化中发挥的生态效能,为科学合理建设高速公路绿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景观生态视角进行绿地结构的类型总结,即对绿地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数量结构以及时间结构4个结构类型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结构类型的绿地进行了类比,以此来正确评价绿地景观或对不同类型的绿地提出结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5.
针对乡村生态公园绿地养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阐述了乡村生态公园绿地养护的概念及指导原则,分析了乡村生态公园绿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乡村生态公园建设的理念与指导原则,提出了乡村生态公园绿地养护与管理的策略,期望为乡村生态公园绿地养护与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扬州古运河生态林地不同种植结构类型的典型配置模式进行试验分析可知:绿地遮光效应的大小主要是由植物种类、生长状态及空间配置方式等综合因素决定;与种植结构关系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蒸腾作用强且绿量大的植物构成配置模式的降温效果优于其它模式。绿地主要植物种类相同,复层林配置模式的降温效果优于单层林;不同植物的绿量、树形、树冠大小等结构特征不同;植物蒸腾作用能力是影响绿地增湿效应的重要因素;绿地CO2吸收率的大小与植物种类密切相关,且由植物光合作用能力与植株的三维绿量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校园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下的子系统,其对现代校园景观设计有直接影响。对校园生态绿地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用于指导日后的校园绿地生态景观修复改造设计。通过文献资料查阅与实地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南京林业大学为研究对象,将造景的艺术与格局理论同实际中校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多方位对校园实际景观进行拍摄,重点选取校园生活区绿地斑块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校园中人工林的植物种类少,层次简单;物种多样性指数是草本层大于灌木层大于乔木层。(2)生活区绿地斑块中植物的种类、色彩、形态、形式、构成空间等要素影响了绿地的景观性与生态价值。绿地系统完善的地块相较于植被分布养护不当的地块更具生态价值及景观性。研究结果能为校园生态绿地景观设计提供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生态设计的概念及其尊重地域文化、尊重土地、尊重过程的特征,园林绿化对城市景观的作用,分别从城郊绿地、公园绿地、行道树、绿色斑块和绿色走廊5个方面论述了生态园林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2年IKONOS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驻马店市城区绿地分布图和城区绿地现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分析软件对研究区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绿地景观结构中,居住区附属绿地优势最强,道路附属绿地优势偏低;除公园绿地外,其它3种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均较高;不同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偏低,绿地类型不太丰富;最大斑块比以公园绿地最大,道路附属绿地最小;就同类绿地而言,道路附属绿地的景观连接性最差,公园绿地的景观连接性最好,就不同类型绿地之间连接性而言,公园绿地与其它绿地相连接程度较强;斑块分形指数偏低,斑块边界较为简单,斑块形状不够自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打造生态首都,科学构建城市绿地景观体系。实践中,可以考虑采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之一的“斑块-廊道-基质”范式。一、科学打造绿地斑块的外形边界 大小绿地斑块应有机结合,且斑块的外形边界应弯曲或突起,以增大与城市景观基质的接触面,使人们最大限度地碰及绿地.也利于物种迁移。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生态园林景观分类方法对公园绿地植物群落进行分类,详细介绍典型的植物群落,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上海市100多个公园绿地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植物园、延中绿地等14个公园绿地进行群落探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城市鸟类及蜂蝶类群落结构多样性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了解城市园林绿地食源树种的应用,探讨食源树种的生态特性及其景观特征。【方法】调查了广州市12处城市绿地食源树种的应用,观察鸟类及蜂蝶类的取食情况,记录绿地中食源树种的种类、应用频次、配置方式及生长状况,归纳分析食源树种群落构成、观赏特性、生态性等。【结果】广州园林绿地常见食源树种有23科33属45种,其中鸟类食源树种25种,蜂蝶类食源树种20种,以桃金娘科、桑科、大戟科为主,并以乡土种为主、外来驯化种为辅;食源树种的观赏与被取食时间主要集中于春夏季(31种),秋冬季的相对较少(16种)。【结论】广州市绿地的食源树种资源丰富,约300种,但常见鸟类及蜂蝶类食源树种仅占18%,结合良好适应性、抗逆性、取食性、观赏性,归纳出20种优势乡土食源树种;同时对食源树种群落组成结构进行分析,在兼顾食源树种的观赏性与生态性的基础上,设计出6组可在广州城市园林绿地推广应用的生态配置群落,采用树种混交与立体复合栽植的形式,乔、灌、草结合,形成丰富的水平与垂直植物群落结构,提高绿地生境异质性,增加食源树种的数量及丰富度,提供丰富稳定的食物来源,为鸟类及蜂蝶类提供多样的稳定栖息地。研究结果将对城市园林绿地食源树种的合理选择与科学配置应用,以及营造鸟类及蜂蝶类昆虫生态景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珠海市传统乡村生态景观及其乡愁文化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愁生态景观是区别于城市景观、突显乡村特色、彰显乡愁文化的重要景观实体。文中研究了2004-2014年珠海2个传统乡村生态景观风貌特征及其乡愁文化的演变,结果表明:1)乡村水体空间占比呈缩减势态,其中接霞庄由30%下降至23%,排山村由5.1%下降至4.3%。与此同时,接霞庄出现了占比为11.7%的旅游设施用地,排山村出现了占比为2.7%的工厂用地,主要占用的是林地和水体空间。2)乡村植物种类逐渐丰富化,接霞庄由24种增至44种,排山村则由32种增至40种,新增植物功能更加注重经济性、观赏性和芳香性。3)乡村新增居住空间平均林木覆盖面积极低,接霞庄为0.12 m2,排山村仅为0.02 m2。4)乡村生态景观风貌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乡镇企业入侵严重、旅游开发定位模糊、注重林业经济价值、城市风吹入乡村、生活需求发生转变和缺少科学规划指导等6个方面。5)珠海传统乡村生态景观的特色表现为:村头宗祠,古树参天;村前水池,岸绿水清;村边小溪,浣衣车水;村后茂林修竹;村内绿树成荫,庭院花果飘香。最后,分析了导致珠海乡村生态空间减少、地域乡愁文化减弱的原因,并针对珠海乡村生态景观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边坡是高速公路生态最脆弱的部分,其防护和绿化是公路生态建设的重点。研究针对填沙路基边坡,对不同植物群落生态防护效应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不同植物群落覆盖度、地上生物量、灌木生长速率的生长动态变化,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应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生态场理论为基础初步提出生物体与环境间相互作用产生空间综合生态效应场,这种生态效应场包括温度效应场、湿度效应场及CO2效应场等。并选取哈尔滨市的两片典型绿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与人类舒适度密切相关的三种效应场(温度效应场、湿度效应场及CO2效应场)的研究,指出了综合生态效应场存在的物质性及有限性。同时指出以产生场的主体绿地为中心的综合生态效应场为空间梯度场,场强由绿地中央至外围逐渐减弱,其减弱的程度各绿地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河南科技学院东区校园的3种人工植物群落及裸地(对照)为对象,通过对群落内一些气象要素的实地观测,比较详尽的分析研究了这几种植物群落的园林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度、地表(0 cm)温度、表层(-5.0 cm)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的日变化曲线与对照(裸地)日变化曲线相似。(2)混合草坪—黄杨—国槐群落(草灌乔)在3种观测的植物群落中,其生态效应最为明显。与对照(裸地)相比,它的遮光率、地表(0 cm)的平均降温率、表层(-5.0 cm)土温的平均降温率、气温平均降温率、平均增湿效应分别为36.3%、34.7%、18.9%、6.9%、13.9%;桐树林群落(草乔)次之,而混合草坪—黄杨群落(草灌)为最低。据此,提出了优化校园园林生态系统结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benefit analyses about green space systems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a per-ceived bias towards the landscaping effect of green spaces to be built in urban areas as opposed to the perception of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designed plant communities. Give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benefit analyse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widely applied today, the methodology to calculate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to model the expansion of urban green spaces by CITY-green 5.0 and its conditions for application were explored. We propose that aerial images can be substituted by AutoCAD graphics of a green space containing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plant dispositions by digitizing the key features during the working proces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quickly and to offer proper guid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small scale green spaces in urban are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potential application range and prospects for extension of the method are introduced by using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benefits of the green spaces on the campus of 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Kunming, as an example.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绿化植物滞尘效益及滞尘影响因素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城市绿化植物滞尘效益的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不同主体下植物滞尘量的高低以及时空角度下城市绿化植物的滞尘规律.不同植物种在滞尘量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从群落角度来看,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结构能够发挥最大滞尘效益.从时空变化上来看植物的滞尘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植物滞尘量的大小主要受到植物叶片特性、树冠枝叶结构密度、叶面倾角以及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植物粉尘抗性、地被植物和垂直绿化植物滞尘效益、植物滞尘机理研究以及城市绿地滞尘总量估算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广州绿道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城、田、海"、"组团一轴带式"的城市空间格局,广州绿道总体布局为四纵两横,已建成2 250 km,包括绿廊系统、慢行系统、驿站、标识系统等主体要素。广州市的绿道建设体现了5个方面的创新:生态保护方式的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创新、城市开放空间的创新、低碳生活新方式的创新、生态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从长远的发展要求来看,需要从3方面完善:巩固"以道串绿",增加"因道建绿";划定绿道控制区,保障绿道用地;细化规划选线原则,加强社区绿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