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5份桉树种质(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 20784,邓恩桉E. dunnii 99/01,溪谷桉E. badjensis 02/08,邓恩桉E. dunnii 98/27,柳叶桉E. saligna 01/19)的离体叶片为试验材料,通过低温(-7℃)胁迫,测定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半致死温度(LT_(50)),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其耐寒性。结果表明:5份桉树种质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4.3,-5.31,-3.6,-5.16,-4.73℃。相关性分析显示,SOD活性、POD活性、SP含量均与耐寒性呈正相关,其中SOD活性与耐寒性显著正相关(r=0.982~(**));对各指标主成分分析表明,SOD活性和POD活性2个主成分解释了原变量85.52%的变异信息,根据综合指数的抗寒性排序为2号邓恩桉E. dunnii 99/014号邓恩桉E.dunnii 98/271号邓恩桉E.dunnii 207843号溪谷桉E.badjensis 02/085号柳叶桉E.saligna 01/19;通过聚类分析,将5份桉树种质抗寒性划分为2类,其中耐寒性较强的种质是2号和4号,耐寒性较弱的是1号、3号和5号。由此得出结论:SOD活性和POD活性是反映5份桉树种质抗寒性的两个重要指标,2号邓恩桉和4号邓恩桉为相对耐寒种质,更适合浙江生长。  相似文献   

2.
应用Logistic方程确定三种桉树的低温半致死温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3种桉树幼苗叶片为实验材料,以电导法测定低温胁迫下其叶片的电导率变化并配以Logistic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不同低温下的电导率遵循Logistic方程的变化规律,且与半致死温度呈线性关系,依据回归方程计算得到尾叶桉(E.urophylla)、巨桉(E.grandis)和邓恩桉(E.dunnii)的拐点半致死温度分别为-4.53℃、-8.12℃、-7.79℃.  相似文献   

3.
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鉴定桉树的抗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导法对3种桉树的叶片经过人工低温处理,以叶片相对电导率(REC)变化作曲线,并结合Logistic方程分别计算3种桉树叶片组织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以此评价3种桉树在泰安地区的抗寒性。结果表明,3种桉树的抗寒性相对强弱顺序为:三脉桉(Eucalyptus stellulata)〉亮果按(Eucalyptus nitens)〉粉绿桉(Eucalyptus glaucescens)。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杨树抗寒性,以6个金白杨无性系为材料,测定了其半致死温度、丙二醛、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建立了各无性系低温-电导率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各无性系组织半致死温度在-23.8℃~-45.1℃之间;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极显著,C4抗寒性最好;各无性系抗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C4A20K7C38C52C15.  相似文献   

5.
电导法在桉树抗寒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电导法研究8个不同桉树品种的叶片经一系列低温处理后的电解质渗出率,对电解质渗出率曲线配以Logistic方程,并利用拐点温度法来估计组织的半致死温度(LD50),以此评价桉树抗寒性,8个树种抗寒性从强到弱依次为:赤桉,弹丸桉,直干蓝桉,柳桉,巨桉,小果灰桉,巨尾桉,尾叶桉,该文还探讨了同一低温不同持续时间对桉树膜伤害效应。  相似文献   

6.
桉树在低温胁迫下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膜伤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用不同桉树种类进行不同季节及人工低温胁迫下叶片细胞透性和MDA含量的研究,结果是由秋季到冬季,叶片细胞透性和MDA含量都有显著增加.用人工低温处理,叶片的细胞透性和MDA含量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增加.说明在低温胁迫下发生了膜脂过氧化作用,使膜结构破坏,植物遭受伤害.但不同桉树种类之间有显著差异,所试桉树的抗寒性是:多枝桉和赤桉15025的抗寒性最强,其次是小果灰桉、兰桉和邓恩桉,以尾叶桉的抗寒性最差.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源地桉树抗寒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来自不同种源地的6个不同种共13个桉树样品进行低温胁迫处理,通过电导率法测定它们的最低半致死温度,同时也测定了MDA、总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发现,随胁迫时间的增加,所有样本MDA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增加,赤桉增幅最大,铁木桉最小。样本MDA增加的幅度与样本抗寒能力呈负相关,渗透调节物质增加幅度则与其抗寒能力呈正相关。抗寒性较差的样本叶绿素和淀粉含量在胁迫期呈下降趋势,而在抗寒能力较强的样本中,二者与对照比较变化并不明显。通过比较各项指标发现,不仅不同种桉树的抗寒性能有显著差异,不同种源来源的同一种桉树在抗寒性能上也存在较明显差异。测试的13个不同种源地的桉树抗寒性能由高到低依次是:铁木桉(种源号:151199)〉巨桉实生苗〉巨桉EG5(组培苗)〉迪恩桉(种源号:14521)〉邓恩桉(种源号:15967)〉邓恩桉(种源号:14113)〉邓恩桉(种源号:15956)〉邓恩桉(种源号:14452)〉卵叶桉(种源号:17285)〉卵叶桉(种源号:13745)〉边沁桉(种源号:88080)〉赤桉(种源号:11911)〉赤桉(种源号:15027)。  相似文献   

8.
于郴州地区选择不同年度栽培的1、2年生邓恩桉、柳桉、常寒1号、广九类等桉树品种,在易受冻害的地段设置标准地,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2月连续7年对其进行抗寒性调查。结果表明:1年生邓恩桉的抗寒性最强,受冻害极端低温的临界温度为-4.8℃(持续时间72 h);1年生常寒1号次之,受冻害极端低温的临界温度为-4.1℃(持续时间24 h);1年生柳桉较弱,受冻害极端低温的临界温度为-3.2℃(持续时间24 h);1年生广九类最弱,受冻害极端低温的临界温度为-2.3℃(持续时间24 h)。邓恩桉和常寒1号的抗寒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2年生的抗寒性强于1年生的。  相似文献   

9.
采集抗寒巨桉单株的萌芽条,通过组培方式繁殖试验苗,以邓恩桉、赤桉、巨桉无性系Eg5、广林九、巨赤桉无性系DH201-2、尾巨桉无性系DH3229等品系作对照,经过多点对比试验的生长观测、抗寒性调查、抗雪压调查以及主要病虫害抗性的测定与调查,综合评价了井冈1号的生长与适应性,并讨论了井冈1号的适宜栽培区域和发展前景。结果表明:井冈1号的抗寒性与邓恩桉、赤桉接近,但抗雪压能力较邓恩桉、DH3229好,井冈1号的保存率、高生长和胸径生长均比邓恩桉、赤桉、Eg5等抗寒品系好。  相似文献   

10.
邓恩桉具有生长快、材性好、耐寒的特点,成为我国桉树北移种植的优良树种。本文概述了国内有关邓恩桉抗寒性的研究动态,讨论了邓恩桉抗寒性与细胞膜系统、保护酶系统等方面的相关性,参考其他植物抗寒性研究方法与思路,对邓恩桉抗寒性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桉树枝瘿姬小蜂对苗圃不同枝树品系袋苗的感虫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目前广东省推广面积较大的12种桉树品系袋苗,进行桉树枝瘿姬小蜂感虫性的选择性测定和强迫性测定.结果表明DH201-2虫瘿数量极显著高于其它桉树品系,广林9、32-29、W5、雷林11、广州1号、184、186、雷林17、U6、石岭1号和邓恩桉桉树品系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  相似文献   

12.
桉树(Eucalyptus L’Hérit.)是世界三大树种之一,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桉树转基因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不同的种、无性系胚性愈伤诱导的难易和植株再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转基因工程实施的进程。尾巨桉(E.urophylla S.T.Blake×E.grandis W.Hill ex Maiden)无性系DH3229、巨尾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两种1年生桉树无性系(巨细桉DH201-2与尾巨桉DH32-29)6种林分密度(1250株.hm-2、1667株.hm-2、2500株.hm-2、5000株.hm-2、6667株.hm-2、10000株.hm-2)进行生长量、根系和风害的调查,并分析林分密度、生长量和根系与抗风性相关性,结果表明:DH201-2以林分密度1667株.hm-2的生长量最大,而DH32-29胸径和冠幅以1667株.hm-2最大、树高以5000株.hm-2的最高;两个无性系间各个密度生长量差异显著;DH201-2以密度2500株.hm-2的抗风性最好,DH32-296个密度的抗风性均较差;相同林分密度下DH201-2根总数与根直径在0~2cm的根数显著比DH32-29多,DH32-29冠幅显著比DH201-2大,因此DH201-2易断干,而DH32-29易倒伏;相同林分密度下DH201-2比DH32-29抗风性强。  相似文献   

14.
以雷州林业局纪家林场1~5年生的华桉1号、DH32-29无性系为研究对象,从一级枝数量长度直径、二级枝数量长度直径等方面研究其枝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华桉1号一级枝、二级枝各特征指标值及树冠小于 DH32-29,华桉1号枝条的柔韧性强于 DH32-29,表明树冠结构与林木的抗风性有关,华桉1号比 DH32-29抗风性强,在林业实践中已得到验证;两个无性系一级枝、二级枝结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呈现规律均基本一致,华桉1号一级枝、二级枝各结构因子之间的相关度低于 DH32-29。本研究可为桉树合理栽植密度的确定、空间结构优化及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6年生9个桉树(Eucalyptus spp.)无性系为研究对象,测定活立木胸径处的Pilodyn测定值,钻取木芯测定木材基本密度,研究木材密度与无损检测技术Pilodyn测定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生材密度变化范围为1026-1090kg/m’,最大的是无性系DH167-2,最小的是DH33-27;木材基本密度变化范围为473~588kg/m。,最大的是无性系DH184-1,最小的是DH32-26;Pilodyn测定值变化范围为11.7~13.9Innl,最大的是无性系DH201-2,最小的是GU9。行向和株向Pilodyn测定值差异不显著。方差分析表明,生材密度、木材基本密度和Pilodyn测定值在9个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ilodyn测定值和木材基本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与生材密度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株向Pilodyn测定值与木材基本密度的决定系数(R^2=0.5254)大于行向决定系数(R^2=0.5833)。预估方程经精度检验,表明用该方程来预测桉树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是可行和可靠的。以胸径为横坐标,Pilodyn测定值为纵坐标,将9个无性系分为4类,根据无性系利用目的,选择合适的无性系类型。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广林-9号、DH32-29、DH201-2、U6共4个桉树无性系在广东省梅州地区的引种栽培效果,采用抽样调查法和市场调查法,对其生长量、耐寒性、市场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林-9号、DH32-29具有生长快、耐寒性强、经济价值高等优点,适宜作为梅州市用材林树种;DH201-2、U6生长较慢,木材利用率较低,应减少种植.为减小冻害风险,梅州地区桉树造林海拔应低于500 m.  相似文献   

17.
对雷州半岛6年生11种桉树无性系的林分生长量、生物量、炭化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种桉树无性系林分蓄积量大小排序为:GL4>GL9>DH32-22>LH5>DH201-2>LH1>M1>EC34>柳桉1>UC184-1>SH7,林分蓄积量最大的GL4是最小的SH7的2.12倍。11种桉树无性系各组分生物量变化不一致,但都以树干的最大,叶片的最小。LH5和GL4的林分生物量最大,均高于180t·hm-2,SH7和UC184-1林分生物量较小,均低于130t·hm-2,其它几种较为平均,在140~170t·hm-2之间。11种桉树无性系炭化量受林分生物量和炭化率影响,林分生物量和炭化率越大,炭化量越大。LH5、DH201-2、LH1和GL4的炭化率较高,均大于20%,UC184-1和SH7的炭化率最低。11种桉树无性系中LH5林分生物量最大,炭化率最高,故炭化量最高;其次为GL4和LH1,其炭化量均高于60t·hm-2,EC34、GL9、柳桉1、M1和DH32-22均大于50 t·hm-2,UC184-1的炭化量低于40 t·hm-2为最低。综合生长量、生物量和炭化率分析,GL4、LH5、GL9和DH32-224个无性系为一类,可作为薪炭林品系发展;LH1、EC34、DH201-2和M14个无性系划分为一类,作为薪炭林发展潜力较低;柳桉1、UC184-1和SH73个无性系为一类,不适合作为薪炭林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1个桉树无性系造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中第一、二年桉树无性系幼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在区组和无性系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1年生时树高和材积表现最好的3个桉树无性系是DH33-26、DH201-2和GL9,胸径是DH33-26、GL9和DH201-2;2年生时树高表现最好的3个无性系是DH33-26、DH32-29和DH201-2,胸径和材积是DH33-26、DH32-29和EC53。  相似文献   

19.
为给无花果抗寒能力的评价与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以我国北方地区引种的14个无花果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低温(0~-20℃)处理对其1年生枝条进行了胁迫试验,并对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进行了测定,还根据相对电导率和对应的低温温度,依据logistic方程,建立了回归模型,对14个无花果品种的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依据半致死温度来评价,布兰瑞克、ALMA等品种的抗寒性均较强,-5~-10℃的低温会严重影响参试的大部分品种的生存和生长发育;其SOD和可溶性糖在-10℃时的测定值是反映无花果抵抗和适应低温能力的一个临界值,而可溶性蛋白和POD的临界值是在处理温度为-5℃时的测定值。部分品种的综合抗寒能力的评价结果与其半致死温度的测定结果存在差异,但新早黄、ALMA、金傲芬和紫蕾等品种均具备较好的抗寒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