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研究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黄毛坪村为案例,通过分析其传统民居建筑的特征与变迁,探讨了文化内涵、民俗习惯及建筑地域特色等方面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冲击,从而提出了从旅游结合发展、政府介入引导、苗族博物馆建设、建造技术传承、文化主体意识提升等方面的保护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方案的实施,国家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建设提到文化传承的历史高度。以会泽县特色民居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云南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承和保持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包括:以新农村民居建设面貌为重点,以地方性特色的新农村民居建设风格为核心,改善特色民居的房屋结构功能,保护传统民居文化特色,为云南新农村特色民居建筑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冉净斐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506-9508
对农村民居消费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物流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指出物流是影响农村民居消费的重要因素和外部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可以依靠强制性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与"文化趋同"现象的影响下,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日渐消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面对这样的文化危机,人们重新认识到尊重自然和保护传统地域文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开始探究传统民居建筑所蕴涵的地域文化,重新思索传统民居地域文化与空间协同共生的关系。以南桐镇王家坝村为例,提出了现状民居存在的问题,从集约土地利用、传承特色文化、基础设施改善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探析了山地传统民居特色文化资源与空间协同共生的方法措施,以期为山地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文化变迁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相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71-4473,4529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了当代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变迁特点,认为变迁中的贵州少数民族民居具有涵化、仪式消褪与神灵错位、功能的迷失与困惑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地域性的特征风貌,决定了各个地方居住建筑的特点。中国特色民居是中国特色文化道路的产业灵魂,是先人智慧的表现。关于恒久的保护民居的古色古香,又能在当今社会立足,这是一个难题。为此,本文想通过结合特色民居与文创书店的耦合共生,为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开启一个新起点。使特色民居不但能保留它独有的风韵,还能在当今社会中屹立不倒。相信两者之间的结合,可以开启新的模式,弘扬中国文化传统,展现自己的人文情怀,满足城市文化需求,构建独特的文化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国和美丽乡村的认知,阐述了齐鲁传统民居的文化以及自然特征,并深入分析了齐鲁传统民居的历史变迁,提出了新时代齐鲁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力求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找寻齐鲁民居未来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路径,以期为齐鲁大地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韩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650-11652
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乒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文脉的现代民居建筑文化,是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以碛口古镇传统民居为例,着重对当地自然条件进行了分析,讨论其对传统民居地域特色造成的影响及其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浩  闫增峰  周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77-12978,13005
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从空间要素、空间组织、装饰意匠以及地域性营造技术4个方面对韩城党家村民居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研究在空间要素方面立足于宅院、厅房、厢房等建筑构造部分;在空间组织方面侧重于巷道空间、宅院的组合;在装饰意匠上突出了石雕装饰、砖雕装饰、木雕装饰;在营造技术上则从结构、材料、构造细部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解析该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分析过程中强调了党家村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新农村住宅建设应充分尊重和继承传统建筑形式,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以及新的创作方法,以建设一种传承和体现地域性特色的时代建筑。  相似文献   

10.
邓娟 《农技服务》2014,(4):168-168
农村民居院落是承载了农民部分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它的功能的变迁,既反映了农村物质条件的变化,也反映了农民精神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鲁中地区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研究旨在运用建筑设计手段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期对鲁中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有所启示。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总结了鲁中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指出了目前农村房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选取实际地块结合空间营造等建筑学手法进行了新农居方案的设计。经过方案设计与探讨,提出“美丽乡村”背景下新农居的设计应注重文脉继承和技术革新的观点。并对此做近一步探索,在空间布局和建筑造型上实现文脉继承,利用新兴技术和新材料实现技术革新。  相似文献   

12.
笔者具体阐释了北方农村新型民居的概念及特点,概括了北方农村新型民居的建筑布局,分析了其现阶段功能和设计上的优化,并罗列了几个典型实例,如采暖、旱厕、防震防雷的优化,同时描述了农村民居新型技术的应用,旨在为北方农村新型民居研究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姜磊  程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40-6343
以中山南朗茶东村民房改造工程为例,结合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具体项目概况,阐述该类项目中民房改造的原则、方法和具体实施措施。认为民房改造工程能保护历史建筑,延续协调地区历史风貌,提升历史文化品质,适宜在村镇历史文化旅游中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14.
魏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864-2865,2983
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之上,介绍了乡村景观发展吸引力的内涵,阐述了当前乡村景观发展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景观产品特色不明确,乡村景观资源营销力度不足。总结了乡村景观吸引力的影响因素,结合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提出提高乡村景观吸引力的建议与措施,强调应营造舒适的乡村景观意象,切实加强对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力度,强化乡村景观资源旅游市场的开发。以期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建萍 《农技服务》2009,26(10):149-150,159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其次必须充分重视农民的主体作用。第三,必须保证必要的投入。第四,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最后,要积极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积蓄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16.
云南白族民居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文化传承性及其民族特性,它在选址设计、建材选用、装饰图案等方面蕴藏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建筑文化观.在当今中国迅猛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研究、借鉴当地民族民居中蕴含的生态建筑文化,对避免大拆大建、“千城一面”、“千村同一”甚而“媚俗建筑”、“短命建筑”等的出现,对突出地方生态建筑特色、提升建筑效益及文化含量、创建特色生态旅游村镇和宜居城市、传承民族民居生态建筑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提供了 动力。乡村文化重构要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环境文化几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乡 村现代农业重构、增强村民文化自觉意识、先进文化引领、城乡融合发展、凸显乡村特色具体路 径上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乡村色彩具有强烈的地域化特征,是乡村文化与景观风貌的重要外显形式。基于近年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将乡村色彩分为自然色彩、人工色彩、人文色彩三大类,阐述了乡村色彩的自然和文化属性,总结了乡村色彩在量化提取、感知评价、规划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技术方法和操作流程,综述了乡村色彩在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乡村景观规划与改造、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等方面的实践应用,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提出未来应重视乡村人文色谱体系、乡村色彩感知评价研究,推动新一代技术的运用,加强色彩规划管控的科学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农村文化景观及其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文化景观是繁荣农村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景观被同化、被改变、在消失。本文在理解农村文化景观含义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农村文化景观的特征和类型,进而分柝了我国农村文化景观的建设现状,并提出农村文化景观建设建议,以期对我国农村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高度集聚是峰丛洼地区乡村聚落最明显的空间格局特征,其空间形态集聚分布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为乡村聚落分区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基于空间自相关理论,观测其聚落空间分布的关联性,分析聚落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结合乡村聚落相关整治规划原则,对宗地乡的乡村聚落采取适宜的分区管理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乡村聚落点规模、形状、分布均呈显著空间相关,正、负相关类型多以组团式分布;(2)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区域表现出不同的集聚格局,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控制下的乡村聚落规模、形状和分布的集聚区域空间一致性较强,而城镇化、工业化等人为过程则降低了其空间的一致性。据此可将乡村聚落分为3个管理区域,研究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应发展特色农业管理区,适时调整优化乡村聚落用地结构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研究区的南部地区应发展特色村庄发展管理区;研究区的西部地势相对较高区域应发展驱动产业用地管理区,道路通达性好,应因地制宜推行区域统筹的综合管理模式,实现乡村聚落的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