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江西省稻田土壤养分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敏玉  万正  严芳  张崇华  胡逢喜  王尚明  曾凯  张清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764-13766,13796
[目的]研究江西省水稻田的土壤养分现状。[方法]对江西省6个农田生态站的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养分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江西省稻田土壤普遍呈现酸化现象,全省平均pH值为5.60。重氮轻钾是普遍现象,导致肥力结构不平衡,其中碱解N含量多数处于2级以上,大部分地区缺钾严重,速效K含量多数在4、5级;有机质含量多数在2、3级,速效P分布不均衡。[结论]该研究可为农业生产部门合理施肥及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解决棚龄长的耕层内盐分含量高,微生物组成发生明显变化,直接导致蔬菜病虫害加重、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的问题。[方法]研究了江苏省淮安市的不同使用年限的塑料大棚的土壤养分变化和盐分累积情况。[结果]所有大棚内碱解N都超过了140mg/kg;4年龄棚比1年龄棚、3年龄棚比2年龄棚速效P含量分别增加48.561、3.52 mg/kg;棚龄3年、4年的大棚有效K分别为96.88、138.4 mg/kg;棚龄4年的土壤pH值为5.12;4年大棚的表层土水溶性盐含量达到了4.62 g/kg。[结论]大棚内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均高于露地,0~20 cm土层的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棚龄4年的大棚土壤pH值已呈一定的酸化;大棚土壤的水溶性盐分明显高于相邻露地,多数已达中度盐害程度。  相似文献   

3.
大理市植烟土壤pH值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植烟土壤 pH分布特征与主要养分的关系。[方法]采集大理市43套植烟土壤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大理市植烟土壤 pH值平均为6.52,适宜烤烟生产的土壤样品占样品总数的72.09%。在4种植烟土壤类型中,pH的高低顺序依次为新积土>水稻土>紫色土>红壤。在1780~2200 m 海拔范围,土壤pH值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处于较丰富的水平,能够满足优质烤烟生产;土壤碱解氮、速效磷、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平均含量均处于中等及偏丰富的水平,但分别有6.98%、11.63%、2.33%和4.65%的土壤养分还处于偏低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偏低的土壤比例较大为58.14%。[结论]土壤pH值与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呈极显著相关,与其它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李青苗  李彬  徐琴  郭俊霞  陈幸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14-7115,7118
[目的]探讨影响川芎药材中镉元素含量的因素。[方法]在前期调查基础上,对川芎主产区中药农自主栽培的土壤和相应川芎药材进行抽样,研究土壤理化特性对相应川芎药材中镉元素含量的影响,并对典型土壤样品的活性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鲜土壤与干土壤之间pH值无明显差异;川芎药材中镉元素含量较高的土壤pH值相对较低,镉元素含量较低的土壤pH值相对较高。pH值低的土壤中镉活性态比例高。[结论]川芎药材镉元素含量与土壤pH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昭通市植烟土壤年际间变化情况,从而为昭通市烟叶生产平衡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昭通市自2011-2013年间主要的烤烟种植区域土壤养分变化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昭通市植烟土壤的p H值有增大的趋势;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均基本处于适宜范围,满足烤烟生长,各年际间含量无明显变化;植烟土壤中的氯离子含量逐年上升,2013年的增幅最大,但均值未超过烤烟生长所需氯离子的范围。[结论]昭通市植烟土壤总体上养分含量年际间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李洪立  何云  申志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21-11922
[目的]研究林下种植巴西铁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2004和2005年两次采集土壤样品,经过室内分析,研究琼中县百花岭林场种植巴西铁前后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区土壤多为石质中壤土。2005年较2004年土壤样本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0~20cm土层的pH值极显著降低,土壤的酸性极显著增强。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变化都不显著,pH值极显著降低。土壤样品的速效磷含量为痕量。0~2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明显比20~40cm土层的高,但速效钾和pH值的变化不大。[结论]林下种植巴西铁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pH值有显著的影响,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明显减少,同时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保肥性能。  相似文献   

7.
秸秆还田对风沙半干旱区土壤养分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秸秆还田的方法,可以改善风沙半干旱区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农作物产量。春季将秸秆粉碎后埋入土中,秋季农作物收获后对土壤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同时对农作物进行测产。结果显示秸秆还田后土壤的pH值变化不大,水分、全氮、有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种植的作物产量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8.
藏东南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pH及养分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pH值、电导率及养分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保护性耕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藏林芝地区不同种植年限(2,7和15年)蔬菜大棚及相邻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0~70 cm土层(每10 cm为一个土层)土壤pH值、电导率值及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结果】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及农田土壤pH值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农田土壤相比,蔬菜大棚土壤酸化程度更严重;随着蔬菜大棚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pH值呈"V"型变化,在种植7年时,土壤pH值最小,为5.08±0.22。土壤电导率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且表聚现象十分明显,蔬菜大棚土壤电导率值随土层深度增加的垂直空间变异性较农田明显;随蔬菜大棚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值呈增加的趋势,在蔬菜大棚使用初期土壤电导率值增加幅度较小,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电导率增加幅度加大。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降低的趋势,与农田相比,蔬菜大棚土壤上述养分含量的"表聚"现象明显;随蔬菜大棚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增加的趋势,说明蔬菜大棚土壤养分累积现象十分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各理化指标之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在藏东南八一镇大棚生产过程中,土壤酸化现象严重,表层养分累积明显,存在环境风险,故在生产管理中宜适当控制化肥的施用量,提倡科学施肥,以保证设施大棚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9.
肖坑地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森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对肖坑地区常绿阔叶林、竹纯林、马尾松林下0~10、10~20、20~30 cm土壤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林分土壤的养分状况。[结果]3种林分土壤的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全磷、速效磷含量及10~2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差异明显,全氮含量的变异幅度为0.09%~0.23%。竹纯林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常绿阔叶林最低;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马尾松林最低。常绿阔叶林土壤钾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加,竹纯林土壤钾含量在10~20 cm土层中最高,马尾松林土壤钾含量在各土层中变化不大。3种林分土壤偏酸性,马尾松林土壤pH值最低。[结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绿色农业农田土壤肥力及养分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青藏高原绿色农业农田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方法]对青海省湟中县、湟源县绿色农业农田土壤进行取样,测定土样的pH值和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参照青海省农田土壤养分6级分级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湟中县、湟源县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差不大,按养分标准划分,均为3级;速效氮含量基本持平,按养分标准划分,均为3级;速效磷含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且湟源县的变化幅度更大,按养分标准划分,均为2级;速效钾含量大于或接近200 mg/kg。[结论]青藏高原绿色农业农田土壤pH值在7.62~8.69,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均属于中等肥力水平,速效钾含量基本达到了一级高肥力土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植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由大田作物转变为大棚蔬菜生产过程中土壤性状变化及其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方法]于2007~2009年跟踪调查了上海崇明主要种植制度(露地轮作、温室轮作和温室单作)下农户施肥、灌溉及作物生长状况,并分析了土壤质量的变化。[结果]不同种植制度显著影响土壤质量。与露地轮作相比,温室栽培下过量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投入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机碳、矿质氮、有效磷和可交换钾的含量。温室单作和温室轮作分别导致土壤pH下降0.6和0.4,而露地土壤pH变化不大。同时,温室栽培土壤中EC值、NO3-和Cl-含量均显著高于露地轮作土壤,且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而露地土壤盐分变化不明显。[结论]农户缺乏科学的田间管理指导、一味追求短时期内的高产、过量的施肥灌溉及高复种指数是导致温室土壤严重盐渍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奇  王涛  奥岩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55-12758
[目的]探讨由大田作物转变为大棚蔬菜生产过程中土壤性状变化及其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方法]于2007~2009年跟踪调查了上海崇明主要种植制度(露地轮作、温室轮作和温室单作)下农户施肥、灌溉及作物生长状况,并分析了土壤质量的变化。[结果]不同种植制度显著影响土壤质量。与露地轮作相比,温室栽培下过量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投入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机碳、矿质氮、有效磷和可交换钾的含量。温室单作和温室轮作分别导致土壤pH下降0.6和0.4,而露地土壤pH变化不大。同时,温室栽培土壤中EC值、NO3-和Cl-含量均显著高于露地轮作土壤,且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而露地土壤盐分变化不明显。[结论]农户缺乏科学的田间管理指导、一味追求短时期内的高产、过量的施肥灌溉及高复种指数是导致温室土壤严重盐渍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了不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为马尾松人工林最佳栽培模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取样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密度对林地土壤N、P、K和盐基总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土层加深,除pH值和全K外,各密度马尾松人工林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土壤表层(0~20 cm)中的有机质、全N、全P、速效N及速效P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各指标峰值均出现在3 333株/hm2密度。[结论]马尾松人工林林分密度与地力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且4个密度中以3 333株/hm2密度最利于马尾松人工林林地土壤养分的循环累积。  相似文献   

14.
免耕与耕作栽培蚕豆对稻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生会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10-6411
[目的]研究免耕与传统耕作方式种植蚕豆对稻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方法]以云南陆良蚕豆为试材,在免耕和耕作栽培下分别设置株距为253、03、5 cm 3个密度处理,以耕作栽培下种植密度为36.30万株/hm2为对照。在蚕豆成熟期,测定土壤水分和养分指标。[结果]不同耕作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水分和土壤全氮的影响很小;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免耕大于耕作;免耕30 cm的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为224.90 mg/kg,耕作30 cm的处理最低,为182.67 mg/kg;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表现为免耕25 cm>免耕35 cm>耕作35 cm>耕作30 cm>耕作25 cm>免耕30 cm;有效钾的变化是免耕25 cm>耕作25 cm>免耕35 cm>免耕30 cm>耕作30 cm>耕作35cm。[结论]免耕栽培,能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合理推广广西冬种马铃薯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晚熟马铃薯品种丽薯6号为试验材料,设黑膜覆盖、稻草覆盖和常规种植(对照)3种栽培模式,测定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的水含量、容重、孔隙度及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同时观察测定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并测定马铃薯发棵期的叶片生理指标和成熟期的块茎品质.[结果]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黑膜覆盖和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均可提高土壤水含量和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和固相比例,同时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株高、茎粗和主茎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但黑膜覆盖模式可显著增加马铃薯的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质量和大薯质量(P<0.05,下同),降低青头薯质量,从而提高马铃薯的商品薯率和产量,其商品薯率和产量较常规种植模式分别极显著提高11.26%和26.67%(P<0.01).不同栽培模式对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及块茎干物质、淀粉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但黑膜覆盖模式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块茎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结论]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黑膜覆盖和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及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方面效果明显,其中以黑膜覆盖栽培模式的效果较优,适合在广西冬种马铃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连续稻茬油菜免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稻茬油菜免耕栽培机理。[方法]对连续多年免耕土壤进行取样,分析稻田油菜免耕土壤的各项理化性状指标,分析其对土壤结构性状的影响。[结果]免耕模式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对表层土容重的改善和土壤微团聚体含量的增加有积极的作用,有利增加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免耕模式还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肥沃土壤及作物生长发育,还能减小pH值却不至于酸化土壤,但是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却不明显。免耕土壤的速效养分均逐年上升,虽增幅不大但仍大于对照。表土层速效氮平均每年增加2.5 mg/kg,速效磷每年增幅为2.0 mg/kg,速效钾为1.25 mg/kg。[结论]该研究为大面积稻茬油菜免耕技术支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定荔浦芋疫病病原及制备原生质体,为荔浦芋病原检测、致病机理研究及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集自广西荔浦县芋头种植区的芋疫病标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同时对获得的病原菌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结果】通过对分离的芋疫病病原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将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初步鉴定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NA序列与GenBank已发表的P. 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所测菌株为芋疫霉菌。制备获得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呈透明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结论】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菌,制备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可用于芋疫霉病致病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陕北延安地区枣树土壤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树龄的枣树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的微生物菌群、养分及pH状况,并且分析三者间相互关系.[结果]在不同树龄的枣园土壤微生物中,微生物类群的分布规律为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数量差异表现为盛果期枣园>老龄期枣园>幼龄期枣园,且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有机质及有效氮、磷、钾、铁、钼均呈正相关,其中细菌数量与有机质、有效氮极显著相关,放线菌数量与有效钾显著相关,真菌数量与有机质、有效钾显著相关;3种微生物类群均与土壤pH呈负相关.[结论]适当降低土壤pH,提高养分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善枣园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骏枣叶片营养与土壤肥力及产量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骏枣坐果期叶片营养元素含量与土壤养分以及叶片养分、土壤电导率与产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方法]分析测试骏枣坐果期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土壤养分、土壤电导率,调查骏枣完熟期的产量,分析其中的相关回归关系.[结果]骏枣坐果期叶片营养元素含量与土壤养分之间关系密切;土壤电导率与果实产量之间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决定系数R2为0.596 3,表明应用土壤电导率建立产量预测模型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结论]充足的土壤养分是实现高产的保证,通过人为合理的控制施肥,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