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绿洲灌区留茬覆盖免耕储水灌溉在休闲期的节水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了休闲期秸秆覆盖免耕储水灌溉的节水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休闲期,NTS(覆盖免耕)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雨水蓄集和减少土壤的蒸发,具有明显的保墒作用;日均蒸发量和蒸发率随着储水定额的增大而增大.NTS的蒸发率比CTS(秸秆还田)和CTB(常规耕作)分别减小22.58%和40.86%,其日均蒸发量比CTS和CTB分别减少38.53%和51.45%(P<0.01);储水定额750 m3/hm2的蒸发率比1 200、1 6502、100 m3/hm2储水定额分别减小了14.11%2、6.12%和41.13%;储水定额为750 m3/hm2的日均蒸发量比1 200 m3/hm21、650 m3/hm2和2 100 m3/hm2分别减少了32.83%、49.76%和65.04%(P<0.01);且储水定额为750 m3/hm2的条件下NTS的日均蒸发量比CTS和CTB的分别减少了71.43%和77.78%.所以,在NTS条件下适宜的储水定额为750 m3/hm2.  相似文献   

2.
以牡丹江师范大学为例,设计教学一区的综合利用雨水方案,并将节水手段寓于景观设计之中。运用径流系数法计算校园内可收集雨水量和教学一区内可收集雨水量,并进行雨水收集设计、景观设计及工程设计。结果表明:牡丹江师范大学可收集雨水量为367 485.9m3,牡丹江师范大学可收集雨水潜力巨大。教学一区可收集雨水量为71 429.3m3,为教学一区设计雨水收集与传输、净化储存的工程设施系统,目的是收集建筑屋顶、道路广场及绿地的雨水,为教学一区设计雨水花园景观、绿地景观、动态水景景观等分别承担收集和渗透的作用,渗透和传输的作用,集雨和储存的作用。将生态性与景观性融合,牡丹江师范大学的基于雨水管理的校园景观设计为其它高校建设集雨校园提供参考。定量为教学一区蓄水池设计,实现雨水的收集。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首钢西十项目以消纳北京市3年一遇24 h降雨量(108 mm)为目标进行低影响开发系统设计,从雨水渗透滞留与储存利用两个角度考虑,以西十地块的现状特征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方法针对渗透滞留系统,通过SWMM建立低影响开发模型和传统开发模型,模拟不同重现期(1年一遇、2年一遇、3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24 h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排放过程,对比分析两种开发模式的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峰现时间;针对储蓄利用系统,通过SWMM模拟2017年全年降雨过程,以周为单位统计外源雨水调蓄池收集的径流总量,与西十地块植物灌溉需水量相比较,分析雨水调蓄池中收集径流的利用情况。结果(1) 依据场地现状在其内部设计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凹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池、雨水调蓄池6种LID设施,在1年一遇、2年一遇、3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的降雨条件下,西十地块低影响开发系统对径流总量的削减率为100%、100%、100%、78.79%、50.41%、34.73%;对峰值流量的削减率为100%、100%、100%、70.12%、33.33%、19.44%,1~3年重现期峰值消失,其后峰值出现时间推迟375、310、240 min。(2)2017年,外源雨水地块雨水调蓄池接纳径流总量9 617 m3,径流收集主要集中在第25~35周,单周最大收水总量为2 078 m3,发生在第27周(6月初),第1~20周、43~52周收水量基本为0;2017年第25周、第27周、第29~32周、第34~35周、第41周雨水调蓄池收集径流量在满足本周灌溉需求后仍有余量,冬季雨水调蓄池空置率较大。结论(1) 低影响开发设施对雨洪问题具有良好的调控效果,可以减少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推迟峰现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迟削减能力逐渐减弱。低影响开发系统的雨洪调控能力具有上限。(2)根据北京市2017年全年降雨量日值统计,外源雨水地块雨水调蓄池中径流收集的利用率为43.65%,有30周(210 d)雨水调蓄池空置率为100%,较为浪费。在进行低影响开发系统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成本造价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西峰区的塬面为单元,结合当地的下垫面类型,在分析不同雨水利用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2种雨水资源化潜力模型相结合的模式,估算了西峰区建设用地区的雨水可收集利用潜力和园林绿地区土壤蓄水潜力以及西峰区雨水资源总量,其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 464.46万m3、39 098.48万m3、48 864.48万m3。  相似文献   

5.
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金寨县1960—2020年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照时数,全年、夏秋冬季和1月、6—8月、10月趋于缩短,4月明显增多;平均气温,全年、春秋冬季和2—5、9—12月趋于升高;降水量,夏季、冬季和1、8月趋于增加;蒸发量,全年、春秋季和3—5、10月趋于增加.日照时数、平均气温、降水量与全省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蒸发量与全省的变化趋势相悖.  相似文献   

6.
张琦  杨澜 《农业灾害研究》2022,(7):66-68+71
根据汶上县1961—2010年蒸发皿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气象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汶上县近50年蒸发皿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年际、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来,蒸发皿蒸发量整体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减少速率为-10.8 mm/10年;(2)蒸发皿蒸发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表现为春季和夏季蒸发量偏多,分别占全年蒸发量的31.6%和37.7%,而秋季和冬季的蒸发量相对偏少;(3)降水量总体呈现曲线波动状态,变化速率为-0.04 mm/10年,整体变化不明显;(4)夏季降水量在全年降水量中所占比重最大。  相似文献   

7.
以三亚市白鹭公园为传统公园代表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三亚市传统理念下建成的城市公园在雨水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三亚"海绵城市"理念下建成的城市公园,提出加强场地渗透率、导向性传输雨水、过滤净化雨水径流、雨水收集储存再利用及雨水利用设计可视化等雨水利用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探索半湿润地区城市公园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为设计师和决策者提供经济层面的决策参考,本文以雨水径流收集灌溉利用的成本效益为研究内容,以河北省迁安市滨湖东路已建成集雨型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半湿润地区公园绿地径流收集灌溉利用成本。  方法  根据场地径流量确定雨水调蓄池容积,基于2014—2021年逐日实测降雨数据和2022—2024年预测降雨数据,利用容积法测算年收集径流量,对比绿地完全用自来水灌溉成本和用收集径流与自来水共同灌溉成本,得到节约成本,并对比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得出建设效益。  结果  基于2014—2021年的实际降雨数据和2022—2024年的预测降雨数据与建设成本测算,在汇水面积为155.37 hm2、灌溉面积为151.410 hm2时,以解决径流为目的,从长期效益出发,调蓄池规模最佳选择方案为3 000 m3,年平均节约灌溉费用101 114.15元,年平均效益65 424.15元。  结论  半湿润地区径流收集灌溉利用具有一定效益,基于某个时间段内植物的灌溉需求量作为径流收集的标准,可明显减少建设成本,增加径流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构建节水生态型校园,以东北农业大学主教学区为例,针对新旧教学区建设现状,设计教学一区间接利用雨水、教学二区直接利用雨水.对教学一区进行下凹绿地设计与改造,使雨水充分渗透地下以涵养水源,教学二区设计雨水收集与传输、净化与储存等工程设施系统,收集利用屋面、广场道路及绿地内雨水.本校园节水绿地方案设计能为各高校节水绿地建设...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58—2013年沽源县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观测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对沽源县蒸发量变化特征进行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沽源县蒸发量年内呈显著的单峰型分布,5月蒸发量最大;四季当中,夏季蒸发量最大,春季略少于夏季。各月、四季及年蒸发量均呈减小趋势,5月蒸发量减少最显著,占全年的31.7%;春季蒸发量减小趋势最明显,为-48.0 mm/10年;年蒸发量减少速率为-92.7 mm/10年。年代变化特征明显,总体呈逐年代下降趋势。影响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风速的减小。  相似文献   

11.
对采集于重庆市北碚区2009年10月-2010年8月的48场雨水样品进行Cl-,NO3-,SO24-以及pH值和电导率(EC)的测试分析,发现该地区雨水中pH值变化范围为4~7.73,EC变化范围为14~379μs/cm,出现酸雨的频率为46%,并且在不同季节均可出现;每场降雨中离子质量浓度的不同及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其pH值和EC的变化,但是两者不具相关性;雨水中Cl-,NO3-,SO24-三种离子质量浓度的总和变化范围为4.61~178.84mg/L,相互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这三种主要阴离子的质量浓度与雨水的EC呈显著相关性,体现出"夏季偏低,冬季偏高"的时间变化特征.这是由于夏季降水量较多,其稀释效应导致这些酸根离子质量浓度在夏季降水中浓度降低,而冬季由于降水量较少,雨水中的这些酸根离子质量浓度相对升高.SO24-为雨水中主要的致酸离子,与该地区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一致.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不透水区降雨径流量及径流水质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城市降雨径流量及径流水质对城市水文学理论扩充及城市雨水资源集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2010~2011年保定市区6~8月份降雨产流过程中屋面、路面等类型下垫面的降雨径流量及径流水质的同步监测,初步分析了城市降雨径流量及径流水质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屋面及路面降雨径流量与降雨量均呈现相关性显著的线性关系;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雨养区农业生产中,实现田间雨水的集流和富集叠加利用,提高降雨利用率和保墒率的栽培技术。[方法】在旱地食用向日葵覆膜保墒栽培中,不同时期采用6种覆膜方式,比较出综合效益最佳的覆膜技术。[结果]与常规的播期半膜技术相比,秋季全膜覆盖技术使降雨利用率提高22.13%,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0.25kg/mm·hm^2,土壤1m内平均含水量提高8.4%,整个生育期1m内土壤贮水量增加143.61m^3,土壤0~25cm平均温度提高1~2℃。[结论]秋季全膜覆盖可以较好的解决土壤水分无效蒸发的问题,有效地改善土壤水分及温度条件,对旱作食用向日葵的栽培可起到良好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小麦、玉米为参试作物,将地膜覆盖与节水技术有机结合,并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在分析改进的基础上,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玉米作为山西旱区的主要作物,采用节水技术可明显提高产量。(2)地膜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不同集雨贮水有限补充灌溉具有明显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果。(3)山西省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6~9月的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以上。这种气候条件在田间坡地易产生径流,适宜发展集雨农业,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旱地水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信息增益法选取柔鱼中心渔场的关键水温因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北太平洋海域是我国鱿钓渔船重要的作业渔场之一。影响渔场的环境因子是渔业海洋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有助于理解渔场形成机理和指导渔业生产。根据1998-2008年的8-10月在北太平洋海域(150°E~170°E)不同水层的温度和我国鱿钓船的生产资料,对柔鱼作业渔场分布及其与不同水层(海表面、55 m、105 m) 的温度、水温垂直结构(0~55 m和55~105 m)进行分析,并利用信息增益技术计算作业次数对应的各分类属性的信息增益值。结果表明,8-10月中心渔场的最适海表面温度呈现季节性变化,55 m水层和105 m水层最适温度在9月份相对较低,而对应的0~55 m的温度梯度较大。信息增益值结果表明,影响中心渔场的关键水温因子依次是0~55 m水层温度梯度、55 m水层温度、海表面温度、105 m水层温度和55~105 m水层温度梯度。  相似文献   

16.
商丘市人工增雨潜力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杰  孙民  王海翔  晁保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079-7082
[目的]分析商丘春秋两季的空中水资源分布特征、人工增雨潜力及效益。[方法]通过计算、分析代表站的各标准层等压面的水汽含量研究商丘市的人工增雨潜力及效益。[结果]3月份的水汽含量不到是5月份的一半,9月份的水汽含量是11月份的2~3倍。Ⅰ区的水汽含量比Ⅱ区少2~4k∥m^2。在春季Ⅰ区的整层水汽含量为44.92kg/m^2,Ⅱ区的整层水汽含量为56.34kg/m^2,Ⅰ区和Ⅱ区的水汽含量差异为11.42kg/m^2。在秋季,Ⅰ区的整层水汽含量为39.74kg/m^2,Ⅱ区的整层水汽含量为53.25kg/m^2,I区和Ⅱ区的水汽含量差异为13.51kg/m^2。适宜增雨作业的云层高度为3000~5500rn。6月份的增雨潜力最大,8月份的增雨潜力最小。[结论]人工增雨是一条综合利用空中水资源补充地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雨水叠加利用对干旱牧区牧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干旱牧区利用雨水灌溉青贮玉米的可行性,在不同的坡度上布置产流区向下方汇水,形成雨水叠加以增加下方土壤储蓄的雨水,从而增加常量提高雨水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5°坡面和12°坡面径流区的集水效率分别为82.5%和87.3%;12°坡面上青贮玉米的长势、产量和水利用效率较5°坡面的高,12°坡面和5°坡面上的青贮玉米的平均株高为71.8和34.1cm,平均产量为18.6和0.63t/hm2,水利用效率分别为126.41和44.23kg/(hm2.mm)。研究结果可为在干旱牧区利用雨水叠加措施种植青贮玉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