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山地、绿洲、荒漠是干旱区三大地理景观,三者通过生态资源耦合层、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层、农业产业系统耦合层及生态地理耦合层的叠加作用,最终可使绿洲系统功能放大.提出了山地,绿洲,沙漠各子系统应给予重新定位,才能合理高效发挥山盆系统的整体功能.进一步确定山盆系统不同生态-经济分区的功能定位:即山地-基础资源的维持保护功能(突出...  相似文献   

2.
西部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干旱区振兴流域经济的主要保证 ,也是促使生态经济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分析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特征、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出发 ,得出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的结论 ,同时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优化途径与生态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预警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化是西北干旱区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开展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预警研究 ,有助于保持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 ,促进西北干旱区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西北干旱区城市扩展的生态环境阈限、城市化进程中生态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方法以及预警程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西北干旱区不宜作为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基地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但我国西北干旱区不能承受"耕地后备资源基地"之重任。西北干旱区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包括高山冰川资源减少、河流萎缩、荒漠化、盐渍化、沙尘(暴)等,对我国生态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西北干旱区所谓的"耕地后备资源",其实就是沙漠与绿洲之间具有较好植被覆盖的过渡带,也是宝贵的绿洲缓冲带,对于绿洲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它们一旦被开垦,恢复起来非常困难甚至难以恢复,开垦的生态成本过大。在我国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安全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耕地后备资源的概念,特别是干旱区作为主要耕地后备资源基地的概念,需要做出适当调整和淡化。从全国生态安全格局来看,西北干旱区防治荒漠化威胁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应该突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走节水与高产之路,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此,建议中央政府考虑在西北干旱区颁布"禁垦令",严格限制耕地扩张并适度减少耕地面积。我国粮食增产、稳产的重任只能放在东部粮食主产区,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2,他引:39  
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区域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干旱以及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所形成的人类对水产 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一系列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干旱区振兴流域经济的主要保证,也是促使生态经济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分析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特征、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出发,得出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的结论,同时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优化途径与生态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实施,是否会带来水、大气的污染转移效应引起广泛关注。匮乏的水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其不宜引入污染密集型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有别于以往文献从国家、省级层面或分东、中、西地区对FDI的污染转移效应进行研究,本文使用更能体现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经济差异的城市级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FDI是否对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水、大气产生污染转移效应。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西北干旱区城市水、大气污染排放与FDI的关联程度下降;且半干旱区远大于干旱区的FDI增幅,并没有导致城市间显著的水、大气污染排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从中国干旱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的形成、运行规律;特殊生态地理环境背景下的典型的中国盐渍土壤方面,并结合中国干旱区人文环境及开发过程所遇到的实际环境问题看,中国干旱区不能承担"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基地"、"我国新粮仓"的重任。从全国生态安全格局看,中国干旱区防治荒漠化,减轻沙(盐碱)尘暴,保护环境,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需水量理论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需水与生态环境需水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因此,合理量化生态需水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尚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讨论了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需水量的概念及估算原则,并结合生态需水量估算的地带性理论,提出了利用水量平衡原理估算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以甘肃民勤县为例,分析预测了生态需水量,为干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格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北半球陆地温带、暖温带面积最大的世界干旱区域。同时,它又是世界上生态与环境十分脆弱,自然资源和能源相对富集的区域。从发生学的观点,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以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需求。研究认为:山地森林草原-盆地平原绿洲寓于荒漠,并与荒漠共存,是一种复杂、而又完整的内陆生态地域系统,是亚洲中部干旱区最显明,最基本的自然生态地理区域,具有最根本的生态地理格局特征。深刻认识、科学掌握和解读干旱区的地域规律性--生态地理格局。对建设美丽中国,特别是中国干旱区生态安全、环境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干旱区湖泊研究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9,自引:13,他引:9  
据最新统计,在中国年降水量小于200 mm的干旱区,有大小湖泊近400个,在我国3大自然地理区域,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中居第2位.内陆湖泊不仅是干旱区气候的指示器,而且对内陆河流域生态与环境状况的反应极为灵敏.干旱区的湖泊是以流域为单元实现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是自然和人类经济活动系统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生物和生态系统最早对人类活动的干扰作出反应,第一个抗争也是第一个受害.国内外干旱区湖泊衰亡带来的灾难等事实告诉人们:保护湖泊水体,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湖泊水体和谐共处,是干旱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失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应该对湖泊状况实行监控,持之以恒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城市经济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坚实保障和前提。实现两者的相互协调,才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定量评价,是测量两者发展状态的工具,对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人居环境与城市经济系统存在于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文中尝试对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西安市的实证研究中。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高。最后,在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度的基础上,针对西安市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现实出发,在分析内陆河流域城镇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内陆河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效应的总体研究框架,提出了研究目标、思路和内容。指出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水资源为主脉,以山地—绿洲—荒漠景观格局为底质,在分析水—绿洲—城镇体系空间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特殊规律;不同时空条件下水资源的人口、城镇、经济承载力,建立不同边界条件下水资源有效转移和优化配置的模拟模型;通过对城乡人口迁移过程和机理分析,产业聚集、转型分析和绿洲-荒漠景观格局分析,构建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发展规模、职能状态和空间自组织结构;揭示城镇发展与环境演变协同作用下流域不同时空的生态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3.
基于PSR模型的兰州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兰州市为例,探讨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和评价方法,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主要目标及权重,同时结合模糊优选理论模型进行健康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运用PSR模型将各要素指标联系起来,并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实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2000~2006年间兰州市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不高。  相似文献   

14.
能值分析为复合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定量方法,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中有重要意义。运用能值理论及其分析方法,以乌鲁木齐为研究区建立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能值评价指标体系,重点选取能值自给率、输入能值、人均能值、能值密度、能值/货币比、电力能值比、环境承载力、能值可持续指数等能值综合分析指标,定量研究1990~2009年研究区复合生态系统能值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间,乌鲁木齐市能值自给能力较强,城市发展对外界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小,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但是经济发展强度和工业化水平不高,随着城市不可更新资源的开采,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量增加,城市可持续能值量的减少,本地环境负荷增大,承载力持续下降。在此基础上对该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changes in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pattern have led to a series of promin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order to better coordinate the 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selected land use change data to evaluate the habitat quality in Hohhot City of China, 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regional urba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us, the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InVEST) and Cellular Automata-Markov (CA-Markov) models were used to analyze, predict, and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land use, and forecast the typical evolution pattern of land use in 203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 use types in Hohhot City changed significantly from 2000 to 2020, and the biggest change took place in cultivated land, grassland, shrub, and artificial surface. The de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the increase of artificial surface area were the main impact trend of land use change. The average value of habitat quality had been decreasing continuously from 2000 to 2020, and the values of habitat degradation were 0.2605, 0.2494, and 0.2934 in 2000, 2010, and 2020, respectively, showing a decreasing trend. The decrease of habitat quality was caused by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land occupation. During this evolution, many cultivated land and urban grassland had been converted into construction land. The simulated land use changes in 2030 are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ose during 2000-2020, and the habitat quality will still be declining. The regional chang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urban rapid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layout. These results can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reg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s well as habitat quality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6.
陕西佳县枣林生态系统环境适应性及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佳县枣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环境适应性角度,综合分析其对环境的适应特征,评估其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枣树的生理结构、生长周期和耐受性适应佳县的自然环境,并且枣树对自然环境具有改造作用;枣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市场需求旺盛,良性的枣林生态系统为人类带来利益,长期形成的有关枣的神话和习俗等枣文化对人类破坏古枣树具有约束作用。佳县枣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据测算其主要服务功能的总经济价值为1.72×109元·a-1,其中,提供物质产品和保持土壤是最主要的服务功能。枣林生态系统对佳县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具有显著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和服务功能价值共同推动了其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许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城市病"也是困扰着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相应地城市生态建设和水资源节约利用也就成为城市发展研究的主要课题。文章结合全国一些城市提出的建设生态节水型城市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在综合考虑生态城市建设和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节约利用的前提下,提出了生态节水型城市的概念,并对其特征做了详尽的说明,在参考生态城市、节水型城市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节水型城市指标体系,将以往把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经济、社会的"三分法"改进,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作为城市的主体,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将"科学管理"这种能够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指标因子纳入生态节水型城市的目标层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内外指标体系的现有标准(和全世界相关因子的现存最高水平确定了生态节水型城市指标体系的参考标准,并在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给出了生态节水型城市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8.
加权和分析法在生态城市发展中的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是针对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从区域实际出发对整个系统的经济发展与布局、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揭示出系统结构、功能现状、存在主要问题、系统发展的趋向,尤其是评价系统发展的可持续协调度。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遵循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生态原则,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从本区域特点出发,选择能全面反映该区域具有较强影响,制约生态环境变化的经济社会要素指标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要素指标,建立本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加权和分析法比较、分析和量化研究,对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整体状况的真切了解和全面、有效、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度做出合理判定。通过包头市五个年份的发展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看出,包头市发展协调度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分别为0.26、0.44、0.56、0.589、0.589、0.924。根据上述评价标准,处在从非常不协调、不协调、不太协调向比较协调阶段过渡。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年和2010年甘肃省12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断裂点理论对各城市的经济影响区范围进行了定量划分,然后运用GIS软件对各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进行了缓冲区分析,最后运用回归分析对各城市经济影响区的驱动因素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近十年来,甘肃省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普遍扩大,城市综合实力的相对变化促使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也有局部调整;城市经济影响辐射范围不仅存在空间竞争关系,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土地、资本、城市化水平和科教因素对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变化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制度因素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脆弱生态区适度经济开发的评价与调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脆弱生态区的适度经济开发及其调控模式 ,是实现脆弱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弹性力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脆弱生态区的演化模型 ,可对经济开发活动影响下脆弱生态区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 ,并进而提出脆弱生态区适度经济开发模式及其调控措施。本文首先讨论了经济开发活动对脆弱生态区的影响以及脆弱生态区主要经济开发活动的类型及其驱动因子 ,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脆弱生态区的适度经济开发的评价模型及其调控手段 ,最后以内蒙古翁牛特旗和敖汉旗脆弱生态区为例 ,通过对其 4个状态变量演化趋势的模拟 ,认为它们现有的经济开发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 ,并分别提出了它们的最佳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