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作物的产量90%以上来自植株光合作用所合成的有机物。合理利用光能,是农业生产上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的目的出发,根据边际优势的科学原理,从1978年以来,在早、晚稻上开展了“东西向、宽窄行”栽种方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9年  相似文献   

2.
为指导农业扶贫产业发展,根据冬瓜生长特性、市场需求、农民喜好,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结合农艺措施,对冬瓜单株双果留瓜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获得了667m~2生产11000kg~14000kg产量效果。对该技术进行了整理,为农业扶贫产业发展和冬瓜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精确农业与农业机械化智能技术因其具有实用性、高效集成化与智能化等优势,能够省工省时、优质高产、节约水资源、精细化管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投入以及让农作物的营养物质得到合理利用,逐渐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得到支持与认同,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分析了精确农业与农业机械化智能技术的应用,以供参考完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作物品种合理利用所获得的显著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合理利用作物优良品种,是实现作物高产、稳产、低成本的重要一环,是一项投资少、耗能低、经济效益高的农业增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农民需要良种的愿望更加迫切。但在品种的利用上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妨碍了良种作用的充分发挥,有的甚至因乱引乱用而造成经济损失.因此,为  相似文献   

5.
陈守军 《种子世界》2003,(10):24-25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种植结构的改变,晚茬麦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充分利用冬季光能资源,提高复种指数,有效地解决粮经作物争地的矛盾,显著提高土地生产率,轮作换茬.本文对江苏连云港及其周边地区10月25日以后播种的小麦生育规律及其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爱明 《种子科技》2023,(11):47-49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价值较高.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在我国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利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对提高我国玉米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论述了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耕作制度是关系到农业的高产稳产,农牧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战略措施,对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密切的关系,它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晋南地区,实行以粮食为主,全面发展经济作物,饲料绿肥作物等农牧相结合的耕作制度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因地制宜地通过复种、间套作、轮作,高产高收,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为此,研究一年两熟制的不同作物搭配及其组合轮作制度,根据不同作物组合的需要,选育和选用新的作物品种;根据不同作物组合轮作制度,逐步建立合理的土壤耕作制,施肥制以及以轮作为基础的作物病、虫、草害的综合技术体系,是晋南棉区耕作制改革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产必然走合理开发、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应用精准技术的现代化之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实施高新节水灌溉农业,提高水的利用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棉花生产采用节水配套栽培技术获得高产的同时,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这对于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鑫 《种子科技》2023,(6):72-74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范围广泛,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技术开始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应用。在大田玉米高产栽培中,利用信息化技术能提高玉米的栽培效率,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现阶段,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在玉米种植中,利用农业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资源,推动我国玉米产业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推广应用玉米优良杂交种是获得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特别是紧凑型品种掖单13号增产显著,深受农户的欢迎。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用种,提高杂交种子繁殖系数,增加制种效益,我们对掖单13号进行了高产制种技术模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玉米新品种京科968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优良玉米新品种并辅以合理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介绍了国审玉米新品种京科968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旨在为充分挖掘和发挥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措施的增产潜力,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不同模式下春玉米物质生产与群体光合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构建高产春玉米良好的群体结构,提高春玉米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春玉米的增产潜力,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从玉米品种、密度和肥料管理方面研究了3种模式(农户模式、优化模式、高产模式)对春玉米物质生产与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模式和高产模式较农户模式分别增产10.79%、27.62%,秃尖长度显著减少。3种模式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干物质累积(DMA)以及生长率(CGR)规律依次为高产模式>优化模式>传统模式。由此证明,优化品种、合理增密以及加强养分资源管理是春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玉米和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和高产栽培技术一直备受农业科学家关注。以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为主题,探讨了该种植模式对3种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种植密度、施肥、灌溉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的产量。在种植密度方面,合理的间距可以减少农作物间的竞争情况,有效保障光照和空气流通,进而促进作物生长。适当施肥和灌溉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进一步提高产量。叙述了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有望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可行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高荣魁 《种子世界》2000,(11):20-20
种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作物各项优良性状和丰产性状遗传的主要载体,是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大力推广普及农作物优良品种是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最有效的措施和重要保证。因此,只有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才能保证源源不断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良种,促进农业生产长足发展。现提出我市在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前言为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复合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研究农业生产、食物和农村能源结构的合理调查,探讨种植业内部结构和合理布局对农业生产结构的综合影响,实现农田高产、稳产、高效率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1982年起,我们在湖南长沙县谷塘乡高岸村开展了种植业合理结构和生态经济效益研究,现就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推广的一项新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技术核心是选用半矮秆品种,缩小种植行距,增加群体密度,使植株在田间分布更均匀,以提高光能利用率.靠群体增加大豆单产。该技术667m2平均产量200~250kg,较常规垄作平均增产15%~20%。1993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开始引进美国大豆窄行密植技术.  相似文献   

17.
哈尔滨市呼兰区畜牧业较发达,发展饲料作物生产,实现粮食过腹增值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有效措施,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青贮玉米是优质的青贮饲料,为研究青贮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特开展此项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农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玉米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为了促进玉米质量与产量提升,要求种植人员将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灵活应用到日常栽种过程中,有效防治各类病虫害。文章主要探讨了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浅析农作物品种混杂退化原因及其保纯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卢世红 《种子》2003,(6):85-87
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提高种子质量是农业生产中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效果显著的有效措施。种子纯度及真实性是种子质量的重要标志,种子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优良品种能比较充分地利用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中的有利因素,抵制和克服不利因索,发挥其高产优质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浅析种子检验与提高玉米制种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宗桃 《种子》2006,25(5):108-108,110
农作物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特殊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三农的载体之一,是农业增产增收的内因。玉米作为我省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的总量。高质量的玉米杂交种子能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杂种优势而获得高产。加强对制种基地的管理,增强制种农户的质量意识,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等措施是保证种子质量的基础,而在整个制种过程中抓好田间检验则是重要手段,种子成熟后,搞好室内检验是另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