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在干奶期使用乳头保护膜对奶牛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的预防效果,试验选择248头奶牛的992个乳区,将每头奶牛4个乳区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侧使用奶牛乳头保护膜(试验组),右侧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以奶牛离开产房第1次回奶厅挤奶为期限,用LMT法检测隐性乳房炎,在奶牛产后2个月内对乳房的外观症状、触诊情况、乳汁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乳区临床型乳房炎乳区阳性率为1.01%,对照组乳区阳性率为17.94%(P0.01);试验组乳区隐性乳房炎乳区阳性率为10.48%,对照组乳区阳性率为46.77%(P0.01)。说明在干奶期使用奶牛乳头保护膜对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2.
应用“干奶康”防治奶牛干奶期隐性乳房炎740头。干奶期发生临床型乳房炎109头次,发病率为14.73%,比用其他药剂防治的发病率下降55.20%。干奶前和产犊后均作隐性乳房炎检查的奶牛共296头1149个乳区,干奶前检出阳性乳区787个,占被检乳区数的68.49%,产犊后降至155个,下降80.30%;在干奶前的787个阳性乳区中,产犊后转为阴性667个,阳性乳区转阴率为84.75%;干奶前的362个阴性乳区中,产犊后仍保持阴性327个,阴性乳区保持率为90.33%。  相似文献   

3.
乳房炎是造成奶牛场经济损失的首要疾病,随着对乳房炎发病和类型认识的深入,干奶期乳房炎预防及隐性乳房炎的防治也逐渐替代传统的产后临床乳房炎防治已成为新的科学的乳房炎保健方案。本研究采用乳头封闭剂次硝酸铋乳头内封剂(封铋宁,硕腾公司)和干奶期长效保护药邻氯青霉素(安倍宁,硕腾公司)联合使用作为防治方法,选取单独使用干奶药邻氯青霉素作为对照,以全国23个奶牛场共计4000头左右奶牛来进行试验,观察产后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降低比例,使用最新的Meta分析评价方法,探讨联合用药对产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干奶期使用邻氯青霉素能够降低产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33%;(2)干奶期使用次硝酸铋乳头内封剂联合邻氯青霉素能够降低产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达60%;(3)联合用药与单独使用邻氯青霉素相比,产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降低37个百分点。表明长效干奶药邻氯青霉素和联合用药均能有效降低产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且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干奶药。  相似文献   

4.
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尤其在干奶期发生乳房炎,可导致奶牛产后初乳期发生乳房炎,造成产后2~3个月内的泌乳高峰期泌乳性能得不到充分表现,严重则导致泌乳母牛丧失泌乳能力而被淘汰。 1 病因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由于妊娠后期的奶牛在停乳时未采取药物防治措施,奶牛干奶期乳房炎的发病率较高,占泌乳期奶牛乳房炎发病率的53%。  相似文献   

5.
1适时停奶——抓好干乳期的管理 合理地安排奶牛停止生产,对奶牛进行下一周期的生产至关重要。高产奶牛在停奶时,日产奶仍在10~20kg,为使奶牛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生产,在饲喂上要及时调整日粮,少喂精料、青绿饲料,减少挤奶次数,采取逐步干奶和快速干奶进行停奶。选择停奶的方法要根据乳房的健康状况制定,有慢性乳房炎的牛,应采取逐步干奶法停奶,  相似文献   

6.
<正> 乳房炎是奶牛的一种常见多发病,给奶牛业带来严重损失。据报道在干奶期进行乳房炎的治疗,其效果往往要比泌乳期高,因此防治干奶期乳房炎是一种重要措施。既能预防干奶期乳房炎的新感染,又可治疗隐性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生。据此,我们应用浙江农业大学研制的干奶  相似文献   

7.
奶牛乳房炎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病。严重危害养牛业 ,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症状 临床型乳房炎 乳汁稀薄 ,有絮状物 ,乳房发红、肿胀、质硬、疼痛感、产奶量明显下降。隐性乳房炎 细菌侵入乳房 ,引起临床症状 ,但乳汁在生化上及细菌学上发生变化。预防 采用科学挤奶 ,将奶挤净 ,防止留奶。挤奶后消毒。隔离病牛 ,防止传染病、子宫炎、机器挤奶并发乳房炎。对于干乳期牛 ,干奶时榨完最后一次奶向乳头内注抗菌药物。治疗 消灭病原微生物 ,控制炎症发展。局部治疗 用 1 0 %鱼石脂软膏涂患区。用青链霉素或乳炎安注乳头内。全身治疗 肌…  相似文献   

8.
黑白花奶牛164头计415个乳区按CMT或HMT等级分为阳性治疗试验(++、+++)、阳性治疗对照(++、+++)、阴性空白对照(-、T、+)三组。第一组系用长效抗菌素油剂(TA—125)10毫升分别于干奶前三天及干奶当天注入乳区;“+”以下乳区不作处理;或在炎热季节于干奶当天将20毫升TA—125一次注。入,同时对“+”以下乳区各注入10毫升。通过HMT、菌检及临床检查证明:阳性治疗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5%,总转阴率48.2%,与阳性治疗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阴性对照组在产后仅有33.3%为阴性,并有39.0%的乳区发生新感染。阳性治疗试验组产后隐性乳房炎(++、+++)和细菌检出率显著低于干奶前(P<0.01),且在干奶期间及产后二周内的临床发病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从而证实TA—125能有效地防治干奶期葡萄球菌、链球菌性乳房炎和泌乳期遗留下来的隐性乳房炎。 155个阳性治疗试验组乳区干奶前的菌检率为82.6%,产后一周降为35.5%,二周则又回升至45.8%,说明干奶期乳房炎的防治单靠药物不行,必须重视科学管理,加强和改善卫生条件,否则可重新感染。 TA—125是氯苯唑青霉素钠和苄星青霉素的油剂,冰箱中可保存一年。产后一周的牛奶中无青霉素残留。  相似文献   

9.
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尤其在干奶期发生乳房炎,可导致奶牛产后初乳期发生乳房炎,由此造成产后2~3个月内的泌乳高峰期奶牛泌乳性能得不到充分表现,严重时则使泌乳母牛丧失泌乳能力而被淘汰。1病因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由于妊娠后期的奶牛在停奶时未采取药物防治措施,奶牛干奶期乳房炎的发病率较高,占泌乳  相似文献   

10.
奶牛酒精阳性乳(奶牛酸奶症),在临床上虽不属多发病,但时有发生,一旦发生会给养牛户造成很大经济损失。1临床资料介绍一饲养100多头奶牛的牛场,有16头奶牛产酒精阳性乳。其中有6例发生在产后1个月内,乳房外观无异常变化,乳房炎试验检查为(-)性,但榨乳后马上以酒精试验检查乳汁呈絮状。这种类型酒精阳性乳,为代谢型奶牛酸奶症。有8例发病在泌乳期内,无规律性变化,多数在旺奶期,个别的发生在旺奶期之后。乳房无热、痛,无形态学上的改变,试验室隐性乳房炎检查为( )性,为隐性乳房炎型酒精阳性乳(酸奶症)。其他2例是在旺奶期营养良好的高产奶牛,…  相似文献   

11.
乳注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预防干奶牛的隐性乳房炎时临床型的奶牛乳房炎,人们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我们发现干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更为普遍,造成奶产量的下降更为明显,对奶牛生产危害性更大。1993年度,我们进行乳注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来...  相似文献   

12.
奶牛怀孕后期,产前两个月左右这段时间称为干乳期。干乳期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既是为产犊做准备又是为泌乳做蓄积。如何使奶牛进入干乳期呢首先应在泌乳末期挤完奶后在各个乳区注入抗生素,以后不再挤奶。其次对产奶量较高的奶牛,应在干乳期前10天停喂多汁料和精料,并打乱挤奶次数和时间。即每天挤三次改为每天挤两次,然后改为每天挤一次。进入干乳期一周左右,一般乳房逐渐变软,如乳房仍未变软时,每日仅喂青干草,待乳房变软后方可增喂精料。在干奶期末期即临产前两周,为使奶牛适产产犊后高精料的日粮,故这一时期就应增加精料喂量…  相似文献   

13.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比率较高,对牛只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给奶业生产经营带来了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使用抗生素治疗隐性乳房炎,往往会造成奶牛的抗药性、生鲜乳中的药物残留和较长的弃奶期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中成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有效率分别达到了51%和88%以上。  相似文献   

14.
乳房炎是严重影响奶牛健康的疾病之一,而60天左右的干奶期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关键时期,本文从干奶期的重要性以及干奶期乳腺发生的变化入手,分析干奶期乳房炎高发的原因,提出干奶药和乳头内封闭剂对防控奶牛乳房炎和提升牧场效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从而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有效防治和合理用药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兰州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试剂(ILMT)方法对神木县某奶牛场51头奶牛200份奶样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选取强阳性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经革兰染色,生化试验鉴定,对主要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31.37%(16/51),乳区阳性率为17.5%(35/200);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肠杆菌3大类,且有两种病原菌的混合感染,其中耶尔森菌属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对3大类病原菌都敏感的抗生素药物有环丙沙星、四环素、头孢哌酮、庆大霉素、万古霉素5种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可选用此类药物治疗奶牛的隐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16.
奶牛隐性乳房炎不表现临床症状,发病率高,乳品质降低,一般隐性乳房炎乳区泌乳量可降低10%~15%,不仅影响奶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给公共食品安全带来隐患。笔者用不同免疫增效剂(盐酸左旋咪唑和蓝环清)对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预防效果对比试验,旨在为临床防治隐性乳房炎筛选无抗生素残留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7.
我国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1980~1989年对22个城市32个奶牛场10371头成年泌乳牛进行乳房炎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并对其中3384头泌乳期奶牛的12660个乳区进行隐性乳为检查,结果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发病率为33.41%,隐性乳房炎奶牛头阳性检出率为73.91%,乳区阳性检出率为44.74%,采集2015份患乳房炎和健康奶牛奶样进行细菌性检查,临床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和健康奶样病原菌检出率分别为85.37%,62.76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和中兽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中草药的免疫调节和严格的泌乳期和干奶期乳房抗生素预防和乳头药浴.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出率有所下降,但由于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较为复杂、病因也很多.受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的影响,导致临床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和危害性仍然居高不下,也给乳房炎的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宁波市奶牛乳房炎发病及综合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宁波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病及主要病原菌构成,采用乳房炎诊断试剂(HMT)对宁波市8个奶牛场307头泌乳牛的1249个乳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流行情况调查,采集HMT反应阳性(++)及强阳性(+++)乳区奶样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用纸片扩散法检测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并选择具代表性牧场进行乳房炎综合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宁波市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为71.3%,乳区阳性率为33.5%。主要病原菌的检出率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7.1%、无乳链球菌20.4%、停乳链球菌17.3%、金黄色葡萄球菌5.1%和乳房链球菌3.9%。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和链霉素等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头孢类及苯唑青霉素敏感。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明显降低桶奶总细菌数,改善牛奶品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快速诊断法(CMT法)对四川四家大型奶牛场(A、B、C、D)96头泌乳奶牛的360个乳区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对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及其乳区的阳性率进行了样本百分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对患隐性乳房炎奶牛的胎次、日产奶量、年龄与发生率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结果得出:被检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头发生率为25%,乳区发生率为9.17%;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和泌乳奶牛年龄、胎次呈显著正相关,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对日产奶量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