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磷氮配施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和面团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试图阐明磷氮配施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蛋白质品质差异较大的小麦强筋型品种藁城8901和弱筋型品种山农1391为材料,进行磷氮配施田间试验,测定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和面团的流变学特性。【结果】藁城8901在施225 kg•ha-1氮肥水平下,与不施磷肥相比,增施磷肥的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及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提高,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评价值增加,公差指数降低。施P2O5 240 kg•ha-1处理较施P2O5 120 kg•ha-1处理的相应效果降低。藁城8901在不施氮肥、山农1391在不施氮肥及施225 kg•ha-1氮肥水平下,随磷肥用量增加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提高,醇溶蛋白、谷蛋白、总蛋白和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降低;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评价值下降,公差指数升高。【结论】不同品种在不同供氮水平条件下,增施磷肥时,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各组分含量、面团流变学特性等变化的趋势不同。对强筋型品种藁城8901,在保证氮肥供应的基础上适量增施磷肥可提高其加工品质;对弱筋型品种山农1391,增加磷肥用量有利于其加工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播期对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播期对3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的籽粒灌浆特性、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在灌浆高峰时,早播处理的籽粒干质量大于晚播处理的;3个品种的灌浆速率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济麦20’和‘豫麦49’早播处理的前期籽粒灌浆速率慢,后期快;而‘郑麦004’始终是前期快,后期慢,但差异不明显;3个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及产量均有随播期推迟而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选用藁城8901(强筋)和山农1391(弱筋)两个小麦品种,比较研究了其小麦蔗糖代谢、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及淀粉组分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蔗糖合成酶(SS)、磷酸蔗糖合成酶(SP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以及蔗糖积累量的高低均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淀粉积累量较高的弱筋品种山农1391显著高于淀粉积累量较低的强筋品种藁城8901。而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与两品种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的变化情况相吻合,小麦籽粒灌浆中后期的GBSS活性对直链淀粉终积累量的调节作用大于籽粒灌浆前期。用Richards方程模拟籽粒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积累过程发现,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终积累量的高低取决于其积累启动时间的早晚和前期积累速率的高低,而不是积累持续期的长短。通过比较两品种蔗糖转化量、淀粉积累速率与蔗糖和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蔗糖转化量与SSS和GBSS的变化趋势一致;淀粉积累速率与ADPGPPase活性和SS/SPS活性比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而与SS 、SPS、SSS或GBSS活性的变化并不吻合,说明籽粒中淀粉积累速率及其组分积累量的高低与SS、SPS、SSS和GBSS单个酶活性的高低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而与ADPGPPase活性和籽粒中蔗糖合成与降解的平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筋力型小麦豫麦34、豫麦49、郑麦004为试验材料,进行水稻茬与玉米茬不同播种期对强筋、中筋、弱筋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灌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茬小麦干物质积累明显大于水稻茬小麦;适期晚播(10月28日) 可以提高干物质积累,其干物质的积累量明显大于早播(10月8日)的小麦;中筋小麦品种(豫麦49)花后前期灌浆速度大于强筋(豫麦34)和弱筋品种(郑麦004),强筋品种花后15 d后灌浆速度大于中筋与弱筋品种,整体灌浆速度呈快、慢、快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类型(强筋、中筋、弱筋、糯性)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小麦灌浆期籽粒可溶性总糖、蔗糖及灌浆期、成熟期淀粉积累动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麦品种间,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糯小麦Wx11、弱筋小麦宁麦9号、中筋小麦淮麦18、强筋小麦中优9507,总淀粉及其组分积累量无论是灌浆期还是成熟期由大到小均依次为强筋小麦中...  相似文献   

6.
水氮互作对不同基因型小麦HMW-GS含量及GMP粒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小麦籽粒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组成类型及含量是衡量小麦品质优劣的重要性状之一,也是面粉加工品质的主要评价指标.本文旨在揭示水氮互作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单个HMW-GS的相对含量、HMW-GS的总量及谷蛋白大聚合体(GMP)粒度分布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和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对小麦籽粒中的HMw-GS和GMP粒度进行分析.[结果]灌水增氮条件促进强筋小麦GC8901、中筋小麦TS23的HMW-GS、LMW-GS的积累及GMP中大粒径颗粒所占百分比的提高,且GMP含量相应提高;相同处理抑制弱筋小麦SN1391的HMW-GS、LMW-GS的积累,但促进GMP中的大粒径颗粒的形成.与灌水条件相比,非灌水增氮条件下,SN1391籽粒中的HMW-GS、LMW-GS含量上升,GMP中的大粒径颗粒所占的比例显著提高.[结论]灌水增氮有利于GC8901和TS23 HMW-GS、LMW-GS的积累和GMP中大粒径颗粒的形成,而非灌水增氮则有利于SN1391HMW-GS和LMW-GS的积累和GMP中大粒径颗粒的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7.
不同播期对广西春玉米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播期对广西地区主推春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为生产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3个播期为主处理,5个品种为副处理,共15个处理,调查各处理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全生育期具有缩短的趋势,其主要由营养生长期的缩短引起,而生殖生长期(包含灌浆期)并未随着播期的变化而发生太大的变化,同时播种出苗期也具有缩短的趋势。平均气温均随播期的推迟而上升,日照时数则下降。灌浆的活跃期缩短,同时晚播处理的平均灌浆速率、0~20 d灌浆速率以及最终籽粒干重均较前两个处理低,而20~40 d灌浆速率较前早播期略高。收获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出籽率随着播期的推迟均具有降低的趋势。因此,适宜播期可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广西春玉米适应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进行播种,以避免因光温升高造成营养生长期缩短、灌浆前期速率低而减产。  相似文献   

8.
基因型和播期对不同筋力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2004-2005年,选用适于沿淮地区水稻茬种植的6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强筋、中筋、弱筋),分别在3个时期播种.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研究基因型和播期对籽粒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沿淮地区小麦基因型和播期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均有一定影响,6个不同基因型品种的峰值粘度变化基本一致,都随播期的推迟明显有增大的趋势,其他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在不同播期条件下不同品种存在一定差异;在淀粉糊化特性上两个强筋小麦品种各项指标比较一致,弱筋小麦品种与强筋品种有明显差异,2个中筋、弱筋小麦品种表现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不同类型弱春性小麦强筋品种郑麦9023、中筋品种偃展4110和弱筋品种豫麦50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开花后叶源的光合特性和籽粒库的积累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弱春性小麦品种在开花后0~14 d,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14天以后开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郑麦9023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强,平均高出13.1%;千粒质量分别比偃展4110和豫麦50高5.9 g和12.4 g,具有明显的"叶强粒重"优势。偃展4110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平均为4.16,比其他2品种同期高出24.1%;穗数分别比郑麦9023、豫麦50高出8.67%和24.01%,具有明显的"叶多穗多"优势。2品种籽粒产量达7 500 kg/hm2以上,播期对灌浆期的叶源性能和粒库指标具有明显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4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条件下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粒重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存在差异,洛旱6号、洛麦21号和豫麦49不同播期之间的籽粒千粒重存在显著差异,但播期对偃展4110的千粒重影响不大。在不同播期下,灌浆过程中平均灌浆速率、快增期灌浆速率对粒重的影响较大。播期对不同品种灌浆高峰出现的日期影响基本一致,早播期>晚播期>中播期.但较早播种时,洛旱6号、洛麦21号和豫麦49灌浆高峰出现较早,灌浆速率大,晚播时偃展4110灌浆高峰出现较早,灌浆速率大。播期对4个品种产量的影响均以中播最高,在河南旱区生态条件下,似偃展4110的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洛旱6号、洛麦21号等似豫麦49的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小麦籽粒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组成类型及含量与谷蛋白颗粒的分子大小密切相关,是衡量小麦品质优劣的重要性状之一,也是面粉加工品质的主要评价指标。本试验研究了水氮互作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的单个HMW-GS的相对含量、HMW-GS的总量及GMP粒度分布的影响。【方法】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和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分别对小麦籽粒中的HMW-GS和GMP粒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研究表明,灌水增氮条件促进强筋小麦GC8901、中筋小麦TS23的HMW-GS、LMW-GS的积累及GMP中大粒径颗粒所占百分比的提高,且GMP含量相应提高;相同处理抑制了弱筋小麦SN1391的HMW-GS、LMW-GS的积累,但促进GMP中的大粒径颗粒的形成。与灌水条件相比,干旱增氮条件下,SN1391籽粒中的HMW-GS、LMW-GS含量上升,GMP中的大粒径颗粒所占的比例显著提高。【结论】灌水与增施氮肥互作对GC8901和TS23 GMP中的大粒径颗粒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干旱与增施氮肥能够提高SN1391的大粒径颗粒的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黑小麦对水分逆境胁迫的响应机理,[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黑小麦‘山农紫麦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灌溉和雨养两个处理,对黑小麦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籽粒灌浆特性及品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雨养条件下,黑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峰值出现时间提前,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灌浆速率峰值、平均灌浆速率均显著降低。雨养处理提高了黑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能力,降低了干物质积累总量,减少了了籽粒中来自开花后干物质的比例。雨养处理主要降低了黑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使产量显著降低。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不显著。与灌溉处理相比,雨养条件下黑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淀指数、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分别提高了13.68%、18.83%、14.02%、34.10%、68.57%和120.2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吸水量与灌溉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干旱胁迫通过降低黑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产量,但可以改善黑小麦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不同播期对小麦新品种‘泰科麦31'干物质积累转运、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结构的影响,于2019—2021年小麦生长季进行‘泰科麦31'不同播期试验。设置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和10月30日4个播期,依次记作SD1、SD2、SD3和SD4,测定不同播期下‘泰科麦31'不同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结构。系统分析了‘泰科麦31'不同播量对其干物质积累转运、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D2处理下‘泰科麦31'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中拔节到开花阶段和开花到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在SD2处理下最高;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的变化趋势为SD2>SD1>SD3>SD4;在越冬期和返青期,播期对‘泰科麦31'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的趋势为SD1>SD2>SD3>SD4,但在返青期之后,叶面积指数为SD2>SD3>SD1>SD4;15~25 d是‘泰科麦31'籽粒灌浆的快增期,在25 d时籽粒灌浆速率达到最高,25~30 d是‘泰科麦31'籽粒灌浆的缓增期,SD4的籽粒灌浆的增长要明显高于其他播期;SD2处理下‘泰科麦31'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可知,SD2产量最高的原因得益于SD2处理下的穗数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不同穗型冬小麦籽粒建成的生理差异,以大穗基因型(JS)、小穗基因型(XS)和中穗基因型(JM22)冬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籽粒形成期和灌浆期器官干物质积累、蔗糖含量和蔗糖相关代谢酶活性、籽粒灌浆特性以及成熟期穗粒数和粒重等指标.结果表明:1)冬小麦穗粒数和粒重基因型间差异显著;2)大穗基因型冬小麦从四分体时期到成熟...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叶面喷剂对小麦灌浆期高温危害的缓解作用,于安徽农业大学农萃园2019-2020年小麦生长季内选用0.3% KH2PO4 (PDP)和0.01%芸苔素内酯溶液(BR)开展了大田试验研究.试验设置小麦灌浆期内自然高温来临前连续喷两次PDP、BR及二者的混合溶液(PB),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CK),考察喷施后不同处理对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灌浆期高温前喷施PDP、BR均可提升高温后旗叶叶绿素含量,PDP与BR无显著差异,PB处理叶绿素含量最高;不同叶面喷剂显著增加小麦干物质积累,PB总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BR和PDP,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B干物质量最高是由于其对茎叶及籽粒干物质的提升最多;和CK相比,PDP、BR和PB产量均显著提高,增产幅度为5.43%~-9.41%,PB处理产量最高.灌浆期高温前喷施PDP、BR和PB显著改善籽粒品质,主要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及提高面粉沉淀值.综上,小麦灌浆期高温前通过叶面喷施PDP、BR和PB均能显著延缓灌浆期叶片衰老,促进干物质积累,协同提升产量与籽粒品质.以0.3%磷酸二氢钾和0.01%芸苔素内酯溶液混合喷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播期对冬小麦品种登海5197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播期对登海5197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期对拔节前总茎数的影响显著,拔节后不显著。(2)播期推迟一周出苗时间延长一天,基本苗随播期推迟而递减,叶面积系数第二播期(10月15日)最高,总茎蘖数和有效茎蘖数随播期推迟而降低,但有效茎蘖率和成穗率呈相反趋势。(3)对籽粒产量形成的R ichards解析表明,第二播期比第一播期(10月8日)和第三播期(10月22日)灌浆启动较早,最大灌浆速率和起始势较高,但活跃灌浆期较短。(4)群体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开花前表现为随播期的推迟而明显减少,开花后由于第二播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加快,成熟期第二播期的群体干物质最高。(5)随播期的推迟,穗数和千粒重逐渐降低,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最高产量出现在第二播期。  相似文献   

17.
前文研究了品种和播期对夏播小麦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本文对穗部灌浆过程作了生长分析。开花后,每隔两天取样,烘干后称取穗重,直至收获。试验资料符合一元三次回归方程:f(t)=a+bt+ct~2+dt~3,由此计算出穗干物质积累速度。并根据生长曲线求得灌浆速度和持续时间。夏播小麦对播期反应很敏感。在试验条件下,播种日期每推后4天,全生育期平均温度便下降1℃,灌浆阶段的平均温度下降1.5℃。而灌浆阶段平均温度每下降1℃,籽粒灌浆时间延长3.1天。夏播小麦籽粒产量和千粒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灌浆期的温度。这一阶段的平均温度既决定灌浆速度,又影响持续时间。而最终的籽粒产量主要取决于灌浆速度。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和播期是影响冬小麦籽粒品质的2个重要因素,为量化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构建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品质影响的模拟模型,以济麦44为材料于2019—2020和2020—2021年度开展了种植密度和播期试验,分析了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主要品质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10月10日播期内,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小麦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吸水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出粉率逐渐减小,而面团稳定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在10月20日播期内,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小麦各品质指标均先减小后增大;在10月30日播期内,小麦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吸水率均先增大后减小,而出粉率和面团稳定时间则先减小后增大;随着播期延迟,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团吸水率先减小后增大,湿面筋含量和出粉率逐渐减小,而面团稳定时间则逐渐增大。通过引入种植密度和播期影响因子,构建了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品质影响的模拟模型。经2020—2021年度冬小麦生长季试验数据检验,根均方差(RMSE)、绝对误差(da)和绝对误差(dap)占实测值比率均显示模拟值和实测值有较高的一致性,所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自然生态条件下,研究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品种干物质及氮磷的积累和转运规律.[方法]选用新疆主栽的8个春小麦品种,测定其花后干物质和氮磷的积累量,对其积累和转运规律进行研究.[结果]不同类型品种花后干物质与氮磷的积累动态均呈上升的趋势,成熟期干物质与氮磷的积累量强筋品种最高,其次为中筋品种,中强筋品种较低;从干物质与氮磷的转运情况来看,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干物质转运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中强筋>中筋>强筋,花后干物质转运量为中强筋>强筋>中筋,花前于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依次为强筋>中筋>中强筋.三种类型春小麦品种氮磷的积累与转运状况基本一致,氮磷花后积累量和花前氮磷转移量均为强筋>中筋>中强筋.[结论]不同类型春小麦品种之间干物质与氮磷的积累及转运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