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紫花苜蓿原生质体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由和田苜蓿和单选苜蓿叶肉分离原生质体,采用改良的K8P和MS培养基进行液体浅层培养。原生质体经一次分裂,二次分裂和多次分裂,形成小细胞团,并很快长成小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MS分化培养基上增殖并分化,产生小植株,经MS无激素培养基生根形成完整的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建立了霸王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试验体系。以子叶切块诱导的松软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酶法分离出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培养持续分裂形成了愈伤组织,并分化出再生苗。比较了不同培养基和培养密度对原生质体分裂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生质体以2×105个/mL的植板密度,采用液体浅层法培养在附加1.0 mg/L 2,4-二氯苯氧乙酸(2,4-D)、0.2 mg/L 6-苄氨基嘌呤(6-BA)、0.2 mg/L激动素(KT)、500 mg/L水解酪蛋白(CH)、2%蔗糖和0.5 mol/L甘露醇的DPD培养基中,可获得最佳效果,其细胞分裂频率达28.4%左右。转移到附加1.0 mg/L 6-BA、0.5 mg/L萘乙酸(NAA)的MS分化培养基上,获得大量的再生苗。  相似文献   

3.
野生黄花苜蓿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取野生黄花苜蓿15~20天叶龄的叶片,去掉下表皮,用1%纤维素酶、1%半纤维素酶和0.5%果胶酶的混合液游离原生质体。用改良的MS培养基附加2,4-D、BA和NAA等,在黑暗条件下浅层悬浮培养。培养第4天、第7天和第10天,原生质体分别出现第一次、第二次和多次分裂,在此期间数次加液或换液调节渗透压,直至形成1mm左右的大细胞团,然后转移到附加2,4-D和KT等的MS固体培养基,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再经4~5次继代培养,分化成为完整的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4.
5.
草地早熟禾午夜Ⅱ号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品种-午夜Ⅱ号进行了原生质体培养及其植株再生的研究。以午夜Ⅱ号成熟种子诱导的松软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利用酶解法分离出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培养,持续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并分化出再生绿苗和白化苗。研究了不同酶液组成和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游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继代培养8-10 d的胚性愈伤组织在1.0%纤维素酶+1.0%离析酶+0.5%果胶酶+0.3%崩溃酶条件下,酶解14-16 h可得到产量和活力较高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以2.0×105-5.0×105个/mL的植板密度,采用液体浅层法在附加1.0 mg/L 2,4-D、0.3 mg/L 6-BA、100 mg/L水解酪蛋白、100 mg/L水解乳蛋白、1.0%蔗糖、0.4 mol/L甘露醇的KM8P培养基中培养,可形成较小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增殖在分化培养基上(MS+0.5mg/LNAA+2.0 mg/L 6-BA)可诱导芽、根的形成,再生出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6.
不同桑树品种的叶片培养及植株再生试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一定量的植物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进行12个桑品种的叶片培养.12个桑品种叶片在离体条件下都能生长,分化出不定芽.且经发根处理形成完整植株.不定芽分化率,品种间差异呈极显著,由高到低依次为:璜桑14号、707、吉湖4号、红沧桑、新一之濑、辐1号、湖87号、湖199号、湖197号、育151号、7307、湖32号.  相似文献   

7.
8.
以草地早熟禾品种——新格莱德成熟种子为供试材料,在含3.0mg/L2,4-二氯苯氧乙酸(2,4-D)、0.5mg/L6-苄氨基嘌呤(6-BA)的MB5培养基中进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并从生长了7~9个月的胚性愈伤组织中分离出原生质体,将该原生质体置于KM8P培养基(含3.0mg/L2,4-D、0.5mg/L6-BA、100mg/L水解酪蛋白、100mg/L水解乳蛋白、1%蔗糖、0.4mol/L甘露醇)中进行了液体浅层培养。结果表明,新格莱德原生质体在上述KM8P培养基中培养3d后出现第1次细胞分裂,2~3周后形成小细胞团,此时添加低渗培养液2~3次,小细胞团持续分裂并形成愈伤组织。当愈伤组织块长至3~5mm时,转入固体培养基MS+3.0mg/L2,4-D+0.5mg/L6-BA和MS+0.5mg/L萘乙酸(NAA)+5.0mg/L6-BA上进行培养,使其细胞增殖和分化,且逐步形成完整的植株。  相似文献   

9.
桑树原生质体游离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强 《中国蚕业》2006,27(2):20-21
原生质体作为一种细胞水平的研究系统,由于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的特点,相对于组织、器官或个体水平有其特别之处。①可以排除细胞之间的相互影响,单独考察1个细胞的全能性(totipotency);②原生质体是1个均一性程度很好的群体,并且在短时间内就有可能获得大量的原生质体,如每1g叶片可以产生100万个原生质体。因此,是一个理想的实验系统,特别适合进行细胞定量的研究工作;③便于开展那些因细胞壁存在而难以进行研究的问题,如质膜的表面特性、细胞壁再生与细胞骨架、离子的吸收与转运(膜转运)、细胞周期、气孔开关机理(用保卫细胞原生质体可研究…  相似文献   

10.
桑子叶愈伤组织的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陈爱玉  王勇 《蚕业科学》1995,21(2):120-121
桑子叶愈伤组织的培养与植株再生陈爱玉,王勇,倪国孚(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桑树多种离体材料,如桑芽、未成熟叶、雌幼穗、花药和胚珠的培养都已成功地再生出植株[1-4]。然而,桑愈伤组织培养成植株尚有较大困难。目前,只有桑下胚轴、茎段和幼胚的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1.
桑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爱玉  王勇 《蚕业科学》1993,19(3):135-138
采用继代培养三个月后的桑子叶悬浮细胞为材料,进行了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桑悬浮细胞在纤维素酶、果胶酶、半纤维素酶的混合溶液中,酶解获得产量高、活力强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在K8p(附加6—BA、NAA、2,4—D、LH)液体培养基中,再生细胞经多次分裂,得到肉眼可见的小愈伤组织。再通过增殖继代培养,获得浅黄色、具有明显颗粒结构的愈伤组织,转至各种激素含量的MSB固体培养基中,尚未获得绿苗分化。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胚轴愈伤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实验采用MS、B_5及其改良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2,4—D,从紫花苜蓿胚轴诱导愈伤组织并再生植株成功,整个过程需60~70天。结果表明,只采用2,4—D并不断降低其浓度,可缩短苜蓿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时间,是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不同桑树材料冬芽组织培养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相同激素浓度组成的培养基,在培养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对本研究室保存的种质资源中七个材料的冬芽进行了比较培养试验,从中筛选出生长、增殖、生根效果好且不易感染的材料贵毛十九,这为以后桑树快繁,转基因等以组培为手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用组织培养法保存、增殖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岛桑(MorusacidosaGriff)苗茎尖进行组培脱毒,昆虫介体接种病原,继代培养,获得无休眠期的标准桑黄化型萎缩病株和病原类菌原体驯化株。通过对MS培养基成分的调节,可以批量繁殖病株和类菌原体。  相似文献   

15.
百脉根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时永杰  周丽霞 《草业科学》1997,14(5):61-61,64
百脉根下胚轴在附加有2,4-D 0.6 ̄2.0mg/L、KT 0.3mg/L的MS的培养基上,3 ̄4周时形成愈伤组织,继代2 ̄4次后,在附加有BA 0.5 ̄2.0mg/L,NAA0.1 ̄2.0mg/L的MS培养基上2 ̄3周有白色根形成。  相似文献   

16.
桑树组培叶片不定芽诱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淑湘  孔令汶 《蚕业科学》1998,24(4):202-205
对组培桑树叶片上的不定芽原体进行了Co60γ射线辐照,秋水仙素、甲基磺酸乙酯处理;观察了诱变因素对叶片不定芽生长分化的影响及变异情况。Co60γ射线辐照,以1500R剂量处理变异率最高,为2031%,LD50值为1550R;秋水仙素处理,以浓度06%变异率较高为3826%,LD50值为054%(处理1d)。并对变异植株进行了大田移栽。  相似文献   

17.
桑原生质体分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爱玉  王勇 《蚕业科学》1994,20(3):141-144
用桑子叶、桑幼叶、悬浮培养细胞、愈伤组织四种材料,分别进行了原生质体的分离方法及有关条件的研究。结果在适宜酶溶液浓度下,桑原生质体的释放速度和产量顺序为,桑子叶>幼叶>悬浮培养细胞>愈伤组织。酶液最适渗透剂浓度为0.5-0.6M的甘露醇。经预培养处理的材料,原生质体产量比对照提高12.9倍。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不同桑品种春芽未成熟叶诱导不定芽及不同培养基和不同激素浓度对冬芽快繁的研究表明,“桐乡青”具有较高的不定芽诱导率为60%,“剑持”最低为40%,而生根率与此相反,这说明不同的桑种对激素的不同反应;不同培养基的培养结果表明B_5培养基不宜用于桑树的快繁.通过适当的培养方法可提高桑树的快繁能力,为桑树的快繁及遗传改良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