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在柴油/乙醇双燃料发动机的性能试验中,确定柴油/乙醇的混合比例和喷射乙醇的时刻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利用虚拟仪器LabVIEW技术,对现有发动机进行了改造.在现有的PC计算机上,利用专用软件和特殊设计仪器硬件的试验系统,分别控制柴油和乙醇的供给,可以找出最佳的柴油/乙醇混合比例随转速、负荷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发动机综合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柴油/乙醇双燃料发动机连杆的受力模型,得到了连杆合力表达式及计算方法.通过以某款柴油发动机改装的柴油/乙醇双燃料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软件根据所构建的力学模型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了柴油/乙醇双燃料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连杆的受力变形情况,研究所得结论将为分析柴油/乙醇双燃料发动机连杆失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天然气进气管预混合双燃料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并对燃料系统的控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机械燃料控制系统时,双燃料发动机低负荷性能不理想;采用电子燃料控制系统时,双燃料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比原机性能有所提高,并且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通过加装液化石油气(LPG)供给系统和设计LPG电控多点喷射系统,对295T型直喷柴油发动机进行了改装,并在相同条件下,以改装后的发动机为试验装置,分别燃用柴油和LPG/柴油双燃料进行了台架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比原机动力性能有较大幅度提高,经济性能明显改善.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排放性能与原机相比:NOx排放量有一定减少;CO排放量和原机接近;HC排放量在低负荷阶段增加较多,而在高负荷阶段接近.  相似文献   

5.
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烟度排放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安装在LR6105Q型柴油机上的一套电控LPG燃料供给系统,使该发动机运行在双燃料的模式下。试验主要从转速、负荷、掺烧比这几个方面对该双燃料发动机与原机的烟度排放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转速范围内,烟度都大大降低,最大降幅可达60%;在高负荷时,烟度降幅明显,可达47%,中等负荷及小负荷时下降不明显;随着掺烧比的增大,烟度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高负荷,高转速时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增压发动机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6105增压柴油/天然气发动机,通过提高发动机的压缩比、改进燃烧室结构,改善了发动机的经济性能,尤其降低了低速工况时的比油耗和排气烟度。同时,对供油提前角和天然气替代柴油率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试验结果表明适当增大双燃料发动机的供油提前角对其经济性是有利的,CO和HC排放降低,但NOx排放增加;替代率是影响发动机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原YC6108电控柴油机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以天然气和柴油为燃料的电控双燃料发动机.改装后的发动机采用柴油引燃天然气的方式来工作,它只需另外加装一套天然气供给系统,适当改变一下燃料的供给策略,对原柴油机不必作什么改动,故改装简单、成本低.改装后天然气替代率高,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性明显改善.文章分析了天然气供给系统的整体设计,重点介绍了天然气供给系统的一些主要专用装置:气瓶、瓶口阀、充气阀、燃气压力调节器等的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8.
以柴油/CNG(压缩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对原柴油机的CNG供气系统及进气装置进行改装.同时,以高压共轨直喷柴油机为基础,采用双阶段控制策略,对阶段间静态切换时的CNG和柴油喷射量以及切换后缸内的过量空气系数建立了计算模型,最后,在不同条件下对基于该模型的实际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进气管CNG喷射的柴油/CNG双燃料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改装方便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罗富坤 《农机化研究》2007,(10):192-195
为了降低柴油机的能源消耗和减少废气排放污染,满足节能和排放法规的要求,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成为当今内燃机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从柴油机的电控原理出发,探讨了柴油机的位置控制和时间控制技术,分析了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喷油系统的压力控制技术、喷油量控制技术、喷油率控制技术和喷油定时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0.
邢伟 《农机化研究》2007,(11):159-160,163
在解决仓库空调系统节能问题中,利用Metropolis准则下的模拟退火算法来改善全局优化能力,提出了全局最优化参数的退火-蚁群算法,并在空调系统中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应用该算法能使空调控制系统鲁棒性增强,节能率可达25%.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单缸四冲程柴油发动机保有量大、应用范围广,而又普遍存在油耗、排污相对偏高的问题,结合X195柴油机结构特点,在不改变原机任何结构的前提下,增设一套燃油供给系统。增设的燃油供给系统与原燃油供给系统配合,用机械控制方式代替高压电控喷射系统,实现分开喷射,以促进柴油和空气的混合、提高混合气形成质量、改善燃烧过程,从而改善柴油机经济性和排放。试验结果表明。增设一套燃油供给系统实现分开喷射,对控制排放(特别是降低噪音)有作用,此外可改善低温起动性能。采用两个喷油泵分别向一个喷油器供油,实现分开喷射,对单缸四冲程柴油机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柴油机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善车用发动机的动力性、排放性和燃油经济性,对车用发动机电喷系统进行了开发研究。使用计算机的RS-232接口与单片机进行串行通讯,实时监测和修正发动机的各项参数,以获得满足动力性、排放性和经济性的最佳MAP值。采用VB6.0对上位机进行编程控制,实现了上、下位机之间的实时通讯。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电控喷气系统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及实时监控系统的没计。以P87C552单片机为控制单元的核心,采用高速开关型数字电磁阀作为执行元件,采用实时多任务的控制软件没计方法,建立发动机管理系统。以LR6105柴油机为样机,进行电控LPG一柴油发动机的改装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够对掺烧LPG量进行精确控制,使得改装后发动机的碳烟排放大幅度降低,同时又可兼顾HC、CO排放在法规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燃油喷射系统作为柴油机的“心脏”,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柴油机的性能和工作可靠性。随着人们对柴油机智能化、强度化、经济性和排放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燃油喷射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未来柴油机必须满足更严格的排放法规,而高压共轨系统具有高度的控制灵活性,其已成为降低柴油机排放的主要核心技术之一。为此,介绍了这种喷油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特点和现状。  相似文献   

15.
在TY295D柴油机上,以乙醇作为预混合燃料与喷入的柴油组成部分预混的复合燃烧,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虚拟仪器LABVIEW软件技术,设计双燃料喷射系统,并进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柴油机烟度大幅度下降,发动机燃油消耗率优于原柴油机,排气温度也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摩托车发动机电喷系统匹配需要,采用层次分析方法解决了发动机各性能指标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了一套摩托车发动机最优喷油量匹配标定试验方法。基于自主开发的摩托车电喷系统建立了试验台架,进行了发动机台架试验,获取了电喷发动机不同工况下的最优喷油脉谱图。在线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该最优喷油脉谱图电喷摩托车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排放性能、经济性能皆优于传统油器式发动机,验证了所提出的最优喷油量匹配标定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电控LPG-柴油双燃料内燃机供给系统的设计,柴油分别采用机械泵和电磁铁执行器供给,LPG采用电控顺序喷射方式供给。同时对控制系统进行了硬件和软件设计,对软件的功能进行详细的说明,最后对双燃料内燃机进行标定试验,论证了柴油的电控喷射对降低烟度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比研究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为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性能开发奠定基础。在YN33CRD2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进气歧管加装天然气燃料喷射系统形成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并利用自主开发的双燃料ECU控制器及双燃料控制策略进行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进行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在动力性方面,柴油/天然气发动机的动力性可维持纯柴油模式的原机水平,且经济性和整体排放性能得到了较大改善,天然气替代率最高可达到85%;在经济性方面,在双燃料模式下,发动机的有效燃油消耗率要低于纯柴油模式约3%~7%,且有效热效率要高于纯柴油模式约1%~3%;在排放特性方面,在双燃料模式下发动机的NOx排放和碳烟排放均低于纯柴油模式,但碳氢排放总量高于纯柴油模式,主要是由于天然气燃烧不彻底的特性导致的。综合来看,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较纯柴油模式可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介绍了4100型直喷式柴油机的燃油系统几个主要参数—喷油压力、喷孔直径和孔数、喷油嘴凸出高度及供油提前角的优化设计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喷油压力,采用多孔数、小孔径喷油嘴,减小供油提前角及合理的喷油嘴凸出高度,柴油机能得到较好的性能指标。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其它机型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一定的经验和依据,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