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佛教的供花,始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宋。到了明代,插花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后期,文人墨客崇尚怡情养性,大量种植观赏花木,以花会友,寄情于花木丛中。插花也再不限于点缀生活,而逐步走向学术性,有关插花的专著相继问世,袁宏道的《瓶史》就是其中之一。袁宏道(1568~1610),明代公安县人。字中郎,号石公。举万历二十年(1592)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插花的风格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东方插花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株奇葩。中国传统插花的古典专著如唐·罗虬的《花九锡》,明·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  相似文献   

3.
正插花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起于六朝,盛行于北宋,普及于明朝。我国明代袁宏道著的《瓶史》等插花专著对我国甚至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发展,插花在越来越多的现代国家中流行开来,在花材的选择、道具的形象、构图的方式和造型特色等方面,都能反映出各国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正明代袁宏道《瓶史》中说道:"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与茶为友,以花为伴,茶静谧,内敛地抚慰心性,花自然,直指灵魂最纯洁的净土,品茗赏花,其中乐趣溢于言表。插花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上至宫廷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插花。如今,插花艺术已和京剧、书法一起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自然艺术代代相传,艺术回归自然,自然彰显魅力,一枝一叶彰焕变意态天然。中国传统插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超,便是这样一位传承东方花艺之美的插花大师。  相似文献   

5.
明袁宏道《瓶史》自成书至今,已四百年矣!众所周知,《瓶史》对我国乃至日本瓶花艺术的影响,可谓至深且巨。因此,在我国书林之中,《瓶史》并不寂寞,历来朝廷内府或民间书家所编类书、丛书,如《花史左  相似文献   

6.
瓶花谱点注     
点注者按:张谦德(1577—1643),原名丑,字青父,号米庵,自嘉定徙居长洲。其《瓶花谱》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较高濂《瓶花三说》为迟,却比袁宏道《瓶史》早了四年。其时,袁氏官拜吴县令,悉读《瓶花谱》是完全可能的,这从《瓶史》中亦可窥见端倪。《瓶花谱》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瓶花谱》版本较多,今采清顺治三年(1646)委宛山堂刻本《说郛续》卷四十所收者,加以标点注释,不当之处,尚请方家垂教!  相似文献   

7.
插花艺术,是花卉欣赏发展到一定阶段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在悠久而辉煌的插花艺术历史发展长河中,挂瓶插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插花形式。 挂瓶插花,最早源于我国五代宫庭的挂壁插花赏玩。(传)宋陶谷《清异录》卷二《花》有云: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对有关《瓶史》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插花的起源等问题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9.
一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然而,在明代以前,有关插花艺术理论的资料,所见者实在小多。如唐罗虬《花九锡》,(传)宋陶谷《清异录》、温革《分门琐碎录》、林洪《山家清供》、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吴怿《种艺必用》以及伪托苏轼《格物粗谈》等,其中大都是短  相似文献   

10.
苏军 《广东园林》1990,(1):37-38
插花是我国重要的古典艺术之一。早在我国的南北朝就开始流行,而插花的保鲜技术是伴随着插花艺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最早的插花是用于佛教的供花,它始于我国的南北朝。初唐李延寿《南史》卷四十四记载:“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罂即小口大腹容器,以之盛水浸渍花茎,可使插花不枯萎。可见,当时人已知将花“养”于瓶水中可延长花的寿命,这个时代花卉保鲜技术正处于萌芽状态。隋唐五代,花卉开始步入商业,产生了卖花郎与种花师,因此也就有了更进一步的花卉保鲜技术。杜甫卖花诗中说:“……上  相似文献   

11.
我国瓶花艺术源流赵兴华瓶花即今日所指的插花艺术或切花艺术。人们利用千姿百态的各种植物,以丰富的色彩与造型,艺术地插贮于花瓶或其它容器中,将自然界的美凝聚于咫尺的空间,供人欣赏,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国瓶花艺术的起源,可以远溯到四千多年前。最近在国内出土的...  相似文献   

12.
瓶花,是花卉欣赏发展到一定阶段与艺术结合的产物。瓶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它源于佛教的供花,始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代,衰落于清朝。 明代以前,有关瓶花艺术理论的著述,所见无多。如唐罗虬《花九锡》,(传)宋陶谷《清异录》、温革《分门琐碎录》、林洪《山家清供》、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元吴怿《种艺必用》以及伪托苏轼《格物粗谈》等等,大都是短短几行,且偏重于花材的处理、瓶  相似文献   

13.
沈复与插花     
清代的插花艺术,上承明代遗风,深植民心,已成日常生活艺术。文人雅士,更乐于此道,宴赏题咏,寓情花木丛中,并深究插花艺术理论,名师大家不乏其人,沈复就是其中之一。沈复,号三白,江苏苏州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卒年无考。但其《浮生六记》卷四《浪游快记》写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据此:沈复去世当在1808年之后。沈氏虽习幕作贾,当时并无文名,但能绘事,与文人雅士交往甚密,所作《浮生六记》笔墨轻灵,极富文采,列为文人雅士,  相似文献   

14.
袁宏道(1568~1610),明公安县人。字中郎,号石公。举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不仕。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令。听断敏决,公庭鲜事,政暇与士大夫谈诗说文,以风雅自命。但天性耐不得官场俗务,终归辞职。后虽几度起官,却也以谢病还乡告终。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年四十有三。《明史》卷二八八有传。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花道     
日本的花道赵兴华日本的花道,世界闻名,是一种很迷人的艺术。在日本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这种艺术杰作。一盆盆、一瓶瓶色彩艳丽、婀娜多姿的插花。"花道",也称"华道"、"插花",是把剪下的树枝或花草经过艺术加工,放入器皿中,使之更绚丽的一种技术。因为是用活的...  相似文献   

16.
香港插花艺术活动的历史较长 ,各种流派的艺术插花 ,都同放华采。广州插花艺术研究会从 1993年起 ,每年都受香港花卉展览会邀请赴港参展学习。其中两位成员 ,拍摄了历年插花艺术作品的照片 ,经精选后 ,由省科技出版社出版了《香港插花荟萃》一书 ,全书以照片为主 ,而以简练的文字说明 ,是迄今为止 ,比较全面介绍香港插花艺术作品的首本书藉。《香港插花荟萃》,内容丰富 ,既有一批著名大师级的作品 ;又有历年组织插花比赛的一批获奖作品 ,还有组织插花比赛的评制规则以及如何命题参赛等等。本书全别介绍了西方艺术插花和东方艺术插花的不同风…  相似文献   

17.
广州插花艺术研究会是五十年代广州盆景研究会内的一个瓶插组,1957年成立时,只有20余人,1957—1966年期间,每年都在文化公园举办1~2次瓶插艺术展览,深受群众欢迎,十年浩劫被迫停止活动,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瓶插组恢复活动并与园林科研所内的“瓶趣组”合并,于1984年4月正式易名为广州插花艺术研究会,宗旨是研究和发展中国的插花艺术,提高插花技艺,并向群众宣传普及插花知识。  相似文献   

18.
广州插花艺术研究会复会九年以来,以不到一百名会员,把插花艺术推向全市普及,并在自身深造艺术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懈的努力。继前年出版了深受读者喜爱的《艺术插花》一书之后,又于九二年底为迎接第二届中国插花艺术展览在广州开幕,出版了《广州插花》大型画册。全书图片制作质量较高,色彩清秀绚丽兼有;对于作品立意和赏析的文字说明,精炼动人;附刊的主要插花材料名录,实用性好。一些已看过的读者,反映是欣赏而爱不释手的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19.
第二届全国插花艺术展览会所展出的作品,可以说是当今华夏大地上插花精华的荟萃。其中以《协奏曲》为主题的作品,融汇了中外应用花、果、蔬为造型材料,通过匠心独运,不同凡响的手法,把艺术插花的思路推向更广,视野拓得更宽,令人仿佛如沐春风,耳目为之一新。 例如羊城插花高手陈明昭女士展出的“协奏曲”作品,荣获了第一名,可以看出作者立意于先,按意选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意境在于表达开放改革后所出现的新气象,歌颂人民向往着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插花史话     
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它起源于佛教的供花,早在东汉末年康孟详等译的《修行本起经》,就有这样的记载:“有一女持瓶盛花,佛放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到了南北朝,我国盛行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