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切实抓好贵州粮食生产,进一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由于人增地减,农业生产基础较弱,自然灾害频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特别是粮食需求的压力不断增大,贵州粮食生产发展仍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针对贵州农业发展中,粮食生产出现的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粮食总产波动较大,人均粮食占有量较低等不容忽视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2.
粮食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耕地减少、资源短缺的现状已难以避免,粮食增产的难度将越来越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保障粮食供给平衡的责任将十分艰巨。通过积极推广粮食生产技术来巩固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对于粮食供应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主要从提高育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水平方面阐述了粮食生产技术,以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  相似文献   

3.
杨超 《种子科技》2019,(6):21-21
基于农业粮食生产的惠民性、特色性和动态性特征,研究了农业粮食生产的优化策略,以达到提高农业粮食生产有效性、满足现实农业发展需要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具有粮食、饲料、工业原料等多种用途,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在我国玉米生产中长期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种子世界》2005,(4):7-7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努力实现今年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农业部下发了《关于2005年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2005年粮食生产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努力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种粮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庞秋季 《种子科技》2022,(23):139-141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注重发展农业,使农业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种子是最基础的农业生产要素,其品质是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加强粮食安全监管是稳定农业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水平的关键,但我国在粮食生产经营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种子质量监管工作的现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切实有效开展粮食质量监管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到本世纪末粮食上“两个台阶”。即全国粮食总产量1990年达到4250~4500亿公斤,2000年达到5000亿公斤,保证全国人民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的水平。这是建设四个现代化,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农业的重点。近年来,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使甘肃农业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1988年全省粮食总产比1949年增长1.9倍。但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人均占有粮食1988年却比1956年尚低22公斤,人均粮食仅278公斤。本世纪末能否实现粮食自给?发展前景怎样?乃为各界共同关注之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可持续生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中国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确认中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北粮南运的原因;通过粮食供需分析,明确了粮食生产与粮食需求间的问题所在,提高粮食作物品质是市场的需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是参与市场贸易的基础。中国粮食可持续性生产是中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问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要面向世界,粮食生产要讲究生产效益。中国的粮食生产潜力还很大,应该处理好生产与市场贸易的关系,变市场阻力为市场的拉动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种子企业发展的形势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科技含量最高的生产要素。我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丰收,仅2005~2007年3年净增就超过200亿kg,这里除了国家发展粮食生产政策和增加农业投入发挥重要作用外,农业科技特别是推广良种起到了直接的重要作用。如200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285亿kg,比2007年增产269亿kg,增长5.4%,其中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7亿hm^2,  相似文献   

11.
确保粮食安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农业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是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加速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和大力发展牧草产业是提高陕西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科技对策。  相似文献   

12.
1我市粮食种子状况我市“两杂”种子几乎全靠外调,其供求形势与价格直接影响我市粮食生产。加强种子储备,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对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平抑市场价格,确保农业用种的有效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zzx2847@sina.com     
 确保粮食安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农业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是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加速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和大力发展牧草产业是提高陕西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科技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江西省永丰县同全国一样,粮食生产出现了粮丰价涨的良好局面,农民生产积极性迅速提高,农业增了效、农民增了收,农业生产也得到了较快地发展。201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为91.97万亩,总产量达到33.34万吨,比2010年增产1.75万吨,增长5.4%,实现了粮食"八连丰"。但是,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的农技推广工作者,在大家对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的庆贺声中,也不断地分析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粮食生产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分析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淮海流域和东北三省三大粮食主产区1979—2003年间不同作物在不同区域的单产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总结了五大粮食作物不同区域的优势表现。最后提出发挥我国粮食主产区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方伟  洪思扬  张磊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9):160-164
粮食生产是稳民心、安天下的重要战略产业。广东省是中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备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广东省的粮食生产基本情况进行梳理,2010—2019年间,粮食产量及种植面积稳中有降。其次,分析了广东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规模小、粮食生产成本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低、种植结构问题突出、农业机械化潜力较低等因素制约了广东省粮食生产能力。最后,从撂荒耕地复种、种植结构调整、科技提升产能等7个方面就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稳定及提升广东省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河南省粮作区粮食生产的现状,指出了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粮食价格偏低、生产成本较高,规模小,耕地逐步减少,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农资市场混乱,技术服务网络不健全,粮食收储质量差等。提出了加强农业基本建设、保护耕地是稳定粮食生产的保证;依靠科技创新、保护环境是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农业领域的有关法律、政策宣传、监督管理、政策倾斜是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源泉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论六盘水市粮食生产特点与发展对策王新黔(六盘水市农技站553001)我市是一个粮食供求缺口较大的地区,每年都需从外地调入粮食12—15万吨.近十年,尽管各级重视粮食生产,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提高了粮食总产,但仍有约56%人口温饱尚未解决。因此,必须...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地区的要素投入及制度变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情况,以山东省、江西省和四川省1978—2011年的农业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要素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中要素投入这项变量中包含5个方面,即土地面积、劳动力数量、化肥量用量、机械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同时将比较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对3省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3省分别处于中国东中西地区,各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不同,导致以上要素投入及制度实施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东部地区的土地要素可促进粮食生产,而对中部地区无显著作用。劳动力的投入可促进中西地区粮食生产,但对东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无显著影响。化肥的投入对东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均有促进作用。机械动力要素投入可促进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而对东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灌溉面积对3个地区的粮食生产无显著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税费改革政策对3个地区的粮食生产均有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东中西部粮食生产资源禀赋不同,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不同的,促进粮食生产应考虑区域差异因素。

  相似文献   

20.
《种子世界》2012,(4):64-64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意味着我国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2011年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收入八连增,农业科技功不可没,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问题。2011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