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泡桐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为了在单位面积上多生产泡桐大苗、壮苗,1980年我们在泡桐育苗过程中应用根外追肥的办法,对促进苗木生长,提高出圃率,取得了显著效果.如大丰县大兴公社阜北八队,根外施肥的苗木平均高2.95米,最大3.2米,平均胸径3.8厘米,最大4.1厘米.根际加根外迫肥的苗木平均高3.55米,平均胸径4.5厘米,最大4.7厘米.具体方法介绍如下:在7月上旬到8月下旬,于泡桐苗木快速生长、对养分的需要较迫切的阶段,采用1%草木灰浸提液、0.5%尿素和1%  相似文献   

2.
松尺蠖在云南省宁蒗县1年发生1代,以幼虫危害云南松针叶.幼虫始见于11月下旬,6月上旬老熟幼虫停止取食并吐丝下垂于枯枝落叶中或钻入湿润疏松的土表(约2cm)深处化蛹,蛹期90d.成虫始见于8月,终止于10月上旬.卵始见于8月下旬,终止于11月下旬.8月下旬~9月下旬为该虫最佳灯诱杀虫期,3~5 月为最佳化学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3.
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 S.Y.Hu)在泡桐属中突出的特点是生长快,被广泛引种栽培,生产上发展较快。为了探索兰考泡桐埋根育苗技术,确定其推广价值,1977年笔者引种兰考泡桐种根于陆良县林业局作埋根育苗试验,一年生苗平均高3.0米,地径6.4厘米,第二年立春前平茬,优良的植株高达7米,地径8.5厘米,一般高6.0米,地径8.1厘米。1979年从河南省兰考县引进种根50万进行大面积埋根育苗试验,成苗率达80%以上。试验越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掌握泡桐生长规律是科学育苗、培育高杆壮苗的基础。泡桐育苗通过试验,对泡桐苗期生长规律,幼树年生长节律和大树树干解析分析,基本上摸清了我区泡桐生长规律。在苗木生长期6月10日—10月10日每十天观测一次,速生期7月1日—8月30日每天观测一次。泡桐埋根育苗生长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苗木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苗木生长前,土壤温度在12~18℃之间时,种根剪口处开始愈合,愈合组织膨大,在根的下部形成根原  相似文献   

5.
<正> 根据泡桐根条萌发能力强,含水量高(经测定达80%以上)的特性,笔者于1981年对泡桐短根育苗的效果做了如下试验。一、材料和方法试验选用同一无性系的白花泡桐种根,按粗(1.6-2.6厘米)、中(1.1-1.5厘米)、细(0.5-1.0厘米)划分为三级,各级又分为15、10和5厘米三种长度,共组成9个级,即15粗、15中、15细,10粗、10中、10细,5粗、5中和5细。试验分两部分进行。第一、1981年2月初  相似文献   

6.
1989年2月和1990年1月,我们在贺县贺街镇长利村农民莫金清承包的,原为牧牛场地的4公顷沙滩开荒地上,采用自己选育的天然杂交泡桐——南方泡桐(Paulownia australis Gong Tong)的根条剪段,按照株、行距5~6×15~30米的规格,营造360株泡桐防护林带(林网)。1989年10月上旬,在泡桐防护林带行间内种植贺县八步糖厂新引种的台糖172甘  相似文献   

7.
<正> 兰考泡桐是泡桐属中一个优良类型,其突出特点是生长快。因此被广泛引种栽培,生产上发展很快。我们于1979年从河南引进桐根121万株,进行了大面积育苗试验,育苗1,000余亩。为了探讨引种兰考泡桐的育苗方法,确定其推广价值,固定了四个试验观察点,观察苗期的性状表现。引种结果,出圃苗80万株,高4米、地径5厘米以上的壮苗占57%,最高达6.13米,最大地径12.3厘米。现将情况介绍如下。一、引种目的兰考泡桐在泡桐属中速生特性表现的比较突出,比本地南方泡桐生长快。因此,企图通过引种手段,改变它对生态条件的遗传反应,  相似文献   

8.
以红皮云杉S3-0苗龄型的苗木为对象,连续3 a观测年生长规律,结果表明:红皮云杉S3-0整个生长期可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生长初期,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生长速生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生长未期,7月上旬至7月下旬或8月上旬;停止生长期,7月下旬或8月上旬。  相似文献   

9.
毛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种之一。为了加速毛竹生产的发展,解决南竹北移的种苗问题,我场自1974年来,进行了实生毛竹嫩竹压条试验,初步取得了成功。1977年5月下旬压条,8月上旬生根,11月上旬掘苗,在适宜条件下,用不足1米的嫩竹压条,出苗21株,苗高50厘米,发鞭7条,最长20厘米。现将做法简介于下: 首先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稀疏的实生毛竹地。冬季将空地深翻(勿损伤鞭根),翌年春耙细,施适量厩肥。在实生毛竹发笋期(春、夏、秋均可)压条。春、夏压条,当年新竹生根发鞭,而秋季  相似文献   

10.
会泽新松叶蜂是华山松的主要食叶害虫。该虫在会泽县者海林场 1年发生 2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冠周围的枯枝落叶层中结茧越冬。第 1代 3月下旬为产卵盛期 ,6月中旬~ 8月中旬为蛹期 ,7月中旬~ 8月中旬为成虫期 ;第 2代 7月下旬~ 9月上旬为卵期 ,11月上旬~次年 3月中旬为蛹期 ,3月中旬~ 4月下旬为成虫期。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及生活习性 ,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化学防治以 4 0 %氧化乐果 1∶80 0倍液最好。室内和田间对幼虫喷药的防治效果在 90 %以上  相似文献   

11.
泡桐是我国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兰考泡桐在泡桐属中突出的特点是生长快,栽种易。为探讨兰考泡桐在滇中地区的引种推广价值,陆良县林业局继1975年播种育苗失败之后,又于1977年引进种根30根,进行埋根育苗试验。试验结果为:第一年苗高3米,第2年作切干处理,优良植株当年高生长达7米,地径11厘米;一  相似文献   

12.
牡丹系毛茛科芍药属落叶灌木。性喜凉爽恶湿热,耐寒耐旱,根肉质,忌积水,要求通风和排水良好,适宜于带酸性砂壤土。牡丹喜光,但不能曝晒。牡丹在南京地区的物候期比北方略提前15~20天。2月中旬为萌动期,越冬鳞芽开始膨大,蕾顶尖露出。2月底为显蕾期。3月中下旬为幼蕾期,花蕾直径约1.5cm。3月下旬至4月初为展叶期。4月中旬为开花期,花期约10天左右。4月上旬部分早花品种开花。5月下旬为鳞芽生长分化期。8月上中旬为种子成熟期。8月上旬至10中旬为花芽分化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落叶期。一、栽培管理。牡丹生性娇柔,对土壤要求较高。牡丹在…  相似文献   

13.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rstri,其成虫和幼虫捕食多种蚧虫,尤以杨树上梨齿盾蚧捕食作用最明显,是控制梨齿盾蚧大发生的重要天敌之 1 生物学特性 红点唇瓢虫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树干裂缝、石缝、枯枝落叶等处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取食。第1代卵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上旬,蛹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二代卵期为7月中旬至7月下旬,幼虫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蛹期为8月上旬至9月上旬。  相似文献   

14.
泡桐是我县广大群众喜爱栽植的一种速生树种。几年来,我县在发展泡桐生产中,初步掌握了泡桐的一般特性,找到了培育泡桐高干无节良材的一些方法,现简介如下。1.培育优质壮苗,在出圃前进行分级标号。5米以上的为1级苗,4—5米为2级苗,3—4米为3级苗,3米以下的在苗圃进行平茬,以培育高干。2.四边和道路绿化,必约栽植大苗,壮苗(即1—2年生的工级苗);栽前要挖1米见方的大穴,适量施入底肥,确保泡桐旺盛生长。  相似文献   

15.
山丹县碧玉杨地膜覆盖扦插育苗生长观测结果表明,碧玉杨在山丹县长势良好,苗高速生期为6月下旬到8月下旬,期间苗高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63.44%,生长高峰期为7月下旬;地径速生期为7月上旬到8月下旬,期间地径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48.2%,生长高峰期为8月上旬。在幼苗期、速生期、硬化期、休眠期4个生长阶段,采用科学管理技术可提高碧玉杨的成活率和生长量。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1984年应用地膜覆盖的办法培育泡桐大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尤其在盐渍土地区,收到了保墒、增温、压盐的多种效益.试验地概况试验是在东台县林场盐渍土上进行,地势平坦,土壤为沙壤土,含轻度盐碱,盐分中八种可溶性离子含量分别为K~ 8、Na~ 330、Ca~( )8、Mg~( )68、Cl~-367、HCO_3~-17.5、SO_4~-39(单位:毫升/升),缺CO_3~-.土壤有机质含量少,且又未施肥,肥力极低, 这对喜肥的泡桐生长是很不利的.试验用的覆盖材料为一般农用地膜及耐老化膜.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兰考泡桐.采用高垄埋根(株距8O厘米,行距1米)、地膜顺垄覆盖(覆盖面宽50厘米)方法育苗.试验设短期(二个月)覆盖、长期覆盖及露地埋根三种处理.以露地不覆盖作对照,顺序排列,重复  相似文献   

17.
从6月底到8月中下旬,泡桐苗高生长加快,日生长可达5-8厘米、甚至10厘米以上。这一时期的生长量占全年生长量的75%左右,可谓速生期。因此速生期苗木管理,是决定当年苗木能否出圃,培养优质壮苗的关键,特别是肥水管理尤为重要。其主要措施如下: 1、合理施肥:每亩施尿素30-35公斤,一般在6月底、7月中旬、8月上旬分三次施入。施肥量第一次每亩施10-15公斤,第二次、第三次各10  相似文献   

18.
<正> 杨卷叶螟Botyodes diniasalis Walker是杨柳科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卷叶为害,常吐丝把邻近几片树叶包裹成团,幼虫在树叶丛间取食。据实地观察幼虫喜食苗木的顶梢嫩叶,大发生时3—5日内即可把嫩叶吃光,形成秃梢,严重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1982年7月下旬,凤山国营苗圃,40亩当年生北京杨插条苗木(平均高2.3米,平均胸径2.1厘米)遭受此虫为害。为寻求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我们于1982年8月上旬,采取了不同  相似文献   

19.
1983年,我们在曹村公社十二里庄大队,用地膜覆盖埋根育泡桐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年平均苗高4.07米,地径5.1厘米。当年出圃4米以上的一级苗占49.3%,比露地埋根育苗多4—27%,现将育苗情况介绍如下。 一、用地膜覆盖埋根育泡桐苗的方法 育苗地为沙壤土,在地表以下70厘米处有一层厚20厘米左右的壤质夹层,夹层以下为纯沙土。土壤透性良好,PH值7.2,地下水位在3米左右。育苗地有较好的排灌条件。育苗种根采自本大队苗圃的两年生泡桐,50厘米土层内的根系。地膜为农用聚氯乙烯塑料薄膜。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泡桐苗干低、质量差、栽后缓苗期长、成材速度慢等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我圃于1978年对泡桐苗木进行了定时观察,初步掌握苗期生长规律,为育苗、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并于1979年进行了泡桐高干壮苗培育试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年获得埋根苗亩产800株,平均苗高3.71米,最高株达5米,平均胸径3.85厘米;平茬亩亩产700株,平均苗高5.81米,最高达7.5米。一、泡桐苗期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