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印楝愈伤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印楝幼嫩枝条和叶片,在含有BA(0 ̄0.5mg/L)和NAA(0 ̄2mg/L)的MS培养基中,于25℃±2℃下暗培养15 ̄25d,可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生长出现2个生长峰,愈伤组织生长期和培养基中激素组成影响双峰产生时间,但不愈改变愈伤组织生长的双峰性质。在诱导不定芽培养基中,于25℃±2℃下光培养15 ̄30d,愈伤组织产生不定芽分化。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与愈伤组织来源和不定芽诱导培养基的激  相似文献   

2.
印楝果实的成熟期较长,不同成熟期所采样品的百粒重、印楝素含量和印楝素产量也不相同,调查和实验结果显示:印楝果实的成熟期集中在7月初至9月中旬期间;早期样品的百粒重低而印楝素含量高,后期样品百粒重高而印楝素含量低,成熟率约30%时百粒重和印楝素含量基本稳定,印楝素产量在果实成熟后基本稳定;同一时期采摘的样品中,绿色果皮的样品印楝素含量和产量均高于黄色果皮的样品。  相似文献   

3.
开展了0.5%印楝素乳油、1%苦皮藤素乳油防治茶卷叶蛾室内药效试验。0.5%印楝素乳油800倍液和1%苦皮藤素乳油液750倍防治茶卷叶蛾效果良好,药后1、3、5 d防治效果分别为70.00%、85.19%、100%和66.67%、88.89%、95.83%,速效性也较好。初步试验结果表明,0.5%印楝素乳油、1%苦皮藤素乳油适用于茶园防治茶卷叶蛾幼虫。  相似文献   

4.
茶树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茶多酚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试验以茶树(铁观音品种)花药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及茶多酚含量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与附加物对愈伤组织诱导效果具有差异,所诱导的花药愈伤组织已具有合成酚类化合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甘蔗愈伤组织、组培幼苗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蔗愈伤组织、组培幼苗分别在附有卡那霉素、潮霉素、头孢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研究甘蔗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甘蔗对卡那霉素敏感,在200-400mg/L的浓度范围内,愈伤组织失去分化能力,组培幼苗生长受到抑制,白化苗现象非常严重;甘蔗对潮霉素较敏感,在1-40mg/L的浓度范围内愈伤组织均有分化能力,但在20-40mg/L时幼苗不能存活;对头孢霉纱不敏感,在100-1000mg/L处理浓度中,愈伤组织均有分化能力,组培幼苗生长受抑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甘蔗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的蔗糖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印楝素、鱼藤酮对茶丽纹象甲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药后2d,0.5%印楝素乳油1370倍液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即达95.56%,药后3d达到100%,与2.5%联苯菊酯乳油1000倍液的差异不显著。0.5%印楝素乳油可作为有机茶园茶丽纹象甲防治的选择药剂。而7.5%鱼藤酮乳油750倍液,药后5d防效才达51.16%,防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光质对迷迭香愈伤组织中类黄酮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迷迭香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获取大量的供试材料,分别于红光、蓝光、白光、绿光、黄光和黑暗6种不同光质下培养,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类黄酮含量.[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光质对迷迭香愈伤组织类黄酮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以黑暗培养作为对照,红光不利于迷迭香愈伤组织中类黄酮的积累,而蓝光下类黄酮的含量最高,影响类黄酮含量从高到低的光质依次为:蓝光(5.366%)>黄光(4.927%)>绿光(4.669%)>黑暗(4.668%)>白光(3.937%)>红光(3.661%).[结论]该试验比较了不同光质对迷迭香愈伤组织类黄酮含量的影响,为采用迷迭香愈伤组织培养生产类黄酮等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主要用于植物病毒的检测 ,但近年来也在植物细菌检测上得到了应用。其原理是将抗原及抗体的免疫反应与酶的高效催化反应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通过化学的方法将酶和抗体结合起来 ,形成酶抗体。把抗原或抗体附着于固体表面 ,用结合了某种酶的特异抗体 (酶标抗体 )和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和酶的复合物 (抗原 +酶标抗体 ) ,然后加入酶的反映底物 ,酶催化无色的底物发生水解、氧化或还原反应 ,生成可溶性或不可溶性的有色产物 ,从溶液的颜色变化 ,可以用肉眼或酶标仪判定和测定结果。2 0 0 1年 ,我们应用了此方法对从田间采集到的 30…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利用卡那霉素筛选的小麦遗传转化的有效体系,采用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对小麦品种的幼胚愈伤组织进行处理,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不同诱导培养时间下愈伤组织对卡那霉素筛选的反应。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愈伤组织对卡那霉素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品种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愈伤组织对卡那霉素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小麦品种河农827在N培养基上诱导培养14d得到的愈伤组织在含有15mg.L-1卡那霉素的分化培养基上筛选,效果较好。基因枪介导转化河农827的愈伤组织,用卡那霉素筛选得到的抗性再生苗经PCR检测,检测出12.5%的阳性株。  相似文献   

11.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A.juss)种仁中含有印楝素A(azadirachtin)等活性成分,主要为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对害虫具有显著的忌避拒食作用和生长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硅胶柱层析和TLC法对印楝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印楝素A等5种高纯度印楝素同系物,采用LC-MS对其进行定性分析,鉴定5种物质分别为azadirachtin、salannin、nimbin、6-deacetylnimbin、6-deacetylsalannin,并使用HPLC对5种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水杨酸(SA)、萘乙酸(NAA)、壳聚糖(CTS)、吲哚丁酸(IBA)、茉莉酸(JA)、激动素(KT)和甲基茉莉酸(MJ) 等7种诱导剂对印楝悬浮细胞培养产印楝素的作用,筛选出SA、NAA、CTS、IBA等4种刺激效果明显的诱导剂,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该4种诱导剂的最佳组合为SA 92.00 mg/L、NAA 6.0 mg/L、CTS5 4.0 mg/L和IBA 3.0 mg/L,得到印楝素含量的实际值为8.61 mg/g,与理论预测值8.69的相对误差为0.92%。回归方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差异不显著,所得回归方程模型拟合情况良好,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印楝幼苗生长及代谢对不同水分和光照条件的响应规律,以0.5年生印楝半同胞家系实生苗为材料,设置4个水分水平(分别占田间持水量的60%~65%、40%~45%、30%~35%和20%~25%)与3个光照水平(分别是自然光照的100%、75%和50%)共12个组合的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水分及光照条件下生长指标、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及印楝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然光照、田间持水量为60%~65%的条件更有利于印楝幼苗的生长,干旱胁迫和遮光对印楝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叶片发育均会产生抑制作用,且遮光的抑制程度明显大于干旱;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印楝可通过大量合成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糖等初生代谢产物以及增加根茎比来提高植株干旱适应能力;在遮光条件下,印楝主要初生代谢产物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的合成受阻,其次生代谢产物印楝素的积累减少;在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遮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干旱对印楝幼苗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干旱和遮光的交互作用遵循“促进理论”,不支持“独立影响理论”。研究表明,印楝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干旱适应范围及较强的光照依赖性。因此,在幼苗培育过程中要尽可能提供最大光照强度。此外,充足光照条件下适当干旱胁迫有利于印楝初生代谢产物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这可作为生产上提高印楝素含量的一个潜在措施。  相似文献   

14.
研究3种嫁接方式(劈接、切接和芽接)以及3种不同砧木大小(小于0.5 cm、0.5~1 cm、1~1.5 cm)和3个不同无性系(LD0505、LD0507和LD0509)对印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方法是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子,其次是砧木的大小,不同无性系对嫁接成活率影响不显著,采用切接和砧木大小为1~1.5 cm时能够提高印楝嫁接成活率,最佳的处理组合是A2B3C2,成活率高达85%。  相似文献   

15.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种子中含有大量杀虫活性较高的柠檬素类物质,印楝油可促进柠檬素类物质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本实验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得到含柠檬素类物质和印楝油混合的粗提物,以印楝素A为检测指标,使用均匀设计优化萃取工艺的压力、温度、时间和夹带剂的体积4个因子,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压力37MPa,温度43℃,时间165min,夹带剂的体积13mL,此时印楝种仁中印楝素A萃取率为0.37%。初步测定超临界CO2萃取产物对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成虫的驱避活性,并对该技术应用于印楝产业化的前景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Seed morphology (seed length and 20 seed weight) and oil content was studied in 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 (Neem) of five provenances of northern and western India. Trees with wide ranges of girths were considered for study. Maximum average oil content was observed in trees from Hisar provenance. Seed oil content in most of the provenances was not consistent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of seeds. Age of the tre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il yield.  相似文献   

17.
研究水分对印楝素 A、6-deacetylnimbin、6-deacetylsalannin、nimbin和salannin 5 种同系物稳定性的影响,并建立水分影响印楝素及同系物降解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水能加快印楝素A及同系物的降解,且降解率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