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明确玉米品种之间的抗虫性差异,制定适宜的防治措施。[方法]在自然感虫条件下,对辽宁广泛种植的16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抗虫性调查。[结果]丹玉2151、东单16、东单60、连玉19、丹玉46、沈试31的一代螟食叶级别为1~3级,海禾10、沈试29、丹玉39、海禾13、沈单13食叶级别为3.1~6.0级。沈单17、连玉15、沈单13、铁单10、铁单12、东单7的雌穗被害率达50%以上,沈试31、丹玉2151、东单16的雌穗被害率在30%以下,其余品种的雌穗被害率在31%~49%。沈试31茎蛀孔数仅为1.68个,丹玉2151、东单60茎蛀孔数为2~3个。沈单17、铁单10、铁单12、东单7产量与沈试31、丹玉2151差异显著。[结论]不同玉米品种间抗螟性有差异,多数感二代螟。沈试31、丹玉2151、东单16、东单60、单60、连玉19、丹玉46、海禾10和沈试29抗一代螟,对二代螟也有较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玉米不同品种(系)之间的抗螟性差异,采用田间自然感螟法,于20102011年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对478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216份农家种资源、216份自交系和46份杂交种中共筛选出高抗材料86份、抗螟材料85份、中抗材料167份,分别占供鉴材料的18.0%、17.8%和34.9%;其余140份为感螟和高感材料,占29.3%。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玉米不同品种(系)之间的抗螟性差异,采用田间自然感螟法,于2010~2011年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对478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216份农家种资源、216份自交系和46份杂交种中共筛选出高抗材料86份、抗螟材料85份、中抗材料167份,分别占供鉴材料的18.0%、17.8%和34.9%;其余140份为感螟和高感材料,占29.3%。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实施玉米害虫综合治理,对玉米品种之间的抗螟性差异进行比较,筛选具有抗螟性特征的玉米品种。在自然感虫状态下采用平行跳跃法分别记录玉米螟在玉米苗期、穗期、花粒期的危害状况,对17个鲜食玉米品种进行抗螟性鉴定,并对采用花叶指数测定玉米苗期抗螟性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鲜食玉米品种百株受害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在收获时受害株率达到最高峰。苗期抗螟性表现为高抗的玉米品种有4个:甜嘉糯1号、云糯4号、天紫23号、黑糯1号;穗期抗螟性表现为高抗的玉米品种有2个:甜嘉糯1号、天紫23号。花粒期云糯4号百株蛀孔数最低,为79.0个,夏王超甜百株蛀孔数最高,为243.3个。花叶指数与平均食叶级别极显著相关,花叶指数可作为鉴定玉米抗螟性的重要指标。甜嘉糯1号和天紫23号的抗螟性较好,可在螟虫发生危害严重的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在玉米抗螟性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其中有不少新的见解和试验方法,这些都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验证,有一些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现初步归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玉米抗螟性鉴定,筛选出新疆本地主栽的抗螟品种,为其玉米螟绿色防控及农药减施提供重要供选措施。【方法】采用食叶级别法、幼虫体重评价方法及剖秆调查法,鉴定新疆绿洲19个新疆玉米主栽品种不同生育期的抗螟水平。【结果】各供试玉米品种在心叶期及成熟期抗螟(玉米螟)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心叶期抗螟性最好的是KWS1553,其平均食叶级别为2.9,幼虫存活率为33.33%,幼虫重为0.000 77 g,达高抗(HR)水平;其次是新玉57号,其平均食叶级别、幼虫存活率及幼虫重依次为2.9、65.48%和0.001 64 g,也达高抗(HR)水平;先玉335、KWS6333则均达抗(R)水平。成熟期抗螟性表现最好的是新玉108号,平均单株蛀孔数、平均单株隧道长分别为0.03个/株、0.04 cm/株;其次是五谷631,平均单株蛀孔数、平均单株隧道长依次为0.05个/株、0.04 cm/株;新玉57号抗玉米螟表现最差,平均单株蛀孔数、平均单株隧道长分别为1.08个/株,为3.06 cm/株。【结论】品种KWS1553、新玉108号、五谷631、五谷310、KWS6333、郑单958苗期及成熟期抗螟性较好,而新玉57号苗期抗螟性达高抗水平,成熟期抗螟性则较差。可优先选择种植抗螟较优的品种,杜绝感虫及高感品种的种植,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玉米螟的自然控制,并减少化学农药施用。  相似文献   

7.
2016-2019年,对参加山西省玉米品比试验的818份杂交种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了丝黑穗病的抗病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特早熟,早熟玉米品种的总体上抗性水平较低,特早熟品种中表现中抗以上的占比达到30.30%,早熟品种中表现中抗以上的占比达到34.24%,中晚熟玉米的抗性相对要高。但从总体看,高抗材料较少,仅占到鉴定总数的5.75%。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明显,普通玉米中表现抗病的占比较大,糯玉米次之,甜玉米最少。  相似文献   

8.
特用玉米品种抗丝黑穗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评价了236份次特用玉米杂交种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高抗型占1.3%,抗型占8.1%,中抗型占6.8%;感病型占50.0%,高感型占33.9%。在不同类型的特用玉米品种中,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表现有较大差异,中抗以上的品种,高油玉米较多,占该品种的46.2%;青贮玉米次之,占20.3%;糯玉米较少,占13.2%;甜玉米最少,只占6.9%。通过山西省审定的30个特用玉米品种中,仅有3个表现抗病,生产上要注意丝黑穗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1996~1998年,通过在抗病虫鉴定圃人工接种虫的方法,结合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吉林省中部地区累计131份玉米生产骨干品种和后备品种进行对玉米苗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叶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综合抗性总体表现较差。相对表现较好的品种有四密21号、四密25号、四单152、四单151、吉单321、西单2号、丹703、中单321、吉单209。针对这些品种的抗性特点,提出合理推广使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亚洲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的一种重要害虫,利用抗性品种是有效控制玉米螟为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2016年在安徽凤阳和海南乐东评价了1 463个普通玉米自交系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水平,并测量这些自交系的理化性状,包括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穗三叶长、穗三叶宽、穗三叶夹角、茎粗、叶片厚度、叶片硬度、蜡质含量、单宁、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理化性状,分析了理化性状与抗螟性的相关性。鉴定结果显示,高抗自交系142个,抗性自交系317个,中抗自交系322个,抗虫自交系占53.38%;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株高、穗位高、叶片数、叶长、叶宽、叶夹角、10 cm茎粗、叶片蜡质含量与其抗螟性无显著相关,而叶片厚度、叶片硬度、单宁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玉米抗螟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田间人工接卵的方法对20个自交系和44个杂交组合做了对一、二代玉米螟抗、感程度的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的自交系间和杂交种间,按9级食叶级别评定,植株对一代玉米螟的抗、感程度有显著的差异。本文利用综合指数法把每株虫孔数、每株幼虫数、茎秆虫折率和果穗受害率等受害状归纳起来,反映不同自交系间和杂交种间对二代玉米螟抗、感程度的差异、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植株对一代玉米螟的抗、感程度,FI代与相对抗螟亲本、相对感螟亲本、父本、母本及中亲值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比较而言,F_1代对一代玉米螟的抗性受父本的影响更大些。而F_1代对二代玉米螟的抗性受母本的影响更大些。  相似文献   

12.
转Bt基因抗虫玉米为诺华公司含Bt11转化系的杂交种NX4777,能全株表达Cry1Ab杀虫蛋白,以其非转基因受体玉米品种NX4906为对照。在玉米生长至心叶中期(50~60cm高)、抽雄前期和抽丝散粉期分别进行人工接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ée)]初孵幼虫40~60头。以食叶级别、存活幼虫数、蛀孔数、隧道长度和雌穗被害级别等,分别作为评价玉米心叶期和穗期的抗性标准。结果表明,Bt玉米食叶级别仅为1级,显著低于对照的7级。Bt玉米平均每株存活幼虫0.04~0.20头、蛀孔0.11~0.15个、隧道长度0.13~0.41cm,雌穗被害级别为0,植株折茎率为0,而对照玉米平均每株存活幼虫6.19~12.41头、蛀孔4.48~7.05个、隧道长度12.41~24.09cm,雌穗被害级别为5.9,植株折茎率高达73.6%~95.5%。室内生测结果亦表明,取食Bt玉米心叶、雄穗的初孵幼虫3d全部死亡,取食花丝7d死亡率达到99%,相比之下取食常规玉米的存活率在88.7%以上。表明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Bt对亚洲玉米螟具有很高的抗虫性,能够保护玉米全生育期免受玉米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朱秋云  丛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191-2192
在自然感虫条件下,对辽宁广泛种植的16个主要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室内生化分析,以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心叶期对亚洲玉米螟Ostrunia.furnacalis(Guené)é的抗性及与次生代谢物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间抗虫性有差异。玉米抗虫性状与植株体内丁布含量的关系表现出相关性,总酚含量与玉米抗虫性状的关系不如丁布含量密切。个别抗性材料丁布含量及总酚含量都较低,说明还有重要的次生代谢物影响玉米的抗虫性状。  相似文献   

14.
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转Bt基因玉米MC2884在黑龙江省的种植,对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抗虫效果进行了研究。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MC2884对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抗虫效果显著,心叶末期,MC2884受玉米螟为害的食叶级别显著低于东农250和2884;穗期MC2884茎秆中的活虫数、虫孔个数、虫道总长度均为0,东农250、2884、东农250(化防区)玉米均不同程度受害。  相似文献   

15.
室内测定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室内盆裁不同玉米品种,待其长至50~70cm 高时,剪其顶部一段(约10cm),磨碎后分别加入人工饲料中,用以饲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经过一段时间后分别称虫重、量体长、观察记录化蛹时间,并用盆栽品种于室外栽植,进行田间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在这几方面都有明显不同,所表现的抗螟性和感螟性与田间测定一致,从而可得出不同玉米品种抗螟性的差异.为筛选抗螟品种和指导推广大面积玉米品种提供了一个快捷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本研究分别在哈尔滨市双城区和肇东市黎明镇两个试验点玉米田,设置7个不同释放赤眼蜂次数和放蜂时间处理,分析赤眼蜂不同释放次数和时间对亚洲玉米螟的寄生率、田间防效和田间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释放1次、2次和3次赤眼蜂都对田间玉米螟有显著的防控作用,其中释放3次赤眼蜂的防效最好,两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