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水蒸气蒸馏的异叶南洋杉、大叶南洋杉和贝壳杉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叶南洋杉叶挥发油共分离鉴定出36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8.21%,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蒎烯(35.38%)和芮木泪柏烯(33.57%);大叶南洋杉叶挥发油有27种成分被鉴定,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6.68%,其主成分为hibaene(77.88%);贝壳杉叶挥发油鉴定了37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7.44%,β-荜澄茄烯(56.34%)为其主要成分。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除主含萜类化合物外,还含烷、醇和酮等化合物,其中贝壳杉叶挥发油还含少量的醛、醚和酯,异叶南洋杉叶挥发油还含少量的呋喃类化合物。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中,含有α-蒎烯、柠檬烯、α-石竹烯、γ-依兰二烯、β-荜澄茄烯、杜松烯、匙叶桉油烯醇、α-杜松醇和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等9种共同成分,但挥发油的主成分类型和含量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2.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保留指数定性,标准样品叠加和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析了鳞皮冷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从分离出来的189个色谱峰中鉴定了42个化合物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其主要成分是:柠檬烯(67.89%),α-蒎烯(10.69%),β-蒎烯(2.57%),月桂烯(2.08%),β-石竹烯(2.03%),和Δ~3-蒈烯(1.75%)等。  相似文献   

3.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分别提取多脉含笑、绢毛含笑和黄兰3种含笑植物叶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挥发油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多脉含笑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百分比为97.54%,主要成分为α-金合欢烯、β-橄榄烯、大根香叶烯B和朱栾倍半萜等;绢毛含笑共鉴定出36种化合物,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百分比为98.47%,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α-蒎烯、β-芳樟醇和二甲基-2,6-辛二烯醛等;黄兰鉴定出19种化合物,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95.93%,主要成分为大根香叶烯B、β-芳樟醇、罗勒烯、石竹烯、桉叶醇、β-榄香烯和异丁酸苯乙酯等;3种植物叶片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在3种含笑属植物叶中均含有很多高生物活性的物质,在香料工业及医药方面都有重要用途。  相似文献   

4.
阳春砂仁叶精油化学成份的研究,是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合测试技术、毛细管气相色谱保留指数法分析。从色谱图的49个成分中,初步鉴定出12个成分,其含量占总组成的92.08%,其中主要成分β—蒎烯占42.29%、α—蒎烯占32.94%。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新疆圆柏(Sabina vulgaris Ant.)鲜叶和贮存1年的干燥叶中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检测,鲜叶中的成分鉴定了31种,干叶中的成分鉴定了23种,共有成分15种。与鲜叶比较,干叶中含量减少的成分是:2,7-二甲基-3-辛烯-5-炔(51.88%,15.29%,前者为鲜叶中的量,后者为干叶中的量,下同)、1-柠檬烯(1.65%,1.13%)、α-异松油烯(0.92%,0.58%)、3,7-二甲基-甲基酯-2,6-辛二烯酸(2.88%,0.50%)、α-长叶蒎烯(1.91%,1.46%)、α-雪松醇(12.69%,10.81%),含量增加的成分是:β-侧柏酮(1.01%,1.98%)、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0.22%,2.83%)、β-香茅醇(0.22%,10.83%)、乙酸香桧酯(4.37%,39.83%),新疆圆柏鲜叶和干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差异甚大,但是特征成分种类基本一致,随着叶的干燥贮存时间的延长,其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在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蒸气蒸馏技术提取了蒙山地区黑松松针及枝条挥发油,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共分离和鉴定出48种化学成分,其主要成分为萜烯类,其他成分为烷烃类、醇类和酯类等。其中松针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4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α-蒎烯(25.02%)、莰烯(6.20%)、β-蒎烯(12.140.4)、3-蒈烯(4.89%)、α-松油醇(8.22%)、异松油烯(5.87%)、β-石竹烯醇(3.78%)等;枝条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29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α-蒎烯(35.67%)、β-蒎烯(19.50%)、D-柠檬烯(14.33%)、异松油烯(4.31%)等。松针及枝条挥发油共有成分24种,其中萜烯类22种,醇类2种,但二者还含有各自的特异性成分,表明挥发油成分在不同组织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大麻花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大麻花叶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大麻花叶挥发性成分。从大麻花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95个色谱峰,鉴定了7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8.05%,主要成分为石竹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oxide,含量为13.2%)、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含量为9.90%)、β-瑟林烯(β-selinene,含量为3.82%)等。结果表明:大麻花叶挥发油中鉴定出萜烯及其衍生物33种,杂环类化合物8种,酮、醇、酯类化合物18种,烷烃类13种,其他类3种;其中萜烯及其衍生物成分含量及数量最多,占挥发油总量的56.03%。  相似文献   

8.
岷江柏叶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毛细管气相色谱保留指数法和标准品叠加法分析了岷江柏叶精油的化学成分.从分离出来的160个成分中,初步鉴定出44个成分,其含量占总组成的96.32%.最主要的成分是桧烯(44.92%)α—蒎烯(17.46%)、松油醇—4(6.55%)、月桂烯(4.68%)等.  相似文献   

9.
以岭南特色果木-龙眼木为材料,采用蒸馏法提取其木质精油,得到淡黄色油状液体,得率为0.54mL/100g。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测定了龙眼木木质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13种化合物,占精油中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为94.72%,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石竹烯(31.44%)、α-蒎烯(17.91%)、α-律草烯(11.9%)等烯类化合物以及4,7-二甲基-1-异丙基1,2,4a,5,8,8a-六氢萘(17.55%)等其它化合物,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占比达到74.67%以上。精油中不但含有石竹烯等香料成分,还发现含有抗癌、抑菌等生物活性成分β-榄香烯、α-蒎烯、荜澄茄油烯、人参炔醇等。  相似文献   

10.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尾巨桉叶片挥发油,同时以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色谱保留指数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尾巨桉叶片挥发油中共有86种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大于0.3%的成分有40个,占色谱峰总流总面积的89.65%,主要成分是桉油精(33.10%)、α一蒎烯(10.58%)、1-甲基-2-(1-甲基乙基)苯(8.98%)、乙酸松油酯(6.96%)、乙烯基甲醚(3.13.%)、龙脑烯醛(1.59%)、己醛(1.54%)、己烷(1.42%)等组分。  相似文献   

11.
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马尾松土贡种源松针中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采用GC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并与马尾松普通种源松针油做对比。结果表明,土贡种源和普通种源挥发油得油率分别为0.52%、0.60%,各分出69、75个成分,鉴定其中23个,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2.65%、94.56%,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蒎烯(37.673%、46.715%)、莰烯(3.724%、3.015%)、β-蒎烯(14.969%、12.978%)、石竹烯(8.242%、10.212%),除α-蒎烯含量相差9.042%以外,其他成分含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2.
德兴牡荆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虹外光谱等方法研究了牡荆挥发油的化学成份。在已分析的116个成份中鉴定了其中的26个化合物.占总含量的96.53%。它们是:α-蒎烯.莰烯,桧稀.β-蔟烯,α-水芹烯,对-伞花烃,1.8按叶油素,β-水芹烯,芳樟醇,橙花醛.香叶醛,乙酸龙脑酯.β-榄香烯.β-石竹烯,α-和β-愈创木烯,δ-及α-榄香烯,β-金合欢烯.环氧石竹烯,橙花叔醇,石竹烯醇,金合欢醇,β-按叶油醇,β-甜没药醇以及柏木脑。其中β-石竹烯含量达39.55%。  相似文献   

13.
枫香叶挥发油提取工艺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挥发油的出油量为考查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筛选粉碎度、浸泡时间、提取时间的最佳组合方式优化枫香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枫香叶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组合为打浆、不浸泡、蒸馏提取6h.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51个色谱峰,鉴定出47个化合物,检出率为98.11%;其中萜类化合物30个,占挥发油总量的82.28%;脂肪族成分为14个,占挥发油总量的14.01%;芳香族成分为3个,占挥发油总量的1.82%.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β-蒎烯(21.18%)、α-蒎烯(20.70%)、(E)-2-已烯醛(7.64%)、柠檬烯(7.59%)、β-石竹烯(6.08%)等.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光叶拟单性木兰叶片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油的成分,鉴定出34个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7.432%)、香桧烯(13.516%)、β-松节烯(7.615%)、间-甲基异丙基苯(7.21%)、桉油醇(7.139%)、松油-4-醇(5.004%)、β-石竹烯(5.577%)、β-荜澄茄烯(4.435%)。体外抑菌和抗肿瘤实验表明,光叶拟单性木兰挥发物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红酵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胃腺癌(SGC-7901)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挥发油质量浓度为50μg.mL-1时,抑制率分别达到83.24%、72.26%。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 Maxim.)针叶中的挥发性成分,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离,质谱检测器进行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辅助人工检索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从臭冷杉针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和鉴定出11种化合物,分别为左旋乙酸龙脑酯(47.44%)、莰烯(20.40%)、(1R)-(+)-α蒎烯(12.78%)、2,5-二甲基-2,4-己二烯(3.64%)、2-莰醇(3.07%)、石竹烯氧化物(2.99%)、右旋柠檬烯(2.33%)、(1S)-(+)-3-蒈烯(2.21%)、3-硝基-丁醇(2.03%)、3,4-二甲基-2-环戊烯-1-酮(1.77%)和三环萜(1.33%)。臭冷杉针叶挥发油中含有丰富的萜类等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16.
孙丽艳  周银莲 《林业科学》1991,27(3):289-291
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主要产于我国西南高山林区,资源丰富,针叶富含挥发油,香味浓郁,至今尚未开发利用。本实验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总挥发油经脱水后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和气相色谱-红外-计算机联用技术分析,对其化学成分逐个鉴定。从分离出的约70个可见峰中,鉴定出38个成分,并对各种成分进行定量测定。鉴定出主要成分有莰烯,β-蒎烯,γ-萜品烯,樟脑,龙脑等。  相似文献   

17.
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柳叶红千层枝叶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采用GC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鉴定出25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7.17%以上,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54.98%),α-松油醇(10.75%),α-蒎烯(10.64%),芋烯(6.55%)等。  相似文献   

18.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春季产白兰叶(LM-1)和夏季产白兰花(FM)和叶(LM-2)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挥发油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春季产白兰叶、夏季产白兰花和叶的挥发油中鉴定出了74、80及88个成分.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3种挥发油中各种成分的GC含量,各占总峰面积的96.8%、97.7%和98.9%.白兰花油和叶油的主要成分基本相同,它们分别是芳樟醇、α -小茴香烯、丁香油酚甲醚、反式罗勒烯、2,4-二异丙烯基-1-甲基-1-乙烯基环己烷、石竹烯、大根叶烯 D、异丁香油酚甲醚、橙花叔醇、α -葎草烯、桉叶油素等.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先溶剂提取后,再用水蒸气蒸馏提取南亚松针叶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通过GC、GC-MS联用仪分析其化学组分,各个化学组分的相对含量计算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研究南亚松针叶的挥发性物质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南亚松针叶次生代谢产物共得到64个组分,鉴定出29个组分,占色谱出峰面积的95.52%。其中主要成分有:石竹烯44.07%、Δ-吉马烯16.87%、α-石竹烯8.12%、3-蒈烯8.04%、α-蒎烯4.14%。主要成分中单萜8种,含量占16.85%;倍半萜10种,含量占75.49%。  相似文献   

20.
该试验应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羽叶栾树花气味,结合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离鉴定其化学成分,采用离子流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花气味中各挥发物组分的成分。结果共检测出14个组分化合物,主要物质为α-蒎烯(80.69%),β-蒎烯(5.56%),月桂烯(2.81%),对二甲苯(1.74%),(3E)-4,8-二甲基壬-1,3,7-三烯(1.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